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昌黃芪

宕昌黃芪

宕昌黃芪,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宕昌地處青藏高原邊緣的岷山山系與西秦嶺延伸交錯地帶,境內山高坡陡、地形複雜、屬亞熱帶、溫帶、寒帶三種氣候過渡地帶。由於境內地理位置特殊,氣候差異大,光照充足,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層次分明的氣候特徵,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為發展中藥材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宕昌黃芪主根長呈圓柱形,上端較粗;表皮縱皺,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有粉性;肉質黃白,斷面纖維性強,較疏鬆;木質部有菊花狀紋理;有生豆氣味、味微甜。

2014年5月2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宕昌黃芪”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宕昌黃芪
  • 產地名稱: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
  • 品質特點:肉質黃白,斷面纖維性強,較疏鬆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公告第2105號
  • 批准日期:2014年5月22日
產品特點,外在感官特徵,內在品質特性,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外在感官特徵

宕昌黃芪主根長呈圓柱形,上端較粗,長30~90厘米,直徑1~3.5厘米;表皮縱皺,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有粉性;肉質黃白,斷面纖維性強,較疏鬆;木質部有菊花狀紋理;有生豆氣味、味微甜。以根條粗長、菊花心鮮明、空洞小、破皮少者為佳。

內在品質特性

宕昌黃芪食藥同源,營養豐富。主要成分為鋅≥26.9毫克/千克、鐵≥ 272.0毫克/千克、錳≥16.5毫克/千克、鈣≥2.0克/千克、鎂≥2.2克/千克、磷≥3.1克/千克、總糖≥389.0克/千克、水分≤8.5%、灰分≤4.20克/千克、粗蛋白≥183.0克/千克、粗脂肪≥8.30克/千克、粗纖維≤198.0克/千克、無氮浸出物≥494.0克/千克。藥效成分高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黃芪甲苷(以乾基計)≥0.044%;毛蕊異黃酮葡萄糖苷(以乾基計)≥0.12%。
宕昌黃芪
宕昌黃芪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宕昌黃芪種植區地域內土壤主要以褐土、黑鈣土和森林黑土為主,土質多為砂質壤土、粉砂質壤土,土層深厚、疏鬆,易耕作、易排水,pH值為7.9~8.3之間,土壤有機質含量均在1.31%以上,最高達6.86%以上,磷、氮、鉀元素含量豐富,植株表現根系發達,莖桿粗壯,栽培管理中只要適當注意氮、磷、鉀肥的科學配施,就能為黃芪生長發育創造有利條件。

水文情況

宕昌黃芪種植區屬濕涼半乾旱和溫寒半濕潤區,年降水600~750毫米,自然降水充足,黃芪生長忌水澇,主要靠自然降水,無需灌溉。

氣候情況

宕昌黃芪種植區域內無霜期160天,日照總時數2260~2370小時,年均氣溫6.5℃。在黃芪塊根膨大期,光照充足,溫差大,完全滿足黃芪塊根形成期對溫度和光照的需求。
宕昌黃芪
宕昌黃芪產地環境

歷史淵源

宕昌縣位於甘肅南部,隴南市西北部白龍江中游,岷江之濱,它東與禮縣接壤,西與甘南州之舟曲、迭部相鄰,南與武都毗鄰,北與定西岷縣相連,是產特有的黃芪之鄉。
宕昌縣中藥材資源豐富,自古就有“千年藥鄉”、“天然藥庫”之美譽。全縣境內有中藥材資源690多種,野生400多種,其中有收購量的就有142種,常年家種、面積比較大的藥材有當歸、大黃、黨參、紅芪、黃芪等10餘種。可以說宕昌的確是天然中藥材的寶庫。在這天然寶庫中有許多優質中藥材其種群和性狀當地特有,宕昌黃芪就在於其中之一。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時珍曰)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今俗通作黃芪。南宋藥物學家(弘景曰):“黃芪第一出隴西洮陽,色黃白,甜美,今亦難得,”洮陽指岷州,宕昌大部分地方過去屬岷州管轄。宕昌境內各個山上都產黃芪,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因此有時也叫宕芪。
《神農草木經》列為上品。 由於宕昌的氣候陰涼濕潤,光照充足,境內山高坡陡,地貌複雜,植被多樣化且繁茂,除岷江流域的河谷地帶以外全縣其他地方均能種植黃芪。宕昌黃芪和宕昌紅芪一樣享譽中外,主要取決於質量特色,而質量的特色又取決於宕昌獨特的地域環境。該環境下的自然氣候,土壤和獨特的栽培管理技術與宕昌黃芪質量特色存在著密不可分的依存關係。
在民國時期,宕昌黃芪就已成為外銷的商品藥材之一。
從1978年開始,由野藥變為家種。 宕昌縣歷屆縣委、政府領導都尤為重視中藥材產業的發展,得到了上級組織和有關部門的重視。
宕昌黃芪
宕昌黃芪產地環境

