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回顧
2016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形勢,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要求,緊緊圍繞“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目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推進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較好地完成了省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實現了“十三五”發展的良好開局。全省
地區生產總值7.6萬億元,增長7.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121億元,增長5%;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61%;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和8.3%;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3%;節能減排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保障改善民生十項實事全面完成。
(一)突出抓好五大任務,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制定實施“1+5+1”政策意見,綜合運用市場化和法治化手段,有力有效落實“三去一降一補”各項重點任務。積極化解過剩產能,全年壓減煤炭產能818萬噸、鋼鐵產能580萬噸、水泥產能512萬噸、
平板玻璃產能300萬重量箱,化解船舶產能330萬載重噸。對房地產市場分城分類調控,熱點城市房價過快上漲勢頭得到遏制。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槓桿率,注重發揮資本市場作用,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下降0.76個百分點,發行政府債券4512億元,到期政府債務全部置換為政府債券,年均節省利息支出150多億元。兩次出台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政策意見,直接降低企業成本1070億元。加大補短板力度,啟動實施民生保障、公共服務等五大領域200個補短板項目,完成投資4000億元以上。
(二)積極擴大有效需求,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認真落實國家巨觀調控政策,定向施策、精準發力,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進一步加大有效投入力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5%,其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14.8%,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相繼建成。制定實施促進民間投資持續健康發展的政策意見,民間投資增長6.8%,增幅高於全國3.6個百分點。實施金融支持製造業發展等政策,強化土地、能源、勞動力等要素保障,實體經濟整體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達到1.05萬億元,增長10%。大力實施智慧信息、健康養老等六大消費工程,培育壯大網路消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9%,其中限額以上網上零售額增長44.8%,旅遊業總收入突破萬億元,消費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54.2%。制定落實促進外貿回穩向好的政策措施,大力實施“優進優出”行動計畫,進出口總額3.36萬億元,其中出口2.1萬億元,對外貿易實現難中有進、穩中提質。
(三)強化創新驅動發展,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深入推進“一中心”“一基地”建設,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取得新成效。全社會研發投入1985億元,其中企業研發投入占80%以上,
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1.1萬家,90%以上的大中型企業建立了研發機構,省級以上眾創空間384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8.5件,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1%,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八年位居全國第一。實施中國製造2025江蘇行動綱要八大工程,支持企業製造裝備升級和網際網路化提升,開展中國製造2025蘇南城市群試點建設,累計創建309個省級示範智慧型車間,戰略性新興產業銷售收入增長10.5%,
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到41.5%。大力實施
生產性服務業“雙百”工程和網際網路平台經濟“百千萬”工程,
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0.1%,提高1.5個百分點。成功舉辦
世界物聯網博覽會和世界智慧型製造大會。
(四)切實加強環境治理,生態文明建設穩步推進。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指示精神,啟動實施“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更大力度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紮實推進大氣治理重點工程,PM2.5平均濃度下降12.1%,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提高3.4個百分點。圓滿完成G20杭州峰會空氣品質保障任務。切實加強水污染防治,推進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和城市黑臭水體整治,104個國家考核斷面水質優Ⅲ比例提高9.9個百分點,太湖流域連續九年實現“兩個確保”。出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建立完善土壤環境監測網路。積極推進生產方式綠色化轉型,加強重點領域節能減排,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7%以上。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成效顯著,林木覆蓋率達到22.8%。建立格線化環境監管機制,突出抓好化工園區專項整治,積極配合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加大
生態文明制度創新力度,制定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規定,出台與污染物排放總量直接掛鈎的財政政策,水環境資源“雙向補償”制度不斷完善,生態紅線管控、區域發展戰略環評等重點改革任務紮實推進。
