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開封市政府工作報告

2004年開封市政府工作報告

五年來,本屆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和幫助下,團結帶領全市人民,開拓進取,努力工作,較好地完成了市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4年開封市政府工作報告
  • 類別:政府報告
  • 國家:中國
  • 地區:河南開封
工作回顧,要求和任務,主要工作,

工作回顧

五年來,本屆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和幫助下,團結帶領全市人民,開拓進取,努力工作,較好地完成了市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
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運行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全市生產總值由1998年的188.6億元增加到2003年的288.1億元,年均增長8.6%,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3.6%、11.7%和9.6%;二、三產業比重比1998年分別提高2.6個和4.7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由4077元提高到6063元,年均增長8%。糧食總產量除去年因災減產外,連續四年穩定在200萬噸以上;肉、蛋、奶產量年均分別增長7.3%、12%和28.3%,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98年的29.8%提高到38%。工業企業增加值由1998年的55億元增加到86億元,年均增長10.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扭轉了虧損局面,去年實現利潤3.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998年的70.5億元增加到111.9億元,年均增長9.7%;旅遊接待量和旅遊收入由1998年的559萬人次、13億元分別增加到950萬人次、25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4.4%和17.8%。一般預算收入由1998年的6.8億元增加到8.8億元,年均增長5.2%,其中市本級一般預算收入由1.7億元增加到2.3億元,年均增長6.6%。金融機構存款餘額由1998年的133億元增加到256億元,貸款餘額由1998年的163億元增加到199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4%和4.1%。
固定資產投資和重點項目建設進一步加強。五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6億元,年均增長14.3%。水利投資完成15億元,整治骨幹河道和引黃渠道近2萬公里,有效灌溉面積、旱澇保收田面積分別達到468萬畝和364萬畝。沿黃灘區綠色奶業示範帶啟動建設。工業投入8.6億元。炭素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完成投資4.2億元,火電廠2號機組、空分集團富氧曝氣污水處理成套設備、特耐集團優質氧化鋁微粉等一批重點項目竣工投產。交通投資完成37.8億元,新增通車裡程4000公里。城鄉電網改造投資4億多元,改善了城鄉供電條件。通信業務總量年均增長10%,新增電信交換機容量30萬門。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新建了“開封府”景點,新增旅行社27家、星級賓館17家,龍亭公園清明上河園包公祠大相國寺成為國家4A級旅遊點。
城鎮規劃、建設和管理力度加大,城鄉面貌有較大改觀。修編了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相關詳細規劃。城市建成區面積由1998年的50平方公里擴大到72平方公里。城市功能不斷完善,新增供水管網170公里、排水管網56公里、燃氣管網261公里、公交線路11條,人均道路面積由6.3平方米提高到7.6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由5平方米提高到6.2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積由7.8平方米提高到11平方米。完成了東京大道、東京大道至火車站等30餘條道路建設和改造工程,改造背街100條。建成了金明、宋城等城市廣場和東區排水管網、西區污水處理廠等工程。實施了亮化、綠化、淨化、美化工程,提升了城市品位。出台了國有土地使用權回收、儲備、招標、拍賣、掛牌和出讓的辦法,五年共盤活國有土地存量231公頃,出讓土地334公頃,收繳出讓金7.9億元。加強了城市管理,促進了城市管理的規範化、制度化、科學化。城鎮化進程邁出新步伐,城鎮化水平達到28.5%。
改革開放取得新的進展。企業改革深入推進,國有企業改制面達89.5%。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加快,占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41.2%。農村稅費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農民負擔平均減輕38%。完成了市、縣、區機構改革,行政編制精簡24.6%,市直機構精簡23%,縣區直機構精簡13.2%。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穩步推進,8.9萬名職工實現了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平穩過渡。積極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行政審批事項由1485項減少到342項。實行了國庫集中支付、政府採購和部門預算制度。流通、住房、城鎮戶籍、醫療保險等項改革繼續深化。經濟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由1998年的374萬美元提高到1531萬美元,外貿出口由1998年的2501萬美元提高到4308萬美元。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水平進一步提高,累計引進項目161個。中國開封菊花花會升格為省級節會。
人民生活有新的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8年的3733元提高到654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98年的1948元提高到2047元。居民儲蓄存款由1998年的103億元提高到196億元。居民食品消費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城市由47.4%下降到34%、農村由55.4%下降到48.7%。民眾衣食住用行都有較大改善,耐用消費品普及率和檔次大幅度提高,旅遊、文化、健身等新興消費進入居民生活。加強了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就業再就業和勞務輸出工作力度加大,累計安置就業19萬人次,年均組織勞務輸出44萬人次。“八七”扶貧攻堅計畫基本實現,解決了15.3萬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
