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嘉蔭縣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0年嘉蔭縣政府工作報告
  • 性質:工作報告
  • 時間:2010年
  • 發布單位:嘉蔭縣政府
一、“十一五”主要工作回顧
“十一五”時期,是我縣經濟發展速度最快,城鄉建設最好,人民民眾受益最多的五年。
――過去的五年,是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縣域經濟成長勢頭最強勁的五年。五年來,面對金融危機衝擊、市場需求趨緊、穩定壓力增大、改革任務艱巨等多重考驗,全縣上下堅持把“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最大實踐,積極應對經濟運行中的困難和問題,縣域經濟保持了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2010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6.8億元,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長14.9%;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6809萬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長18.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3億元,是2005年的3倍,年均增長32.4%。
――過去的五年,是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最穩健的五年。五年來,我們充分發揮土地、生態環境、旅遊資源、邊境口岸四大優勢,注重特色產業的培育和提升,全力實施農業穩縣、工業富縣、開放活縣、旅遊強縣、環境立縣、科教興縣六項戰略,主導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支撐帶動作用顯著增強。現代農業穩步推進。堅持用政策引導“三農”工作發展,突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三個重點,強力推進傳統農業加快向現代農業轉變。大豆、水稻、袋栽木耳等主導產業標準化、規模化生產水平得到較大提高。2010年,全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22.33萬畝,農業總產值實現14.5億元,年均增長15.4%。糧豆薯總產量達到20.8萬噸,連續五年實現大豐收。同時,緊緊抓住場縣合作共建機遇,新建千萬元以上現代農機合作社3個,向嘉蔭農場流轉土地10.5萬畝,代耕作業面積達到70.5萬畝,土地集約化經營面積5.2萬畝。工業經濟運行良好。堅持把資源優勢、政策扶持和技術創新作為加快工業發展的根本途徑,引進和培育了萬通祥木業、億通木業、華玉速凍食品、金海礦業、百紳德木業等一批發展能力強的民營企業。同時,依託口岸優勢,建設了永安經濟開發區,完善了開發區各項優惠政策和管理機制,並幫助億通木業投資1億元在俄建設了木材加工基地,工業經濟呈現出速度與效益同步增長、質量與結構穩步改善的良好態勢。201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實現4.2億元,是2005年的2倍。旅遊產業厚積薄發。緊緊圍繞打造“全市生態旅遊觀光區、恐龍文化名鎮、全國旅遊目的地”的戰略目標,編制了《嘉蔭縣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和“嘉蔭鄉土教材”。累計投入2億元,開發建設了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茅蘭溝國家森林公園景點景區,並先後晉升為國家級4A和3A級旅遊景區,旅遊產業得到長足發展。同時,成立了嘉蔭龍游國際旅行社,推出了國內一日、二日、三日旅遊精品線路和8條對俄旅遊精品線路,建設了中、英、俄文旅遊網站,成立了車船服務公司,開通了縣城至茅蘭溝旅遊專線,開設了航空和鐵路售票網點,滿足了遊客需求,提高了旅遊接待能力,並以恐龍為主題,對城區4條主要街道進行了重新命名,“南海北江、最美龍鄉”旅遊品牌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此外,加大了對俄旅遊宣傳推介力度,對俄旅遊日漸升溫。2010年,全縣共接待遊客18.8萬人次,是2005年的1.4倍;接待出入境旅遊團組1086個,出入境人員3.6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8840萬元,是2005年的2.5倍。
