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寺(甘肅省天祝縣寺廟)

天堂寺(甘肅省天祝縣寺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天堂寺是解放以前是天祝境內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位於天祝縣西部的天堂鄉,東、西、北三面靠山,南隔大通河青海省互助自治縣嘉定藏族鄉相鄰。南嶽衡山亦有天堂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堂寺
  • 地理位置: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
  • 占地面積:1500多畝
  • 開放時間:8:30-19:00
  • 門票價格:30元 
  • 著名景點:宗喀巴大殿、釋迦牟尼殿
  • 海拔:2200米
  • 建造時間唐代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甘肅省武威市
  • 適宜遊玩季節:夏秋兩季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寺廟簡介,歷史沿革,主要景點,宗喀巴大殿,時輪學院,釋迦牟尼殿,民間傳說,奇石發現,交通信息,

寺廟簡介

藏傳佛教格魯派寺廟,此處海拔2200米,氣候宜人,是甘青罕見地風景區之一,俗稱“天祝的江南”。自唐代初建到解放初期,該寺歷時1000多年,其間曾數度毀於兵燹,又多次重建擴建,建築規模日趨宏大。
佛殿佛殿
據統計, 1956年該寺占地1500多畝,有佛殿14座,經堂40座,活佛昂欠有東科爾、嘉義、嘉若、八哈、瑪其、阿萬、賽義、莫科、倉哇、德格、夏瑪、達隆、華藏等17座;僧人院落300多廓,房屋 4000多間。殿堂樓閣,高牆灤院,各有姿態,互為襯托,共同組成景象壯觀的漢藏建築群。
寺內分浚文學院和時輪金剛學院,開設顯宗五部經典(即般若中觀、釋量、戒律、俱舍)與密宗學科,顯密兼備、尤重密宗,並以無上瑜伽密為最高修行次第。寺院有一整套修業、升級、考核及學位評定製度和嚴密的學經制度,培養出了上批蒿僧,遂漸成為我國西北地區的名寺之一。
寺內有大量的塑橡、雕刻、壁畫、經典、法器及木版印刷、手抄的藏文經典和歷史資料。寺院存在的後期,常有不少雲遊僧人駐足學經,清未有兩位西德人在此地研讀佛學,可見該寺當時在國外也有影響。
該寺宗教節自最隆重的是每年正月間的毛蘭木法會,尤其是正月十四日,眾多的教徒、遊客涌寶寺院,觀看跳欠(宗教舞),十五晚上規模盛大的燈節,人們可以觀賞到製作精巧的各種燈式和藝術珍品——酥油花。
天堂寺周圍群山擁繞,形成八寶形狀,與《噶當寶典》中預言的觀音聖地完全相符,在這殊聖的吉祥寶地,建造了許多的殿堂,也留下了許多殊聖的奇蹟。

歷史沿革

該寺建寺歷史悠久。據該寺所存歷史資材記載,遠在唐憲宗。(806一820 )時期,就在大通河附近建造了名日“陽莊寺” 的原始本教寺,這便是天堂寺的前身,經500餘年後被毀壞。
佛祖雕像佛祖雕像
元代初年,藏傳佛教薩迎派高僧薩班·貢噶堅贊等人到涼州地區以後,在蒙古統治者的支持下,薩迦派得到了當地一些民眾的信仰,於是在陽莊寺的基礎上建起了薩迦派寺院、藏語稱為“薩什迎貢”。元順帝妥歡帖睦爾至二+年(1360),藏傳佛教噶舉派噶瑪噶舉黑帽系第四世活佛噶瑪若貝多傑,進京途經此地,在當地民眾的要求下,於寺前平地——扎西灘建造鎮龍塔108座,建塔之地遂得名“喬典堂”(即“塔兒灘”之意),由原來的薩迦派寺院改宗為噶舉派寺院,後來該寺又再度毀於兵燹。格魯派(黃教)興起以後,天堂寺又改宗為格魯派寺院
至明嵩幀年間(約1639),青海名僧丹瑪·崔臣嘉措重建該寺,稱力“朝天堂”(即“喬典堂”之音轉),自此以後人們便將該寺叫做“天堂寺”,沿用至今。
清順治四年(1647),青海東科爾寺四世活佛多居嘉措應天堂寺僧眾的邀請,多次大規模地擴建寺院,並成為天堂寺寺主,天堂寺亦成為車科爾寺的屬寺。清順治九年(1652),五世達賴羅桑嘉措進京路過平番(今永登縣)鎮羌川(今天祝縣金強川 )時,給“天堂寺” 賜“扎西達吉林”之名稱,漢語意為“廣慧寺”。

主要景點

宗喀巴大殿

又稱見解脫大殿、千佛殿,為使宗大師智慧之光永照人間,在多識仁波切發心主持下,修建了高為35米的宗喀巴大殿,其中有堪為世界之最的高23米、寬9.52米的木雕鍍金宗喀巴大佛像,此像在雕刻過程中,曾出現放光等奇蹟。殿中還有4000尊銅佛及21尊木像,蔚為壯觀。

時輪學院

由一生歷任道、鹹、同、光四代清朝國師的九世東科呼圖克圖於1840年創建,每年農曆三月中旬舉行建壇修供時輪大法會,除此之外,還有農曆六月密集修供法會,七月普明壇超度法會,八月勝樂修供法會等。

