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龍巖傳:兩條江與兩個民系
- 作者:馬卡丹、李治瑩
- 文學體裁:城市傳記
- 首版時間:2020年9月
- 字數:340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影響,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龍巖傳:兩條江與兩個民系》是“絲路百城傳”大型叢書系列之一。龍巖本質上是移民城市,中原移民的後裔在此生息繁衍,海外移民的祖先由此出發遠航,漢民族兩個民系在此碰撞與磨合,多元文化在此混雜與交融。全書共六章,分別從六個方面詳細闡釋了龍巖的歷史沿革與發展過程。
第一章:遙遠的星光——閩西中古之前文明。清代連城學者鄒聖脈增補的蒙學名著《幼學瓊林》一書,記載了閩西客家人關於天地起源的記憶,算是最早的閩西中古之前文明的權威性解釋。當數萬年前的原始人卸下一天的勞累,回到穴居的山洞,遙遠的星光照亮了歷史的天空。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從閩越國到客家祖地,龍巖有著數以萬年計的人類文化積澱。
第二章:汀江吟——汀江與閩西客家祖地。汀江是一條獨特的江,自北向南,流入南海。汀江之源,催生了閩西地域上第一個州府。從原始人、閩越人、畲人、山都木客,到唐代大批客家先民遷徙進入這片化外之地,形成客家獨特的方言、信俗、建築、風情。一條江、一個州府,容納了一個民系,歷經一千二百多年的滄桑嬗變。
第三章:九龍江詠——九龍江與龍巖閩南支系文化。九龍江哺育了龍巖地域另一支民系——福佬人,也稱河洛郎。作為閩南語系的一支,福佬先民創造了特色鮮明的閩南支系文化。這一文化成熟的重要標誌,就是清雍正三年(1725)設立的龍巖直隸州。閩西地域上的兩條江、兩個民系、“一府一州”、客家人與福佬人的兩種文化,在相互交流與碰撞中齊頭並進。
第四章:風帆向洋——海絲之路的閩西記憶。汀江朝南而行,九龍江向東而流。王景弘是來自龍巖大山深處的八下西洋的領航者、福建海絲第一人,沿著他開闢的航道,一代代閩西後人劈波斬浪,闖蕩海外,風帆來往,山海互通,成就了海外華人的“大伯公信仰”。胡文虎是20世紀上半葉的東南亞首富,其貫穿一生的愛國慈善、義舉,從首富到首善,續寫了閩西子弟海外傳奇的激揚篇章。
第五章:從邊緣到中心——中央蘇區框架下兩大民系的交融。歷史選擇了閩西龍巖,在這裡成就了中央蘇區的半壁江山——閩西革命根據地,成就了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思想的雛形。這裡是人民共和國的搖籃,是紅旗不倒的紅軍故鄉,是將帥脫穎而出的福地。從邊緣到中心,這是龍巖最為輝煌的時段。在中央蘇區的框架下,兩大民系攜手並肩,血乳交融,一往無前,成就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偉大實踐與壯舉。
第六章:山與海的交響——當代龍巖詠嘆調。帶著海絲之路的閩西記憶,新世紀的龍巖在“一帶一路”倡議引領下,找到了再創輝煌的契機,昂揚奏起山與海的交響。
作品目錄
序章 | ||
第一章 遙遠的星光——閩西中古之前文明 遠古片羽 夕照平川 峒間歌者 古縣新羅 | 第二章 汀江吟——汀江與閩西客家祖地 聖地石壁 首府汀州 宗祠巍巍 家族之城 客音密碼 鄉間信俗 繽紛節慶 戲裡乾坤 山中天籟 汀州風味 | 第三章 九龍江詠——九龍江與龍巖閩南支系文化 岩邑滄桑 龍吟山水 天地正氣 品“味”龍津 岩漳信俗 風情新羅 |
第四章 風帆向洋——海絲之路的閩西記憶 江流入海 香寮遺韻 渡海先驅 過番潮湧 山海互通 書鄉四堡 僑鄉記憶 虎豹傳奇 會館春秋 | 第五章 從邊緣到中心——中央蘇區框架下兩大民系的交融 風展紅旗 古田豐碑 寥廓江天 | 第六章 山與海的交響——當代龍巖詠嘆調 山城如畫 龍騰大地 紫金神話 暢行八方 土地詩篇 天地大美 祖地之光 |
