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黃芪

互助黃芪

互助黃芪,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互助縣平均海拔2700米,地形多樣,氣候冷涼乾燥,日照充足,適宜黃芪等中藏藥材的生長。互助黃芪藥材以“根條粗長、甜味足、品質優”著稱,呈圓柱條形,去掉疙瘩頭或喇叭頭,頂端間有空心,表面土黃色,質硬、味甘,切面外層白色,中間淡黃色,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的功效。

2019年6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准對“互助黃芪”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互助黃芪
  • 產地名稱: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
  • 品質特點:根條粗長、甜味足、品質優
  • 地理標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告第185號
  • 批准時間:2019年6月24日
產品特點,感觀特徵,品質指標,藥用價值,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感觀特徵

  • 形態特徵
互助黃芪(Astragalus)為豆科黃芪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50~100厘米,莖直立,上部多分技,莖上有細棱,幼莖淡綠色,被白色長柔毛;幼苗期第1真葉為三出羽狀複葉,互生,托葉條狀披針形,長6~10毫米,有毛,小葉橢圓形,先端微凹,葉緣和葉片上下表面均有毛;當長至5葉期時,變為具5小葉的奇數羽狀複葉,莖逐漸變為紅褐色,密被白色長柔毛,小葉矩圓形,先端近圓形;當長至成年植株時,羽狀複葉具小葉13~17枚,小葉長7~10毫米,寬3~10毫米;莢果半橢圓形,一側邊緣呈弓形變曲,果皮膜質,稍膨脹,長20~30毫米,寬8~12毫米;頂端有短喙,基部有長柄伏生黑色短柔毛;種子腎形,兩側扁,棕褐色或褐色,種皮表面有斑紋,光滑,革質,電鏡下種皮紋飾為復網狀,細紋多,網眼規則,網壁曲狀且薄;種臍心形,白色,臍唇成網狀,種孔近長條形,較窄,種子一側稍有凹陷,種臍在凹口處。
互助黃芪
互助黃芪切片
  • 種子特性
互助黃芪種子較堅硬,吸水力差,發芽率差,約為70%。種子萌發不喜高溫,當地溫為7℃~8℃時,土壤保持足夠濕度,經10天~15天即可出苗,發芽適宜溫度為14℃~15℃。土壤乾旱,種子不易萌發出苗。
  • 藥材特性
互助黃芪藥材以“根條粗長、甜味足、品質優”著稱,可分為4個等級:
互助黃芪
黃芪泡水
特等:呈圓柱條形,去掉疙瘩頭或喇叭頭,頂端間有空心。表面土黃色,質硬、味甘。切面外層白色,中間淡黃色。長70厘米以上,上中部直徑2厘米以上,末端直徑不小於0.6厘米。無鬚根、老皮、蟲蛀、霉變。
一等:呈圓柱條形,去掉疙瘩頭或喇叭頭,頂端間有空心。表面土黃色,質硬、味甘。切面外層白色,中間淡黃色。長50厘米以上,上中部直徑1.5厘米以上,末端直徑不小於0.5厘米。無鬚根、老皮、蟲蛀、莓變。
二等:呈圓柱條形,去掉疙瘩頭或喇叭頭,頂端間有空心。表面土黃色,質硬、味甘。切面外層白色,中間淡黃色。長40厘米以上,上中部直徑1厘米以上,末端直徑不小於0.4厘米,間有老皮,無鬚根、蟲蛀、霉變。
三等:呈圓柱條形,去掉疙瘩頭或喇叭頭,頂端間有空心。表面土黃色,質硬、味甘。切面外層白色,中間淡黃色。上中部直徑0.7厘米以上,末端直徑不小於0.3厘米,間有破短節子,無鬚根、蟲蛀、霉變。

