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漯河市政府工作報告

一年來,市人民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理解、準確把握、全面落實國家巨觀調控政策,團結帶領全市人民,開拓進取,奮力拚搏,圓滿完成了市四屆人大六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5年漯河市政府工作報告
  • 時間:2005年
  • 地點:漯河市
  • 類別:政府工作報告
開篇,2004年工作回顧,2005年工作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

開篇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士提出意見。

2004年工作回顧

一年來,市人民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理解、準確把握、全面落實國家巨觀調控政策,團結帶領全市人民,開拓進取,奮力拚搏,圓滿完成了市四屆人大六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
(一)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主要經濟指標均創“九五”以來最好水平。
初步核算,全市生產總值達到279億元,增長13.3%,高於“九五”以來平均增速1.9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400美元,高於全省平均水平400美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9億元,增長42.2%,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1.3億元,增長23.1%,高於“九五”以來平均增速9.6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7億元,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64元,增長10.4%;農民人均純收入2964元,增長12.9%,實現了兩位數增長,打破了多年來低速徘徊的局面。
(二)工業經濟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重點企業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01.2億元,增長17.2%;產品銷售收入366.5億元,增長28.5%;實現利潤18.6億元,增長17.9%;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68.7%。54家重點企業完成產值333億元,“重點工業300億振興計畫”提前1年實現。雙匯集團年產值突破160億元,南街、銀鴿、煙廠、匯通、仁和5家企業超過10億元,澳的利、華強、北徐、龍雲、恆安5家企業超過5億元。實施名牌戰略取得新成效。“南街村”商標榮獲“中國馳名商標”,“雙匯”低溫肉製品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華豐”農用地膜被評為“國家免檢產品”,“北徐”掛麵、“強人”皮鞋等5種產品被評為“河南省名牌產品”,雙匯集團、南街村集團榮獲“全國優秀龍頭食品企業”稱號。食品產業優勢更加明顯,我市被命名為全國第一個“中國食品名城”。
(三)農業基礎地位更加鞏固,農業產業化步伐進一步加快。
糧食總產量達到132.1萬噸,夏糧總產和單產均創歷史新高。畜牧業克服禽流感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繼續保持穩步發展。肉類總產量27.7萬噸,增長5.7%;生豬出欄332萬頭,增長10.7%,增速居全省第一。農業標準化和無公害食品基地建設快速推進,我市被省政府確定為全省唯一的無公害食品基地示範市。無公害農產品種植面積達到95.6萬畝,138個基地通過省級認定,18個無公害農產品通過國家級認證,4種產品通過綠色認證,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數量均居全省前列。我市三縣全部通過“農業標準化示範縣”驗收,成為全省整體達標第一家。組織參加第二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簽約交易額達22.8億元,占全省交易總額的55.9%。農業產業化經營成效明顯。全市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到4家、新增1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到10家、新增6家,首批確定了25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各級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發展到1385個。農作物秸稈禁燒及綜合利用工作投入多、力度大、效果好。城鄉綠化一體化進程加快,全市林木覆蓋率達到21%,首批榮獲“全國綠化模範城市”稱號。認真落實降低農業稅稅率和糧食直補政策,減負總額達1.04億元,畝均減負43.65元,人均減負52.28元,廣大農民實實在在得到了實惠。
(四)非公有制經濟蓬勃發展,縣域經濟活力增強。
全市非公有制企業發展到3479家,其中,產值超億元的11家,超千萬元的109家,有6家進入全省百強行列。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140億元,增長16%,占全市生產總值的50.2%。認真貫徹落實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有關政策,出台了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擴大了縣域經濟管理許可權,激發了縣域經濟發展活力。全市縣域生產總值增長13%,增速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縣域經濟對全市經濟的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
