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嗣漢天師府位於江西省
鷹潭市龍虎山山下方圓數百里,為道教第十五洞天三十二福地,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虎山嗣漢天師府是歷代
張天師生活起居和祀神的地方,又是中國道教
正一派的祖庭和張天師曾經掌管天下道教事務的辦公衙門。它坐落在道教稱為32福地的江西鷹潭龍虎山風景旅遊區的
上清鎮中部,南朝琵琶峰,背靠
華山,門臨
瀘溪河,依山帶水,氣勢非凡。1983年國務院頒布“嗣漢天師府”為全國重點宮觀保護單位,1987年列為全國21座重點道觀之一對外開放。經過歷史創傷後的嗣漢天師府在政府的扶植和海內外善信的贊助下逐年得到了修復,成為今天龍虎山區唯一的道教活動場所。
起源
嗣漢天師府之名,來源於元世祖
忽必烈冊封東漢
張陵第三十六代傳人
張宗演為“嗣漢天師”,其意表明自東漢始,代代相襲,道脈悠長。
後裔
張金華: 天師府駐京辦主任、中華
天師道友會執行會長、世界易經風水研究院院長、貴溪撤縣設市市徽設計者。天師府、
龍虎山歷史文化石碑文字的工作者。
據說東漢時期,道教的創始人
張道陵在此煉九天神丹伊始,張氏子孫在
龍虎山承襲了六十三代,歷經一千九百多年,是我國
一姓嗣教時間最長的宗派,倍受元朝皇帝推崇,曾被元世祖
忽必烈官封一品(相當於宰相官職),
天師府被稱為“龍虎山中宰相家”。天師府建築工藝群,整個府弟由府門、大堂、後堂、私第、書屋、花園、
萬法宗壇等組成,占地40000多平方米,在布局和風格上保持了道教
正一派神道合居的鮮明特色,它是一座王府式的道教古建築群,依山傍水,規模宏大,氣勢非凡。
府內
府門坐北朝南,高大寬闊,面河而立,氣勢雄偉。門前庭院正中鑲嵌著八卦太極圖。府門上一對抱柱楹聯:“麒麟殿上神仙客,龍虎山中宰相家”,原為明代尚書、大畫家、大書法家董其昌手筆,形象地表達了歷代天師既是“神仙”又是“宰相”的雙重顯赫地位。二門門聯寫的是“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表明了歷代天師道高德重使龍虎也伏、鬼神也欽的歷史事實,也表明教理教規對信徒必須修道養德的嚴格要求。
二門內
進入二門,內為大院,鐘樓、鼓樓穩踞大路西東,
鐘樓的在鐘鑄於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距今已有650歲的高齡,鐘長一丈,中圈一丈八尺,唇厚三寸九分,重9999斤。過鐘、
鼓樓,迎面而來的就是新近矗立的
玉皇殿,殿為重檐
歇山式建築,占地600多平方米,是府內最大最高的宮殿。殿內供奉身高9.999米的
玉皇大帝,金童玉女侍立左右,鄧、辛、張、陶等十二天君配祀兩邊。八條金龍飛舞楹間,整個大殿顯示出人間天庭的森嚴,使人頓生“侯門深似海”的感覺。玉皇殿西側有碑廊,立著歷代留下的眾多石碑,其中最有名的是元代大書法家
趙孟頫書寫的《敕賜玄教大宗師張公碑》,距今已有680多年的歷史。此碑全文二千多字,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
天師府內多植奇花名木,以增秀色,暗寓仙境,屬兼得山光水色型。
三門內
進三門,就進入了
天師府的私第。進門的院牆左右是“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家”對聯。上端橫批“相國仙府”,顯示出主領江南道教的天師府的歷史地位。天師殿原叫
三省堂,由前中後三廳組成。前為過廳,中為會客廳(亦名狐仙堂),後為天師內宅。過廳前部有塊圓的翠綠色盤石,名“迎送石”,是歷代天師迎送客人到此留步的地方,雖時過數百年而色澤如新,也算奇事一樁。正廳中央供奉著三尊神像,在刀劍斧戟和龍虎旌旗擁護下,仗劍危坐的是祖天師張道陵,身旁懸有頌他道尊德貴的對聯一副:“有儀可象焉,管教妖魔喪膽;無門不入也,誰知道法通天。”侍立兩邊的是他的兩位高徒王長和趙升。後室,高懸第三十代天師
張繼先和第四十三代天師
張宇初的畫像,後堂為江南院落式建築。左右辟金光、紫氣二門,正中過“道自清虛”門通後廳。
建築
天井周
天井周以樓屋,堂為樓廳五間,
雕樑畫棟,富麗堂皇,浮雕如生,呼之欲出。圖案大致為三,一是神話故事和戲劇人物,二為雲龍玉免,瑞獸祥禽,三為松竹花卉,清淡高雅,不落俗套。穿後廳而進,過八卦門,通靈芝園。門旁書有“八卦涵宇宙,雙龍衛乾坤”對聯,園東西各建廊房四間,整齊相對,原為書房,現為道教研究室。園中有古老四季桂一株,樹姿婆娑,四季飄香。靈芝園北為敕書閣,是保存皇帝聖旨詔文、書信之所,毀於清鹹豐年間,正待恢復。書屋後為百花園,臨池建納涼居。池內養魚,園中栽樹,花木蔥鬱,秀色可餐。躺在這裡納涼,低頭看水,枕流看山,清風徐來,沁人心脾。 萬神集聚的“
萬法宗壇”坐落在私第西邊。正殿為
三清殿,供奉著玉清元始天尊、