科技教育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實施科教興汴戰略,五縣和順河回族區步入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區行列,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46.6%。落實“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農村基礎教育質量有所提高。市區基本普及了高中階段教育,我市高考錄取率連續四年高於全省平均水平。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進一步鞏固和提高。素質教育全面推進,促進了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文化事業進一步繁榮。競技體育和民眾性健身活動蓬勃發展,在省九運會上我市取得了金牌總數第六名的好成績。公共衛生事業得到加強,醫療衛生條件明顯改善。人口自然增長率連續五年控制在6.5‰以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繼續加強。加大了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防風治沙的力度。加強了水資源節約保護和開發利用。保持了耕地占補平衡。民族、宗教、統計、外事、對台、僑務、人防、氣象、檔案、地方史志、殘疾人事業、防震減災、社科研究等各項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繼續加強。“三講”集中教育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卓有成效。廣泛開展了“三學一比”、“萬人評議機關”、“樹美好形象,為開封爭光”等活動,廣大幹部民眾精神風貌發生了新的變化。全市人民積極支持國防建設和軍隊建設,國防動員和“雙擁”共建取得新成績,鞏固和發展了軍政軍民團結。五年來,我市榮獲了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和省衛生城市的稱號。民主政治建設不斷加強。各級政府自覺接受同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主動加強與人民政協的聯繫,認真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的意見。五年來,市政府共辦理人大代表議案27件、建議1225件和政協提案2231件。基層民主進一步擴大,社區建設繼續發展,村民和居民自治得到鞏固。政務公開、村務公開、廠務公開深入推行。推進依法治市,堅持依法行政。強化了監察、審計和經濟監督。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取得新成效。認真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持續開展了“嚴打”整治鬥爭。深入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加強交通、消防安全管理,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重視信訪工作,妥善處理了民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維護了社會穩定。
2003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我們遇到的困難比預想的大,取得的成績比預想的好。在遭遇非典疫情和嚴重自然災害的情況下,各級政府迎難而上抓改革,突出重點抓工作,分類指導抓落實,一心一意謀發展。去年,全市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6.3%,其中除第一產業增加值因災下降7.3%外,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5.3%和9.4%。我們主要抓了以下工作:一是推進工業強市戰略,通過深化產權制度改革、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等措施,工業經濟實現了速度和效益的較快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6%,實現利潤增長31.6%。完成了52戶國有、集體企業的改制。私營企業戶數和註冊資本分別增長40%和36%。二是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引進內資24億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外貿出口分別增長46%和51.2%。匯源集團、輔仁藥業、雨潤集團等知名企業來汴投資置業,為我市企業發展注入了新的資本和技術,帶來了新的經營理念和就業增量。三是實施投資拉動、項目帶動,增強了經濟發展後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1.1億元,增長26.5%,64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3億元。四是落實積極的就業政策,有3萬多名下崗職工實現了再就業,其中政府購買公益型崗位安置“4050”人員7100多人。五是加大經營城市和城市建設力度。組建了市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和路達高速公路開發管理有限公司,開展了資本和項目運作。對市燃氣總公司進行了出讓改制,公用行業市場化進程加快。新建了大梁門廣場、午朝門廣場和西外環路北段、勞動路北段等工程,完成了化三、煙廠鐵路立交道口和魏都路排水工程,對宋都御街、包公湖景區和利汴河進行了整治。拆遷舊城區房屋近4000戶、20萬平方米,分別是上年的7.5倍和6.8倍。建成經濟適用住房20萬平方米。六是奪取了抗擊非典和黃河蘭考段搶險救災的重大勝利,鑄就了“依靠民眾、尊重科學、依法辦事、令行禁止”的抗擊非典精神和“以人為本、團結拼搏、不畏艱險、敢於勝利”的黃河搶險精神。
各位代表,過去的五年,是我們跨越世紀、國民經濟保持較快發展的五年,是各項改革深入推進、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城鄉面貌顯著改觀的五年,是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得到實惠較多的五年。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和幫助下,全市上下團結奮進、努力拚搏和各界人士大力支持的結果。值此,我代表市政府,向盡心盡力、辛勤工作在全市各行各業的同志們和社會各界人士,向所有關心開封事業、支持開封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回顧過去五年的工作,我們清醒地看到,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著一些突出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綜合經濟實力不強,缺乏實力雄厚、競爭力較強的知名企業;改革開放的力度不大,經濟發展環境急需改善;縣域經濟發展還不夠快,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財政收支矛盾突出,政府債務包袱沉重;社會保障水平不高,就業再就業壓力較大,部分低收入民眾生活困難;一些地方治安狀況不容樂觀,“三會一部”清欠兌付、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任務艱巨;個別政府工作人員存在著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作風。對此,我們要高度重視,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要求和任務