(五)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
新上千萬元以上項目突破100個,億元以上項目48個。50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49.8億元,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畫。其中,30個重點工業項目完成投資27.8億元,是2003年全年工業投資總額的2.2倍。雙匯三期工程的14個項目、仁和60萬噸高速線材項目、雙龍紡織8萬錠技改項目、銀鴿15萬噸包裝紙項目、中旺面業一期工程、舞陽奧克啤酒等一批項目建成投產,王牌砂帶、閔原電器二期工程等一批項目基本竣工,仁和40萬噸螺紋鋼、澳嘉塗料等一批項目正在加快建設。省定3個重點項目進展順利,漯平高速公路完成省定年度投資計畫的190%,漯河500KV變電站已投入運行,漯阜鐵路改造工程紮實推進。一大批重點項目的投資建設,為全市經濟發展積蓄了後勁,增添了活力。
圍繞“雙創”目標,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城市功能不斷完善。新建、改造城區道路23條,硬化背街小巷18條,新安裝路燈2800多盞。無害化垃圾衛生填埋場建成投用,從根本上解決了市區垃圾處理問題。高標準完成了東北入市口、西北入市口和東入市口的改造任務,西南入市口拆遷工作全部結束,市區入市口形象得到明顯改善。淞江新區、開源新區、高新區東區建設步伐加快,成為城市新亮點。天然氣利用工程順利接通,部分市民已經使用。新鋪設黃河路東段、嵩山路北段供水管網,解決了1.5萬戶居民吃水難問題。進一步提升城市綠化水平,市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分別達到44.8%和34.9%,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提高到13.6平方米。加大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城市管理水平明顯提高。突出城鄉一體化發展,縣城和小城鎮建設成效明顯。建成了一批基礎設施和社會公益設施,產業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加速了城鎮化進程,全市城鎮化水平達到30%。公路建設步伐加快,完成幹線公路和縣鄉公路295公里,市縣鄉公路網路進一步完善。
(六)各項改革強力推進,對外開放成效明顯。
國有企業改革穩步實施。市級政府機構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向縱深發展,累計減少審批事項1392項。建成並啟用了市行政服務中心,對42個部門425項審批事項實行集中辦理。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取得新進展,首批納入國庫集中支付的60家預算單位已實行網上支付,164家財政全供事業單位新納入國庫集中支付範圍。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有序推進,階段性工作已經完成。農村信用社改革不斷深化,圓滿完成省定目標任務。全市新批外商投資項目18個,實際利用外資5838萬美元;引進內資實現突破,中旺面業、洪洞金星麥芽等一批投資超億元的項目落戶漯河。對外貿易出口總額10114萬美元,增長62.3%,提前2個月完成省定目標;農產品出口占全省總量的23%,鮮凍豬肉出口占全省總量的86.8%,鮮菜出口實現了零的突破。成功舉辦第二屆中原食品節,提高了漯河的知名度。
(七)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力度加大,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32201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5879人,分別完成省定目標的140%和201%;城鎮登記失業率2.88%,低於省控目標1.62個百分點。“兩個確保”和城市“低保”全面落實,城鎮低保對象18013戶40122人全部納入低保範圍,實現了應保盡保。在全省率先開展了農村特困民眾救助工作,救助農村特困對象13968戶21436人。初步建立住房保障制度,近200戶“雙困”家庭享受了廉租住房補貼。發放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8600萬元,超過前6年的總和。培訓農民工5300人,超額完成省定目標。清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和工程款6956萬元,提前完成省里下達的年度任務。成功申報國家級和省級重點科技項目15項、國家專利149件。雙匯集團被確定為全國技術標準重點試點企業,南街村集團博士後工作站成功組建。我市被確定為“河南省電子政務建設示範市”,領域信息化和企業信息化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基礎教育全省領先,萬人參加高考率、普通高考各批次上線率繼續保持全省第一,2所高中被命名為全省示範性高中;農村中國小教師工資實現縣級財政統一發放,129箇中國小危房改造項目進展順利;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申辦成功,漯河職院訂單培養模式受到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全市衛生事業投入近2億元,創歷史新高,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和衛生執法監督體系逐步健全;農村衛生事業長足發展,11所鄉鎮中心衛生院得到改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無償獻血工作再次榮獲全國先進。