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漯河市政府工作報告

2005年,市人民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及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進取,創新爭先,圓滿完成市四屆人大七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各項建設事業都取得新的成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6年漯河市政府工作報告
  • 時間:2006
  • 地點:漯河市
  • 糧食總產:132.9萬噸
報告記述,工作回顧,主要任務,工作安排,

報告記述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工作回顧

2005年,市人民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及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進取,創新爭先,圓滿完成市四屆人大七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各項建設事業都取得新的成效。
———經濟總量跨上新的台階,運行質量不斷提高。初步核算(下同),全市生產總值達到322億元,比2004年(下同)增長15.8%,增幅居全省第3位。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36.5億元、增長24%,實現利潤42.9億元、增長66%,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16%、居全省第2位。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糧食總產132.9萬噸,屬歷史上第3個豐收年,我市榮獲全國農業產業化先進集體稱號。
———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成效明顯,固定資產投資增勢強勁。實際利用外資7652萬美元,居全省第5位。新上投資超億元的項目18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4億元,增長46.1%。市定66個重點項目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畫,省定重點項目綜合目標考核居全省第2位、受到省政府表彰。
———城鎮化建設取得新進展,城市面貌有較大改觀。全市城鎮化水平達到31.7%,提升1.7個百分點。市區沿街綜合整治力度加大、效果較好,廣大民眾比較滿意。順利通過省級衛生城市覆核驗收。
———財政實力進一步增強,城鄉居民收入較大幅度增長。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3.2億元、增長28.1%,一般預算支出25.9億元、增長25.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2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19元,分別增長12.2%和12%。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共同進步。全市各項建設事業協調推進,社會大局持續穩定,人民民眾安居樂業。2005年的工作成效,使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指標均創近十年來的最好水平,不少指標在全省位次靠前。可以說,過去的一年,是漯河發展歷程中不平凡的一年。去年,我市成功實施了新的行政區劃調整,掀開了漯河發展嶄新的一頁;成功申報並榮獲全國首家中國食品名城,打響了漯河的產業品牌和城市品牌;成功承辦舉辦了首屆許慎文化國際研討會、第三屆中原食品節和長三角、珠三角招商等重要活動,漯河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日益提高。這些成效標誌著“十五”計畫的勝利完成。
回顧過去的五年,我市主要呈現出六個方面的變化。
一是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3%,分別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2.9和0.9個百分點,經濟總量是2000年的1.8倍。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7.9:62.3:19.8,由二、一、三演進為二、三、一格局。工業主導地位更加突出,工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58.8%,比2000年提高8.7個百分點。“重點工業300億振興計畫”提前1年實現,骨幹企業群體已經形成,雙匯集團年銷售收入突破200億元、居全國食品工業企業榜首,全市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企業發展到9家、超億元企業發展到50家。食品加工主導產業優勢更優,我市被確定為全省食品工業基地市和無公害食品基地示範市。造紙、紡織、化工、機械製造等支柱產業發展較快。農村經濟穩步增長,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優質糧食種植面積占總播種面積的70%以上,畜牧業增加值占農業增加值的40%。培育出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4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10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25家,帶動發展了一批無公害種養基地。農田水利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和扶貧開發、農作物秸稈禁燒及綜合利用、人工影響天氣等工作見到新成效。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一批大型商貿項目陸續建成或正在建設,一批專業市場輻射能力增強。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全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翻了一番多,不僅保障了必要的公共支出,而且每年都集中財力,辦一批關係民眾切身利益的實事,支持了經濟發展。