主要參考文獻 |
作品鑑賞
從戰亂中走來的家園渴盼和祖地情結
久經戰亂後蟄居深山,閩西子民渴求安定生活,在世世代代的生存因襲中生髮出了強烈的祖地情結和家園嚮往。該書深入細緻地分析了龍巖汀江流域聚族而居的閩西客家人重視族譜、重視祠堂、重視祖先的傳統,以及由此積澱而成的獨特民族性格。“草鞋腳上,靈牌背上”,作者通過這句俗語從細處揭示出閩西客家人即使是在漂泊無定的生涯中,也要背負起祖先靈牌隨時供奉,以求祖先佑護的根系寄託。《聖地石壁》一篇以被客家後裔奉為精神聖地的寧化石壁村為寫作對象,從史料記載和鄉野傳說中提取出客家民系的生活史信息,梳理客家民系崇宗念祖傳統的形成路徑,復原出客家先民的早期生存樣態。《宗祠巍巍》一篇則聚焦連城縣四堡鎮馬氏家族的“出譜”盛況,通過動態性的場景描繪切入客家文化語境,表現客家人區別於其他民系的突出特色——強烈的祖先意識。除了馬氏祠堂,作者還廣泛寫到河田鎮的“宗祠一條街”、芷溪村落的宗祠群、上杭稔田李氏大宗祠等,以此說明祠堂在客家人生命中發揮的重大作用,觀照客家宗族身份確證背後的精神現象。
龍巖永定的客家土樓數量龐大,其背後成因也是聚族而居抵禦外敵的需要。在《家族之城》一文中,作者揭開了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神秘面紗,既全景式呈現出永定土樓群令人震撼的“鳥瞰圖”,又通過高精度的特寫讓人們認識振成樓的外觀、構造、功能設定,充分說明永定土樓與環境的和諧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作者辯證看待永定土樓的“圓”,分析土樓所代表的歷史文化內涵,為讀者進一步發覺客家土樓的精神性意義找到切口。“築起圓樓,圓夢之時卻也封閉了自我;走出圓樓,遠行之際卻又為什麼回望頻頻?”作者一寸一寸觀察著土樓,更以客家後裔的主體自覺反思著這個民族的矛盾心理,對土樓作出審美判斷。客家話語音存古,書中交代了客家話保留大量古語遺音的原因,並通過秀才和鄉人的故事生動表現出當地人對祖宗語言的尊崇、敬重。無論是將祖宗靈牌背在背上遠行謀生,還是以繼承祖宗古音為榮,都深刻體現出了客家人特殊的社會生存方式和不忘本的民系特徵。
民系融合催生的鄉俗文化和多神信仰
千百年來,汀江流域的客家民系和九龍江流域的福佬民系在“一州一府”的格局中堅守各自的民族符碼,演繹著精彩多元的鄉俗文化和神明信仰。該書從節慶飲食、戲曲山歌、自然風光等多個方面展現閩西地域的風土人情,更深入探究閩西人的多神信仰,為讀者了解龍巖這個神秘瑰奇的傳統古地撥開了層層霧障。
閩西客家民間信仰有功利性、多神性、造神性、娛神性等多種特點。《鄉間信俗》一篇從無所不在的伯公、三教合流的客家神龕等現象闡釋客家人的泛神信仰,並結合這個民系的艱難紮根歷程論證他們崇拜神明的深層緣由,突出闡釋客家神明信仰的功利性和局限性。從書中可知,客家人龐雜的民間信仰與其千年流徙分不開,複雜的移民構成與遷徙途程造就了複雜的客家多神信仰,而面對天災人禍的無能為力又不得不使他們寄希望於神明。福佬人的信俗與客家人信俗同中有異,書中通過開漳聖王陳元光、仙媽娘娘馬氏以及郭公崇拜等以人為原型的神明信仰,突顯出福佬人信俗的異質性。在過番潮湧中,下海闖蕩的閩西人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將他們的信俗傳播到了世界各地,作者以流播極廣的海神媽祖為例,典型地說明閩西人對家鄉神祇的信仰背後那深切的故土眷念。