――過去的五年,是人居環境全面改善,城鄉統籌發展成果最豐碩的五年。五年來,我們從發展和人民民眾的需要出發,堅持規劃先行、城鄉互動、建管並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城鄉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城市基礎設施和項目投資取得重大進展,一批投資規模大、牽動力強的重大工程相繼建成。累計投資5.4億元,先後完成黨政辦公樓、文體中心、縣一國小及江山花園小區等基本建設90餘項,建築面積達52.4萬平方米,是“十五”期末的2.9倍;完成縣內道路升級改造、供熱、供水、環衛等市政建設155項,城區面積由3.58平方公里拓展到3.77平方公里,城鎮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7.5平方米,城鎮主次幹道硬化率達到100%,城鎮綠化覆蓋率達到47.9%,集中供熱面積達83萬平方米;累計投資6.6億元,新改建交通基礎設施165項,里程1354公里,提前兩年完成了“十一五”交通規劃,並實現了全縣73個行政村全部通暢的目標。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成績斐然,累計投資8.3億元用於新農村建設,圓滿完成了全省第一輪和第二輪新農村建設試點任務,新建農村住房2258戶18萬平方米,農村住房磚瓦化率達到82.8%,農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2.7平方米;安裝太陽能熱水器2233台;新建安全飲水井91眼;完成有線電視光纜聯網45個村屯3322戶,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過去的五年,是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對外開放環境最最佳化的五年。五年來,我們堅持把改革開放貫穿工作始終,政府機構改革全面啟動,教育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穩步實施,林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體制環境更具發展活力。對上爭取和招商引資工作成效顯著,先後爭取口岸道路、土地整理、通鄉公路等986個項目,累計爭取資金18億元;引進歐邦德、台灣新東陽等企業投資建設項目382個,到位資金6.4億元,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對外開放碩果纍纍,累計投資6715萬元用於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先後建設了9.8公里口岸公路和4045平方米旅檢樓等口岸基礎設施,並對口岸碼頭和貨場進行了升級改造,口岸年吞吐能力達到75萬噸。2010年,口岸進出口貨物5.8萬噸,比2005年增長3.4萬噸;對俄進出口貿易總額實現3066萬美元,是2005年的14.6倍。同時,進一步拓寬合作領域,加強與俄地方政府的溝通聯繫。五年來,雙方組織政治、經濟、文化等代表團互訪交流44次,為加快口岸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外,對俄農業開發規模逐年擴大,逐步形成了糧菜兼種、種養結合的發展模式。2010年,耕種俄方土地18萬畝,種植規模是2005年的21倍,赴俄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3萬元。
――過去的五年,是民生質量持續改善,社會事業進步最明顯的五年。五年來,我們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行政理念,注重改善民生和協調發展,著力解決民眾關心、關注的困難和問題,和諧社會建設紮實推進,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4223戶7243名低收入民眾享受到低保待遇;在各鄉鎮成立了民生服務中心,並在保興鄉、烏雲鎮、青山鄉、滬嘉鄉和紅光鄉建設了農村“五保家園”;圓滿完成了第四輪“一幫一”扶貧解困工作,全面啟動了第五輪“一幫一”創業工程,累計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764萬元、靈活就業社保補貼577萬元;完成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並軌工作,將符合條件的“五七工”、“家屬工”全部納入養老保險範疇;深入開展“三支一扶”、“彩虹就業工程”等各項就業工作,新增就業和再就業人員12287人。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997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8907元,分別是“十五”期末的1.6倍和2.3倍。教育事業長足發展。累計投資6300萬元,對縣城中國小校、職教中心學校、鄉鎮中心校等13所學校進行了新建和改造,把學生數量少、師資力量薄弱的鄉級中學和村級國小併入縣內和鄉鎮中心校。同時,建立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認真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兩基”成果不斷鞏固提高,實現了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幼兒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均衡發展,我縣被評為全省教育綜合評估優秀單位,並順利通過了省級科教興縣考核和“雙高普九”驗收。衛生事業不斷進步。