二是改革開放成果豐碩。國有企業改革較早完成轉機建制任務,雙匯集團國有股成功轉讓,銀鴿集團順利實施股權分置改革,一些改制企業的遺留問題、市直8家國有破產企業的職工安置問題得到較好解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迅速,完成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52%。市、縣、鄉機構改革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深化,並建成全省一流的市行政服務中心。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得到落實,農民得到很大實惠。財政管理體制、糧食流通體制、供銷體制、投融資體制、城市信用社重組和農村信用社、交通、城建、教育、衛生等方面的改革,都有新的進展。市場經濟秩序不斷規範,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外向帶動戰略深入實施,成功組織開展了一系列重要招商活動,連續承辦三屆中原食品節,並承辦了中原肥料“雙交會”。五年累計審批外資企業108家,實際利用外資2億多美元,分別是“九五”時期的1.5倍和2.3倍。現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投資漯河,5家世界500強企業與我市有合資合作項目,雙匯集團與美國杜邦公司、美國泰森集團、日本火腿株式會社和日本豐田通商株式會社進行了合資,銀鴿集團與日本丸紅株式會社實施了戰略技術合作,澳的利集團與韓國樂天集團實施了重組,金大地鹽化工、奇能鹽化工、新瑞玉米深加工、中旺面業、旺旺食品、雨潤食品、康師傅飲品等一批知名企業的投資項目落戶漯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五年累計完成投資334億元,是“九五”時期的1.7倍,其中新上工業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雙匯三期工程、銀鴿40萬噸機製紙、仁和60萬噸高速線材等一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內外貿易較快發展,200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95.4億元、是2000年的1.7倍,外貿出口由“九五”末的不足2000萬美元上升到9500多萬美元,鮮凍豬肉出口占全省同類產品出口的92%,占全國的四分之一。
三是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結合區劃調整,及時修編了城市總體規劃、專業規劃和重點區域的控制性詳規。城市規模不斷擴大,郾城、源匯、召陵、高新區等新城區建設,以及淞江新區、開源新區的開發步伐加快,市區建成區面積由“九五”末的33.5平方公里發展到4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33萬人增加到46萬人。政府累計投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近10億元,並搭建了投融資平台,成功實施信託計畫。新建改造市區道路45條,改造了4個入市口,建成供水供熱、燃氣輸配、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一批公用設施,市區日供水能力由3萬噸提高到17萬噸,近萬戶居民用上了天然氣。“雙創”工作深入開展,硬化、綠化、淨化、亮化工作紮實推進,市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4.2平方米,新裝路燈8000多盞,整治背街小巷近百條。舊城區改造力度加大,城中村改造開始起步。城市管理得到加強,城市品位不斷提高,我市成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和全省造林綠化最佳城市,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漯駐、漯周、漯平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實施了107國道(漯河段)和漯舞、漯阜鐵路(漯河段)的改造,開展了“公路建設年”活動,新建改建幹線公路227公里、農村公路1500公里,公路密度居全省前列。電力、通信、陸運口岸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強,成為區域性樞紐。小城鎮建設加快推進,臨潁、舞陽兩個縣城的規模不斷擴大,市財政拿出1200萬元以獎代補資金,扶持重點鎮加快發展,全市有4個鎮被定為國家級重點鎮。實施了農村沼氣示範工程和飲水安全工程,發展戶用沼氣3.2萬座,解決了近10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高度重視發展縣域經濟,進一步放權於縣區,健全了目標管理和評價監測體系。各縣區競相發展,特別是在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發展非農產業和勞務經濟等方面各有特色,為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建設提供了產業支撐。
四是各項社會事業長足進步。科技事業、技術創新和實施名牌戰略富有成效,建立了中科大(漯河)科技園,建成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和13家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五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3家、高新技術產品29個,創中國馳名商標2個、中國名牌產品3種、河南名牌產品和優質產品36種,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45%。人才工作得到加強,各類人才作用得到發揮。信息化建設紮實推進,我市成為全國以信息化帶動農業產業化試點市,城市信息化建設列入國家“863計畫”。教育事業快速發展,我市成為全國“兩基”先進地區,普通高考本科上線率連續12年蟬聯全省之冠,有4所高中被命名為全省示範性高中。提前1年完成372個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項目。漯河衛校升格為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漯河職院被評為全國十大特色高職院校。文化事業和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勢頭良好。五年累計投入近4億元,新建一批衛生服務設施,新建改造了一批市縣醫院和30所鄉鎮衛生院,城鎮醫保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不斷擴大,城鄉醫療條件日益改善。建成了市體育場、體育館、圖書館、老幹部活動中心等,開工建設了市科教文化藝術中心、新聞大廈、漯河中學等社會事業基礎設施。食品安全工作全國領先,我市被確定為全國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食品安全保證體系建設雙試點市。廣電、體育、審計、統計、人防、史志檔案、民族宗教、外事僑務、新聞出版等各項事業全面發展,不少方面的工作是全省乃至全國先進。計畫生育、環境保護和土地管理等基本國策得到落實,我市連續兩次獲得全省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先進市,城市環境綜合整治考核居全省第2位,連年保持耕地占補平衡,並保障建設用地的需要。