對全市既往有償供血者進行普查,建立了愛滋病患者救治救助和預防控制體系,對患者實行免費治療。我市被命名為全國第一個“無白內障障礙市”。市政府投資興建了一批事關人民民眾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市人力資源市場的建成投用,為促進我市的就業再就業工作搭建了平台;市疾控中心的建成投用,進一步提高了我市疾病預防控制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保障能力;市社會救助站的建成投用,為城市流浪乞討等生活無著的人員提供了救助和服務。大力開展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整治活動,我市被確定為全國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市。老年人權益和生活保障工作成效明顯,廣播電視、文化體育事業進一步繁榮發展,審計、統計、旅遊、氣象、工商管理、檢驗檢疫、質量監督、史志檔案、民族宗教、外事僑務等各項工作取得新的進展。計生信息化管理工作全省領先,我市被確定為全省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工作試點市,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先進市。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工作成效明顯,3個省控河流斷面水質達到治淮十年來的最好水平,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穩居全省第2位。加強土地市場整頓,嚴格保護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連續6年保持耕地占補平衡。開發利用地下空間,人防建設與城市建設協調發展。積極開展國防教育和“雙擁”活動,支持部隊建設,軍政軍民關係進一步密切。駐漯解放軍、武警和民兵預備役在抗洪搶險、維護社會穩定、支持地方經濟建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八)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社會大局持續穩定。
深入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積極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深入開展創“學習型城市、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家庭”活動,拓寬文明市民學校辦學領域,形成了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熱潮。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依法治市工作深入開展,普法教育工作得到加強。全面貫徹《行政許可法》,依法行政水平進一步提高。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經濟發展環境不斷最佳化。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全年實現了“四個領先、六個不發生”目標,人民民眾安全感進一步增強。妥善處理民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及時把不安定因素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集中處理信訪突出問題,組織開展幹部下訪活動,較好地解決了一批多年來遺留的疑難案件,我市成為全省赴京、赴省集體上訪批數最少、人數最少的市之一。始終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全年沒有發生特大安全責任事故。成功處理了“1.13”液氯泄露事故,受到省政府通報表彰。
(九)抗洪救災取得全面勝利,行政區劃調整基本完成。
面對“7.17”特大洪水,全市上下迅速行動,積極組織抗洪搶險,妥善安置受災民眾,沒有發生一人傷亡,回良玉副總理稱讚我們“創造了一個奇蹟”。幫助災區民眾開展生產自救、重建家園,奪取了抗洪救災的全面勝利。積極探索倒房重建工作新路子,全省、全國災區民眾倒房重建工作現場會先後在我市召開。經過多方共同努力,我市的行政區劃調整方案在較短時間內獲得批准,為加快發展提供了機遇,注入了活力。適應新的行政區劃,重新劃分了市區事權範圍和財政體制,理順了市區關係;合理設定了市轄區機構,使區級機構更加精簡、效能;高新區實行了屬地管理,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目前,行政區劃調整工作基本完成,新區已全面運行。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面對禽流感疫情的侵擾,面對“7.17”特大洪澇災害的嚴峻考驗,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確實來之不易。