(五)深入推進改革開放,發展動力活力明顯增強。“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全面取消非行政許可事項,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193項,審批時限壓縮到法定時間的50%以下。建立省市縣標準統一的權力清單,“江蘇12345線上”正式啟動,政務服務“一張網”上線試運行。“多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模式和個體工商戶“兩證合一”全面推行,新登記企業數、註冊資本分別增長30.4%和45.2%,民營經濟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5%。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制定落實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政策措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入庫項目實現全覆蓋,累計吸引社會資本1896億元。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有序展開,城鄉居民
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整合取得新進展,大病保險制度不斷完善。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推進國際產能合作、
工程設計諮詢建造和裝備製造走出去,新增對外投資項目1067個、中方協定投資額142億美元。實施“八聚焦八提升”行動計畫,實際利用外資245.2億美元。建立開發區綜合評價發布和動態管理機制,國家級、省級開發區和各類開放載體功能進一步提升。
(六)持續加大統籌力度,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進一步提高。深入開展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等12項試點任務有序展開,城鎮化率達到67.7%。克服連續降雨等自然災害影響,糧食總產693.2億斤。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完成1.5萬戶農村危房改造任務,新建改建農村公路4100公里,新解決211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有序推進,“兩權”抵押貸款國家級試點順利開展。深入推進節約集約用地“雙提升”行動,資源保護和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出台
江蘇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規劃,沿江地區融合發展、特色發展步伐加快。全面實施支持蘇北發展的新一輪政策措施,認真落實沿海地區發展各項任務,加快培育
沿東隴海線經濟帶新增長極,制定出台全面振興徐州老工業基地的政策意見,支持連雲港沿海新型臨港產業基地建設。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一體化深入推進,省際合作取得新進展,對口支援和扶貧協作工作取得新成效。
(七)全面發展社會事業,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升。切實增加民生投入,全省公共財政支出75%以上用於民生保障,省級財政民生支出比重達到80%。深入落實促進居民增收政策,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40152元和17606元。堅持促進就業和支持創業並舉,城鎮新增就業143.2萬人,應屆高校畢業生年末總體就業率達到96.9%,分流安置去產能職工2.4萬人,扶持城鄉勞動者自主創業22.8萬人。穩步提升
社會保障水平,退休人員人均基本養老金上調6.9%,城鎮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報銷比例進一步提高,基本實現省內異地就醫聯網結算,新農合政策範圍內報銷比例達到76%以上。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健全。法律援助範圍延伸至低收入人群。深入開展教育綜合改革,基礎教育質量有新提升,高水平大學建設啟動實施,教育公平有新進展。“健康江蘇”建設紮實推進,省級綜合醫改試點取得新成效,
分級診療制度加快實施,基層診療人次占診療總數的比重達到60%。全面兩孩政策平穩有序推進。促進醫養融合對接,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完善。進一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體育服務體系,城鄉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網路基本建成。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合理利用得到加強,全民閱讀促進工作繼續走在全國前列。我省體育健兒在
里約奧運會和殘奧會取得優異成績。大力實施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76.8萬農村低收入人口人均收入提高到6000元。紮實推進
保障性安居工程,新開工棚戶區(危舊房)和城中村改造27.4萬套、基本建成27.5萬套。全面實施
不動產統一登記。法治江蘇、平安江蘇建設不斷深化,“七五”普法規劃全面啟動,信訪工作紮實開展,社會信用體系不斷完善。食品藥品安全監督工作得到加強。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穩妥處置靖江德橋化工倉儲“4·22”火災事故。全力抵禦太湖流域性、長江區域性特大洪水,積極抗擊鹽城“6·23”特大龍捲風冰雹災害,受災民眾正常生產生活得到切實保障。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紅十字、慈善事業取得新進步,民族、宗教、外事、對台事務、港澳、僑務工作取得新成效。紮實開展國防教育、國防動員、雙擁共建、優撫安置,軍民融合式發展深入推進,軍政軍民關係進一步密切。
堅持依法行政,自覺接受人大工作監督、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共辦理省人大代表建議543件、省政協提案587件。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11項,制定、修改、廢止政府規章5項。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加大“四風”問題監督檢查力度,加強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強化行政問責,政府運行效率進一步提升。
2016年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全省人民團結奮鬥的結果。我代表
江蘇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向各人民團體、各界人士,向駐蘇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和人民警察,表示崇高敬意!向關心和支持江蘇建設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感謝!
