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記
羅馬大洗劫
莫朝在越南建立
莫朝(Nhà Mạc)是
越南朝代名,乃權臣
莫登庸於1527年篡奪
後黎朝帝位後的朝代。1592年被鄭氏所復辟的
後黎朝所推翻。之後則以
高平地方政權的形式託庇於中國政府的保護之下。至1677年,方被
後黎朝以協助中國清朝平定
三藩之亂的名義滅亡。
公元1527年,即嘉靖六年,明世宗嘉靖皇帝傳命
禮部,為妹妹
永淳公主擇婿。
出生名人
秋山信友
秋山 信友(1527年-1575年12月23日)是
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將。在
武田信玄、
武田勝賴兩代效忠的家臣,此外亦是
武田二十四將之一。柴辻俊六的著書《信玄的戰略》中的“山梨縣史”、“戰國遺文”主張記載的文書正確的諱名是虎繁。
朱塞佩·阿爾欽博托
朱塞佩·阿爾欽博托(Giuseppe Arcimboldo,1527年-1593年7月11日)是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肖像
畫家,他的作品特點是用水果、蔬菜、花、書、魚等各種物體來堆砌成人物的肖像。
高坂昌信
高坂昌信(1527年-1578年6月12日)是
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將,甲州武田氏的家臣,原姓春日,幼名為源介,父親為甲斐國豪族春日大隈,
別稱彈正忠、逃彈正,
武田四名臣、
武田二十四將其中一個。中文標記當中,也有高阪昌信的寫法。
腓力二世
腓力二世(Felipe II,
西班牙語實際讀音為:費利佩;1527年5月21日-1598年9月13日)哈布斯堡王朝的
西班牙國王(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國王(稱
腓力一世,1581年起)。他的執政時期是
西班牙歷史上最強盛的時代。在
腓力二世治下,
西班牙的國力達到顛峰,歷史學家常以這段時間為哈布斯堡王朝之稱霸歐洲。
腓力二世雄心勃勃,試圖維持一個天主教大帝國,但最終未能成功。
齋藤義龍
齋藤義龍(1527年7月8日—1561年6月23日),
日本戰國時期美濃的
大名。齋藤義龍的父親是
齋藤道三,但是也有一說齋藤義龍是土岐賴藝的兒子。也因為這樣的傳聞造成父子長期的不信任。
齋藤道三也有意廢掉齋藤義龍,引發齋藤義龍的反叛。1555年齋藤義龍殺害齋藤道三寵愛的兒子齋藤義定與齋藤義重,1556年在
長良川之戰中打敗了其父齋藤道三而成為齋藤家家督;也因為如此齋藤義龍最後與
織田信長與
淺井長政都處於敵對狀態,齋藤義龍便在這樣的困境中突然病故。
河尻秀隆
河尻秀隆(1527年-1582年7月7日)是
日本戰國時代武將,
織田氏家臣。河尻親重的兒子,河尻秀長的父親。受領名是備前守。
1547年在小豆坂之戰出戰。之後被
信長任命為黑母衣眾。1575年,
河尻秀隆在長筱之戰
織田信長長男信忠的部屬,更代理信忠指揮軍隊。1582年,武田氏在
天目山之戰大敗後滅亡,秀隆的戰功被
信長分封甲斐國22萬石,不過卻因為當地的武田氏舊臣發起國人一揆,最後在岩窪被三井彌一郎斬死。
李贄
李贄(1527年十月廿六-1602年三月十六),明朝
晉江(今
福建泉州)人。初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贄,字宏甫,號卓吾,又號溫陵居士[3],是明朝頗有影響力的
思想家、
史學家和
文學家。
李贄於嘉靖六年(1527年)農曆十月廿六出生於
福建泉州市南門外。六世祖