這些成績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工作在各條戰線的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幹部,向駐漯人民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公安民警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關心、支持我市現代化建設的海內外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仍然存在著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農業基礎薄弱,投入不足,繼續保持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任務艱巨;信貸資金、建設用地偏緊,煤電油運依然緊張;第三產業發展較慢,比重較低;城市功能還不盡完善,城市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經濟發展環境還不夠寬鬆;一些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對此,我們一定高度重視,採取切實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2005年工作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

今年是“十五”計畫的最後一年,也是我市實施新的行政區劃的開局之年。根據市委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牢牢把握髮展第一要務,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和行政區劃調整兩大機遇,圍繞在中原城市群中加快經濟隆起、建設開放型區域性中心城市、提前5年實現全面小康三大目標,著力抓好結構調整、改革開放、項目建設、社會穩定等重點工作,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提高經濟成長質量,改善城鄉居民生活,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努力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按照上述要求,今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9%,實際利用外資增長25%,外貿出口總額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省定目標以內。
今年,重點抓好以下九個方面的工作:
(一)強力推動工業發展,加速全市工業化進程
進一步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加快經濟成長方式轉變,提升經濟整體競爭力。發揮產業優勢,突出產業特色,形成以食品工業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
發揮優勢,建設好中國食品名城。以我市被確定為中國食品名城為契機,進一步做大做強食品工業,突出肉食精加工、糧食深加工、果蔬加工和飲料製造四大主導產業,帶動養殖、種植、包裝、機械製造等相關產業發展。深入實施名牌戰略,積極開展爭創名牌活動,重點培育一大批知名食品企業和名牌產品。抓好食品工業園區建設,引導生產要素向園區集中,形成產業集群的規模優勢和區域特色。重點依託雙匯、南街等龍頭企業,瞄準國際、國內食品行業的知名企業,最佳化環境,改善服務,千方百計吸引他們到我市投資,全面提升食品行業的整體競爭能力。積極爭創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市、全國無公害食品基地示範市,加強對食品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的質量控制。舉辦第三屆中原食品節,力爭辦出規模、辦出水平,充分展示我市的食品產業優勢,擴大影響力,提高知名度,為食品產業的快速發展搭建平台。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讓中國食品名城成為漯河的一張珍貴名片、一塊金字招牌。
抓大育大,促進重點企業快速膨脹。從今年開始,實施“重點工業500億上台階工程”,力爭通過兩年的努力,使全市重點工業企業發展再上新的台階,年總銷售收入突破500億元。今年,重點企業年總銷售收入達到400億元。其中,雙匯集團突破200億元,銀鴿、仁和超過20億元。力爭通過3-5年的強力發展,雙匯集團年銷售收入超500億元、3家企業超50億元、一批企業超10億元,形成骨幹企業群體,增強全市工業經濟整體實力。
放小扶小,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認真落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吸引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行業和領域。完善對非公有制經濟的社會服務,著力抓好融資、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切實改進政府服務和管理,積極為非公有制企業發展排憂解難。全年力爭新發展個體、私營企業600家。篩選20—30家非公有制中小企業,作為重點培育對象,促其做大做強。規範完善民營工業園區,增強集聚承載能力,推動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