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突出,轉型升級任務艱巨,實體經濟困難較多,有效需求增長乏力,財政收支平衡壓力加大,房地產、金融等領域潛在風險增加。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形勢嚴峻,城鄉居民持續增收難度較大,人民民眾關心的教育、醫療、養老、食品藥品安全等方面還存在較多問題。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一些政府公務人員法治意識、責任意識、服務意識還不強,“四風”和腐敗問題仍有發生。在整治“地條鋼”工作中,存在部署落實不到位、執行政策不嚴格等情況。我們一定高度重視這些問題,採取更加有力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主要目標任務
2017年是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全面落實省黨代會部署的開局之年。當前,國際形勢依然錯綜複雜,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傾向抬頭,國內經濟發展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尚未實質性緩解,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但同時也要看到,隨著國家巨觀調控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我國經濟將出現更多積極變化,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勢頭仍可繼續保持。我們要認清大勢、堅定信心、積極作為,紮實做好各項工作,確保全面完成本屆政府提出的目標任務。
做好2017年政府工作,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第十三次黨代會部署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聚力創新,聚焦富民,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優生態、防風險各項工作,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在高水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征程上邁出堅實步伐,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2017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7.5%,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6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口徑增長5%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5%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左右,外貿進出口和實際利用外資保持穩定,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10萬人,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成長同步,節能減排和大氣、
水環境質量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重點做好十個方面工作。
(一)著力最佳化供需結構,全力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推動“三去一降一補”取得實質性進展,不斷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深入實施淘汰落後產能、違法違規項目清理和聯合執法三項行動,嚴禁新增鋼鐵產能,鼓勵和支持水泥、船舶、
平板玻璃等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堅決打擊非法產能,對“地條鋼”等非法生產經營行為保持高壓態勢,堅決防止死灰復燃。積極穩妥處置“殭屍企業”,做好企業職工分流安置工作。注重因城施策、分類調控,把去庫存和促進人口城鎮化結合起來,提高三四線城市和特大城市間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促進產城融合,有效釋放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的城鎮住房需求。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統籌做好非住宅類商品房去庫存工作。堅持去庫存與穩市場並重,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槓桿率的意見,進一步擴大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比重,實現各類債權融資7000億元以上。支持企業境外發債。妥善處置大型企業債務和企業互聯互保風險,強化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堅決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全面落實國家和省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政策措施,加強專項督查,進一步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制度性交易成本、用能成本、物流成本,確保為企業降低成本1000億元以上。繼續實施五大領域補短板專項工程,完善補短板項目儲備和推進機制,重點在增強公共服務能力、加強基礎設施薄弱環節、強化民生保障和生態建設等領域加大補短板力度。
適度擴大總需求,推動需求結構最佳化升級。深入實施六大消費工程和十大擴消費行動,繼續開展“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專項行動,擴大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實施範圍。實施“網際網路+流通”行動計畫,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積極推進“旅遊+”融合發展,大力發展全域旅遊。加強消費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最佳化消費環境。加快國家和省內重大科創載體、重大產業、重大生態環保、重大民生和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抓好與央企重大簽約項目的對接落地,提高工業技改投資、高新技術產業投資、生態環保投資的比重。完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進一步激發社會投資活力。深入實施對外貿易“優進優出”行動計畫,積極有效應對貿易摩擦,加快出口商品結構調整與貿易主體結構最佳化。支持企業參與境內外優質貿易展會。加快外貿新業態發展,推進海門疊石橋國際家紡城、常熟服裝城市場採購貿易方式等試點,建設一批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和海外倉。推進蘇州工業園區國家級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省級進口交易中心等載體建設。