閩西客家節慶活動精彩紛呈,該書不僅細細觀賞游龍、走古事、“作大福”等傳統習俗的熱鬧場面,以動靜結合、敘述與描寫結合的語言全方位介紹這些活動的背景和展開步驟,還娓娓道來這些民間祈福活動的歷史傳說,賦予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以敘事力量,進一步突出客家人根深蒂固的敬祖思想。“這些綿延數百年的民俗活動,這些節慶的狂歡,真的只是為了敬神祈福么?客家人的祖先來自遙遠的中原,遙遙遷徙途中那扶老攜幼舉族逃難的涌動人流,與眼前的人潮何其相似!或許,這樣的儀式更是對當年遷徙的模擬?或許,敬神的初衷也是敬祖,是與遙遠的祖先的溝通,是承接起南遷先人對安定生活的渴望?”作者的追問也是讀者的追問,這些問題在時間的黑洞中無法一一獲得解答,只有千秋萬載之中鑄就而成的閩西人的生命底色和精神底色在無言訴說。
向海而行的遷徙基因和生存韜略
該書以海上絲綢之路為大背景,系統梳理閩西子民從大山走向大海的歷史資料和民間佚聞,詳盡地寫出了閩西子民悲壯勇毅、可歌可泣的生存之路。離鄉既是閩西子民的無奈之舉,也是他們一次次滿懷憧憬的主動出擊。渡海過番向外謀生,閩西人正是借著一股從骨子裡攜帶而來的勇猛無畏,在海上絲綢之路上殺出一條血路,促進了中外的經濟文化交流。《江流入海》一篇以讀者耳熟能詳的鄭和下西洋事跡為線索,刻畫了一位從作者的閩西家鄉走出、與鄭和並駕齊驅的正使太監——福建海絲第一人王景弘。歷史上有關王景弘的記載極少,但作者滄海拾珠式地打撈起各類史志中出現的重要論斷,充分發掘在鄭和下西洋偉大壯舉中負責領航的王景弘對中國航海事業所做出的重要貢獻。作者從更感性的角度去感受歷史人物的喜怒哀樂,關注個體身上蘊含的普遍審美價值。
除了王景弘的事跡,該書還介紹了暹羅“上貢”客、湖坑鎮的暹羅駙馬、檳榔嶼的大伯公等海絲之路上的民間商貿闖蕩者,寫到閩西人口流動的“牽拾”現象,更通過乾隆時期數萬名過番華人被荷蘭殖民者屠戮的“紅溪慘案”,點出閩西子民出海覓食的慘烈歷史,以有限的文字傳遞無限的悲慨。書中令人欽嘆的莫過於對乾隆時期最大的刻書中心四堡雕版印刷的描寫。“握著鋤頭的手拿起了刻刀,挑慣糞桶的肩挑起了書擔”,偏遠的閩西一躍成為首屈一指的印刷巨頭,作者通過自成一體的早期行業規則、著作權意識和國內外圖書市場等各個向度,展現出閩西人的商業天才。作者也深入分析了族商發展的優勢和局限,客觀看待四堡書鄉印刷業的興衰沒落史,正視閩西族商最終受到工業發展浪潮衝擊而衰退的歷史與個人因素。在眾多傳奇商業人物中,作者全面描繪東南亞華僑首富永定“虎豹兄弟”胡文虎、胡文豹的商海浮沉歷程,深度觀測客家人的生存觀、商業謀略和文化性格。絕地重生的果敢、洞察商機的敏銳、吃得苦耐得勞、敢闖蕩不怕死,這些品質在藥業報業“雙料大王”胡文虎的故事中高揚,成了客家人精神坐標的重要標識。龍巖地域僑鄉眾多,在外會館也不勝枚舉。該書以《會館春秋》一篇細數閩西會館的發展歷程,表現閩西人不忘鄉情祖緣,在生存之戰中抱團取暖的拳拳同鄉情。作者還取鏡東肖、下洋等閩西僑鄉,通過海內外僑胞帶動閩西振興的事跡體現出閩西人窮則思變,重孝、重親、重教的地方文化特質,在精神層面與前文述及的祖地情結形成映照。
忠誠勇毅的熱血性格和家國擔當
該書打破時間線性敘述模式,分主題展現了閩西革命根據地的不同側面,如1929年中國工農紅軍挺進閩西、閩西的自然和人文條件、中央蘇區的經濟中心、閩西的風雲人物等,通過不同主題陳列展覽,聚焦這片熱土的革命記憶,文風鏗鏘擲地有聲。作者從毛澤東六入閩西的經歷著筆,帶著崇敬和欣喜之情尋訪偉人足跡,捕捉智慧火光,用樸素的語言寫崇高的志向,翻開閩西歷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古田豐碑》一篇以彩眉嶺的柔美烘托古田會議的壯美,用充滿畫面感的文學想像感受歷史的偉大時刻。在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四軍司令部舊址長汀辛耕別墅時,作者不僅突出毛澤東主持新四軍前委擴大會議的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還不忘調侃紅四軍軍長朱德與夫人康克清喜結良緣的脈脈溫情,在一張一弛中引人神往。書中述及的舊居舊址還有毛澤東休養所、古田松蔭堂、新泉望雲草室等,這些場所見證了一代偉人紮根廣袤土地的革命實踐,成為閩西最美的豐碑。