品質指標

互助黃芪有效成分含量達到《中國藥典2015年版四部通則》標準,其中浸出物含量≥17%,黃芪甲苷≥0.04%,毛蕊異黃酮葡萄糖苷≥0.02%。2018年6月20日,經北京譜尼測試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檢測,互助黃芪浸出物含量≥46.7%,黃芪甲苷≥0.066%,毛蕊異黃酮葡萄糖苷≥0.128%。通過比較,互助黃芪浸出物、黃芪甲苷、毛蕊異黃酮葡萄糖含量比《中國藥典2015年版四部通則》標準含量分別增加29.7%、0.026%、0.108%。
互助黃芪有效成分檢測值與標準值比較
黃芪有效成分
《中國藥典2015年版四部通則》標準
2018年6月互助黃芪有效成分檢測值
互助黃芪有效成分含量比標準值增減
浸出物(%)
17
46.7
+29.7
黃芪甲苷(%)
0.04
0.066
+0.026
毛蕊異黃酮葡萄糖苷(%)
0.02
0.128
+0.108

藥用價值

互助黃芪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的功效。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本經》記載:“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補虛,小兒百病。”《日華子本草》記載:“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
互助黃芪
互助黃芪切片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互助縣地處黃土高原的最西部,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具有兩大高原的自然特點。地勢起伏、北高南低,高差懸殊,“三縱三橫”的平行嶺谷縱橫交錯,自然傾斜度為2.03°,最高點為巴扎藏族鄉的北溝腦嶺,海拔4384米,最低點在高寨鎮的曹家堡村,海拔2100米。縣境內山川相間,地貌特徵比較複雜,地貌可分為北部高山地帶、中部腦山灘地地帶(俗稱腦山地區)、南部淺山丘陵地帶(俗稱淺山地區)、川水河谷地帶(俗稱川水地區)四個類型。各地帶由北向南呈階梯狀分布,自然景觀垂直變化,光熱水土等自然資源亦受其影響而垂直分布。複雜性和多樣性的自然環境,使農業生產立體布局,具有工農業生產全面發展的有利條件。

水文情況

互助縣境內有湟水河、水磨溝河、沙塘川河、哈拉直溝河、紅崖子溝河、馬圈溝河大小天然河流6條,均屬黃河流域湟水水系,全長289.5公里。除流經的湟水河與大通河外,其他河流短而小。全縣境內地表水總徑流量2億立方米(不含浪水和互助河),境內河川污染較少,水質良好,酸鹼度均在7.5~8.6之間。地表水實際變化和季節性變化幅度較大。一般夏秋季為水期,降水集中,地下水綜合補給量共1.06億立方米。總儲量3.6億立方米,可利用量0.77億立方米。

氣候情況

互助縣境內最高海拔4384米,最低海找2100米,屬大陸寒溫帶氣候,年均氣溫4.9℃,最低-15.7~-29.5℃。年降雨量453~595毫米,無霜期114天,年相對濕度63%,年平均風速0.9米/秒,其優點是氣候乾燥,日照時數長,太陽輻射強,光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夏季降雨集中,雨熱同季,具有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優越條件,適合於種植互助黃芪。
互助黃芪
互助黃芪切片

歷史淵源

2014年,互助土族自治縣東和鄉引進黃芪等中藏藥材進行試種,取得了良好經濟效益,外出務工的農民看到家鄉的商機,紛紛返鄉投入中藏藥材種植。
2015年,互助土族自治縣農業示範園區在核心區試點種植黃芪等中藥材300畝,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發展模式,依託專業公司技術力量,以中藥材產地初加工為重點,發展中藥材加工業,提高藥材加工比例和規範化水平,增加附加值。
2017年起,無錫市對口幫扶互助縣發展現代農業中藥材產業,通過項目示範輻射帶動,進一步提高當地黃芪等中藥材種植水平和技術推廣套用能力,擴大中藥材種植規模。