釋迦牟尼殿

始建於十八世紀初,由五世東科活佛主持建造。殿中主佛釋迦牟尼身高五米多,是用香泥所塑鍍金像,工藝精湛,栩栩如生,胸間藏有雞蛋大一顆迦葉佛舍利。十九世紀中葉西康仁波切在佛祖像上加上金冠,改成報身佛,藏語稱“覺”。天堂寺的繁榮
全景圖全景圖
據史料記載,天堂寺是歷史上號稱“黃河北部地區五大古寺”的寺院之一,盛世常住僧人800多名,號稱“天堂八百僧”。在極盛時期,天堂寺有佛殿10座,經堂40座,活佛府邸17座、莊院600多處、僧舍4000餘間,寺院面積1000餘畝,僧眾最多時有1000多人,一直是西北地區佛教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修學並舉的格魯派寺院。內設顯宗學院,就是參尼扎倉和時輪學院,分別開設般若、中觀、釋量、戒律、俱舍顯宗五部和密宗學科,具有修業、升級、考核、學位職稱等一整套完整的修學制度。
天堂寺是學修五部四續經學的學院式大寺,共有經堂佛殿十三座,裝有一顆紅棗大的古迦葉佛佛骨裝的釋迦牟尼佛像和裝有舍利佛指骨的菩提寶塔等許多世間稀有的法物和數萬函經典。
據《天祝縣誌》記載,歷史上天堂寺曾出過許多高僧,如清朝乾隆時期的國師章嘉若貝多吉和土觀卻吉尼瑪,都曾在此寺受啟蒙教育。甘青地區藏傳佛教的大部分寺院在歷史上多次遭到戰亂的破壞,但由於天堂寺的地理位置險要,加之章嘉國師和清代四朝國師東科活佛的直接保護,天堂寺是建寺三百餘年唯一未遭兵劫和地震破壞的古寺之一。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的歷史劫難中該寺遭到徹底破壞,變成了一片廢墟。改革開放後於1981年,獲準重新開放恢復,天堂寺漸漸恢復了舊時的熱鬧。
寺門寺門

民間傳說

關於天堂寺的來歷,當地民間也有一些傳說。據《天祝史話》記載,為了使藏傳佛教的思想在這裡有一個正統的發展理由,傳教者為它披上了一層更為神秘的面紗。據傳說,在公元1360年,也就是元朝至正二十年,期間大通河裡生有一條惡龍,經常興風作浪,危害四方,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恰好藏傳佛教第四世噶瑪巴若貝多傑路經此地,當地民眾就請求活佛為民除害,降伏惡龍。活佛作法降妖后,在大通河旁的扎西灘修建108座鎮龍塔。此地遂得名“卻典堂”,意為寶塔灘。從此,藏傳佛教格魯派逐漸在這裡興盛起來,古老的苯教寺院遂變為格魯派寺院
主體建築主體建築

奇石發現

2007年4月10日,在天堂寺附近,老百姓發現了一塊似“龜馱寶盆”、又似“龍護寶盆”的巨大奇石,一時間在當地引起轟動,並被藏學專家初步認定為古老佛經中記載的由大通河河神供奉佛祖、天堂寺佑寺山神阿彌熱高保護的“聚寶盆”。此奇石石質為花崗岩,從河中當時的位置南側看去,形似一烏龜背負一蓮花狀寶盆,盆內注水,酷似一巨型硯台;從西側看去,似一臥牛;從北側看,似一神龍守護著一朵蓮花。其蓮花狀的凹槽內,有兩顆圓形石頭,民眾稱作“龍眼石”,被當地一民眾抱回家中。這塊奇石周圍有兩塊與之匹配相合的石頭拱衛,一塊屬於“靠背石”,另一塊是與其頸部非常吻合的凹槽,被稱作“枕頭石”,視之令人驚嘆其天工巧奪。據藏人文化網的報導,這塊奇石表面直徑長5.1米,寬4.9米,側高1.9米,重40.9噸。
據佛經記載,天堂寺有一奇寶,即由大通河河神供奉給佛祖的“美玉聚寶盆”,該寺高僧世代相傳此聚寶盆由大通河沿岸十三位佑寺山神之一——阿彌熱高山神護衛。歷史上每逢枯水季節,阿彌熱高神山下的大通河段水面就會有壽龜馱寶盆的奇石顯現,僧俗民眾無不頂禮膜拜,認為是地方興盛祥瑞之兆。據說,為了將這塊“奇石”從河底運出,參與挖撈者想了許多辦法。首先用推土機在大通河邊開拓了一條道路至奇石旁,然後在河邊支起一個支架,用滑鏈將巨石慢慢挪動,但最終沒能成功。後調用一輛65噸起重機嘗試抓撈,也沒能成功。後又從蘭州調用一輛100噸的起重機。歷經9晝夜奮戰,才將奇石從大通河中起出,並順利運達天堂寺。

交通信息

去天堂寺的最佳路線
1.如果從甘肅蘭州出發的話,可在蘭州汽車站(火車站對面)乘車走高速路2小時到天祝縣城(也可以坐火車),再乘往天堂寺方向的班車大約3小時到,也可以從蘭州乘蘭州到青海省互助縣的班車直達。
2.如果從青海西寧出發的話,可在乘車走西互高速到青海互助縣大約2小時,再從互助乘中巴車走威北公路可直接到達天堂寺(大約3小時)。
寺址∶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