(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構建區域創新體系。進一步落實科技創新40條政策措施,圍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深入開展“一深化四提升”專項推進行動,不斷提升創新型省份建設水平。集中力量建設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積極創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打造區域創新示範引領高地。組織實施前瞻性產業技術創新專項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力爭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培育50個重大自主創新戰略產品。開展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加快納米技術、醫療器械、智慧型裝備、雷射與光電、環保裝備、通信與網路等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支持無錫國家感測網創新示範區建設。實施產學研協同創新行動計畫,強化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推進創新資源共享和共性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充分發揮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作用,加快健全市場化成果轉化機制。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計畫,培育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和“科技小巨人”,大力發展
科技型中小企業,力爭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1.3萬家。積極開展“百企示範、千企試點、萬企行動”,發揮大
企業研發機構的骨幹和帶動作用,鼓勵和促進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進高新區創新機制、爭先進位,促進經濟開發區轉型升級。加快建設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製造業創新中心、大學科技園等重大創新平台,支持南京江北新區中德智慧型製造研究所建設。創建專業化創新創業載體,啟動眾創社區建設,完善科技創業孵化服務鏈。進一步完善科技服務體系,大力培育和發展各類科技中介機構。加強人才服務平台建設,完善人才培育、引進和使用的體制機制,加快培育本土人才,大力引進海內外高端人才。通過提供人才公寓、薪酬補貼、創業空間等方式,不斷降低人才創新創業和居住生活成本。紮實推進智慧財產權強省建設,完善智慧財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制度。深化國家科技與金融結合試點工作,擴大科技金融風險補償資金池規模,完善風險分擔機制,鼓勵更多風投基金投資創新型企業。
(三)大力振興實體經濟,不斷推動產業最佳化升級。實體經濟占我省經濟總量的80%以上,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根基,必須高度重視、倍加珍惜。要在“調整存量、最佳化增量、提升質量”上下功夫,圍繞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進一步提升我省實體經濟整體競爭力。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全面落實中國製造2025江蘇行動綱要,繼續實施企業製造裝備升級和網際網路化提升計畫,促進制造業和網際網路深度融合。組織開展大規模技術改造,實施200項省重點技術改造項目,累計創建450個智慧型車間。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推進中國製造2025蘇南城市群試點建設,帶動全省智慧型製造水平提升。出台製造業布局調整最佳化的指導意見,推動各地產業錯位發展、特色發展。組織實施一批具有高端技術水平和產業化規模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推進產業邁向中高端。抓好國家新興產業集聚區試點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建設,著力打造一批重點平台。深入實施
生產性服務業“雙百”工程和網際網路平台經濟“百千萬”工程,加快推進服務型製造和服務業集聚區建設。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弘揚“工匠精神”,增加高質量、高水平產品和服務供給。實施商標品牌戰略三年行動計畫,加大品牌培育、推廣和保護力度,培育更多“百年老店”。依託特色產業和技術優勢,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展會品牌。加大對實體經濟服務支持力度,進一步做強大企業和大企業集團,著力培育一批行業領軍企業、標桿企業和龍頭企業。促進中小企業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發展。加強經濟運行監測,穩定市場預期,研究制定重點行業和特困企業精準性扶持政策,健全制度化的政企互動機制。強化資金、土地、能源、勞動力等要素保障,啟動建設省級綜合金融服務平台,繼續抓好小微企業轉貸方式創新試點,進一步規範擔保行業發展,擴大“小微創業貸”和私募債發行規模,建立完善“投貸聯動”支持政策,服務更多創新創業企業。
(四)加快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因地制宜擴大特色產業規模,提高優質品牌稻米比重,推廣一批農田複合經營模式,積極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加快發展創意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大綠色優質農產品開發力度,加強農產品品牌創建,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直供直銷等新型行銷方式,支持農產品展示推介和境外促銷。強化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裝備創新套用,大力發展“網際網路+”現代農業,培育一批網路化、智慧型化、精細化的現代農業新模式和示範基地。持續推動農村道路、供電、供水、通訊、物流、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深化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依法推進
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大力培育新型
農業經營主體,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
適度規模經營。穩步推進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擴大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陽光行動”試點。做好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兩權”抵押試點工作。
(五)進一步加大統籌力度,提升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水平。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發揮南京特大城市帶動作用,推動
寧鎮揚同城化一體化取得實質性進展,促進沿江城市集群發展、融合發展。著力提高中小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公共服務能力,支持具備條件的小城鎮發展成為新市鎮或衛星鎮。抓好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深入落實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投融資機制多元化、產城融合發展等重點任務。穩步擴大經濟發達鎮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加強區域間經濟社會發展、土地利用、城鎮建設等重大規劃的銜接協調,紮實開展“多規合一”試點,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加強城市綜合交通網路、
地下綜合管廊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和易淹易澇點整治,推動城市特色發展、綠色發展、集約發展。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行動,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和傳統村落,建設一批美麗鄉村。積極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在統籌城鄉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社保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進一步提高蘇南、