今後五年,是我市加快經濟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新一屆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市八次黨代會的部署,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開封復興,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深化改革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工業強市為主導,推進科教興汴、開放引進、旅遊帶動、城鎮化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建設服務型政府,實現經濟提速、社會進步。
經過五年的努力,使全市人均生產總值達到9500元,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爭創國家衛生城市、省文明城市和省園林城市。主要目標任務是:
經濟實力要有明顯增強。
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0%。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2%,市縣鄉財政狀況明顯好轉。國民經濟整體素質、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
城鎮化水平要有較大提高。
到2008年,市區、縣城和重點鎮建成區面積要分別達到100平方公里、20平方公里和5平方公里以上,人口分別達到100萬人、15萬人和3萬人以上,城鎮化水平達到40%以上,形成比較完善的城鎮體系。
改革開放要取得重大進展。
基本建立規範的現代企業制度和有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系,初步形成較為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行政管理體制。營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開放環境,形成全方位、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和外貿出口年均分別增長15%。
人民生活要有顯著提高。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6%。每年新增城鎮就業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低於4.5%。人均住宅面積、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分別提高到15平方米和10平方米以上。人民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可持續發展能力要不斷增強。
全面推進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持續、協調發展。人口自然增長率每年控制在6‰以內。加快節能、節水型社會建設,保持耕地占補平衡。強化煙塵、噪聲、垃圾、污水等污染防治工作,城市空氣優良天數達到80%以上,功能區實現噪聲全面達標,生活垃圾處理率達到80%以上,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60%以上。
(六)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深入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在全市形成誠信為本、操守為重、文明健康、實幹興汴的良好道德風尚。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加快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各類教育達到全省先進水平。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公共衛生體系,文化、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步,把開封建成文化強市。堅持依法治市、依法行政,社會治安狀況好轉,民眾安全感增強,社會大局持續穩定。
上述目標任務既是積極可行的,又是需要付出艱苦努力才能實現的。我們既要正視前進中的困難和問題,更要看到現實機遇和有利條件。一是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為我們指明了發展方向,增強了前進的信心和動力。二是開封地處中原腹地,農業開發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國家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扶持力度,有利於鞏固我市農業基礎地位,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業現代化。三是經濟全球化的繼續發展,已開發國家和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加快。同時,隨著日南、阿深和開封至新鄭機場高速公路的建成,加上歐亞大陸橋,將使我市的交通更加便利,區位優勢更加明顯,對外聯繫更加緊密,有利於我們發揮比較優勢,擴大招商引資。四是開封作為七朝古都和歷史文化名城,知名度較高,旅遊資源豐富,有利於我們做大做強旅遊業,帶動第三產業發展。五是市八次黨代會以來,幹部民眾求發展、盼復興的願望更加強烈,特別是我們有一支經受住抗擊非典和黃河搶險救災考驗的幹部隊伍。目前,全市的發展勢頭良好,具備了全面提速的基礎和條件。只要我們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抓住機遇,堅定信心,紮實工作,就一定能夠加速開封的復興。
做好今後五年的工作,必須牢牢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要把調整經濟結構貫穿於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在調整中求發展,以調整促發展。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著力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民增收,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旅遊產業化,發展現代物流等新興服務業。
