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面對國內經濟“三期疊加”的新常態,高郵市委、高郵市人民政府牢牢把握“穩中求進、進字當先,改革創新、融合發展”總基調,突出轉型升級主線,著力穩增長、促改革、防風險、惠民生,全年經濟社會繼續保持平穩健康發展勢頭,主要經濟指標處於中高速增長合理區間。
相關檔案有《2015年高郵市政府工作報告》《2014年高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高郵市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執行情況與2015年計畫草案的報告》
201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25億元、增長11%;財政收入61.29億元、增長5.9%,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9.32億元、增長15.2%,國稅收入突破2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334.43億元,增長19.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9.3億元,增長12.3%;出口總額3.85億美元,增長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2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348元,分別增長10%、11%;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低於省平均水平0.2個百分點;節能減排全面完成省市下達的目標任務。
基本介紹
概況,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特點,質量效益持續改善,經濟發展的潛在風險,對策建議,
概況
2014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425億元、財政收入61.29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9.3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334.4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0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2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348元,共接待遊客35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0億元,服務業增加值166億元,工業總產值184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032億元,建築業總產值800億元、農業總產值114億元,潤華電纜、德運塑業、金宏泰等3家企業“新三板”成功掛牌上市。菱塘回族鄉、三垛鎮、臨澤鎮列入全國重點鎮。
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特點
1、農業生產穩步增長。農林牧漁業實現增加值67.01億元,增長3.6%,增幅位列揚州各縣市第2。糧食生產實現“十一連增”,小麥攻關田塊單產693.2公斤,刷新淮南麥區記錄。糧食總產達88.6萬噸,較2013年增長1.3%。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突破千家,新註冊家庭農場107家,2個家庭農場被評為省級示範。
2、工業生產穩步提升。2014年,我市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20.4億元,總量較2013年增加142.3億元,增長16.2%,增幅位列揚州第2,高於揚州全市4.7個百分點;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50.07億元,增長12.4%,增幅位列揚州第1。質量效益明顯提升,全市工業實現開票銷售457.1億元,增長13.1%;工業入庫稅收19.4億元,增長9.7%;工業用電量22.56億度,增長13%。機械裝備、照明燈具、紡織服裝、電線電纜等四大基本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開票銷售240億元,增長18%。重點企業拉動明顯,秦郵特鋼月均開票6億元以上,華翔月均納稅1000萬元以上。新增規模以上企業31家,新增開票銷售超億元企業4家,新增納稅超億元企業1家。潤華電纜、德運塑業、金宏泰科技等3家企業“新三板”成功掛牌上市。
3、服務業提質發展。2014年,服務業增加值166.62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9.6%,較上年提升了1.5個百分點,完成揚州下達目標,超過人代會目標0.5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勢頭強勁,金融業、營利性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占第三產業比重分別為7.9%、15.8%,比上年提高0.2個、0.7個百分點。旅遊業確定為永久基本產業,全年接待遊客達35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0億元。新增年成交額10億元專業市場1個,5億元專業市場2個。代表城市形象的波司登世貿廣場進展順利,家居廣場、購物中心、蘇果超市竣工營業,星級賓館進入裝飾階段。規模以上服務業單位營業收入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長24.8%,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增長19.7%。
4、投資增速逐步放緩。2014年,固定資產投資334.43億元,增長19.6%,較三季度下降了1.2個百分點,增幅位列揚州第3。其中,項目投資280.2億元,增長15.1%;房地產開發投資54.2億元,增長5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33.3億元,下降12.6%;第二產業完成投資230.4億元,增長19.4%;第三產業完成投資100.7億元,增長31.2%,投資結構持續改善,增速快於工業11.6個百分點。工業技改完成投資107.9億元,占工業投資的比重達32.3%,較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