林駑是泉州巨商,從事遠洋貿易,乘船往來於泉州與忽魯模斯(今伊朗的阿巴斯港)之間,並娶當地女子為妻,可能為此改信了伊斯蘭教[4]。到他的祖父輩時其家庭已不再是穆斯林。他的父親李鐘秀以教書為業,
李贄七歲時便隨父親讀書、學習禮儀。
馬克西米利安二世
馬克西米利安二世(Maximilian II.,1527年7月31日-1576年10月12日)是哈布斯堡王朝的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564年—1576年在位)。
約翰·迪伊
他常常凝視著科學與神秘的世界,猶如兩者漸漸變得可以分辨的。他曾經以20餘歲的年紀在
巴黎大學的大堂授課。他熱衷於推廣數學,更成為一個受人尊重的天文學家,在英國海外探索方面也是一名專家,為很多人員提供訓練。“
大英帝國”一詞就是他創造的。
逝世名人
馬基維利生於義大利佛羅倫斯市一個普通公民家庭,父親曾是一名律師。後人對於馬基維利的幼年時期所知不多,但他顯然受過了相當完整的拉丁文和義大利文教。
不久,
莫登庸迫他和
皇太后鄭氏自盡,太后憤恨說:“莫登庸殺盡黎氏子孫,他日莫氏也會被殺盡!”於是兩人一同自盡。他死後諡號恭皇帝,以皇帝之禮葬於御天縣的華陽陵。
歷史記載
席書致仕
席書(1461-1527),字
文同,四川遂寧人,
弘治三年(1490)進士,授郯城知縣。正德中,歷河南按察司僉事、貴州
提學副使、右副
僉都御史,巡撫湖廣。世宗即位,“大禮”議起,他揣帝意,草疏以宋英宗入繼大統為例,議尊皇父
興獻王為皇考興獻帝,疏成,以示
桂萼,萼遂上其疏,合帝意,賜召見,特旨授
禮部尚書,自此世宗倚為親信,眷顧隆異,雖輔臣不敢望。嘉靖六年(1527)二月初五日進
武英殿大學士致仕,賜第京師。三月十一日卒,年六十七。贈
太傅,謚
文襄。有《大禮集議》。
何孟春致仕
何孟春(1474-1536),字子之,號燕泉,郴州人。
弘治六年(1493)進士,授兵部主事。後出理陝西
馬政。正德初,出為河南參政,不久擢右
副都御史,巡撫雲南,鎮壓十八寨少數民族起義。世宗即位,遷
吏部侍郎,代署部事。時“大禮”議起,他在雲南就已上疏諫爭。入京官吏部,
張璁列上禮官欺妄十三事,他偕九卿等具疏駁斥,疏上留中。又與
九卿以上官共二百二十九人,跪伏左順門請諭旨,世宗大怒,逮十八人,孟春被奪俸一月,調南京工部左侍郎。嘉靖六年(1527)二月初五日致仕,引疾歸里。《明倫大典》成,被削籍,嘉靖十六年卒於家,年六十三。後復官諡文簡。有《何文簡疏議》、《家語注》、《何燕泉詩》、《餘冬序錄》等。
何天衢逝世
何天衢(?-1527),字道亨,湖廣道州人,
弘治九年(1496)進士,授嘉興知縣,擢
監察御史。時
劉瑾用事,朝臣諂附,天衢恥與為伍,遂被劾中傷,禁錮家居。
劉瑾死,起遷河南知府。嘉靖初擢
都御史巡撫河南,再進工部右侍郎理易州山廠。嘉靖六年(1527)二月初九日卒於官,贈尚書。
石瑤致仕
趙璜致仕
趙璜(?-1532),字廷實,號西峰,安福人,
弘治三年(1490)進士,授
工部主事,改兵部,歷
員外郎,濟南知府,政績大著。正德初,擢
順天府丞,以不附
劉瑾,被逮除名。後復官遷
右僉都御史巡撫
宣府。不久改調山東。再遷
工部右侍郎總理河道,還佐部事。嘉靖元年(1522)遷
工部尚書。銳意釐革,中官不敢阻撓,得舉其職,與
秦金齊名。嘉靖六年三月二十二日致仕。嘉靖十一年召復故官,未行而同年七月卒。贈
太子太保,謚莊靖。
張嵿致仕
張嵿(1458-1531),字時俊,
蕭山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進士。
弘治初,修《憲宗實錄》,命往蘇州、松江諸府搜采軼事。事竣,授上餓饒知縣。遷南京兵部主事,進刑部郎中。正德初,遷興化知府。
劉瑾擅政,為隆平候
張祐族人爭襲事,削尚書樊瑩籍,張祐亦奪官為民。瑾敗,起知南雄,擢江西參政,進右布政使,召為光祿卿,以右副都御史巡撫保定諸府。因忤
