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7年焦作市政府工作報告
- 時間:2007年
- 地點:焦作市
- 類別:政府工作報告
檔案內容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2006年工作回顧
2006年,市人民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團結帶領全市人民,按照“堅持高標準,明確新要求,謀求新突破,建設富裕、文明、開放、和諧新焦作,努力走在中原崛起前列”的總體要求,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強力實施工業強市、項目帶動、科技推動戰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新型工業化、城市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圓滿完成了市十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經濟社會呈現出平穩快速發展、全面協調推進、質量效益提升的良好態勢。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98.9億元,增長15.7%,高於全省增幅1.6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327.9億元,增長23.3%。經濟成長方式有所轉變。萬元工業增加值電耗預計下降16%,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預計分別下降7.5%和7.3%。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地方財政收入完成39.6億元,增長23.4%,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37.3億元,增長23.3%。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總額、利稅總額均居全省第二位,增速均超過40%。經濟結構更加最佳化。二、三產業比重達到91.1%,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9.8%,主導地位更加突出。非公有制經濟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5.5%,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增長79.3%,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6.3%,比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不斷增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352.4億元,增長38.6%;外貿出口總額達到6.15億美元,居全省第四位;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50.8億元,增長16.4%,增幅居全省第一位。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9628元、4492元,分別增長14.2%、17.3%;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到308.9億元,比年初增加28.0億元,增長10.0%。
2006年,市政府主要抓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堅持工業主導,強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
一是加快項目建設。實施重點工業項目70個,其中萬方集團年產10萬噸鋁合金棒一期工程、韓電熱電聯產項目、中原GKN公司年產300萬隻大缸徑氣缸套項目竣工投產,開工建設了昊華宇航“雙二十”、風神股份年產500萬套轎車子午胎和15萬套工程子午胎等項目,九里山電廠項目有望列入國家“十一五”後三年建設規劃。二是促進國有控股企業與國內大型企業集團的戰略合作。焦作萬方與中鋁總公司、風神股份與中國昊華、沁陽鋁電與神火集團實現強強聯合。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壯大優勢企業。著力扶持18戶重點骨幹企業、57家省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和一批高成長性中小企業加快發展。2006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868家,比上年增加73家;年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達到242家,比上年增加76家,中鋁中州分公司、焦作萬方、風神股份和焦煤集團等4家企業年銷售收入均超過40億元。四是積極推進自主創新,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在全省率先出台《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實施意見》,新認定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3家、高新技術產品27項,創省級以上名優產品39個,申請專利574件,形成了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我市成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五是加強企業管理,強化對工業運行的監測、協調和指導。開展了“加強企業管理年”活動,免費組織培訓了154位企業家,並妥善解決了影響企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六是積極推進高新區和工業集聚區建設。高新區基礎設施得到完善,引進、培育了一批創新型企業。西部工業集聚區、萬方工業集聚區和各縣市的工業集聚區已具雛形。
(二)以發展農村經濟為重點
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出台了新農村建設指導意見,啟動了新農村建設試點,在發展新產業、建設新村鎮、培育新農民、樹立新形象上取得明顯成效,實現了新農村建設的良好開局。一是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惠農政策全面落實,各項補貼足額發放,農業生產實現了新的突破,糧食總產達到181.1萬噸,增長9.1%,小麥超高產攻關田平均畝產達到717.2公斤,創全國小麥主產區最高紀錄;畜牧業產值達到46.7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3.0%。高效特色農業加快發展,已進入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發展的新階段。小麥種子面積達到60萬畝,成為全省小麥種子面積最大市;“四大懷藥”種植面積達到24.3萬畝,懷藥產品有150種;工業原料林達到53萬畝;規模化奶牛飼養場(區)達到72個。市政府出台激勵政策,並爭取30億元政府信用貸款,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壯大了一批產業化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31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33.8億元,增長20.2%。