累計投資5400餘萬元對縣醫院、中醫院和7所鄉鎮衛生院進行了新建和改造,更新了醫療設施,並在各村設立了衛生所,建立了縣、鄉、村三級公共衛生服務網路;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工作,農村常住人口參合率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100%和96%;全面開展蕁麻疹疫苗強化免疫工作,免費為8865名適齡兒童接種了疫苗;不斷鞏固和擴大“興安健康行”活動成果,為2016名農村育齡婦女免費進行了生殖健康檢查,連續四年為全縣5100名職工和退休人員進行了健康體檢。文化體育事業日漸繁榮。先後投入6500餘萬元用於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開工建設了集圖書館、博物館、老幹部活動中心於一體建築面積4320平方米的圖博館,修建了77個文化廣場,建設了8個鄉鎮文化站;深入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成功承辦了國際自然水域漂流大賽和各類市級體育賽事,舉辦了全縣運動會、中小學生運動會等體育活動。和諧嘉蔭進程明顯加快。積極開展“最平安、最穩定、最和諧”創建活動,不斷強化邊境管理,嚴厲打擊各類違法行為,積極化解矛盾糾紛,我縣連續多年被評為“省級平安縣”、“省級經濟發展法治環境先進縣”。深入推進雙擁共建工作,實現了“省級雙擁模範縣”六連冠。城鄉社區換屆選舉工作圓滿完成,和諧社區建設成效顯著,我縣被授予“全省和諧社區建設示範縣”榮譽稱號。民主法治建設成效顯著。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滿意率不斷提高。“五五”普法全面完成,公民法律意識普遍增強。此外,廣播電視、僑務、民族宗教、史志檔案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績。
各位代表,嘉蔭五年來的發展變化是巨大的,取得的成績也是十分顯著的,我縣先後被授予“國家園林縣城、國家衛生縣城和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先進縣、新農村村鎮建設先進縣、小城鎮建設先進縣、泥草房改造先進縣、棚戶區改造先進縣、平安建設先進縣”等榮譽稱號。這些成績的取得,凝聚著歷屆領導班子和廣大幹部民眾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縣政府,向在各個領域和崗位上辛勤工作、默默奉獻的全縣人民,向所有關心和支持嘉蔭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級領導和各界朋友,向給予我們監督與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民主黨派和群團組織,向駐嘉軍警官兵和投身嘉蔭建設發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顧過去的五年,我們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仍然面臨諸多矛盾、困難和問題。全縣經濟總量偏小,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任務還很艱巨;項目謀劃、建設、推進和落實能力有待提高;招商引資的濃厚氛圍還沒有形成;對上爭取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支持經濟發展的服務環境還不夠最佳化;社會公共服務無法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需要,民生改善任重道遠;部分幹部效率效能、服務水平和執行力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些問題,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認真加以解決。
二、“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
“十二五”時期,國際國內形勢依然複雜,我們將面臨諸多無法預測的新機遇和新挑戰,需要我們在未來發展歷程中科學判斷和積極應對。但是,從當前國家發展形勢來看,國家進一步擴大內需、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主體功能區劃分和加大對邊疆地區、民族地區扶持力度等一系列重大戰略的實施,為我們加快發展、縮小差距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從自身區域定位來看,《東北地區振興規劃》和《中國東北地區與俄羅斯遠東及西伯利亞地區合作規劃綱要》的實施,為我們進一步加強對俄經貿科技合作、全方位擴大開放提供了有利的發展空間;從自身發展環境來看,經過“十一五”時期的不懈努力,我縣經濟實力得到大幅提升,產業體系不斷完善,城市建設、交通等重大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嘉蔭正處於經濟發展的成長期、改善民生的提升期、城鄉建設的跨越期,為我們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發展基礎。因此,面對“十二五”發展,我們有壓力更有動力,有困難更有希望,有挑戰更有機遇,只要全縣上下切實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努力提高駕馭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善於在複雜的形勢中搶抓和把握機遇,更加奮發有為地拼搏進取,就一定能夠鑄就嘉蔭新的輝煌!