風展紅旗,獵獵飛揚。10位元帥中的9位、10位大將中的8位、57位上將中的33位、117位中將中的113位,曾在這裡戰鬥過;4位黨和國家領導人、2位上將、7位中將、61位少將及81位省部級領導幹部,從這裡走出。該書在敘述策略之外還以數據說話,用兩組令人肅然起敬的數字讓讀者感受到閩西大地的耀眼光芒,完成了對歷史的致敬。與此同時,一如當初對同鄉的“牽拾”幫扶那樣,走出國門的閩西後裔也沒有忘卻苦難中的中華同胞。作者以東南亞華僑首領胡文虎為重要核心,蒐集整理閩西華僑抗戰時期在教育、醫療、民生、抗戰等多個方面發展愛國慈善事業、造福國家和百姓的壯舉,通過一個個矛盾和矛盾的化解展現閩西子弟的“先天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使命擔當。
作品影響
相關活動
2021年1月15日,由福建省作家協會、龍巖市委宣傳部、龍巖市文聯、閩西日報社主辦,龍巖市作家協會、龍巖文學創作交流中心、福建新華發行集團龍巖分公司承(協)辦的《龍巖傳:兩條江與兩個民系》作品研討會在龍巖舉行。福建省文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福建省作協主席陳毅達,福建省作協副主席、秘書長林秀美,龍巖市直有關部門負責人,作家、詩人、學者代表共20多人參加了研討會。
榮譽表彰
2021年4月16日,《龍巖傳:兩條江與兩個民系》入選“讀吧!福建”第四屆福建文學好書榜推薦圖書。
作品評價
評論家傅翔、張弓:作者從歷史學的角度,記載了閩西龍巖從原始人到閩越人的進化沿襲,從客家人、福佬人到當代社會的歷史變革;記載了閩西地域兩條江、兩支民系,以及紮根這片熱土,弘揚民族精神的歷史演義。同時,從人文學的角度,記載了閩西地域的風俗人情、方言信仰、建築美學、人文景觀等盛況;從文學的角度,描述了這一塊紅土地哺育的閩西人,從艱苦卓絕中勇往直前的輝煌壯舉……從《龍巖傳》中,我們讀到的是史實與傳奇的相得益彰,文化與民系的相互融合,信仰與民俗的融會貫通,全書洋洋灑灑,激情四射,堪稱龍巖的信史。
評論家郭鷹:全書分為六章,從遠古文明的吉光片羽,到兩條江河的各自精彩,從風帆向海的眼界魄力,到風展紅旗如畫的形成與貢獻,最後以當代龍巖的詠嘆調收尾,可以說《龍巖傳》梳理了龍巖整個歷史脈絡,結構嚴謹,系統全面,內容豐富。讀《龍巖傳》,越是深入,越感覺曾經熟悉的土地,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歷史和故事,有一種佇立於時代高峰俯瞰龍巖歷史人文的大視野,又像正在看一出引人入勝的舞台戲,漸入佳境,意猶未盡。
出版信息
書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
《龍巖傳:兩條江與兩個民系》 | 2020年9月 | 新星出版社 | 978-7-5133-4121-9 |
作者簡介
馬卡丹(1954—),筆名馬與、方圖。福建連城人。1980年畢業於福建龍巖師專中文系。1969年赴福建省連城縣插隊。1973年起先後在連城縣水電科、報導組、政府辦公室、文化局、文聯、龍巖市文化局工作。現為《閩西日報》副總編輯。1973年開始發表作品。200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報告文學集《連城人》,散文集《回望中原》《客山客水》等。多篇作品選入散文選本。
李治瑩,閩西連城縣人,中國作協會員。出生於20世紀50年代,上山下鄉於60年代,70年代走進福建師範大學,學成後因留校而得以輾轉省城。先後供職於福建師大、省旅遊幹校、省旅遊局等單位。曾創作出近300萬字的文學作品,出版有報告文學集、散文集多部。《榕城第一哨》《垃圾詠嘆調》《福州在開放中崛起》等數十篇作品獲各級各類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