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207個,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提高。二是加快推進村級民主管理。開展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單位”創建活動,健全了村務公開、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制度,農民民眾的民主權利得到保障。三是努力改善鄉村環境。完成了150個村的新農村建設規劃試點工作,加強了農村水利、道路、電網、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狠抓了秸稈綜合利用和道路周邊環境治理,開展了13個試點鄉和40個試點村的環境衛生整治,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四是加大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力度。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對8.65萬名農民進行了培訓,轉移農村勞動力5.1萬人。
(三)加快發展旅遊業,促進第三產業全面發展
加大了精品旅遊景區景點建設和行業管理力度,榮獲“世界傑出旅遊服務品牌”;積極宣傳促銷,開拓客源市場,成功舉辦了第五屆焦作山水國際旅遊節和U—17桌球挑戰賽。雲台山景區成為國家首批創建AAAAA級旅遊區示範單位,青天河、神農山景區成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我市獲得中國城市旅遊競爭力百強城市和中國旅遊魅力城市稱號。全年各景區景點接待遊客950.4萬人,增長18%;門票收入實現2.6億元,增長19.4%;旅遊綜合收入達到73.9億元,增長54.9%,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突破10%。圍繞拉長旅遊產業鏈條,加快了商貿餐飲、休閒娛樂等服務業發展步伐,批發零售貿易業、餐飲業投資快速增長。“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加快推進,六縣市全部成為國家試點縣市,新建成標準化農家店620個。2006年,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88.2億元,增長11%。
(四)推進改革開放,增強發展活力
國有大中型企業改制全部完成,風神股份、焦作萬方股權分置改革圓滿結束。我市躋身於享受比照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政策的城市。加大對22戶特困工業企業的改革脫困力度,已有14戶基本實現脫困。實施了城市管理體制改革,調動了城區政府管理城市的積極性。繼續深化財政綜合改革,債務預算管理的經驗在全省推廣;建立財政投資項目評審機制,績效評價範圍不斷擴大。穩妥推進公務員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清理規範了公務員津貼補貼。在全省率先理順了食品藥品監管體制,完善了市、縣、鄉、村四級監管網路。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經濟外向化水平進一步提高。以開展“效能革命”為重點,繼續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榮獲首屆中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稱號。對外貿易和實際利用外資位居全省前列,外貿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10億美元,出口商品結構繼續最佳化,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出口占全市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42.4%。
(五)完善城市功能,不斷提高城市承載能力
修編了《焦作市總體規劃》,完成了《焦作市近期建設規劃》。開工建設了濟晉高速公路和新園路、常付路等一批幹線公路,完成了龍源路、長恩路等7條城市道路建設,開工了民主路慢車道、山陽路慢車道、河道治理二期等工程,實施了8條道路的大修、13條道路的中修,城市燃氣普及率和集中供暖普及率顯著提高。鳳凰山公園一期和龍源湖公園建成開園,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2.1%、綠地率達到37.1%,榮獲“國家園林城市”稱號。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穩步推進住宅建設,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5平方米,城區人居環境得到改善。以“四創”為載體,開展了一系列環境專項整治活動,市容市貌、環境衛生得到改善。縣城和一批小城鎮建設、改造步伐加快,全市城鎮化率達到41.8%。
(六)加強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
努力改善生態環境,出台了環保實績考核辦法,實施了以流域水質和城區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為目標、以7個區域環境整治為重點和190個污染治理項目為主要內容的“27190”污染整治工程。嚴格落實環保第一行政許可權制,否決了65個不符合環保要求的擬上項目。2006年,市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291天,達標率為79.7%,高出省定目標9.7個百分點;4個省控河流責任目標斷面水質平均達標率為96.9%,比上年提高5.8個百分點,高出省定目標26.9個百分點。開展了以“空心村”、磚瓦窯和工礦廢棄地為重點的“三項整治”活動,規範了礦產及水資源開採利用秩序,推進了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我市被確定為“全國金土工程”試點城市。
(七)紮實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促進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籌集4.36億元資金,其中市財政投資9665.9萬元,辦好了涉及人民民眾利益的10件實事。一是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實施了“兩免一補”,對在特殊教育學校就讀的殘障學生實行了免費義務教育。二是籌資1010萬元設立了教育質量獎。三是提高了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城區居民低保標準由150元提高到165元,縣市居民低保標準由117元提高到130元。四是投資36萬元為城區661戶廉租戶發放了住房租金補貼。五是籌集新農合基金7012.4萬元,在六縣市全面實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保農民198萬人,占農業人口的91%;確定了4家城市惠民醫院和1家農民工醫院,對城區低保人員和農民工就醫實行優惠,對城鄉特困群體實行34種大病救助;財政籌資645.3萬元對城鄉貧困居民實行了醫療救助,有效緩解了城鄉居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六是籌資600萬元實施了搬遷並村工作,搬遷了80個貧困自然村515戶1893人。七是籌資950萬元為21147戶農民新建了沼氣池。八是籌資3840萬元解決了15.9萬農民的飲水安全問題。九是改造和新建農村公路1513公里。十是籌資2073萬元新建、改建了20所農村敬老院,全市農村敬老院集中供養人數已由原來的610人提高到1095人,占五保對象總人數4235人的25.9%。