“十二五”時期,我們要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和省、市委全會精神,緊緊抓住國家和省、市實施“十二五”規劃的政策機遇,按照“農業富民、旅貿興縣、環境靚城”的總體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真抓實幹,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提檔升級,不斷改善農村發展環境,全面構築城鄉一體化建設新格局;堅持推進縣域經濟擴量增效,培植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全面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實力;堅持推進環境改善,放大對外開放“窪地”效應,全面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堅持推進民生工程,積極開展惠民、利民行動,全面繁榮社會各項事業,努力推動嘉蔭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新跨越。
“十二五”期末,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3.76億元,年均增長15%;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37億元,年均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65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200元,年均分別增長8%和6.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到100億元。力爭把嘉蔭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現代農業示範區、綠色食品產業區、對俄合作重要的樞紐站和橋頭堡,使“十二五”成為我縣經濟發展方式重大轉變期,成為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期,成為邊陲名城建設成效顯著期,成為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加快推進期,成為人民民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期,成為嘉蔭歷史上發展更好更快的時期。
實現上述目標,必須在今後的工作中做到“五個堅持”。
一是堅持科學發展主題,紮實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科學發展觀是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要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根據我縣實際選準著力點和突破口,堅定不移地發展現代農業、農林產品加工、對俄貿易、旅遊休閒四大產業,走符合嘉蔭實際的科學發展道路。
二是堅持轉變發展方式,進一步加快經濟轉型步伐。轉變發展方式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要把經濟結構調整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戰略重點,更加注重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三是堅持擴大對外開放,切實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擴大對外開放是加快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根本出路。要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施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戰略,全力以赴抓招商,千方百計上項目,吸引各類生產要素向嘉蔭流動和聚集,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活力。
四是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積極推進一體化建設。統籌城鄉發展是建設和諧嘉蔭的必然選擇。要圍繞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距,逐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加快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以城帶鄉、城鄉互動、協調發展,促進城鄉要素合理流動、公共資源最佳化配置,努力構建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五是堅持執政為民理念,不斷增強民眾的幸福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惠及民生。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民生項目建設,深入實施惠民舉措,切實解決好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確保城鄉居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住有所居、老有所養,不斷增強人民民眾的幸福指數。
