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河(黃河支流湟水的支流(青海))

大通河(黃河支流湟水的支流(青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湟水支流,位於青海省東北部,又稱浩門河,宋代在河畔築大通城後出現今名,以長度與流量論,大通河實為湟水正源。發源於海西州木里祁連山脈東段托來南山和大通山之間的沙杲林那穆吉木嶺。向東流經祁連、門源盆地及甘肅的連城、窯街, 穿流於走廊南山—冷龍嶺和大通山—達坂山兩大山嶺之間,於民和縣的享堂入湟水,總長554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通河
  • 別稱:浩門河
  • 地理位置:青海省東北部
  • 源頭:沙果林那穆吉林嶺東端的扎來掌
幹流概況,水利工程,

幹流概況

大通河又叫浩門河,習慣為湟水的支流,它位於托來山,冷龍嶺與大通山,大坂山之間的山間谷地。
大通河源頭水流叫加巴尕當曲,源於天峻縣沙果林那穆吉林嶺東端的扎來掌。南東東流經木里盆地、江倉盆地、默勒盆地、門源盆地,在門源縣克圖以下逐漸轉南東流,再轉南流至民和縣享堂與湟水匯合。大通河在默勒鄉以上主要流經草原沼澤地帶,河道較為順直,河面較寬闊。默勒盆地與門源盆地之間流經山區時河道曲折,河床較窄,至門源盆地河道較寬,多分流,多心灘,河床最寬可達2 000米左右。門源以下主要流經山區,河水下切強烈,深度多在200-300米,峽谷較多,峽谷最窄處河床僅20-30米。
大通河從源頭到匯入湟水,除下游一小段流經甘肅連城、紅古地區外均在青海境內。幹流先後流經天峻、剛察、祁連、門源、互助、民和6個縣。先後匯入支流百餘條,其中河道長度大於50公里的有永安河,其他支流均較短。幹流和支流以羽狀水係為主。
大通河集水面積15 130平方公里,幹流河長560. 7公里,河道平均比降4.56%,在青海省集水面積12 943平方公里,幹流河長504公里。
大通河享堂(三)水文站1940-1979年年平均流量90. 7立方米/秒,最大年平均流量134米/秒(1943年),最小年平均流量55. 5米/秒,極端最大流量1 510米/秒(1947年7月31日)極端最小流量7. 13米/秒(1975年1月18日)。大通河含沙量低,一般僅為湟水河的十分之一,幹流多年平均含沙量從上游的尕大灘0. 31公斤/米3至下游的享堂(三)增至1. 12公斤/立方米。多年平均水溫較湟水低,同期一般低1-2℃,7月份以前差距大,8月份後差距逐漸減小。
大通河享堂(三)水文站1945-1979年平均初凍日期11月14日,平均封凍日期12月9日,平均解凍日期3月1日,平均終冰日期3月18日,平均封凍天數83天,最大河心冰厚1. 00天。
大通河藏語稱吉勒曲,發源於青海省,是天祝與青海省的界河。縣境內流域面積1108平方公里,長約70公里,年徑流量1.9億立方米,在縣境內匯集了左岸的業土溝、朱岔溝、科拉溝、沙金溝、先明峽河和右岸的賽拉隆、吐魯溝和大灘子溝等支流,在鐵城溝附近流入永登縣。是黃河的主要支流。

水利工程

科拉水庫是小(二)型水庫,建在大通河系的科拉溝。1969年開工,1979年竣工,由縣水電局負責施工。壩高14米,長130米,壩體為紅土心牆土壩;溢洪道為開敞式漿砌石重力拱壩,建在大壩右壩尖,輸水洞為內徑80公分鋼筋混凝土預製件承接安裝結構,建有壩後啟閉機閘室及消力池;庫容12萬立方米。1982年實測已淤庫容0.6萬立方米,歷年最大蓄水量12萬立方米,設計有效灌溉面積1200畝,實際為834畝。受益區為朱岔公社雪龍、科拉大隊。水庫竣工的當年出現庫區內西山坡滑坡問題,即用漿砌石做了護面。1980年秋季,溢洪道排水1月多,大壩經受了洪水考驗。但水庫防洪標準未達到要求,屬不安全工程,現只能經受10年一遇的防洪能力。要達到防洪標準,大壩需加高0.15米。1981年將配套工程科拉東乾渠9.8公里報廢后改建為人畜飲水管道,長15.32公里,解決2262人和4100頭(只)牲畜飲水,保持農田灌溉面積834畝。水庫上游正常來水可保證下游用水,不存在多蓄或增加復蓄次數的問題,汛期不準蓄水,空庫迎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