調整最佳化農業結構,狠抓農業產業化經營。圍繞無公害食品基地示範市建設,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不斷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作力度。擴大優質專用糧食種植面積,使優質專用糧食種植面積達到70%以上。深入實施“雙匯產業化工程”,以生豬規模飼養為重點,大力發展畜牧業,全年生豬出欄力爭達到400萬頭。積極發展無公害高效經濟作物和特色農業,加快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填補“四旁”、“四荒”植樹空檔,完善農田林網,抓好生態林業示範鄉鎮和生態林業小康村建設,加快城鄉綠化一體化進程。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積極引導、鼓勵龍頭企業建基地、連農戶,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使龍頭企業和農戶實現雙贏。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民中介服務機構,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讓廣大農民從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積極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農民抗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健全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農村市場體系和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發展壯大農村經紀人隊伍,拓寬我市農產品的市場空間,為廣大農民提供生產、銷售信息服務,切實增強農民抗禦市場風險的能力。發展勞務經濟,加大對農民工的培訓力度,使農民工由勞力型向智力型、技術型轉變,培育“創業型”農民,提高就業能力,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轉移,促進農民增收。
(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快建設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
充分發揮我市的區位優勢和傳統商貿優勢,把第三產業作為新的經濟成長點進行重點培育。認真研究制定加快商貿物流中心建設的發展規劃,完善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用先進理念和現代技術提升服務業水平。著力搞好市場建設,整合市場資源,培育發展各類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特別是富有特色和吸引力的專業市場。在抓好現有的建材、汽車、農資等專業市場的同時,致力培育一批有較強輻射力的專業市場和購物中心。今年,小胖購物廣場、中匯廣場建成投用,勤儉街商業步行街、新城財富廣場、盛世家居廣場力爭完成主體工程,做好光明路市場、育才路市場改造工作。通過一批專業市場和購物中心的帶動,不斷增強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力。加快發展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積極發展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倉儲、金融、保險、社區服務等新興產業,規範發展房地產業,重視發展旅遊業。招引一批知名商貿流通企業落戶漯河,推動商貿流通業上檔次、上水平,加快服務業發展步伐,努力提高第三產業在全市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進一步最佳化三次產業結構。
(四)狠抓重點項目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繼續深入開展“項目建設年”活動,下大力氣抓好一批帶動力大、支撐力強、產業關聯度高的重點項目。今年,力爭實施重點建設項目50個,總投資150億元,當年完成投資50億元。加快建設總投資6.5億元的金大地年產60萬噸製鹽項目、總投資3.6億元的中旺面業、2.3億元的銀鴿中檔文化紙改造、2.2億元的煙廠技改,以及方匯製藥、洪洞金星麥芽二期等一批總投資超億元的續建項目;開工建設總投資11.8億元的雙匯大豆蛋白二期、大豆深加工、火腿腸及低溫灌腸擴建等項目,6億元的銀鴿生活紙、文化紙、包裝紙和生態肥項目,2億元的旺旺休閒食品項目,1.9億元的仁和40萬噸冷熱軋鋼技改和40萬噸棒材項目,以及雪健小麥深加工、潁青化工技改等一批新上項目。抓好總投資1.7億元的萬東牧業生豬養殖擴建項目、1.4億元的沙潁河近期治理工程,以及泥河窪滯洪區安全建設工程等農業重點項目。漯平高速公路力爭年底前建成通車。加快建設市區新北環路、東環路北段續建項目,開工建設新北環路沙河大橋、上跨京廣鐵路立交橋、下穿京珠高速公路立交橋和常付線(羅莊—漯周界)改建工程等項目,開工建設登阜鐵路范辛線、洛陽—駐馬店成品油管道工程(漯河段)和臨潁縣、舞陽縣污水處理廠等一批新上項目。加快新聞大廈、漯河中學建設進度,市中心醫院和市二院的新病房大樓建成投入使用。開工建設市委黨校新校區、市科教文化藝術活動中心、市傳染病醫院等重點項目。通過加快重點項目建設,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五)進一步加大改革開放力度,不斷增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大力推進各項改革。規範完善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已納入破產程式的企業改革進度,妥善解決職工生活及補償安置問題。健全國有資產監管體系,完善和落實國有資產出資人制度。全面推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對國有糧食購銷企業進行重組整合和布局調整,組建新的購銷公司,使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實現規模化經營。加大企業富餘人員分流安置力度,確保按時完成省定目標任務。繼續推進其他領域的改革。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縣鄉公共財政制度等改革,防止發生新的鄉村不良債務,防止農民負擔反彈。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政府性投資決策程式,推行代建制,實行建管分離。加快城市市政公用事業改革,打破行業壟斷,將市政公用事業投資、經營和作業性養護管理儘快推向市場。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和事業單位改革,抓好交通、城建、水利等建管體制改革,進一步搞好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領域的改革,力求取得新的進展。