生產情況

2018年,互助黃芪種植面積達1.5萬畝,產量達1.125萬噸,產值4500萬元。

產品榮譽

2019年6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准對“互助黃芪”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互助黃芪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海東市互助縣所轄威遠鎮、丹麻鎮、南門峽鎮、加定鎮、五十鎮、五峰鎮、塘川鎮、紅崖子溝鄉、高寨鎮、哈拉直溝鄉、松多藏族鄉、東山鄉、東和鄉、東溝鄉、林川鄉、台子鄉、西山鄉、蔡家堡鄉、巴扎藏族鄉總計19個鄉(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01°46′~102°45′,北緯36°30′~37°09′。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與特殊內容規定
互助黃芪
互助黃芪切片
互助黃芪選擇在海拔2100~3300米無污染和生態環境良好的高寒冷涼地區栽培,避開工業區和城市污染源的影響。互助黃芪是一種深根性植物,在土層深厚、質地疏鬆、通氣性良好,排水滲水力強、地下水位低、土壤含水量少、有機質多、pH≥7的沙質壤土中生長良好。
2、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
品種選擇:互助黃芪
3、育苗及管理
3.1、土壤選擇
互助黃芪是深根性植物,積水會發生爛根和死苗。栽培時應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疏鬆肥沃、背風向陽的緩坡地或荒地種植。地下水位高、低洼易澇的黏土或土壤貧瘠的沙礫土,不宜種植互助黃芪。選好地後進行整地,以秋季翻地為宜,一般深耕30~45厘米,並要結合翻地加施基肥,每畝施農家肥2500~3000公斤、過磷酸鈣25~30公斤,在最後一次淺耕時,施入50%辛硫磷1.5克/平方米,與細土混合,以消滅地下害蟲。春季翻地要注意土壤保墒,然後耙細整平,做成寬為100~120厘米的小高壟,壟高15~20厘米,這樣使互助黃芪苗根長直且容易刨挖。
3.2、精選種子
互助黃芪播種前必須精選種子,選擇籽粒飽滿、無霉變、無蟲的新種子為好。種子淨度≥98%,發芽率≥95%。
3.3、種子處理
互助黃芪種皮較硬,透水性較差,吸水力弱,因此發芽較慢,在播種前應進行種子處理。
浸種催芽 在播種前將種子浸於50℃的溫水中,水量應浸沒種子,不斷攪拌至涼。待水溫下降後浸泡24小時,澇出洗淨攤在濕毛巾上,再蓋一塊濕布催芽,待裂嘴出芽後即可播種。
‚沙藏處理 在10月上旬,將翌年播種用的種子與細河沙以1:5 的體積混勻,要求沙子含水量13%~15%為宜,將處理的種子堆積在冷涼處越冬,翌年春季進行播種。
ƒ拌種殺菌 用5%阿維菌素5毫升,兌水1公斤,拌種子10公斤,可防治苗期各類蟲害;用15%三唑鬧粉劑10克,兌水1公斤,拌種子10公斤,可防鏽病和白粉病。
3.4、適期播種
互助黃芪種子萌發不喜高溫,當地溫為7℃~8℃時,土壤保持足夠濕度,經10~15天即可出苗,發芽適宜溫度為14℃~15℃。土壤乾旱,種子不易萌發出苗。
3.5、播種密度
互助黃芪播種密度控制在1000粒/平方米左右,畝播種量6~7公斤。在土壤較為乾旱的情況下出苗率低,可以適當加大播種量,在土壤墒情較好的情況下,可適當降低播種量。