蘇中、蘇北發展的協調性,統籌推進沿江、沿滬寧線、沿海、沿東隴海線發展。深入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支持南京江北新區、通州灣江海聯動開發示範區等載體建設,著力抓好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等重點項目。加快建設沿滬寧線自主創新高地、先進制造業集聚區和服務貿易對外開放先導區。推進沿海及周邊地區一體化發展,抓好新一輪沿海發展規劃和政策落地,加快實施一批海工裝備、新能源、交通運輸和港口物流等重大項目。認真落實
沿東隴海線經濟帶重大項目三年行動計畫,儘快搭建改革創新、集聚資源的載體平台。完善和提升高鐵交通網路體系,加快推進蘇北高鐵、長江兩岸高鐵環線和過江通道建設,提升高速公路、幹線航道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做大做強基地航空公司,大力發展航空產業,著力構建內外通達、便捷高效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強省際區域合作交流,推進淮河生態經濟帶、寧杭生態經濟帶、蘇皖合作示範區規劃建設。紮實做好對口支援和扶貧協作工作。
(六)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增創體制機制新優勢。認真落實中央各項改革部署要求,創新制度供給,推動關鍵性改革取得更大突破。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推動權力清單和網際網路政務深度融合,加快建立高效便捷透明的審批體制。穩步擴大
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進一步最佳化審批流程。加快建立以信用為基礎的監管執法體系,實現“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強化以市場監管為重點的綜合行政執法,營造寬鬆便捷的準入環境、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穩步開展
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紮實推進預決算公開,積極對接國家重大稅制改革,調整完善省對市縣財政體制,加大財政資金整合力度,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防控政府債務風險,有序推動政府融資平台市場化轉型。支持民營銀行發展,促進金融機構開展普惠金融業務,大力發展各類
非銀行金融機構。推進省級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建工作,加快國有企業資產證券化步伐,開展省屬企業市場化選聘管理者和職業經理人試點,創新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加大沿江沿海港口整合力度,加快組建省級港口集團。推動國有企業調整內部組織結構,清理整合所屬企業,加快電力、鹽業、國有林場等重點行業體制改革。進一步消除各種隱性壁壘,放寬
非公有制經濟市場準入。積極發展
混合所有制經濟,鼓勵民營企業和民間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組織和自然人財產權的保護,支持各類所有制經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加快落實階梯價格制度,推進輸配電價改革試點,繼續開展公平競爭審查,逐步建立格線化市場價格監管機制。積極穩妥推進
社會保險制度改革。抓好重大改革試點,及時總結推廣經驗,努力提高改革整體效能,擴大改革受益面。
積極應對世界貿易格局變化,加快構建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雙向開放格局。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全面實施國際產能合作三年行動計畫,支持企業以增強核心競爭力為目標開展海外併購重組。加快推進連雲港上合組織國際物流園和中哈物流基地、中韓鹽城產業園、常州蘇澳合作園區建設。加強國際友城工作,深化與港澳台地區的合作交流。認真落實長三角區域發展一體化戰略,深化與長江中上游、中西部地區的交流合作,加快實施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和標準,推動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跨區域流動和最佳化配置,不斷拓展對內開放的廣度和深度。積極複製推廣自貿試驗區新一批改革試點經驗,開展蘇州工業園區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和構建
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完善各類開放平台功能,建成並推廣國際貿易“單一視窗”。大力發展入境旅遊,提高旅遊服務貿易水平。進一步降低外資準入門檻,全面實施外商投資
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有序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鼓勵外資以特許經營方式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利用外資“八聚焦八提升”行動計畫,積極引進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
(七)多措並舉加快富民步伐,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實聚焦富民持續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33條政策措施,推動產業富民、就業創業富民取得新成效。深入推進以大學生、城鎮失業人員、農民、回國留學人員和科技人員等群體為重點的全民創業,鼓勵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引導和支持小微創業者在“雙創”中實現創業致富。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堅持產業升級和擴大就業規模、調整就業結構聯動推進,有針對性地安排一批富民產業項目,積極拓展就業新空間,構建
和諧勞動關係,實現更加穩定更高質量的就業。突出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及化解過剩產能分流職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扶持。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實施新型技能大軍培育工程、新型職業農民整省推進培育工程。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製度,適時適度提高
最低工資標準,紮實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引導企業形成以一線職工為重點的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圍繞增收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重點群體實施差別化收入分配激勵政策,努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縮小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深入實施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措施,加快實施教育、旅遊、健康等專項扶貧,更加有效推進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著力解決好因病因殘致貧返貧問題。對革命老區、集中連片困難地區和經濟薄弱村實施重點幫扶,增強內生髮展動力。