三、2011年各項工作
今年(2011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實現本屆政府各項規劃任務的衝刺之年。全縣上下要以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省市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把握國內外形勢變化的新特點,在縣委的統一領導下,以加快經濟發展和全力改善民生為主線,以推進農業現代化、經貿多元化、旅遊市場化和城鄉一體化為重點,以提高執政和發展能力為保證,創新工作思路和體制機制,鞏固提高基礎產業,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加快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增強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確保“十二五”規划起好步、開好局,以優異的成績向黨的90華誕獻禮。
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今年(2011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8.8億元,同比增長1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7500萬元,同比增長10.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770元,同比增長8.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485元,同比增長6.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億元。
為實現上述目標,重點抓好以下六個方面工作:
(一)落實各項惠農舉措,圍繞民富抓“三農”,推進新農村建設提檔升級
繼續加大“三農”工作力度,大力整合涉農項目,以穩定糧食生產為重點,以提高農民收入為核心,以打造農村新亮點為依託,最大限度地發揮涉農資金的作用,促進農業增效、農村發展、農民增收。
大力調整種植結構,提高糧食綜合產出能力。圍繞全省千億斤糧食產能鞏固提高工程和全省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加快標準糧田建設步伐,重點完成向陽鄉、常勝鄉旱田節水灌溉面積10萬畝和滬嘉鄉黑土流失治理一期工程建設,確保糧食穩產高產。全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22.33萬畝,其中大豆98.1萬畝、水稻2.9萬畝、玉米16萬畝、小麥1.3萬畝,糧豆薯總產實現22萬噸,農業總產值計畫實現16.2億元。進一步壯大特色產業規模。加大水稻種植的扶持力度,加快旱改水步伐,並圍繞黑木耳、水飛薊、粘甜玉米種植和馬鈴薯、油豆角加工及生豬、肉牛養殖等特色產業,引導農民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全力打造朝陽鎮棚式蔬菜示範鎮、青山鄉黑木耳示範鄉等一批高效農業種植區、特色農業集中區、現代農業示範區。重點完成朝陽鎮鋼筋骨架蔬菜大棚60棟2.16萬平方米建設任務。以擴規模、創品牌為目標,推廣小孔無根木耳種植技術,擴大香菇、猴頭等種植規模,並實施園區化生產、規模化種植,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全縣新建百萬袋木耳集中擺放園區4處,種植袋栽黑木耳4700萬袋、香菇50萬袋、猴頭10萬袋,實現產值8600萬元。加快北藥產業開發進程,繼續推廣五味子、水飛薊等市場前景好、農民種植經驗豐富的北藥品種,種植和改培北藥8.7萬畝,產值實現6800萬元。穩步擴大生豬養殖規模,新建3個300頭以上規模化生豬養殖場。進一步加強民有林管理,建立完善民有林發展補償制度,啟用林權交易服務中心,大力培育經濟林、產業林,建設500畝藍莓栽植示範基地。繼續推進造林綠化工作,確保荒山荒地和封山造林不低於7萬畝,完成村屯綠化面積565畝,鞏固和擴大造林綠化成果。加大平陽河濕地保護區建設力度,爭創國家級濕地保護區。加強防火能力建設,修建防火公路36公里,完善清河林場和太平林場防火瞭望塔2座,補充購置運兵車、風力滅火機、滅火水槍、移動蓄水池和防護裝備,提高防火專業隊員在非防期補貼標準。
致力擴大規模化經營,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進一步提高場縣合作共建的層次和水平,加快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促進土地向種植大戶和農機合作組織集中,推進土地連片種植,向嘉蔭農場流轉土地15萬畝,實施代耕作業土地85萬畝,全縣土地集約經營面積達到6萬畝。探索政府貸款貼息、鄉鎮管理和使用的建設模式,在9個鄉鎮各建一座玉米烘乾塔,進一步增加農民和鄉鎮收入。創新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形式,加快向陽鄉、常勝鄉、保興鄉3個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建設進程,啟動保護性耕作項目,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引導農民與華玉速凍玉米加工廠等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合作,建立“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粘甜玉米定單種植面積達到3000畝。