五是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2005年與2000年相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淨增3090元和1016元。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達到211億元、是2000年的1.5倍,城鄉居民人均儲蓄由3791元提高到6040元。居民消費結構不斷改善,文化、教育、娛樂消費支出的比例由10.3%提高到13.5%。全市固定電話裝機總量達到45萬門、行動電話達到54萬部、網際網路用戶發展到38.5萬戶。城鄉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均明顯高於全省平均水平。農村每百戶居民擁有彩電73台、冰櫃18台,分別比2000年增加35台和9台;城鎮每百戶居民擁有電腦16台、空調89台。人民民眾的衣食住行都發生了可喜變化。
六是和諧漯河建設取得新成效。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城鄉文明程度日益提高。民主法制建設紮實推進,全面推行了政務公開、村務公開、企務公開,順利完成第四、第五屆村委會換屆選舉,依法治市工作取得明顯進展,我市成為全國10個依法治理聯繫點之一、全國普法依法治理先進城市。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各項決議決定得到較好落實,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得到及時有效辦理。雙擁工作和國防教育深入開展,我市兩次榮獲全省雙擁模範城稱號,駐漯解放軍、武警和民兵預備役在抗洪搶險、維護社會穩定、支持地方經濟建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力度加大,五年累計新增城鎮就業人員12.5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7萬多人,“兩個確保”全面落實,4萬多名城鎮低保對象基本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3萬多名農村特困對象得到救助。高度關注關心弱勢群體,新建一大批“溫暖小區”,擴建一批敬老院,在全國率先解決農村五保戶住房難問題;累計發放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2.3億元,城市部分住房困難家庭享受到經濟適用住房或廉租住房補貼;向農村貧困家庭學生髮放“兩免一補”資金2100多萬元;清理解決了拖欠農民工工資和工程款問題;我市成為全國首家無白內障障礙示範市;對愛滋病患者落實了“四免一關懷”政策。妥善處理了各種突發情況和複雜問題。面對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我市嚴密防控,成為全省3個“雙零”市之一;面對罕見的“7?17”特大洪水,緊急轉移民眾11.4萬人,沒有發生一人傷亡,奪取了抗洪救災的全面勝利;面對“1?13”特大液氯泄漏事故,我們科學果斷處置,確保了12個村2.4萬名民眾的生命安全,受到省政府表彰;面對禽流感疫情,我們積極應對,有效防範了疫情發生;面對銀鷹典當行非法集資案件和原城市信用社擠兌風波,我們穩妥處置,依法解決,最大限度地保護了民眾利益。信訪形勢和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平穩,我市是全省集體上訪最少的市之一,連續3年被命名為全省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先進市,連續5年無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得到加強,嚴打鬥爭深入開展,治安秩序不斷好轉,我市成為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市。
經過五年的拼搏進取,漯河發展實現了新的跨越,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省委書記徐光春同志評價我市正處於建市以來最好的發展階段,漯河是一個充滿生機、充滿活力、充滿希望的城市。在過去的五年中,我們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牢牢抓住第一要務,全面落實“五個統籌”,致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始終堅持正確把握和認真落實巨觀調控政策,不畏困難,搶抓機遇,不失時機地調整結構,有效防止了經濟波動,實現了既快又好地發展;始終堅持發揮產業優勢,大力發展食品加工主導產業,走出了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工農業聯動發展的路子;始終堅持把握全局抓大事,突出重點抓落實,在工業發展、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城鎮化建設等方面,採取一系列新舉措,實現了新突破;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投入大量精力和財力,切實解決關係民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始終堅持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和廉政建設,紮實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不斷提高科學決策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切實做到勤政廉政、務實為民。
各位代表,五年來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團結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各級幹部,向駐漯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向所有關心支持漯河發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各位代表,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經濟總量仍不夠大,經濟結構不盡合理,第三產業比重還不高;固定資產投資雖然增長較快,但投資總量相對較小,特別是工業投入需要加大;縣區經濟運行質量需要進一步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建設任務艱巨;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最佳化;一些影響穩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等等。這些問題已經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正在認真加以解決。

主要任務

“十一五”時期,是我市實現“在中原城市群中加快經濟隆起,建設開放型區域性中心城市、在中原地區率先實現農村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提前5年實現全面小康”三大目標的關鍵時期。漯河既面臨許多發展機遇和有利條件,也面臨著更大的競爭壓力和挑戰。我們必須審時度勢,抓住機遇,進一步增強加快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在新的起點上再展宏圖,奮力創造新的輝煌。