同時,繼續加強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出台了新的就業再就業優惠政策,新增城鎮就業人員8.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6%以內。完善了基本養老保險、城鎮醫療保障體系,實行了新的養老金計發辦法,鞏固了“兩個確保”。設立了“農民工節”,解決了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教育事業得到加強,教育督政力度加大,教育質量有新的提高。計畫生育工作繼續處於全省先進行列,被省委、省政府和國家人口和計生委、財政部分別授予“計畫生育先進市”和“全國農村部分計畫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試點工作先進市”稱號。文化事業健康發展,我市被確定為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試點市,陳式太極拳等4個項目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山陽古城等8處文物古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體育活動蓬勃開展,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試點項目60個,在省十運會上取得金牌總數和總分第三名的好成績。高度重視公共安全,開展了“平安焦作”創建活動,完善了社會穩定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提高了公共服務水平,連續三年獲省綜合治理考核第一名;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大安全執法力度,各類安全事故明顯下降。信訪穩定工作得到加強,建立了信訪綠色通道,“三步走”工作機製得到國家信訪局的肯定和推廣。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深入,湧現出了謝延信等一批模範人物。紮實推進依法治市工作,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自覺接受人大的工作監督、法律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完成了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政府職能加快轉變,行政效率不斷提高,自身建設得到加強。雙擁共建繼續推進,軍政軍民團結更加鞏固。民族宗教、新聞出版、統計審計、外事僑務、檔案史志、人防地震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各位代表,以上成績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人大、政協積極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團結奮鬥、頑強拼搏的結果,是社會各界人士廣泛參與、大力支持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勇於奉獻的全市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關心、支持焦作發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各位代表,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是: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原材料加工和能源消耗型工業比重大;環境保護和節能降耗任務艱巨,經濟成長方式亟待進一步轉變;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弱,高新技術產業尚未形成規模優勢;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難度加大,新農村建設的任務依然艱巨;縣域經濟發展後勁不足,財政收支矛盾比較突出;就業形勢依然嚴峻,社會保障能力仍需增強;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經濟發展環境仍需改善。對於這些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採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07年工作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2007年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實現走在中原崛起前列的重要一年,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產業調整轉移步伐加快,國際投資和貿易持續活躍,世界經濟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勢頭;國家促進中西部地區崛起,加快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建設以及我省促進中原城市群發展的具體政策將逐步實施,特別是我市被列入享受比照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政策的城市,更有利於我們爭取國家政策支持;我市經濟發展基礎較好,一批新上重大結構調整項目逐步形成生產能力,加快發展的軟環境和軟實力得到提升。面對新的形勢,我們將準確把握髮展大勢,牢牢抓住戰略機遇,振奮精神,鼓舞鬥志,全力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省八次黨代會和市九次黨代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堅持強力推進工業強市戰略,加快主導產業規模擴張和質量提升,更加重視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成長方式轉變,更加重視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更加重視社會發展和維護民眾利益,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推動各項工作實現新的跨越。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5%,外商直接投資增長20%,外貿出口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城鎮新增就業人數7萬人。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完成省里分配的目標任務。
三、轉變經濟成長方式,促進又好又快發展
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加快結構調整,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必須把發展放在首位,堅持在發展中調整、在調整中發展。
(一)以工業結構調整為主線