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東西殿為靈官殿和財神殿。靈官為道教巡察、護法、監壇之神,財神殿為騎黑虎楊銀鞭“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的趙公元帥,他是守護
張道陵玄壇的守護神,又號
趙玄壇。
萬法宗壇
萬法宗壇院落內有雌雄羅漢松二株,偏大者為雄,偏小者為雌。傳為南宋
趙構母親所栽。時隔千年,卻依然樹繁葉茂,生機勃勃。
正一觀和
上清宮遺址 正一觀舊址在
龍虎山麓,坐北朝南,而水背山地方開闊平坦。乃第四代天師
張盛從漢中攜祖天師印劍符??遷回龍虎山建祠,祀祖天師的地方。《水滸傳》第一回“張天師
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就以“千峰競秀,萬壑爭流。瀑布斜飛,藤蘿倒掛。”這樣生動的語句來描述這裡的景色。
天師府遷上清後,正一觀漸漸被冷落,只留下一片廢墟供人憑弔。 從正一觀繼續往上走,便到了祖天師結爐煉丹的
水簾洞、
煉丹岩了。煉丹岩前臨溪澗、峭石壁立,丹灶遺址尚存,草廬足跡仍在。水簾洞瀑布飛瀉,狀若珠簾,當年
張道陵就是用此水煉成九天神丹的。
龍虎山對面有成片的
天師板栗林,據說為當年
張天師親手所植。
天師栗個大香甜,據說可以益壽延年。
上清宮
上清宮距
天師府二里,在
上清鎮東首,左擁
象山,門對
瀘溪,面雲林,枕台石。始建於東漢,為祖天師
張道陵修道之所,時名“天師草堂”。漢末,第四代天師
張盛自漢中遷還
龍虎山,改“天師草堂”為“傳錄壇”;唐會昌年間,真宗賜傳錄壇額曰:“真仙觀”。北宋
大中祥符年間,真宗敕改上清觀。正和三年(公元1118年),名上清正一宮,簡稱上清宮、大上清宮,是歷代天師供祀神仙之所,故有“仙靈都會”、“百神
受職之所”之稱。道教興盛時期曾建有九十一座道宮、八十一座道觀、五十座道院、二十四殿、三十六院,它原是我國規模最大、歷史最為悠久的古老道宮之一。它和皇帝宮殿相比,僅矮一尺。我國古典名著《水滸傳》對
上清宮的仙都風貌作過極為精彩的描寫,從而使這座古老道宮顯得更加神奇。 上清宮整個建築以
三清殿和
玉皇殿為中心,分八門四方。現殿宇絕大部分被毀,但這座古老道宮的聲名仍然顯赫,家喻戶曉,現存的東隱院,善惡井、夢床、神樹和傳說中的鎮妖井等文物古蹟,仍然強烈吸引著中外遊人。
東隱院
東隱院在
上清宮院內東側,是
龍虎山上清宮一座著名道院,也是上清宮至2013年殘存的唯一道院。
創建於南宋年間,現有建築為明末清初建築,有門屋一間,正廳三間,左右丹房各四間,後廳三間,左右耳房各一間。建築風格古樸,院牆外有“善惡分界井”和“神樹”等古蹟。雖然今昔對比,面目全非,但群山環抱,雲霧繚繞,仙跡縹緲,仙氣猶存,站在這裡,仍可領略一番仙都風貌。 在這裡需要特書一筆的,就是施耐庵在《
水滸傳》開篇第一回用濃墨重彩繪聲繪色描寫的伏魔殿的鎮妖井。伏魔殿早已不存,但此井仍在殿口,石欄依舊,口如谷羅,井圈四周長有青苔綠草。站在“遇洪而開”的洞口朝底探望,井底幽深,確是黑洞洞地啥也不見。哪裡去找《水滸傳》中“只見一道黑氣,從穴里沖將出來,掀蹋了半個殿角。那道黑氣直衝上半天裡,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的奇觀?令人感嘆的倒是
施耐庵的生花妙筆,把
梁山好漢出世鋪陳得如此神奇,如此驚心動魄,至今還牽動著多少遊人好奇的心!
上清宮周圍還有許多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沿
瀘溪河而上是上清林場的林區,對岸一片樟林,是當年
紅十軍與中央紅軍會師之處。宮南隔河的桂洲是明代武英殿首席大學生
夏言故里,這位明代嘉靖年間的耿耿名臣、朝廷宰相,因支持收復河套的主張被奸臣
嚴嵩所害,其父夏鼎之墓便在上清宮南二里處,可供憑弔。另外,圍繞著
龍虎山上清宮周圍,還有十八道宮、八十一座道觀和三十六座道院遺址,以及天師墓等等。道教祖庭龍虎山,真的不虛此名。
狐仙堂
位於天師府後院建立年份永樂年間![嗣漢天師府(龍虎山天師府) 嗣漢天師府(龍虎山天師府)](/img/a/b53/nBnauQzY2YTZkJjZxUjZhFmZ1YWMzczMzMGNxYWZ3EmNjZzNmVGM5ETM2U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狐仙乃一對母女,成精之日遭雷擊之厄,被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所救。後三百年來狐仙感恩圖報,化成美女,助歷代天師除瘟疫滅鼠怪,周濟四鄉貧民。永樂年間,四十四代天師張宇清遵兄法旨,立狐仙堂,四時香火供祀。四方善士有事相求,及其靈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