持續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惠民水平,提供更多更優質的公共服務產品,著力解決民眾關注的熱點民生問題。圍繞公平和質量,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按照城鄉一體、優質均衡的要求加快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步伐,推行產教深度融合的職業教育模式,以高水平大學建設為引領促進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完善終身教育體系,進一步辦好民辦教育、特殊教育,注重社會教育、親職教育。加大扶困助學力度,對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行免學費政策。推進“健康江蘇”建設,堅持預防為主,中西醫並重,讓廣大人民民眾享有更多更公平的健康服務。紮實開展省級綜合醫改試點,加快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加強
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健全藥品供應保障制度,實施智慧健康工程。有效擴大養老服務供給,促進養老服務業健康發展。加快開展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和監測工作。織密扎牢民生保障網,實施全民參保計畫,穩步提高退休人員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障標準。落實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辦法,完善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鈎聯動機制。進一步提高財政對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最低補助標準,穩步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範圍。加快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建設,鞏固提升棚戶區改造工作成效,持續推進
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展適宜養老住區建設試點示範,推動“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邁進。
(八)更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改善生態環境。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堅決抓好中央環保督察整改工作,紮實開展“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以最有力的行動和舉措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嚴格落實煤炭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機制,實施能源綠色化改造,大力推廣電能替代,提高清潔能源消費比重,開展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行動,減少燃煤機組排放。深入開展化工企業專項整治行動,通過關停一批、轉移一批、升級一批、重組一批,堅決淘汰落後化工產能。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全面加強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深入開展機動車船污染治理,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著力控制揚塵污染。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和水資源總量、強度“雙控”行動,全面推行河長制,加強長江、淮河流域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推進新時期太湖治理,抓緊實施重點斷面水質和水功能區達標整治。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畫,開展重金屬重點防控區專項整治。積極發展農牧結合、種養結合生態循環模式,加強畜禽污染治理,嚴格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零增長行動。嚴格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統籌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全力推進長江生態廊道建設,高起點規劃建設
江淮生態大走廊,加快打造太湖生態保護圏和
蘇中蘇北地區生態保護網,設立一批“生態保護引領區”和“生態保護特區”。啟動實施重要交通幹線沿線環境綜合整治。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積極盤活閒置用地,切實提高節地水平和產出效益。深入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綜合改革試點,建立生態環境補償制度,實施與污染物排放總量直接掛鈎的財政政策,進一步完善水環境資源“雙向補償”制度,全面推行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年度評價,實行領導幹部
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省級環保督察機制,加快實施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改革。加大對環境違法行為查處力度,有效落實格線化環境監管體系。
(九)推動文化繁榮發展,豐富人民文化生活。加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加強文化遺產和檔案記憶的保護、傳承和利用。實施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做好地方志和年鑑的編修工作。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培育骨幹文化企業和文化品牌,推動文化與科技、金融、旅遊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加強文化市場監管,深化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深入實施
文化惠民工程,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深入開展全民閱讀,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加快“書香江蘇”品牌建設,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大力推廣全民健身,制定出台公共體育服務指標體系,促進民眾體育和競技體育、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協調發展,做好十三屆全運會備戰參賽工作。
(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進一步健全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最佳化城鄉社區布局,實行“組團式”服務管理,推進格線化管理全覆蓋。完善社會組織扶持保障政策,健全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常態機制。全面完成村(居)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健全社會和公眾參與機制,推動社會共治。全面實施重大決策
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嚴格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依法化解信訪突出問題。進一步做好
民族宗教工作。深入推進法治江蘇建設,加強全民法治教育,依法打擊違法犯罪。深入推進平安江蘇建設,加快構建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全面落實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務管理措施。嚴格落實