生產情況

1978年,宕昌縣年均種植面積3萬畝以上,產量達1.8萬噸。
2013年,宕昌黃芪種植面積4300公頃,年產量為3.6萬噸。

產品榮譽

2014年5月2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宕昌黃芪”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宕昌黃芪在宕昌縣範圍內的高半山區均能種植,介於東經104°01′~104°25′,北緯33°46′~34°03′的範圍,海拔1900~2200米濕涼半乾旱和溫寒半濕潤區。區內有阿塢鄉、哈達鋪鎮、理川鎮、八力鄉、龐家鄉、南河鄉、何家堡鄉、木耳鄉、興化鄉、車拉鄉、將台鄉、賈河鄉、城關鎮、新城子鄉、臨江鄉、甘江頭鄉、兩河口鄉、沙灣鎮、官亭鎮、新寨鄉、獅子鄉、南陽鎮、好梯鄉、竹院鄉、韓院鄉等25個鄉鎮,334個行政村,區域面積3333.1平方公里。

質量技術要求

質量控制技術規範編號:AGI2014-01-1445。
安全要求
宕昌黃芪農藥使用按GB4285農藥安全使用標準GB/T8321.1(所有部分)農藥合理使用準則執行,肥料按NY/T496-2002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執行,產地環境按NY5332-2006無公害食品大田作物產地環境條件執行,包裝按NY/T658綠色食品包裝通用準則執行。宕昌黃芪產地安全應當按照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進行監督和管理,產品除按照無公害農產品嚴格管理和生產外,還要遵照國家嚴格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質量標準執行。相關中藥材生產管理的相關規定執行。
特定生產方式
1.黃芪種植環境的要求。
1.1自然生境:黃芪對氣候適應性較強。光照充足,積溫較高,晝夜溫差大的條件,適合黃茂生長。
1.2選地:黃芪是深根植物,故應選土層深厚疏鬆、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無隱蔽、陽光充足的地塊或緩坡地。含水量大的板結粘土,地下水位高、低洼易積水的地塊不宜栽培黃芪;鹽鹼灘地也不能種植黃芪。避免重茬,前茬為禾本科、穀類為好。種子生產地最好有灌溉水源,有利於開花結果期滿足黃芪對肥水的要求。
1.3種植基地環境質量要求:生態環境質量標準。生產基地應選擇遠離交通幹道或周圍設有防護林帶等,以及大氣、水質、土壤無污染的地區,周圍不得有污染源。環境生態質量:空氣環境應符合“大氣環境”質量標準的二級標準;灌溉水質應符合“農田灌溉水”質量標準;土壤環境質量應符合國家相關標準二級標準。黃芪種子生產基地應選擇遠離豆科植物,前茬作物不是豆科植物和黃芪生產地。
2.整地與施基肥。
2.1一般秋、冬季翻地,整地要深翻(30~45厘米),並結合翻地施足基肥,每畝施有機肥(或腐熟的農家廄肥)2500~3000千克,過磷酸鈣25~30千克,也可春季翻地,但要注意土壤保墒。
2.2作畦可根據土壤質地、排水好壞、當地氣候條件和耕作習慣不同而定,可分成幾大塊做平畦。
3.繁殖與種植。
3.1種質資源的選擇: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規定,商品黃芪的基源植物為膜莢黃芪和蒙古黃芪。
3.2繁殖與種植:黃芪的繁殖方法有種子繁殖(直播)及育苗移栽。
3.3種子處理。3.3.1選種:以當年採收的、無蟲蛀或病變的、種皮黃褐色或棕黑色、種仁飽滿( 剝開種皮可見自色的種仁)的種子為最好。 3.3.2溫水催芽:將種子放人水溫40℃的水中浸泡2小時,將水倒出,種子加覆蓋物燜8~12小時,待種子膨大或外皮破裂時,可拌土播種。 3.3.3機械處理:將種子置於石碾上,放厚些,快速碾數遍,待種子 碾至外皮由棕黑色變為灰棕色時即可播種。或將種子拌入2 倍的細砂揉搓, 種皮擦傷即可帶砂播種。
3.4種子直播。 3.4.1播種時間:黃芪以春播和秋播較好,春播選在當地氣溫穩定在5℃以上時;秋播在當地氣溫下降到12℃左右時。播後保持土壤濕潤,15天左右即可出苗。春季播種時間為4月中下旬。 3.4.2播種深度:黃芪種子根據不同的土質確定播種深度,沙質土播種深度為2.5厘米,壤土播種深度2.5~3厘米,粘土播種深度1.5~2厘米。 3.4.3播種方法:穴播或條播均可。穴播按行距33厘米、穴距27厘米挖淺穴;條播按行距15厘米開淺溝,溝深5厘米,將種子拌適量細砂,均勻撒於溝內,覆土約1厘米稍加鎮壓即可。 3.4.4播種量:每畝播種量2.5~3千克。播種至出苗期要保持地面濕潤或加覆蓋物以促進出苗。
