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探索》是2024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袁廣闊、崔宗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河流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探索
- 作者:袁廣闊、崔宗亮
- 出版時間:2024年1月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ISBN:9787030780133
- 裝幀:精裝
《黃河流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探索》是2024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袁廣闊、崔宗亮。
《黃河流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探索》是2024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袁廣闊、崔宗亮。內容簡介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洛陽和濮陽二市均位於黃河流域,皆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轄區內分布...
規劃範圍為黃河乾支流流經的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9省(區)的69個市(州);規劃主要對象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及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為保持文化傳承弘揚的關聯性,在謀劃實施相關重要舉措時,根據實際情況可延伸至與文物聯繫緊密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
的印發實施,將為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工作的持續推進提供指引和保障,更好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戰略實施。發展歷史 2022年6月,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了《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老官台文化 老官台文化遺址1956年發現於陝西華縣,1959年進行發掘。後來在甘肅秦安大地灣也發現同類型文化,所以老官台文化也稱大地灣文化。老官台文化主要分布於黃河的支流渭河流域。老官台文化處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有8000多年,以磨製石器為主,但仍有少量的打制石器和細石器。打制石器是舊石器時代的主要標誌,...
《山西省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是2022年9月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文物局、省發展改革委印發的檔案。發布信息 2022年9月,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文物局、省發展改革委印發了《山西省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內容解讀 《規劃》共分八章,分別為規劃背景、總體定位與布局、推進山西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推動...
他指出:“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本書著重分析當今時代黃河的保護和治理,統籌規劃與協同管理,綠色生態與文化藝術緊密結合,充分挖掘文化內涵,以人文地理、環境氣候與歷史文獻作為考察依據。重點研究了黃河流域社會文化藝術的總體特徵,以及形成的歷史必然*,為欣賞該流域留存...
科技支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涉及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工程示範、成果推廣、文化傳承、能力提升等多個方面,《實施方案》提出了6項具體行動。一是實施水安全保障關鍵技術攻堅行動。針對黃河水源涵養功能不足、水資源短缺、水沙關係不協調、下遊河勢遊蕩和“二級懸河”嚴峻等問題,研究徑流、洪水和泥沙變化趨勢,...
第一條 為了加強黃河文化保護,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軟實力,促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蘭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依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 本市行政區域內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和管理活動適用本辦法。本辦法保護傳承弘揚的黃河文化包括:(一)傳統戲劇、舞蹈、美術、音樂...
《黃河國家文化公園:保護、管理與利用》釐清國家文化公園的思想與體系,並對黃河流域文化及沿黃九省(自治區)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狀況進行了梳理,結合黃河流域文化特色思考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理論基礎和主要內容。此外,參考國外國家公園中央垂直式管理和地方自治式管理模式,立足我國實際情況,給出黃河...
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展示中心,位於洛陽市洛龍區龍門大道與古城快速路交叉口東南角,是省、市重點項目,總投資18億元,占地面積93畝,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包含非遺展示館、非遺書城、非遺學術交流中心、非遺古街等,是一個集珍品收藏、陳列展覽、活態展示、教育研學、互動體驗、公眾服務、創意產業等功能於一體的大...
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農牧業生產基地和能源基地地位進一步鞏固,新的經濟成長點不斷湧現,人民民眾生活得到顯著改善,具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基礎。第三節 機遇挑戰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為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
甘肅沿黃流域人口和生產總值占全省比重都在80%左右,黃河賦予了甘肅厚重的歷史文化、富集的自然資源和重要的經濟基礎,是隴原兒女的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做好我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事關全省生態保護大局和高質量發展全局,事關幸福美好新甘肅建設。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
逐步實現黃河文物資源保護管理的動態化與科學化;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歷史價值和時代價值,構建形成黃河文化承載體系、標識體系、闡釋體系和傳承弘揚體系;構建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宣傳平台,實施“網際網路+”黃河文化行動,講好“黃河故事”;加強黃河流域省份之間的聯繫,推動黃河文化遺產資源系統性、綜合性研究。
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相關工作。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依法做好本轄區內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相關工作。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生態環境、住房和城鄉建設、農業農村、發展改革、應急管理、林業和草原、文化和旅遊、教育、科技、工業和...