3.6、苗床管理
互助黃芪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但幼苗對不良環境抵抗能力較弱,必須精細管理。育苗地要及時拔除雜草,促進幼苗生長。當苗高5~6厘米,出現5片以上真葉時,應進行間苗,除去過密的和生長不良的幼苗。當苗高7~8厘米時,結合中耕鋤草進行定苗,株距3~4厘米,畝保苗30萬株左右為宜。育苗地的鋤草原則是見草就除。一般在間苗時進行第一次中耕除草,定苗時進行第二次中耕除草,生長後期只拔除雜草,除草時儘量防止傷苗斷根,並保持地表層不板結。
黃芪定苗後要追施氮肥和磷肥,一般畝施硫酸二銨15~17公斤或尿素10~12公斤,硫酸鉀7~8公斤,以加速幼苗生長。在土壤肥沃的地塊,應儘量少施化肥。
3.7、適期起苗
互助黃芪在10月中下旬起苗。起苗前先割去地上部莖稈。起苗時要防止斷根傷苗,保持種苗完整,每30株扎一小把,扎苗時中間要加入細濕上,以防熱苗。起苗方法是先用三齒鐵叉將苗挖起,然後輕輕翻下,揀出苗子,抖掉泥上。
4、種苗保貯技術
在互助縣,秋季收穫的互助黃芪苗子需要假植貯苗越冬,其具體方法是:貯苗前,種苗要仔細挑選,病苗和帶傷苗必須淘汰,否則引起整把爛苗。貯苗時,在陰濕的地方挖寬50厘米,深50厘米的坑,先在地面上鋪一層厚度10厘米的消毒土(土壤含水量要求10%左右,每100公斤生土中均勻拌入25%多菌靈粉劑50克),然後把紮好把的黃芪苗頭朝外擺放7層,最後在頂部和周國覆土30~40厘米,形成一個高約80一層,擺好後覆蓋一層5厘米厚的消毒土,填滿孔隙並稍壓實,如此擺苗5~厘米左右的貯苗堆。貯苗期間要加強管理,防止熱苗和鼠害,確保種苗質量。
5、標準化栽培技術
5.1、選地施肥
互助黃芪根系發達,入土較深,喜肥沃土壤,怕田間積水受澇。要求選擇土層深厚,結構良好,排灌便利,富含腐殖質的地塊為宜。以禾穀類、薯類為前茬,輪作周期要求三年以上,不可選豆科作物為前茬。前作收穫後深翻30厘米,翌年春季結合第二次翻地,畝施磷酸二銨20公斤,尿素10~15公斤,優質腐熟的農家肥5000公斤以上,氧化鉀4~6公斤。肥料全部用作基肥,採用深施方法一次性均勻施入土壤。農家肥必須採用高溫堆肥的方法達到無害化處理,地下害蟲較多的土壤,移栽前要進行土壤處理。選用50%辛硫磷乳油1.0~1.5公斤/畝,兌水30公斤,均勻噴施入土壤。
5.2、精選種苗
互助黃芪在移栽前,剔除腐爛、發霉、折斷的傷病苗,淘汰分叉苗及俗稱“子彈頭”的病苗,保證幼苗根長20厘米以上。優質種苗的外觀特徵是健壯、無病蟲感染、無機械損傷、表面光滑、苗子質地柔軟,直徑4~6毫米,苗長30~40厘米為好,百苗鮮重100~180克。互助縣移栽時間為4月中旬,根據當年的氣溫與地溫,可適當提早移栽。
5.3、移栽覆土
互助黃芪移栽時分人工移栽和機械移栽兩種方法。
①人工移栽:按株距20厘米,行距40厘米移栽。在地面上開深5厘米左右淺溝,將黃芪苗頭朝同一方向、平擺於淺溝內,保持苗頭間距20厘米且在一條線上,可用掛線方法保證苗頭相齊,使苗頭出線外1~2厘米。擺滿一排後,將淺溝兩邊的表土均勻覆蓋在淺溝內擺放的黃芪苗子上,覆土厚度3~5厘米,要求將黃芪種苗覆蓋嚴實。畝保苗1.5~2萬株為宜。
②機械移栽:按株距30~40厘米,行距22厘米移栽。將機械開溝器深度調至5厘米左右,黃芪種苗頭同一方向放置在種苗箱內。要一邊移栽一邊複查機械覆土效果,不嚴實要人工覆土,確保將黃芪種苗覆蓋嚴實。保苗1.0~1.5萬株為宜。
5.4、覆蓋地膜
地膜規格:選用厚0.08~0.10毫米,幅寬50厘米的黑色或白色地膜。