5、需求拉動不斷增強。2014年,消費市場逐漸回暖,全市共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9.82億元,增長12.5%。一、二、三季度增速分別為11.7%、12.3%、12.3%,累計增速基本呈現逐季加快的趨勢。從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看,居住類商品較快增長,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下降。在尚程國際家居、榮嘉商貿等龍頭企業帶動下,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商品零售額增長55.7%,家具類商品零售額增長30.3%,處高位增長。受網路普及化和電子商務等因素衝擊影響,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書報雜誌類、電子出版物及音像製品類商品零售額分別下降7.5%、21.8%、79.2。出口總量小幅增長,全年全市實現出口總額38643萬美元,增長7%。
質量效益持續改善
1、財政金融運行穩健。2014年,財政收入61.29億元,增長5.9%。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9.3億元,增長15.2%,其中,稅收比重達82%。民生投入繼續加大,新增財力85%以上用於民生,財政民生類支出31.2億元、增長10.1%。12月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394.68億元,增長15.4%,貸款餘額241.6億元,增長17.3%。
2、企業效益有所好轉。2014年,我市規模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995.5億元,增長15.5%,實現利潤總額69.53億元,增長31.4%,實現利稅總額109.6億元,增長23.4%,企業主要經濟指標均在揚州名列前茅;2014年度規模企業資產不斷增加,503家規模企業資產總計445.36億元,較2013年增長60.6億元,企業綜合實力不斷提升;2014年我市盈利的規模企業有498家,占全部規模工業企業的99%,較上年提高2.5個百分點。企業虧損面為0.99%,自年初以來持續收窄。
3、居民收入較快增長。2014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31.5元,增長9.6%,農民人均純收入14335元,增長10.9%,農村快於城鎮。今年我市及時調整機關事業單位人員津補貼,提高社區工作人員待遇,城鄉低保、農村五保、職工養老等均按自然增長機制進行提標。
經濟發展的潛在風險
1、市場風險。從國際形勢看,全球經濟仍處在危機後的調整期,不確定、不穩定因素較多。從國內情況看,巨觀經濟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者價格(PPI)已連續34個月負增長,居民消費價格(CPI)漲幅創近五年來新低。從我市看,12月份 CPI上漲1.6%,已達12個月以來最低水平。鋼鐵、液壓機械等主導產業受市場經濟大氣候影響,對高郵市工業經濟拉動逐步減弱。
2、企業經營風險。今年以來我市企業經營成本上升,經營風險逐步加大。從存貨看,1-12月份,我市工業企業存貨達到38.7億元,比年初增加了3.6億元,呈現高產量與高庫存並舉、低需求與低價格並存的局面。從用工看,在工業企業景氣調查中,認為是用工成本上升的企業占49.45%,認為招工難的企業占30.77%,勞動力成本的快速增長使得部分企業競爭優勢不再。從資金看,調查中認為資金緊張的占30.77%。1-12月份,全市工業企業應收賬款、產成品兩項資金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到110.1%,企業資金流轉緊張。
3、房地產風險。受房地產巨觀調控政策等多種因素影響,今年8月,全市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增速開始呈現負增長態勢,此後,房地產銷售持續下降。全年銷售面積下降19.2%,較上年回落88.6個百分點。截止12月底,我市已累積可售面積達200萬平米左右,按當前銷售均速,市場可售面積去化周期已達24個月,去庫存化壓力加大。2014年全市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8億元,增長15.1%,較上年回落58.9個百分點;房地產業實現增加值23.99億元,增長5.6%,較上年回落25個百分點。
對策建議
2015年,是我市經濟發展進入深化改革創新新常態的關鍵之年,也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要堅持做強經濟總量與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並重,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堅,突出創新驅動,強化風險防控,加強民生保障,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加快產業轉型發展。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步伐,使其逐步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引領和拉動力量。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圍繞全產業鏈的整合最佳化,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科技服務業、物流業、文化創意產業等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向電商轉型,加快傳統零售商觸網轉型。密切跟蹤重點耗能企業、項目,防止反彈,確保完成年度節能任務。
(二)推進項目投產達效。今年是重大項目攻堅年,要按照“洽談儲備一批、在手簽約一批、開工建設一批、竣工投產一批”的滾動發展模式,利用各種平台,加大項目的包裝推介。在項目建設提質提效上下功夫,通過大力度地推進項目建設來調結構、促轉型。重點推進國信天然氣熱電、高郵湖風電場、雄韜儲能電池、誠信應急物流及冷鏈物流園等項目實質性開工。力推國信天然氣熱電聯供、兆順中板、高郵湖風電場等項目建設,力促中航工業VCI塗料、澳洋順昌物流、華翔合金鉛等項目竣工投產。力促高郵經濟開發區、城南經濟新區、高郵湖西新區的轉型升級,推動現有產業上延下伸。
(三)全面最佳化要素供給。進一步簡政放權,大力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鼓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產業轉型升級、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以及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加強市場監管,建立風險貸款監測預警機制,拓展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大力推動土地要素改革,推行差別化工地,大家限制低效土地處置力度,提升節約集約用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