中貴,稱疾而歸。世宗即位,命以
右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尋召掌南京
都察院事,改
工部尚書。嘉靖六年(1527)三月二十五日,大計京官,拾遺被劾致仕。嘉靖十年正月十八日卒,年七十四。
陳洪謨致仕
陳洪謨(1474-1555),字宗禹,號高吾,武陵人。
弘治九年(1496)進士,授刑部主事,轉
員外郎,改南京
戶部員外郎,遷郎中。正德時出任漳州知府,有政績,擢雲南按察使,不畏強暴,為民除奸。嘉靖元年(1522)升山東左布政使,改江西布政使,遷右副都御史巡撫江西,節財愛民。嘉靖六年三月二十五日,拾遺致仕。嘉靖八年召任兵部右侍郎,清理軍職貼黃,進左侍郎。後復致仕,嘉靖三十四年卒,年八十二。有《治世余聞》、《靜芳亭摘稿》、《高吾詩稿》傳世。
廖紀致仕
廖紀,生卒年不詳,字時陳,一字廷陳,號龍灣,東光人。
弘治三年(1490)進士,授吏部主事,遷郎中。正德中歷工部右侍郎提督易州山廠,遷吏部左右侍郎。世宗即位擢南京
吏部尚書,調兵部,參贊機務,被劾解職。嘉靖三年(1524),以
大禮議被薦任吏部尚書,多次諫言。曾修《獻皇實錄》,加
太子太保。因數與
張璁等牴牾,於嘉靖六年四月二十八日,加
少保致仕。卒贈
少傅,謚僖靖。有《大學管窺》、《中庸管窺》。
觀德殿改名崇先殿
嘉靖六年(1527)四月,崇先殿成。此殿即觀德殿更名。世宗以世廟配太廟,崇先配奉先,皆祀獻皇帝。
大臣廷推
嘉靖六年(1527)五月十七日,兵部左侍郎
張璁奏言:近來僉推吏部、
禮部大臣,科道互爭,被推之臣,又以歷俸年深出爭先後。古者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今乃自薦而爭先,是大臣會推不由朝廷而由己。因此建議:自今凡致仕大臣必奉明旨起用,方許與推;凡推用大臣,吏部與九卿共定其論,由皇帝裁決。世宗得奏下詔:致仕大臣非奉旨不得徑推。吏部以用人為職,凡推用官員,必吏部先舉。若輿情未協,亦要明白商榷,不得自陳資序,以虧禮讓;亦不得立異紛爭,以傷大體。其後援引非人,舉用失當的,科道官嚴加糾正。
核查宣府軍儲
提督宣大兵部左侍郎馮清曾奏陳:
宣府一鎮,自
弘治九年(1496)以來,兵餉漸增,日長月益,即今天籍稽之官軍實
七萬七千六百餘員,歲應支糧
九十七萬零八百餘石,較
弘治時兵增一萬九千五百有奇,則歲增糧當三十一萬三千二百餘石,而本鎮屯民歲賦及各郡縣所輸猶如舊額,即間發內帑、中商鹽,皆以備虜,大入為客兵益戍之需,而實於主兵無與。嘉靖六年(1527)五月二十一日,世宗令馮清同巡撫
周金等嚴加查核。
姚鏌致仕
姚鏌(1465-1538),字英之,號東泉,慈谿人。
弘治六年(1493)進士,除
禮部主事,進員郎。擢廣東提學僉事,立宣成書院。再遷
福建副使,改
提督學政。正德九年(1514)擢貴州
按察使,正德十五年遷右
副都御史巡撫延綏,上邊務六事,皆付之施行。嘉靖元年(1522)召任工部右侍郎,出督漕運,改兵部左侍郎。嘉靖四年以
右都御史提督兩廣軍務兼任巡撫,以功進
左都御史,加
太子太保。又奏請於
田州改設流官,得到批准。嘉靖六年六月致仕,後被
張璁攻訐,落職閒住。嘉靖十三年命以
兵部尚書部制三邊軍務,辭而不赴,仍令落職閒住。嘉靖十七年卒,年七十四。有《姚東泉文集》。
詔令科道互相糾舉
嘉靖六年(1527)六月二十四日,禮部右侍郎
桂萼上言:
楊廷和廣樹私黨,蒙蔽皇上六年。後次第斥逐,但遺奸猶在言路。憲宗初年曾詔
科道官於拾遺之後,互相糾舉,言路遂清。乞請以舊例以時舉行。世宗令吏部會議,侍郎孟春奏陳:憲宗初年,無此詔旨,而
桂萼所言在被劾之後,情涉報復。難以服眾心、昭公論。且考察已定,不當別議。
桂萼又說孟春奉職無狀,意在獻媚言官,以圖倖免。世宗令吏部再議,吏部奏憲宗初令互相糾舉不稱職之人,不是考察拾遺事例。