繼續擴大對外開放,努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不斷創新招商方式。注重依託重點骨幹企業引大項目、引大資金,注重瞄準國內外大企業搞引進、搞合作,注重向上級爭取資金、爭取項目,注重發揮園區的載體作用、平台作用,逐步實現招商隊伍專業化、招商機制市場化、招商組織網路化、主導產業集群化。精心組織招商活動。依託食品產業優勢,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食品企業的聯繫,實現產業對接。精心組織參加經貿洽談活動,著力在節會招商上取得新突破。積極在東莞、台州、溫州等沿海地區開展定點招商,有計畫、有針對性地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努力做好出口創匯工作。在重點抓好鮮凍豬肉等大宗產品出口的同時,不斷擴大紙製品、紡織品、食品等工業品和小麥、大蒜等農產品的出口,使我市更多的產品走出國門。加快豫南陸路口岸物流中心建設,確保上半年投入運營;建立出口產品展覽室,為擴大我市產品出口搭建平台。
(六)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加快推進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進程
抓住區劃調整機遇,積極構建新區框架,不斷完善城市功能,進一步提高城鎮化水平。認真做好城市規劃編制調整工作。結合區劃調整方案,調整我市2000-2020年城市總體規劃和專業規劃,高標準編制3個新區政府所在地規劃、沙澧河沿河控制性規劃和淞江路兩側控制性規劃,儘快形成更加科學完善的城鎮體系規劃。加快新區建設。認真研究、全面落實支持新區發展的政策措施,促進新區競相發展。郾城、源匯、召陵三區要立足自身優勢,明確發展重點,增強整體實力,形成產業特色鮮明、充滿生機活力的新格局。高新區以實行屬地管理為契機,加快東擴步伐。淞江新區、開源新區以完善基礎設施為重點,加大建設力度。切實抓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適應新的行政區劃,加快構建與召陵區相通的城市框架。召陵區在完成規劃選址的前提下,開工建設一批市政基礎設施。郾城區、源匯區要按照城市總體規劃要求,拓展發展空間,加快建設步伐。新建沙北路西段、文化路南段、湘江路東段、銀江路、桐柏山路,改造解放路北段、淞江路東段、燕山路等一批城市道路。同時,加大鐵東區域的排水、照明、環衛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改造火車站廣場。完成西南入市口改造工程。開工建設淞江生態公園、開源森林公園二期工程、新北環路防護林帶工程,實施果樹進城、綠地植樹和彩化工程,提升沿河景觀帶層次,凸顯濱河城市特色。硬化一批背街小巷和人行道,安裝一批道路配套安全設施,新建、改造一批公廁和垃圾中轉樓,鋪設一批供水管網,擴大天然氣利用供氣範圍。加大城市管理力度。不斷完善城市管理體制,尤其要理順市區綜合執法體制和環衛體制,下大力氣治理違法建築和城市髒、亂頑症,進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以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環保模範城市為載體,加大環境綜合整治力度,為市民創造舒適、優美的生活居住環境。進一步加快縣域經濟發展。認真落實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防止出現政策棚架。強化產業支撐,把產業發展和產業聚集放在城鎮工作的首位,將推進城鎮化與經濟發展、生產力布局緊密結合起來,促進各種生產要素向城鎮集聚。重點支持縣城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和優勢工業項目建設,規劃建設一批縣域綜合農業生產資料市場、鄉鎮生產資料配送中心和網點。對重點小城鎮繼續實行以獎代補,動態管理。鼓勵發展各具特色的帶狀經濟、塊狀經濟,加快中心城區、縣城和小城鎮的融合,努力促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
(七)努力做好財稅、金融工作,積極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按照上級有關政策,堅持事權、財權相統一的原則,理順縣區財政管理體制,充分調動各級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嚴格依法治稅,加強稅收征管,加大稽查力度,堵塞各種漏洞,努力做到應收盡收,確保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保證農業、教育、科技、工資、社會保障等法定和重點支出需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經濟調控作用。切實加強對財政資金的監管,維護正常的財政秩序。積極協調金融部門,加大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加強銀企合作,引導金融部門加大對重點企業、重點建設項目等領域的投入。加快信用體系建設,最佳化金融發展環境。嚴厲打擊逃廢銀行債務行為,做好金融風險防範和化解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