3.5育苗移栽。 3.5.1做一苗床(寬1.5米),每年3~4月(春播)或9~10月(秋播),將經過處理的種子撒播或條播於床面,覆土約1.5厘米左右,畝用種子7~10千克,播後半個月即可出苗。苗期注意排水防澇、灌水防旱、除草防病等。 3.5.2在當年10月(秋季 或第二年春季(4月中旬),選擇條長、苗壯(少分枝)、無病蟲傷斑的幼苗移栽,行距為30厘米,株距15厘米,一般採用斜栽或平栽,溝深根據幼苗大小而定(一般不超過10厘米),栽後踩實或 鎮壓緊密,利於緩苗。趁雨後移栽利於成活。每畝可栽苗1.2~1.5萬株。
4.田間管理
4.1中耕除草與間定苗:當幼苗出現5片小葉片(苗高6~10厘米),結合間苗進行一次中耕除草;缺壟斷苗處可補苗。苗高8~10厘米時進行第二次中耕除草,以保持田間無雜草,地表層不板結。
4.2水肥管理。 4.2.1黃芪“喜水又怕水”,因此若氣候不是特別乾旱,一般可不澆水。雨季濕度過大,會導致根部腐爛,黃芪幼苗會死亡,故應特別注意排水,充分降低土壤濕度,以利根部正常生長。 4.2.2黃芪生長期長,需肥量大。特別在第一、二年生長旺盛,根部生長也較快,每年可結合中耕除草施肥1~2次,每畝溝施廄肥800~1000千克。施用化肥應以磷鉀肥為主。在苗期追施氮肥和磷肥(硫酸按15~17千克或尿素10~12千克,硫酸鉀7~8千克,過磷酸鈣10千克)。結莢期是黃芪營養生長及生殖生長的旺盛期,這時追肥十分重要,一般每畝施過磷酸鈣5~10千克、氮肥7~l0千克,促進結實和種子成熟。
5.病蟲害防治。
5.1防治原則: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採用農業防治措施、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做好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和藥效試驗,提高防治效果,禁止使用國家禁用農藥,農藥使用執行GB4285和GB/T8321(所有部分)。注意藥物的安全間隔期,在收穫前30天禁止使用化學農藥。
5.2 黃芪病害的防治。 5.2.1白粉病:植株枯萎或收穫後及時清園,燒毀病殘株;6月中下旬用25%粉銹寧1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進行防治。 5.2.2黃芪紫紋羽病:發病初期,及時將病株挖除,病穴及周圍用石灰粉消毒;雨季及時排水防澇;結合整地每畝用70%敵克松2.5千克進行土壤消毒。 5.2.3根腐病。及時排水防澇;發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進行防治;發現病株及時拔除,並用生石灰封閉病穴。
5.3黃芪蟲害的防治。 5.3.1豆莢螟:花期用90%敵百蟲1000倍液,或40%樂果800~1500倍液噴殺,10天~15天1次,連續2次至種子成熟。 5.3.2蚜蟲:以生物製劑為主輔以高效低毒的廣譜殺蟲劑。用2.5%撲蚜虱3500倍噴霧。 5.3.3紅蜘蛛:發生初期用1.8%的齊蟎素8000~10000倍液進行防治。
6.採挖
6.1採挖時期:直播黃芪2年以上採收根莖,以3年生黃芪最好。在10~11月間地上部枯萎後刨根。一般應在寒露至立冬時採挖,根據經驗,秋末採挖的質量優於春季採挖的,因此應提倡秋季採挖。應在晴天進行,挖時必須挖深,以防把根弄斷或損傷外皮,降低產品質量。
6.2採挖方法:採挖前先剪除地上部枯莖,將地塊整理潔淨,再在畦旁開挖60厘米深的溝,然後順序向前刨挖。
7.加工:去淨泥土、殘莖、根須和蘆頭,然後進行晾曬;待曬至七八成乾時,揉搓後紮成小捆,再曬至全乾即可分級整理出售或貯藏。
標籤與包裝
(1)標籤:按GB7718執行,在標籤上、產品名稱、數量、品種、產地、包裝日期、保存期、生產單位等內容。
(2)包裝:包裝應當符合NY/T658之要求。包裝材料:包裝材料主要有包裝箱、襯墊紙、綑紮帶等。包裝箱:有紙制箱和塑膠泡沫箱。襯墊紙、綑紮帶、膠水等物應清潔、無毒,襯墊紙必須柔軟有韌性。同一批貨物的包裝件應裝入品種、等級一致的宕昌黃芪。
運輸與貯存
(1)運輸:運輸工具必須保證清潔、乾燥、無毒、無害,並設有防雨設施,不得與有毒、有害、有腐蝕性、易發霉、發潮的貨物混裝運輸。
(2)貯存:宕昌黃芪應選擇清潔、乾燥、陰涼、通風、無異味的倉庫,不得與有毒、有害、有腐蝕性的物品貯存在一起。

專用標誌使用

標誌:宕昌黃芪劃定的地域保護範圍內的宕昌黃芪生產經營者, 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宕昌黃芪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宕昌黃芪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使用標誌, 在其產品包裝上統一使用"宕昌黃芪"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包裝箱上應標明產品名稱、數量、產地、包裝日期、保存期、生產單位、儲運注意事項等內容。字跡應清晰、完整、勿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