安全生產責任制,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完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制度,切實保障人民民眾飲食、用藥安全。強化
災害監測預警和風險防控,完善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紮實推進誠信江蘇和新一輪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促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深化國防動員和雙擁共建,大力支持國防和軍隊改革,進一步鞏固發展軍政軍民團結的良好局面。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2017年我們將加大投入力度,繼續辦好民生十項實事。一是就業創業方面,新增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36萬人、
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5萬人,扶持大學生創業2萬人,開發提供2萬個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崗位。扶持農民創業3萬人,組織
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12萬人。退役士兵參加免費教育培訓率達到80%以上,培訓合格後就業率不低於95%。新增殘疾人實名制就業1萬人、輔助性就業1萬人。二是教育惠民方面,新建改擴建幼稚園300所,省級免費培訓農村教師6萬名,全面落實各學段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教育資助政策。三是民生托底保障方面,城鄉居民
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125元。城鄉居民
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最低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470元。7月份起農村低保最低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400元。四是人居環境改善方面,實施100條以上城市黑臭河道整治,改造易淹易澇片區100個以上。基本實現建制鎮垃圾中轉站、行政村生活垃圾收集點全覆蓋,鎮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運率達到85%以上。推進30個縣(市、區)省級村莊生活污水治理試點建設。疏浚整治農村河道土方2.5億立方米。新建農村小型橋樑6000座,更新改造農村供水管網4.5萬千米。改造提升和新建300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五是關愛婦女兒童方面,建成省級巾幗示範合作組織100個,帶動1萬名農村婦女就業增收。為24.22萬名
農村留守兒童提供關愛保護服務。在全省90%以上的設區市和60%以上的縣(市、區)建成孕產婦和新生兒危急救治中心。六是健康與養老服務方面,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標準提高到人均不低於60元。新增公益性應急救護培訓100萬人。新建100個街道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2000個社區老年人助餐點、500個鄉鎮街道“殘疾人之家”。對重點醫療救助對象,在基本醫保政策範圍內個人自付費用按70%以上的比例給予救助。七是住房保障方面,新開工棚戶區改造25.8萬套,基本建成18萬套。6月底前全面完成鹽城“6·23”特大龍捲風冰雹災害集中安置點建設。八是便民出行方面,新改建農村公路3500公里,新辟、最佳化城市公交線路100條以上,新購節能環保公車1000輛以上。新增50個鄉鎮開通鎮村公交,“
交通一卡通”縣(市、區)覆蓋率達到100%。九是公共文化和體育方面,新建4000個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新建健身步道500公里以上。城市(縣城)公園免費開放率達到90%以上。十是脫貧奔小康方面,確保全省60萬以上的建檔立卡農村低收入人口人均收入提高到6000元,200個以上的省定經濟薄弱村集體年收入達到18萬元。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落實省委“
兩聚一高”戰略部署,完成本屆政府各項目標任務,對政府自身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要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深入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進一步加強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潔政府建設,不斷提高政府治理現代化水平。
最佳化政務服務。加大簡政放權力度,進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加強事中事後監管,以更徹底的放權、更嚴格的監管、更精準的服務,推動職能轉變、釋放市場活力。充分發揮政務服務“一張網”作用,使政府的服務更加精準便捷、更加規範透明。深入一線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積極主動做好服務,以公務人員的辛苦指數贏得人民民眾的滿意指數。
切實改進作風。大力弘揚敢於擔當精神,積極營造想幹事、能幹事、乾成事的氛圍,不斷提振工作精氣神。堅持求真務實、真抓實幹,不搞虛假政績、不搞數字攀比,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持續改進機關作風,嚴格機關績效管理,加大督查檢查力度,健全問責處罰機制,力戒敷衍了事、推諉扯皮、為官不為,全面整治庸政懶政怠政,讓人民民眾真正感受到“門好進、臉好看、事更好辦”。
推進依法行政。自覺接受人大工作監督和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全面推行政務公開,依照法律法規建立完善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制度,明晰行政權力邊界,推動行政權力公開透明。健全依法決策機制,開展重大政策舉措
第三方評估。認真做好行政複議和行政應訴工作。提高各級政府的執行力和公信力,切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完善司法監督、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機制,確保權力在法治軌道上正確運行。
加強廉政建設。嚴格執行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黨內監督條例和問責條例,嚴格執行
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切實履行主體責任。認真落實“一崗雙責”,深化廉政風險防控,堅持不懈糾正“四風”。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強化權力運行制約監督,加快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不斷加大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力度,嚴管公共資金,嚴管公共資源交易,嚴管國有資產資本。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嚴查重點領域和關鍵崗位腐敗,嚴懲損害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行為。
全面完成2017年工作目標任務,是政府的應盡職責,更是對全省人民的莊嚴承諾,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堅定信心、攻堅克難,積極進取、紮實工作,以推進“兩聚一高”、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新業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