二是堅持改革開放,不斷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推進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向多領域、多行業拓展,加快體制創新。把擴大開放作為實現開封復興的基本途徑,營造優良環境,實施“東引西進”,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三是堅持項目帶動、投資拉動,增強經濟發展後勁。要千方百計開發新項目,引進新項目。實行更加開放的投資準入政策和招商引資獎勵政策,進一步激活民間投資,吸引更多的市外資金,促進經濟加快發展。
四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要把開封的發展放在全國、全省的大局中,統籌城鄉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既要注重速度,更要提高效益,多做基礎性工作,處理好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係,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主要工作

今年,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外貿出口增長15%,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2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9%;新增城鎮就業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低於4.5%;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5‰以內。為了完成上述目標,要抓好以下主要工作:
(一)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工業化為主導,加快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和旅遊產業化
堅定不移地推進工業強市戰略,提高工業經濟成長的質量和效益。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實現利潤增長15%。一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依託我市的資源優勢和行業基礎優勢,促進食品加工、通用機械、農用機械、化工、醫藥等行業的最佳化升級。要以項目引進為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二是盤活存量,擴大增量。要總結去年我市引進資金改造企業的經驗,鞏固和發展改組、改造的成果,更大規模地引進資金和項目,對現有企業進行嫁接改造,以增量帶動存量調整,促進工業快速膨脹。三是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實施名牌戰略,培育拳頭產品,提高我市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四是集中力量建設一批標誌性工業結構調整項目。今年,要建成火電廠1號135兆瓦機組、尉氏紡織有限公司8萬錠精梳紗、科龍空調、福潤肉類食品等項目,炭素工程要實現部分投產,力爭開工建設火電廠2×600兆瓦發電機組、開發區2×50兆瓦熱電聯產機組和造紙法菸草薄片等項目。
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認真解決“三農”問題,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要認真貫徹中發〔2004〕1號檔案精神,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用工業化的理念發展農業,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縣、鄉財政增長。一是壯大縣域經濟。堅持以工業化為主導,以城鎮化為支撐,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發展特色經濟,培育支柱產業,增強經濟實力。加大對縣域經濟的支持力度,投資和財政轉移支付向縣傾斜。二是繼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加快優質小麥、優質棉花等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建設,大力發展高效經濟作物,提高農產品生產效益和商品率。加強優質畜產品基地和畜牧業標準化建設,今年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1%。要培育和壯大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拉長產業鏈條。發展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組織好我市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共建的現代農業示範工程。三是完善農業科技推廣、市場信息、質量檢測、認證和動物防疫等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支持開封縣、杞縣創建農業標準化示範縣。四是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打機井2000眼,發展有效灌溉面積5萬畝、旱澇保收田3萬畝。抓好賈魯河、渦河治理和三義寨、趙口灌區節水改造工程。抓緊災後重建和水毀工程修復,確保全全度汛。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提高耕地質量。加大對農村道路、電力、通訊、氣象等方面的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民生活條件。五是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健全勞動力市場信息網路,規範勞務中介組織,加強對農民工的技能培訓,認真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今年勞務輸出要達到70萬人次。六是認真落實國家五年內取消農業稅的政策。進一步推進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轉換國有糧食企業經營機制,全面放開糧食市場,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完善土地流轉辦法,促進適度規模經營。加強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監管,保護農民利益。