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瞄準既定的“三大目標”,深入實施工業強市、外向帶動、科教興漯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著力增強創新能力、轉變增長方式、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致力把我市建成全國最具競爭力的中國食品名城、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和具有較高品位的生態宜居城市,使漯河更加充滿生機、更加充滿活力、更加充滿希望。按照這一要求,今後五年要實現十項主要目標,抓好七項重點任務。
十項主要目標:
一是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非農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5%以上;
二是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3%;
三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6%以上;
四是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50%左右,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明顯降低;
五是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15%以上,外貿出口總額年均增長25%;
六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4%以上;
七是城鎮化水平達到42%以上;
八是年均新增城鎮就業人員2.4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率達到80%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轉移農村勞動力累計50萬人左右;
九是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出生人口性別比逐步趨於正常;
十是社會全面進步,和諧漯河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七項重點任務:
一是加快提升工業化水平。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做大做強食品工業,扶強造紙、紡織等支柱產業,培育重化工業,改造傳統產業,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增強工業整體競爭力。到“十一五”末,全市工業銷售收入要達到15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食品工業銷售收入突破1000億元。進一步壯大重點骨幹企業群體,“十一五”期間,全市要培育出年銷售收入超500億元的企業1家、超100億元的企業3家、超50億元的企業5家,還要培育出一批超10億元、20億元的企業和一大批超億元企業。
二是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十一五”期間,全市優質糧食播種面積占總播種面積的比重要達到85%以上,年出欄生豬突破800萬頭;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4600元以上;實現村村通油路,鄉鎮全部建有客運站,60%以上的村通班車;30%以上的村用上自來水,40%的農戶用上沼氣;農村有線電視覆蓋率達到7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100%。
三是加快推進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堅持走建設特色城市的路子,增強產業支撐,完善城鎮功能,改善人居環境,消除體制障礙,促進全市城鎮化水平快速提高。到2010年,市區建成區面積達到60平方公里以上,常住人口60萬人以上;臨潁、舞陽縣城的建成區面積分別達到18平方公里和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分別達到18萬人和12萬人。進一步搞好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全市培育出10個以上強鄉鎮和150個左右的強村,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四是加快構建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依託我市區位交通、產業特色和傳統商業優勢,大力發展商貿業和現代物流業。整合現有市場資源,規劃引導各類市場健康發展。狠抓市場培育,繁榮各類專業市場、批發市場、大型購物商場及要素市場。扶持壯大專業物流企業,建設綜合物流園區,逐步把我市建成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
五是加快改革開放和項目建設。繼續深化各項改革,增創體制機制優勢。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努力實現招商引資和出口創匯新突破。今後五年,全市累計實際利用外資3億美元以上,新上重大項目300個以上,總投資800億元以上,完成投資500億元以上。積極開展區域合作,特別要加強與中原城市群其他城市的協作,加快融入泛珠區域合作。逐步把中原食品節辦成中國食品節,堅持辦好許慎文化國際研討會,促進漯河走向世界。
六是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積極發展科技教育事業,加強人才資源開發,壯大人才隊伍,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十一五”期間,我市要力爭成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達到100%,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快速發展。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旅遊產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使文化旅遊產業成為重要的經濟成長點,使漯河逐步成為國際性許慎文化研究中心、許學文獻資料中心和漢字文化聖地旅遊中心。完善城鄉衛生服務和醫療保健體系,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和預警系統。進一步加強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七是加快建設和諧漯河。