全力改善農村生活環境,鞏固擴大新農村建設成果。緊緊抓住全省推進小城鎮建設的歷史機遇,科學規劃小城鎮發展布局,強力推進以鄉鎮政府駐地為主的中心村建設,打造基礎設施齊全、功能完善、居住環境舒適的小城鎮樣板村和亮點村。重點完成向陽鄉茅蘭溝村38棟9120平方米複式二樓住宅小區、紅光鄉燎原村1棟3000平方米住宅樓、烏雲鎮烏雲村2棟5000平方米住宅樓和保興鄉1棟2592平方米商服樓建設,實現烏雲鎮烏雲村5.5萬平方米住宅集中供熱,打造新農村建設亮點村。同時,繼續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結合泥草房改造工程,新建農村住房50棟4800平方米;硬化村內巷道6600延長米23100平方米,改造農田道路50公里,完成飲水安全工程10處,安裝鐵柵欄2萬延長米。
(二)緊緊依託資源優勢,最佳化結構促“發展”,加快特色產業發展步伐
依託我縣自然資源豐富、旅遊潛力巨大、地處中俄邊境的優勢,進一步最佳化特色工業、生態旅遊、對俄經貿三大產業結構,力爭每個領域都有新進步、新變化、新成效。
提升工業運行質量,壯大發展實力。把工業作為強基礎、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著力點,大力培育優勢產業和骨幹企業,繼續為支柱企業申請政策和資金扶持,加快企業技術創新步伐,提高市場競爭力,努力實現擴大總量、最佳化增量、提升質量的發展目標。重點完成華銀供熱發電機組和管網改造、百紳德木業二期、金海礦業尾礦庫及選場擴建等項目建設。加快農副山特產品開發步伐,圍繞樺樹汁飲品、水飛薊、礦泉水、黑木耳、豆製品及麵粉加工等項目,積極引進有實力的生產加工企業,重點完成烏雲鎮豆油、麵粉、雙醋和粉條四家農產品加工廠建設,並鼓勵現有中小企業同有實力的企業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借力發展。繼續加強永安經濟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編制開發區規劃,力爭列入國家補貼投資建設計畫,引導優勢資源向開發區聚集。全縣工業增加值計畫實現1.69億元,同比增長15%。
提高旅遊發展水平,激發發展活力。緊緊抓住嘉蔭被納入《東北地區旅遊業發展規劃》、全省集中建設旅遊城鎮和全市打造恐龍文化名鎮的機遇,把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龍頭來抓。完善並啟動全縣旅遊發展規劃,深度開發旅遊資源,提升景點景區檔次,力爭旅遊項目規劃高起點、開發高品位、建設高檔次、管理高水平。穩步推進中華恐龍塔、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園區改建和K/T界線展廳建設,完善茅蘭溝景區和太平島度假村基礎設施。開通馬連至太平溝界江水路循環新幹線,做好馬連界江旅遊小鎮規劃建設工作,並推出以界江為載體的冰上垂釣體驗、冰壺運動等冬季旅遊項目。啟動嘉龍國際大酒店項目建設,做好文化體育主題公園、東湖度假休閒會議中心、向陽鄉三號漁亮子等項目建設前期準備工作,進一步延長旅遊產業鏈條。繼續弘揚以恐龍遺蹟為代表的地質文化,開展地質專家考察講學和科普知識進課堂活動,促進恐龍文化的推廣普及。突出地質遺蹟、森林界江、中俄文化和民族風情特色,加強與蘿北、湯旺河、五營等地的溝通合作,打破地域區劃界限,形成多種資源互補、多個景區串聯、多條線路支撐的格局。進一步加大宣傳促銷力度,堅持“多角度策劃、高強度投入、寬領域覆蓋”原則,整合政府、景區和旅行社的力量,強力宣傳推介嘉蔭旅遊。以嘉蔭四季風光攝影作品徵集活動為載體,精心設計和製作中俄雙版旅遊宣傳畫冊和風光片。繼續扶持民間資本開辦具有俄羅斯風情及地方特色的定點商店和飯店,大力發展“農家樂”、“漁家樂”項目,積極開發旅遊紀念品和民間工藝品。全縣計畫接待遊客22.5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2億元。
拓寬對外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後勁。鞏固擴大對俄經貿和文體交流成果,在口岸過貨、人員通關、木材加工、土地租賃上達成新的共識,促進經貿合作向更深領域邁進。抓好口岸聯檢樓配套設施完善、口岸貨運站建設和嘉蔭港口改擴建工作,積極配合上級部門做好浮箱固冰通道和口岸公路建設項目立項、審批等相關工作,不斷提高口岸通關能力。同時,積極探索國外木材加工剩餘物國內銷售新模式,力爭企業和農民實現共贏。繼續鼓勵和扶持發展民間貿易,採取資金獎勵、手續領辦和對外聯合等方式,吸引有實力的企業在我縣註冊對俄貿易公司,並積極籌建一處中俄貿易市場,推進邊境貿易快速發展。2011年,嘉蔭口岸過貨量計畫實現6萬噸,出入境人員達到4萬人次,對俄進出口貿易額實現3000萬美元。繼續實施對俄農業開發優惠政策,鼓勵赴俄農民擴大在俄土地耕種規模,最佳化農業開發模式,招引客商在俄新建年加工能力1000噸的蔬菜加工廠,提高對俄農業開發經濟效益。2011年,計畫組織赴俄農業開發人員300人,耕種俄方土地18.6萬畝。
(三)精細謀劃城市發展,突出品位展“特色”,全力打造旅遊目的地
