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為中國第二大河,以河水含沙量高和歷史上水災頻繁而舉世聞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河流域規劃
- 外文名:The Yellow River basin planning
- 特色:河水含沙量高
- 特點:歷史上水災頻繁
正文
流域內1985年總人口8800萬人,耕地1.86億畝,糧食總產量2600萬t,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是中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中下游沖積平原為農業區。流域可開發水電站裝機容量約2800萬kW,主要分布在桃花峪以上河段;礦產資源豐富,稀土、鋁土礦、煤、石油等儲量在中國都占有較大比重;流域內有蘭州、西安、鄭州、濟南等重要城市,有隴海、蘭新、京包等重要鐵路交通幹線。
黃河洪、凌為患,史不絕書。據記載,公元前602~公元1938年共2540年中,下游決溢1500多次,改道26次。災害影響範圍,包括豫、魯、冀、津、皖、蘇六省市,主要波及淮河與海河下游約 25萬km2。旱災威脅也很嚴重,在7~20世紀,有95年發生範圍廣、歷時長、災情重的全流域大旱,其中17世紀就有22年。
治理成就 與黃河洪水鬥爭,最早可追溯到傳說中的鯀、禹治河,隨後創建了堤防,秦代已統一了下游堤防體系。西漢賈讓、東漢王景、元代賈魯、明末潘季馴和清代的靳輔、陳潢等,對防洪的理論和實踐均有重要貢獻,其中以潘季馴的束水攻沙方略影響最大。近代水利學者李儀祉提出了黃河上中下游全面治理的方略,主張在上中游廣修水利,植樹造林,建攔洪水庫;在下游整治河槽,淤灘沖槽和開闢減河排洪。德國水利學者H.恩格斯多次為黃河進行河工模型試驗。較早利用黃河水資源的大型灌溉工程是戰國時期在當時的黃河支流漳河上興修的引漳十二渠,以後歷代修建的著名灌區有鄭白渠、漢延渠、唐徠渠、枋口堰和近代的涇惠渠灌區等。歷史上黃河水運也曾一度較為發達,盛極時,可南達江淮、北通薊津(見黃河水利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就著手提高黃河下游防洪能力,開發利用黃河水資源的規劃研究。1954年10月提出了《黃河綜合利用規劃技術經濟報告》,1955年7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決議》。
黃河治理開發取得了很大成績。①通過加高加固堤防、整治河道、修建攔蓄洪水和分滯洪水工程,改進暴雨洪水預報與防洪調度等措施,初步建成了防洪體系。②全流域共建成了各類水庫3000多座,其中大中型水庫170多座;建成500kW以上的水電站80多處,裝機容量約260萬kW。幹流上已建骨幹工程有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青銅峽、三盛公、天橋、三門峽等七座。在建的龍羊峽水電站,裝機容量128萬kW(1988年開始發電)。全流域有效灌溉面積由1949年1200萬畝增至近7000萬畝。流域內工農業及城市用水已達270多億m3,約占地表水資源的1/2,1972年後,還曾先後5次向天津市送水約16億m3。③在黃土高原開展了以造林、種草、梯田、淤地壩等為主要內容的水土保持工作,至1985年初步治理面積約10萬km2。④流域內廣泛利用洪水、泥沙,如引洪漫地、高含沙水流灌溉、用挖泥船放淤加固大堤等。
存在問題 ①下游防洪任務仍很艱巨。在三門峽水庫控制上游洪水的條件下,花園口仍有發生40000m3/s以上洪峰流量的可能,遠超過現有堤防抗禦22000m3/s的能力,而且堤防還必須隨河道淤積而不斷加高。②黃土高原地區生態系統與經濟基礎薄弱。防治水土流失,開發當地煤炭和有色金屬等資源,振興當地城鄉經濟,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③水資源不足。黃河水量中有相當一部分要用於輸沙入海,可供工農業引用的數量有限。現在黃河調節能力較低,有些河段水質又受到污染,供需矛盾已很尖銳。今後隨著工農業用水增多,水資源供需不平衡的狀況,勢必更加突出。流域內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高,需要合理部署,加快開發進程。部分河段還要考慮恢復和發展航運。
