秦(漢語漢字)

秦(漢語漢字)

秦,漢語次常用字,讀作qín,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意為打穀脫粒,後引申為五穀豐饒之地。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
  • 拼音:qín
  • 注音:ㄑㄧㄣˊ
  • 異體:𣜈𥘿𥠼𥢮𥣠
  • 部首:禾
  • 統一碼:79E6
  • 五筆:DWTU
  • 筆畫:10
  • 筆順:一一一ノ丶ノ一丨ノ丶
  • 字級:次常用字,二級字 
  • 平水韻:上平十一真 
  • 鄭碼:COMF
  • 四角碼:50904
字源演變,漢字,演變,字義,方言,古籍解釋,

字源演變

秦
“秦”字形演變
秦的甲骨文,上部是雙手持杵,下部是成堆稻穀,表示用杵狀農具打穀脫粒。造字本義是打穀脫粒。金文承續甲骨文字形。篆文將金文字形中的下部簡化。隸書將篆文字形中雙手持杵的形狀。

漢字

拼音qín
部首:禾
秦
除部首以外的筆畫數:5
總筆畫:10
五筆86:DWTU
五筆98:DWTU
倉頡:QKHD
筆順編號:111 343 123 4
四角號碼:50904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79E6

演變

《午集下》《禾字部》·秦
秦
〔古文〕《唐韻》《廣韻》匠隣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慈隣切,音螓。國名。《說文》伯益之後所封國。地宜禾。《詩·秦風·車鄰注》秦,隴西谷名。在雍州鳥鼠山之東北。《疏》今秦亭,秦谷也。《韻會》春秋秦國,漢置天水郡,後魏改秦州。釋名:秦,津也。其地沃衍有津潤也。 又三秦。《史記·項羽紀》三分關中,王秦降將,章邯雍王,司馬欣塞王,董翳翟王,為三秦。 又大秦國。《後漢·西域傳》大秦在海西,亦云海西國。其人民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 又姓。秦自顓頊後,子嬰旣滅,支庶以為秦氏。 又《說文》一曰秦,禾名。 又葉慈良切,音牆。《易林》玉璧琮璋,執贄是王。百里寧越,應聘齊秦。(康熙字典)

字義

秦朝疆域圖秦朝疆域圖
①周代諸侯國名(公元前897年——公元前221年),戰國七雄之一,在今甘肅天水、陝西寶雞一帶。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統一中國,建立秦朝(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國家)。
②中國朝代名(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第一代君主是秦始皇嬴政。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郡縣制王朝。
③指陝西、甘肅,特指陝西,亦是陝西省的簡稱。“陝西”一名,源於周代周、召二公“分陝而治”,今陝縣張汴塬一帶古稱陝塬,當時的陝西就是陝塬以西的涇渭平原。唐安史之亂後設陝西節度使,陝西始轉化為政區名稱。宋設陝西路。元設陝西行省。清設陝西省。 取全稱中的“陝”字作為簡稱。又因轄區春秋時為秦國地,故又簡稱“秦”。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念其昌與公(袁可立)同舉於蘭陽陸宗伯先生之門,更有秦中武公、閩中林公皆以不善宦。”
④漢時西域諸國沿稱中國為秦。
昔為形與影,今為胡與秦。——余冠英樂府詩選
又如:秦人(秦代統一後,北方與西方鄰國往往稱中國人為秦人);秦地(漢時西域諸國對中國的稱呼)
通假字 通“螓”。蟬的一種,螓首。
例:其尺索刺麤(chén)而毛美秦發。——西漢·司馬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⑤姓氏(Qín )。

方言

[]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韻》《廣韻》匠隣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慈隣切,音螓。國名。《說文》伯益之後所封國。地宜禾。《詩·秦風·車鄰注》秦,隴西谷名。在雍州鳥鼠山之東北。《疏》今秦亭,秦谷也。《韻會》春秋秦國,漢置天水郡,後魏改秦州。《釋名》秦,津也。其地沃衍有津潤也。
又三秦。《史記·項羽紀》三分關中,王秦降將,章邯雍王,司馬欣塞王,董翳翟王,為三秦。
又大秦國。《後漢·西域傳》大秦在海西,亦云海西國。其人民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
又姓。秦自顓頊後,子嬰旣滅,支庶以為秦氏。
又《說文》一曰秦,禾名。
又葉慈良切,音牆。《易林》玉璧琮璋,執贄是王。百里寧越,應聘齊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