緊緊抓住全省統一規劃建設沿江縣份和邊境城鎮建設風貌改造的有利契機,高起點規劃城市總體框架,有計畫、有步驟地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全力實施城市淨化、綠化、亮化、美化工程,積極做好國家級衛生縣城復檢工作,全力打造邊陲名城。完善城鄉建設規劃。重點完成朝陽鎮城區五期100公頃控制性詳細規劃、朝陽鎮中心區50公頃修建性詳細規劃等編制工作。加快推進城市基本建設。投資6.9億元,重點完成汽配城、部隊軍官公寓、國有林場職工家屬樓、嘉禾新園小區等基本建設13項,建築面積24.4萬平方米。推進公益設施建設。投資2670萬元用於市政設施建設,對繁榮街、永平街進行改造,鋪裝人行步道板1萬平方米、砼路面1.6萬平方米、路沿石5799延長米;加強城市亮化工作,安裝路燈和景觀燈128盞;增設城區地坑垃圾箱,購置清運車輛等環衛設備;完成污水處理場後續建設。強化園林綠化建設。重點完成江畔公園、俄羅斯風情園、街道兩側及岔口等重點區域、重點部位的園林綠化和景觀雕塑建設,城區新增綠化面積3.3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48.85%。進一步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督促華銀供熱有限公司更新除塵設備,解決粉塵污染城市環境問題;加快城市空中纜線改造進程,消滅城市“蜘蛛網”現象;擴大物業管理範圍,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長效管理機制。
(四)圍繞巨觀經濟形勢,狠抓項目增“後勁”,夯實縣域經濟發展基礎
積極應對經濟形勢變化,準確把握政策落實的對接點和產業轉移的承接點,堅持爭取和招引並舉,實現項目建設新突破,進一步增強縣域經濟發展後勁。
繼續加大項目爭取力度。認真研究國家政策,加強對上溝通聯絡,緊盯資金計畫走向和項目投入領域,認真篩選、論證、儲備一批涵蓋領域廣闊、數量充足、質量較高的大項目、好項目,力爭一批事關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的項目列入國家和省市規劃盤子。2011年,全縣計畫對上爭取資金不低於4億元。同時,進一步加快重點項目建設步伐,完成1.35公里朝陽堤防擴建、永安東湖水庫除險加固、保興鄉全豐農場土地整理項目續建和標準化縣醫院續建4個重點項目。
繼續加快招商引資步伐。堅持擴量、提質並重,大力招引投資額度高、財稅貢獻大、發展前景好的資源精深加工和新興產業項目。特別是在引進項目質量上,更加注重由“粗放”向“精細”轉變,強化項目篩選和評估,確保引進的項目對產業結構調整有示範、對利稅收入有貢獻、對民眾就業有吸引、對經濟發展有支撐,增強招商實效。2011年,全縣計畫引進資金3億元。
繼續完善財源建設體系。全面鞏固現有財源,加大對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的扶持力度,強化稅收征管,確保均衡入庫、應收盡收。深入挖掘和培植後續財源,積極爭取上級轉移支付和各類專項資金,緩解縣級財政壓力。嚴格執行財政預算,調整最佳化支出結構,重點保證職工工資及時發放和機構正常運轉,保障社會事業、民生工程、重大項目支出需要。深化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強化審計和財政監督,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五)竭力發展社會事業,惠普民生保“和諧”,實現發展成果人人共享
以改善民生為重點,以增強人民民眾的幸福感為目標,始終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實施惠民工程,不斷提高人民民眾的幸福指數。強化邊防教育和邊境管理,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完善應急救援體系,並啟動“六五”普法工作,全面鞏固平安嘉蔭建設成果。落實各項信訪工作制度,妥善處理涉及民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加強對物價和食品藥品的監督管理,打擊製造和銷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依法保障婦女兒童、老年人和殘疾人權益,落實民族宗教和外事僑務政策,營造社會團結和諧的新局面。今年(2011年),將重點辦好35件實事。
1、對現有校辦幼稚園進行基礎設施改造,購置教育教學設備,擴大辦園規模,提高辦園質量。
2、投資184萬元,提高教師班主任津貼、課時津貼和培訓經費標準。
3、投資300萬元,為教師更新辦公桌椅,為中國小一線教師配備680台筆記本電腦。
4、投資77萬元,為全縣義務教育學校住宿學生每人每天補助營養費3元。
5、繼續開展“一幫一”、“春蕾計畫”、“雷鋒基金”和“愛心助成才、共圓大學夢”等助學活動,資助300名貧困學生。
6、投資370萬元,實行基層衛生機構藥品零差價銷售,緩解民眾求醫問藥壓力。
7、成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承擔朝陽鎮、紅光鄉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職能,填補兩鄉鎮居民享受基本藥物制度空白。
8、投資285萬元,為縣醫院購置數字胃腸透視機1台、血透機2台、心電監護系統1套,與哈醫大一院建立遠程會診平台。
9、投資50萬元,更新部分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所醫療設備。
10、繼續開展全縣在職及離退休幹部職工健康體檢和15歲以下人群補種B肝疫苗、新婚夫婦體檢、農村婦女孕前和懷孕早期補服葉酸、農村育齡婦女“兩癌”篩查工作。
11、投資180萬元,建設4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和37個農家書屋。
12、繼續實施農民健身工程,投資54萬元,對6個行政村活動廣場的體育健身器材進行更新完善。
13、投資70萬元,在朝陽鎮鋪設數位電視光纜,進一步豐富民眾文化生活。
14、投資100萬元,改造射擊場館。
15、投資50萬元,對文體中心進行維修。
16、投資16萬元,在烏雲鎮新建2000平方米輪滑場地。
17、投入再就業資金120萬元,為650名靈活就業人員落實靈活就業社保補貼政策。
18、安排小額擔保貸款500萬元,扶持大中專畢業生、轉業復員軍人、外出務工返鄉和登記失業人員等進行創業。
19、繼續擴大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範圍,全縣農民新農保參保率達到90%以上。