提高城鎮規劃、建設、管理和經營水平,加快城鎮化步伐。一是提高規划水平,嚴格規劃管理,維護規劃的權威性。要適當調整行政區劃,拓展城市發展空間。二是按照“保護、修繕、適度開發老城區,高標準建設西區,充實完善東區,啟動杏花營組團”的方針,加快城市建設。完成山貨店街改造和城市供水管網改造工程,建成大梁路和宋城路向西延伸工程、復興大道(暫定名,金明大道至開柳路),打通大梁門至翰園碑林的內順城路,拓寬寺后街、鼓樓街,整治書店街,改造火車站廣場。開工建設東區污水處理廠。加快日南、阿深高速公路開封段建設,改建縣鄉公路315公里。三是深化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強化綜合執法,提高管理水平。四是以經營城市的理念盤活城市資產。政府要壟斷土地一級市場,嚴格實行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制度,完善土地置換和調整機制。加快供水、供熱、公交、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公用行業市場化進程。五是加快縣城和小城鎮建設,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使之成為縣域農副產品加工銷售基地、農村勞動力轉移基地、農業科技推廣基地、農業生產資料和工業品吸納基地。
以旅遊產業化為龍頭,促進第三產業快速發展。一是以資產為依託,以利益為紐帶,以市場為導向,組建旅遊集團,實現旅遊資源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二是依據《開封市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繼續完善龍亭湖景區,整治包公湖景區,開發繁塔和禹王台景區。開工建設水系二期工程,清明上河園瓊林苑今年10月要對外開放。深入開展“創A”活動,提高景區建設和管理水平。三是加大旅遊促銷力度,充分開發國內客源市場,擴大境外組團能力。四是在鞏固和提高“游、食、行”水平的同時,重點解決“住、購、娛”相對薄弱的狀況。做好汴繡、官瓷、木版年畫等旅遊商品開發和銷售工作。五是發展壯大第三產業,擴大消費需求。改造和提升商貿流通、交通運輸和餐飲服務等傳統服務業,發展金融、保險、會計、法律、諮詢等現代服務業,引入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新興流通方式。要落實促進消費的政策措施,培育新的消費熱點。
(二)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增強經濟發展動力
深化各項改革,加快體制和機制創新。一是以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為重點,對國有企業進行規範的股份制改造。全市企業改制面要達到95%以上。要以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加大國有企業主輔分離力度,推進企業用工、人事和分配製度改革,切實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增強企業活力。二是對市區財政管理體制進行分稅制改革,實行收入共享、屬地徵收,杜絕拉稅、挖稅現象。健全國庫集中支付、政府採購和部門預算制度,全面落實“收支兩條線”規定。強化稅收征管,做到應收盡收。合理調整支出結構,嚴格支出管理,確保工資發放等重點支出。加強對財政資金的投資評審和審計監督,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三是認真研究國債資金投向,爭取利用更多的國債資金。千方百計啟動民間投資,逐步形成面向市場的多元化投融資體系。國有商業銀行要最佳化信貸結構,提高信貸質量,發揮金融對經濟成長的促進作用。加強金融監管,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放心、放開、放手發展壯大非公有制經濟。要在市場準入、信貸、稅費、投融資等方面為非公有制經濟創造平等競爭的條件。大力培育骨幹企業,支持有條件的中小企業做大做強。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集體企業的改組、改造、併購,拓展發展領域。鼓勵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的人員及下崗職工創辦、領辦非公有制企業。支持非公有制企業進行體制創新,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建立規範的現代企業制度。今年,非公有制經濟占經濟總量的比重要達到48%。
以招商引資為重點,擴大對外開放。一是充分利用我市比較優勢,重點面向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經濟圈等發達地區,抓好項目推介、洽談簽約、外資到帳和跟蹤服務。進一步完善招商引資目標管理,落實獎懲辦法,充分調動全市上下招商引資的積極性,提高招商引資效率。二是提高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水平,使開發區成為環境最好、政策最優、服務最佳、吸引國內外投資的集聚地和示範區。三是最佳化出口商品結構,擴大醫藥、化工、耐火材料、服裝、機電和農副產品的出口創匯。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投資和承包工程,帶動我市商品出口和勞務輸出。四是繼續大力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營造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寬鬆和諧的政策環境,公平、公正、文明的法制環境,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人文環境,積極向上、團結奮進的輿論環境,誠實守信、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
(三)統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認真解決關係民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要始終把促進就業和再就業作為政府工作的優先目標,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把財政、信貸支持和稅費減免等政策落到實處。要拓展就業渠道,注重發展適用技術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開發物業管理、家政服務、醫療保健、養老托幼等就業崗位,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強化就業服務和職業培訓,推廣靈活多樣的就業方式。健全再就業援助制度,政府出資開發的公益型崗位要優先安置“4050”人員。要認真做好大中專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繼續做好“兩個確保”工作,搞好“三條保障線”的銜接。依法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加強社會保險費的征繳。進一步做好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做到“應保盡保”。搞好優撫安置、社會互助、社會福利、老齡人口和殘疾人工作。堅持開發式扶貧,廣泛開展科技、教育、醫療扶貧和送溫暖、獻愛心活動。啟動降氟改水項目。完成蘭考灘區災後重建和移民遷建工作。建立資助貧困學生就學制度。依法做好失地農民和城鎮拆遷戶的補償、安置工作。加強食品、藥品安全衛生檢查,保障人民民眾身體健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