互助黃芪移栽後幼苗生長至5厘米高時,即齊苗後,覆蓋地膜。人工移栽的地塊,覆膜時在地的一頭挖深10厘米、長50厘米的淺溝,將地膜一頭埋好壓實,另一頭順黃芪植株行展開拽緊,把黃芪植株行留在地膜兩邊外面,地膜緊貼地面,將地膜兩邊壓實,防止風吹揭起;機械移栽的地塊,覆膜時在地的一頭挖深10厘米,長50厘米的淺溝,將地膜一頭埋好壓實,另一頭順黃芪植株行緊貼株頭展開拽緊,在有植株的地方將地膜撕開,把下面的植株一一扶出地膜,然後將地膜兩邊壓實。
5.5、除草
互助黃芪覆膜後,如黃芪植株行長出雜草,要及時拔除,以免與黃芪爭水爭肥。在整個生長期視情況除草2~3次。
5.6、打頂疏花
互助黃芪成藥期如果不作留作田,就要適當控制植株的高度,一般在7月份摘頂或在開花期摘去花蕾,以減少養分消耗,促使根部生長,以利提高產量。
5.7、病蟲害防治
互助黃芪主要病害為白粉病,主要蟲害為蚜蟲。
①白粉病 夏秋季降雨多的年份,容易發生白粉病危害。
發病後葉兩面初生白色粉狀班,嚴重時整個葉片被白粉覆蓋,葉柄和莖部也有白粉。被害植株往往早期落葉,嚴重影響黃芪正常生長。防治方法:如發生白粉病危害,可選用20%三唑酮500~800倍液噴霧進行防治,每7~10天噴1次,視防治效果連噴2~3次。採收前30天停止施藥。
②蚜蟲 夏秋季乾旱的年份,容易發生蚜蟲為害。互助黃芪蚜蟲以槐蚜為主,多危害枝頭幼嫩部分及花穗等,致使植株生長不良,造成落花、空莢等,嚴重影響種子和商品根的產量與品質。防治方法:如發現蚜蟲為害時,選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每周噴1次,視防治效果連噴2~3次。採收前35天停止施藥。
5.8、採收加工
10月中下旬,當互助黃芪葉片開始變黃時即可採挖。採挖前三天,割去地上莖葉,留下3厘米左右短茬,便於採挖時識別,採挖時要用三齒鐵叉將土壤中的黃芪根刨挖出來,避免斷根或漏挖。近年來也採用機械採挖,這樣省工省時、節省成本,但容易造成收穫不全、機械損傷增多。採挖的互助黃芪要及時挑除病株,分級後運回,不可堆置。抖淨泥土後,攤放在乾燥通風、透光平坦的地面上晾曬數日,使水分蒸發。晾曬至根系柔軟時,按粗細大小分等,用手順握輕輕揉,使皮肉緊實,繼續晾曬,半乾時繼續用木板等揉搓,7成柔乾時剪去側根及鬚根,大小分等用細繩紮成重約500克左右的小把,根部壓緊綁紮使之順直,曬乾或烘乾至含水量12%以下,入庫防潮防蟲貯藏。
互助黃芪產地環境質量、產地空氣品質符合GB3095有關要求的一級標準,土壤環境質量符合GB15618規定的二級標準,生產過程嚴格按照互助黃芪無公害生產的相關規定和要求進行。

專用標誌使用

在互助黃芪地域範圍內的地理標誌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互助黃芪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互助農業示範園區管委會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明確表述地域範圍內的地理標誌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農產品地理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
標誌使用:在包裝上農產品地理標誌明顯,標清產品、品名、等級、重量(毛重、淨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