20、籌資450萬元,繼續提高新農合補助標準,補償封頂線由3萬元提高到4萬元。
21、籌資336萬元,將連續繳費三年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最高支付限額由1萬元提高到3萬元,學生兒童最高支付限額由2萬元提高到4萬元,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保持在96%以上。
22、提高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大額醫療保險支付封頂線標準,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封頂線由1.2萬元提高到4萬元,大額醫療保險支付封頂線由1.4萬元提高到4萬元,職工醫藥費年度內最高核銷標準由2.6萬元提高到8萬元。
23、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補差標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補差標準由每人每月162元提高到200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補差標準由每人每年800元提高到1000元。
24、全面兌現新農村建設優惠政策,在生產發展、赴俄農業開發、農村住房建設、自然屯整體搬遷、小城鎮建設等方面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
25、在烏拉嘎鎮、向陽鄉、常勝鄉各建一處“五保家園”,實現農村養老全覆蓋。
26、深入推進第五輪“一幫一”扶貧創業工程,加大職工自營經濟扶持力度,職工自營經濟增加值實現2.7億元,解困率達到100%。
27、投資240萬元,為1097戶符合條件的困難民眾發放廉租住房補貼。同時,配租廉租房60戶,逐步解決貧困群體住房困難問題。
28、在朝陽社區建設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完善養老機構條件,開展社區居家養老試點。
29、加大城鎮社區投入力度,擴建朝陽鎮尚志社區服務中心,達到標準化社區標準。同時,完成烏雲鎮和烏拉嘎鎮1000平方米標準化社區建設。
30、從今年(2011年)起,力爭兩年時間內完成國營林場危舊房改造。
31、投資2500萬元,改造黑嘉路、綏嘉路危橋8座,改善城鄉出行環境。投資150萬元,在保興鄉和烏雲鎮各建一處400平方米的交通服務區,增強交通運輸服務能力。
32、投資200萬元,購置5台消防車輛,提高城鄉撲火能力。
33、加大視頻監控力度,安裝和完善新建小區、建成小區監控設備110套,嚴防發生盜竊、搶劫案件,保障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34、購置衝鋒舟8艘,提高防汛應急能力。
35、成立殯葬服務管理專門機構,對殯儀館進行維修改造,引導民眾改變傳統殯葬方式。
(六)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增強服務提“能力”,全力建設人民滿意政府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必須順應時代潮流,更加重視政府自身建設,認真履行好人民賦予的權力,牢記使命,勤勉盡責,心無旁騖,毫不懈怠,努力建設為民、務實、清廉政府,不斷提高推動科學發展的能力。
加強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和《國務院關於加強市縣政府依法行政的決定》,堅持依法行政。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堅持定期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重要工作。主動加強與政協的溝通和協商,接受其民主監督。認真聽取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支持工會、共青團和婦聯等群團組織更好地發揮作用。提高人大議案、政協提案的辦理質量和效率。推進政務公開,鞏固和擴大基層民主,深入推進村(居)民自治。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法制素質。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強化經濟運行監測和調節,妥善應對各種經濟風險。切實改善對市場主體的服務,增強企業投資和社會消費的信心。進一步理順政府與企業、市場、社會的關係,創新政府管理方式,不斷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性、民主性和透明度。強化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高度關注民生,切實解決涉及民眾利益的難點、熱點問題,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維護社會安定團結。
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行使權力,規範行政行為。以機構改革為契機,創新政府運行機制,理順部門職責關係。抓好公務員隊伍管理,加快推進政務公開和電子政務建設,大力建設服務型機關。強化行政監察、審計等專門監督,實行行政過錯責任追究和黨政領導幹部問責制度。
強化政府作風建設。進一步加強對領導幹部的廉政教育,認真落實反腐倡廉各項規定。以提高執行力為主題,深入開展機關作風整治活動,嚴格考核,兌現獎罰,營造幹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