桂萼所稱與例不和。世宗終以
桂萼所言為是,斥責吏部黨護,遂詔令科道官互相糾舉考察拾遺,及時奏報。
羅欽順致仕
羅欽順(1465-1547),字允升,號整庵,泰和人。
弘治六年(1493)進士,授編修,遷南京國子監司業。正德中,因乞終養,
劉瑾怒,乃奪職為民。瑾被殺,復官,累遷至吏部右侍郎。世宗即位,轉左侍郎,前後命攝尚書事。嘉靖元年(1522)四月遷南京
吏部尚書,嘉靖二年三月改禮部尚書。不久丁憂歸里。時“大禮”議起,張璁、
桂萼以片紙驟貴,秉政樹黨,屏逐正人,他恥與同列,故於嘉瑐六年二月服除復原官,五月遷吏部尚書,皆辭不就。同年七月初六日世宗許其致仕,有司給祿米如制。里居二十餘年,潛心格物致知之學,專力於窮理、存心、知性。當時
王守仁以
心學立教,大江南北翕然從之。他不以為然,嘗與守仁往返探究致知與格物的關係。他認為,“通天地,亘古今,無非一氣而已。”嘉靖二十六年(1547)四月二十四日卒,年八十三。贈
太子太保,諡文莊。有《困知論》、《整庵存稿》。
賈詠致仕
朱希周致仕
朱希周(1463-1546),字懋忠,號玉峰,崑山人,徙吳縣。弘治九年(1496)進士。孝宗喜其姓名,擢為第一,授修撰,進侍講,充經筵講官。屢遷禮部右侍郎。時方議“大禮”,數偕其長爭執。廷臣諫爭“本生”尊號,相率跪伏左順門,希周走告閣臣
毛紀等,說:“群臣伏闕,公等能坐視乎?”亦偕群臣跪伏以請。世宗大怒,命希周與
何孟春等俱待罪,而盡系庶僚於詔獄。後由左侍郎遷南京
吏部尚書。嘉靖六年(1527)八月二十七日,大計京官,因與
桂萼不協,乞休致仕,嘉靖二十五年卒,年八十四。贈
太子少保,謚恭靖。
定優養故絕衛官之例
嘉靖六年(1527)九月初八日,定優養故絕衛官母女之例:凡衛官故絕,遺有母女的,月給米五石,其中二石本色、三石折色。其折色內,一石折銀二錢五分,二石折鈔四十貫。此例通行內外衛所,且著為令。
巡按官條例的制定
嘉靖六年(1527)十月初三日,世宗根據署都察院事兵部左侍郎張璁奏陳,制定巡按官條例,具體規定:一、
巡按御史及按察司官得互相糾舉,其清軍、巡鹽、刷卷御史同在地方的,一體覺察。二,巡歷所至,無得出郭迎接。方面官得與
巡按御史均禮,左右對拜分坐,不許伺候作揖。三、御史當遍歷郡縣,交待不得過期速限,怠事者定行參究。四、御史不得訪察濫及無辜,斷獄皆自下而上,情重者乃自臨決。有司久任且有殊績的得舉五品以上;貪污者得劾;薦舉毋濫加於庸流,彈劾勿下及於丞、尉。五、風憲之官貴厚,用法貴寬,不得輒用酷刑,有犯重辟之罪,必須親審無冤,以體聖明欽恤之意。六、按部所至,無多用導從,飲食供帳宜從儉約。凡設彩鋪氈、無名供饋之屬,皆不許用,庶免小民供億之繁。世宗又令巡按御史及按察司官遵行,若有違犯,必罪不貸。
張璁斥逐翰林官
嘉靖六年(1527)十月初四日,世宗任
張璁為禮部尚書兼
文淵閣大學士入閣與機務。其時
內閣首輔為
楊一清。而
張璁以議禮之事,官運亨通,諸
翰林官恥與為伍,張璁十分惱怒,遂奏報皇帝,請自
翰林院講讀以下量才外補。霎時間,改官及降黜的多達二十二人,翰林院由是為空。
霍韜條陳舊章
嘉靖六年(1527)十二月初五日,詹事
霍韜條陳舊章十二事:洪武中傳諭百姓種桑棗;永樂初命
寶源局鑄農器,給山東被兵之民;憲綱御史行部勸課農桑;洪武中遣監生分詣天下,督修水利;
諸司職掌載各處閘壩陂池可引水灌田;職掌載內外軍職俱有定額;洪武中軍職內外襲職比試;太宗升南征首功,余皆頒賞;國初生員兼讀《律》、《誥》、《教民榜文》、講《大誥》;國初給僧度牒,造《周知冊》,頒行天下寺觀;永樂中私薙髮為僧,並父兄發北京種田;景泰中令各寺觀限田六十畝,余給民田。世宗閱後,以為言之有理,立即下達各地衙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