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種植技術規範

《黃芪種植技術規範》是2019年06月13日實施的一項行業標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芪種植技術規範
  • 標準編號:T/TFHT Z015—2019
  • 實施日期:2019年06月13日
  • 發布日期:2019年06月13日
起草單位,主要內容,

起草單位

內蒙古巴彥綠業實業有限公司,巴彥淖爾市食品藥品檢驗所,內蒙古天衡製藥有限公司

主要內容

3.4 種子、種苗
蒙古黃芪種子
外觀形態
蒙古黃芪種子為不規則扁圓形、腎形、梨形,兩側扁,顏色從褐色到黑色之間,種子表面光滑,革質,堅硬;種皮表明具有皺摺狀紋飾,僅種臍周圍為擬網狀,細紋少。
種子為完全成熟種(生活力在97%以上,對於繁殖和安全貯藏都非常有利);無混合其他植物的種子,無膜莢黃芪種子(膜莢黃芪種子與蒙古黃芪性狀相似,區別點為復網狀種皮紋飾,網眼規則,細紋多,網壁曲且薄)。
技術指標
(a)含水率:8%以下。關鍵點:上一年完全成熟後的種子,需要經過一定的晾曬,以控制含水率在8%以下,保證種子的貯藏壽命。
(b)千粒重:6.2-8.0
(c)處理方法:摩擦法
(d)試驗出芽率:大於95%
蒙古黃芪種苗
要求
無混合其他植物種苗,無膜莢黃芪種苗(保證育苗純度是保證種苗純度的關鍵)。
4 種前準備
4.1 育苗
選地
(a)海拔:800米以上
(b)土壤類型:優選沙壤質,滲透良好的土壤。
(c)周邊植被:有原生態野草(證明沒有除草劑後遺症)。
(d)前三年耕作作物類型:非豆科作物。
(e)前三年耕作方式:無耕作歷史(生地)或有機方式耕作。
(f)育苗:有機質超過8%;土壤PH值小於7.9。
種子準備
清選種子:根據初步樣品篩查所示的大小,用一定孔徑的多層風選圓孔篩。(不同年份的種子平均尺寸有細微差別。)完整的黃芪種子應占到檢驗樣品的95%以上。
整地、施底肥
時間
清明後及每年4月5日-4月20日。
技術要點:
(a)翻地深度35cm
(b)肥料選擇野生蒙古黃芪生長區放養羊的發酵羊糞+地表原生野草桿+生物有機肥。
播種:
(a)時間:每年5月5月-5月20月
(b)技術要點:播種深度1.5-2cm;每畝用籽10kg,保證育苗密度為2000粒/平方米。
灌溉
方式
滴灌
技術要點:
(a)第一次在播種後,程度為滲透至地表以下15cm;
(b)第二次約在出苗後30天;
(c)第三次約在出苗後60天;
(d)第四次約在出苗後105天。
採收
時間
第二年清明後(土地自然解凍後)
技術要點:
(a)機械深耕45cm;
(b)人工分揀,淘汰弱小病苗,按照長度規格分把;
(c)直接運送至新選地進行成品蒙古黃芪移栽。
4.2 苗栽
移栽選地
(a)周圍20公里內曾經發現過野生蒙古黃芪的生長。
(b)海拔:1000米以上
(c)土壤類型:優選沙壤質,滲透良好的土壤。
(d)周邊植被:有原生態野草(證明沒有除草劑後遺症)。
(e)周圍10公里內無污染性工廠與水源。
(f)前三年耕作作物類型:非豆科作物。
(g)前三年耕作方式:無耕作歷史(生地)或有機方式耕作。
(h)苗栽:有機質超過4%;土壤PH值小於8.5。
檢查種苗:
品種純度鑑定:必須是蒙古黃芪種苗;無混合其他植物種苗,無膜莢黃芪種苗(保證育苗純度是保證種苗純度的關鍵)。
整地、施底肥
時間
每年清明後及4月5日-4月10日。
技術要點:
(a)翻地深度25cm;
(b)無需過度施肥,最多施用有機肥80kg/畝。
4.3 直播
選地
同4.1.1
種子準備
同4.1.3
整地、施底肥
同4.1.4
5 種植過程
5.1 苗栽
時間
每年4月10日-4月20日
技術要點:
(a)根橫向栽放,深度5-7cm;
(b)每畝用苗50kg,保證密度為10株/平方米。
灌溉:
方式
滴灌
技術要點:
(a)第一次在移栽後,程度為滲透至地表以下10cm;
(b)第二次約在出苗後30天;
(c)第三次約在出苗後60天;
(d)第四次約在出苗後95天。
(e)第五次約在出苗後125天;
(f)第六次約在出苗後155天。
5.2 直播
周期
當年5月到第四年11月。
播種
(a)播種方式同4.1.4
(b)播種量每畝1kg,植株密度第一年為200株/平方米
其他
逐年淘汰遞減至10株/平方米。
6 田間管理
6.1 理草
原則人工拔除部分農田型雜草,留下原生地雜草,模擬野生黃芪環境,與黃芪進行競爭,激發黃芪釋放次生代謝產物(也就是藥效的基礎成分)。?
雜草類型
(a)?人工拔除:農田雜草(灰菜、馬齒莧、反枝莧、菟絲子、狗牙根、鵝絨藤、火麻、蒼耳等);
(b)?適當保留:原生雜草(荒漠草原原生草類:刺蒺藜、駱駝刺、小葉錦雞兒、米口袋、蒲公英、白刺、沙蔥、老鸛草、黃花蒿、豬毛蒿、飛廉、飛蓬、龍葵、漏蘆等)。
預防疾病
(a)避免密植,讓環境通風;
(b)避免單品種栽培,保留各作物品種以及部分雜草組成群落;
(c)監控、觀察、及時移除不可挽回的病株。
6.2 蟲害
(a)蟲害監控系統,設定限度,比如黃芪蚜蟲數量以每百株1800隻為限度;
(b)超過一定限度,利用天敵防治,比如吸引瓢蟲對抗蚜蟲;
(c)低於限度,使用微氣候調節法,比如適當控水,減少近地面陰潮程度,減少蚜蟲繁殖;
(d)利用一定數量範圍內的蟲害刺激黃芪釋放藥效成分,比如利用蚜蟲啃食黃芪葉片刺激黃芪次生代謝產物的釋放與積累。
7 採收、產地處理
7.1 時間
當年10月15日-10月30日
7.2 技術要點:
機械深耕35cm,篩去泥土,置於土地表面晾曬。
7.3 產地處理
(a)晾曬至半乾後收回,人工分揀,剪去蘆頭和尾根,按照直徑規格分堆;
(b)繼續晾至全乾。
8 貯存
置通風乾燥處,防潮,防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