規劃 有關黃河治理規劃的主張很多,對上游開發水電,上中游水土流失區開展水土保持,下游鞏固堤防及河口地區要有計畫治理等看法基本一致,但對如何處理洪水泥沙則有不同見解,主要有:①著眼於上中游,如加強多沙粗沙區的治理,或把水、沙、洪全部用於灌溉和改造沙漠;②興建中游幹流大水庫,在峽谷修建高壩以削洪攔沙,或主張採用調節水沙,高濃度輸沙,蓄清排渾等運用方式,做到既保存水庫有效庫容,又使下游淤積減少;③在中下游大面積放淤和固堤,以利用洪水泥沙;④黃河下游改走新道;⑤引長江水沖刷下遊河道;⑥下游多口分流,把水沙分散在鄭州以東的黃河兩岸。
根據中國經濟發展和黃河現狀,治理開發黃河的規劃指導思想是除害興利,綜合利用,使黃河水沙資源在上中下游都有利於生產。主要任務是採取綜合治理措施,緩解黃河下游洪水威脅;防治水土流失,逐步減少輸入黃河的泥沙,改善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合理利用水沙和水能資源,促進工農業生產的發展。規劃的主要內容有四方面。
下游防洪 繼續鞏固堤防險工、整治河道與河口,建設滯洪區工程和洪水預報警報系統,規劃近期興建小浪底水利樞紐。小浪底工程建成後,配合三門峽、陸渾、故縣等水庫,可大大提高下游防洪標準,下游凌汛威脅亦可基本解除。水庫攔調水沙的作用,可使下遊河道在二三十年內不淤積抬高,為其他減沙措施的實現爭取緩衝時間,幹流龍門、磧口和沁河河口村水庫,也規劃陸續興建。共同控制洪水泥沙,形成防洪體系,加強防洪安全。
合理開發水利資源 黃河水量利用率雖已較高,但平均每年入海水量仍有300億m3,其中非汛期為100多億m3,尚可進一步開發。關鍵是要從全河出發,在上中游增建有較大調節能力的水庫,協調平衡各方面對水資源的利用要求。龍羊峽至黑山峽河段可開發水電1300萬kW,托克托至桃花峪河段可開發水電630萬kW,近期優先安排這兩河段的建設項目。規劃在幹流龍羊峽至桃花峪河段布置約30級樞紐工程,其中骨幹工程有龍羊峽、劉家峽、黑山峽、磧口、龍門、三門峽、小浪底等7座,共有庫容850億m3,可長期保留有效庫容400億m3以上。7庫聯合運用將能有效控制黃河的水、沙、洪,除害興利,綜合利用。結合黃河的治理開發,應提高黃河水系的通航能力,加強水資源保護工作。預測21世紀用水量將顯著增加,需考慮從長江調水接濟。
水土保持和支流治理開發 加強水土保持工作,做到保水保土同改善當地生產條件相結合,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結合。推廣小流域綜合治理的經驗,多途徑利用洪水泥沙,以收灌溉與肥田的實效;確定不同類型區的治理方向,做好農林牧水各種治理措施的配置;堅決防止各項建設與人為活動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加強粗沙地區的建設,已定為重點治理的有皇甫川、無定河、三川河等,還要加強煤田所在地區的窟野河等支流的治理。黃河其他支流,要根據抗旱、防洪與發展生產的需要,修建各種功能的水利工程,並開發約300萬kW的水電資源。
多途徑解決黃河下游淤積問題 除繼續加速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外,主要包括:①利用小浪底、龍門、磧口等幹流大水庫攔蓄與調節水沙的作用,使下游在幾十年內,不淤積抬高;②利用小浪底、龍門水庫控制水沙和抬高水位的作用,將庫內泥沙有計畫地送到水庫下游寬闊灘地上放淤;③在乾支流灌區推廣引洪放淤和渾水灌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