在壯大規模和提升質量效益上取得新進展,堅持“抓大、促小、解困”,用好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政策,促進全市工業加快發展。一是實施項目帶動,培育壯大支柱產業。集中精力抓好59個重大工業項目建設,建成焦作萬方年產10萬噸高精度鋁板帶箔用扁錠、風神股份年產70萬套輕卡子午胎、中軸集團年產50萬根轎車發動機凸輪軸、斯美特年產20萬噸速食麵、健康元藥業等項目;加快推進風神股份年產500萬套轎車子午胎及15萬套工程子午胎、昊華宇航“雙二十”和焦煤集團新礦井建設等項目;開工建設中鋁中州分公司年產70萬噸氧化鋁項目,積極推進九里山電廠項目前期工作。二是加快培育高新技術產業,提升工業的產業層次。重點抓好日欣電子LED、卓立燙印木紋轉印膜等一批高新技術項目的實施,不斷壯大高新技術企業集群。引導和支持市屬18戶重點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增加科技投入,不斷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集聚發展後勁。繼續加大支持力度,發揮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作用,重點引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培育一批高新技術產品。三是支持重點企業加快發展,促進企業規模擴張。支持18戶重點骨幹企業特別是9戶省百戶重點企業做強做大,加快培育銷售收入超百億元企業。在現有基礎上,再篩選確定一批高成長性中小企業給予重點支持,儘快形成新的發展極點。加快信用擔保體系建設,鼓勵民營擔保企業發展。鞏固脫困成果,完成特困企業的改革脫困任務。四是支持引導企業自主創新,提升工業經濟核心競爭力。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體系,加快企業研發機構建設,重點支持列入省百戶重點企業和50戶高成長性企業建設省級工程技術創新平台。積極與高校、科研機構開展技術合作,創新產學研合作機制,培育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企業,打造一批知名品牌。五是加快工業集聚區建設,促進工業集聚發展。重點抓好西部工業集聚區的開發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建成一部分標準化廠房,同時加快推進萬方、沁北以及各縣市工業集聚區建設。六是強化服務,促進工業經濟協調運行。加強對工業經濟運行的監測、預警,做好電力、煤炭、運輸等供需調節工作,提高保障能力。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企業和成長性好的中小企業的資金支持力度。加強培訓,提高企業家素質,促進企業管理上水平、上台階。
(二)以發展現代農業為支撐
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上取得新進展,一是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認真落實支農惠農政策,擴大優質糧食種植面積,建好小麥種子標準化示範基地,叫響“焦作小麥種子”品牌。積極支持以奶牛為重點的畜牧飼養業,不斷提高規模化、標準化水平。繼續抓好速生工業原料林基地建設。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加快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和認定步伐。探索土地流轉新機制,在農民自願的基礎上,穩步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二是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發揮好農發行政府信用協定貸款的作用,以糧食、懷藥、乳及乳製品、肉製品和林產品加工為重點,扶持蒙牛乳業、焦作大用、瑞豐紙業、斯美特、孟州華興、金博農、恆慧通等一批龍頭企業,促其儘快做強做大做優。三是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在80%的高效種植和規模養殖基地建立起農民專業合作社,著力培育一批國家級、省級、市級示範性農民專業合作社。四是加快發展勞務經濟。繼續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規模,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五是加快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加大投入力度,繼續開展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改善農村生活環境。以病險水庫加固和節水灌溉為重點,加強防汛抗旱和減災體系建設,提高農業綜合保障能力。加大扶貧開發力度,紮實開展整村推進,逐步完善搬遷村的配套設施,搞好農業綜合開發,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以林業生態縣、生態村建設為重點,抓好新農村林業生態建設。鞏固去年新農村建設試點成果,繼續擴大試點範圍。同時,落實對口幫扶措施,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培訓,完善農村民主管理制度,強化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確保新農村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
(三)以打造旅遊文化名市為重點
在加快第三產業發展上取得新進展,按照產業化、社會化、市場化的要求,將“山、水、拳、文、商”有機融為一體,著力構築以旅遊業為龍頭、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產業層次較高、布局更為合理的服務業發展新格局。一是全面提升旅遊業。繼續加大景區景點資源整合與建設力度,開展AAAAA級景區創建活動。進一步開拓沿海和境外高端客源市場,辦好第六屆焦作山水國際旅遊節、第四屆中國焦作國際太極拳交流大賽暨首屆全國新農村農民太極拳健身大賽和第六屆紅葉節。加大旅遊商品、紀念品開發力度,在市區規劃建設大型旅遊商品交易市場。規範旅遊服務接待體系,提高行業管理水平,拉長產業鏈條,加快旅遊業由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2007年力爭旅遊綜合收入比2006年提高10%以上。二是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突出抓好城鄉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基本建成市廣電中心、圖書館、科技館、展覽中心等城市文化項目,辦好鄉鎮文化站和農村文化中心,完成省定有線電視“村村通”任務。加強文化市場管理,豐富城鄉文化活動。整合優勢文化資源,抓好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加快建設“八大文化園區”,積極謀劃一批文化、休閒產業項目。三是推動服務業全面發展。整合物流資源,加快推進家樂福超市、山陽商城改造、民主中路區域開發等一批重點物流工程建設,提高商業集約化程度。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特許經營、多式聯運等新型商業業態,推動傳統服務業管理信息化、服務標準化。繼續實施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活躍農村市場。支持社區服務業發展,大力發展金融、保險、信息、諮詢、倉儲、培訓等成長性強的現代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