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不斷擴大基層民主,深入推進依法治市,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關心扶助弱勢群體,做好信訪穩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安全生產工作。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工作安排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市建省轄市20周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義重大。今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4%以上,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與生產總值同步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以上,實際利用外資增長20%,外貿出口總額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以上,城鎮新增就業人員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全市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省定目標以內。今年重點抓好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堅持工業強市,大力發展工業經濟。一是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充分發揮中國食品名城的品牌效應,吸引更多的知名企業來我市投資發展,或與我市企業進行聯合重組,使漯河成為知名企業特別是食品企業的集聚基地。抓好雙匯集團大豆蛋白和低溫肉製品、旺旺食品、恆達食品、新瑞玉米深加工、中旺面業等一批重點食品加工項目。快速膨脹造紙工業,銀鴿集團造紙生產規模力爭達到70萬噸。加快發展鹽化工業,實施鹽礦資源有序開發和深度加工,著力抓好金大地鹽化工、奇能鹽化工等重點項目,儘快把鹽化工培育成支柱產業。抓好煤化工、鈦化工、紡織、冶金、醫藥等產業的發展,加快推進潁青公司煤化工,宏豐公司、泰豐公司與湖北宜化集團重組改造,雙龍紡織與香港天虹集團合資項目等重點項目建設。二是繼續抓大育大。深入實施“重點工業500億上台階工程”,力爭雙匯集團年銷售收入達到240億元,全市有3家企業年銷售收入超20億元、5家企業超10億元,超億元企業達到50家以上,確保重點工業企業年銷售收入突破500億元。三是進一步壯大非公有制經濟。認真落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發揮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的作用,健全中小企業服務體系。篩選一批有潛力的非公有制企業,加強支持服務,促其做大做強。四是加快工業園區建設。把經濟園區作為工業項目的主要載體,解決好園區規劃、土地徵用等問題,引導新上項目向園區集中,發展一批基礎設施共享、產業集群、集約化經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園區。積極引導各企業增強發展意識和科學管理意識,堅持不懈地上新項目和實施技改工程,全面加強和改善經營管理,大力開拓市場,不斷提高競爭力。
(二)做好“三農”工作,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一是進一步落實好支農惠農政策。繼續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全面落實“一免三補”等各項政策,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二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調整最佳化農業結構,抓好150萬畝優質小麥、65萬畝優質玉米生產基地建設和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深入實施雙匯產業化工程,啟動“百區千場萬戶計畫”,全年新培育養殖小區20個、規模養殖場200個、養殖專業戶2000個,生豬出欄450萬頭。扶持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新培育市級龍頭企業20家。引導龍頭企業在農村建基地、連農戶,帶動現代農業特別是無公害種養業的發展,爭創全國無公害食品基地示範市和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市。完善禽流感等疫病防控體系。抓好生態型、經濟型林業生產。紮實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及扶貧開發。做好農作物秸稈禁燒及綜合利用工作。堅持以信息化帶動農業產業化,加快農業科技推廣體系、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培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產業化水平。三是大力發展縣區經濟。積極開展爭創強縣區、強鄉鎮、強村活動,加快發展非農產業,提高二、三產業占縣區經濟的比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縣區經濟占全市經濟的比重。抓好農村勞動力培訓和勞務輸出工作,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四是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較大幅度增加對“三農”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促進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傾斜、社會保障向農村拓展。進一步抓好農田水利、農村道路、戶用沼氣、飲水安全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積極發展農村連鎖超市,建立新型農村流通網路。搞好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深入開展“生態村、文明村、全面小康村”創建活動,改善村容村貌。
(三)統籌城鄉發展,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一是抓好市區建設。按照“新區出形象、沿河出特色、舊城換新貌”的要求,紮實推進源匯區西擴、郾城區西北擴、高新區東南擴和召陵新城區、淞江新區、開源新區等重點區域的開發建設,拓展市區規模。加大沿河景觀帶建設和舊城區、城中村改造力度,加快市區道路、供水、供氣、供暖、環衛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市區到縣區部分路段的亮化,提升市區立體綠化水平,完善環城生態林網,力爭辦成一大批多數民眾受益的“民心工程”。堅持以近郊城市化改造為突破口,實行區域開發、滾動推進,加快市區城鄉一體化。二是抓好縣城和小城鎮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