發展歷史 2024年6月21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河南省自然資源廳組織編制《河南省黃河流域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面向全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建議。規劃背景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黃河流域河南段橫跨黃河中下游,在國家防洪安全、生態保護、經濟發展、文化傳承...
第七十七條 黃河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將具有黃河流域特色、體現黃河文化精神的文學、戲劇、音樂、舞蹈、曲藝、雜技、美術、攝影等文化產品納入公共文化服務目錄,支持單位和個人圍繞黃河流域歷史文化、風土民情、發展成就、時代風貌等開展文藝創作,豐富城鄉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第七十八條 黃河...
1931~1937年為仰韶文化研究的初步發展階段。形成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在黃河流域東西部二元對立學說,梁思永的論文《小屯龍山與仰韶》成為這一學說的代表作,這個完整的學說體系被中國學術界廣泛接受,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豫西廟底溝遺址發掘後,認識到其錯誤,才逐漸被人們所摒棄。1937~1949年為仰韶文化研究的緩慢進展...
一言以蔽之:大運河文化,是以黃河流域文化為核心,與海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共同融合出的獨特的江河文化,並緊密與中原文化相承。2022年3月30日,河北省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河北省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條例》,並於2022年6月1日起施行。歷史背景 京杭大運河是“中國第二條黃金水道(張友茂說...
《黃河文化通覽》是一本2022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志民。內容簡介 關於“黃河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曾作出重要論述,他指出:“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本書立足中華文明的高度,著眼於黃河流域的不同地域文化,深入探索...
第七十二條 黃河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企業文化和旅遊、住房城鄉建設、文物、農業農村、民政等部門,加強黃河流域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文物、歷史建築、傳統村落、農業文化遺產、地名文化遺產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的保護,保持黃河文化遺產的傳統格局、歷史風貌和生產生活延續性,支持開展黃河文化遺產傳承、...
4. 大力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文物、文化遺產的司法保護力度,嚴懲破壞黃河流域人文遺蹟、自然遺蹟違法犯罪。重點打擊侵犯智慧財產權違法行為,依法支持黃河流域文化企業發展,推動黃河流域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探索法治文化與黃河文化的有機融合,積極推進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滿足人民...
發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作用,打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活動品牌。實現參觀總人數1500萬人次/年。構建新時代大遺址保護利用新格局 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渝經濟圈建設、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等...
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蹟、文化古蹟、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作為讓文物“活起來”、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的重要實踐和承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我國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探索創造出的一種新型大遺址保護利用模式。“河南作為中華文明起源、誕生、發展的核心地區,仰韶村、廟底溝、大河村等諸多大遺址都與文明的起源、發展...
“延安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是黃河流域文化內涵最豐富、特色最鮮明、景觀最集中的地理單元之一。近年來,延安聚焦建設陝北文化生態保護區目標,堅持活態化整體性保護,強化規劃引領,健全保障機制,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利用取得新成效。延安將以這次活動為契機,進一步加強與沿黃各省區和兄弟地市文化交流合作,攜手推進黃河...
第九十四條 國家加強黃河流域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文物、歷史建築、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和古河道、古堤防、古灌溉工程等水文化遺產以及農耕文化遺產、地名文化遺產等的保護。國務院住房和城鄉建設、文化和旅遊、文物等主管部門和黃河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和分級保護、...
發現遺蹟450餘處,包括房址、壕溝、陶窯、祭祀坑、墓葬、大型沖溝、灰坑、灰溝,出土豐富的生產和生活遺物2000餘件,主要有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辛店文化、漢晉遺存等。2001年6月25日,喇家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沿革 1981年,發現喇家遺址。1999年,作鑽探和試掘。探明...
南佐遺址是黃河流域文明起源和發展的重要實物資料,對於認識黃河中游、黃土高原尤其是隴東地區在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過程中的關鍵地位、探索早期國家起源具有重要意義。2001年6月25日,南佐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3年,南佐遺址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評選為2022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4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座談會,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發出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時代號召,並強調“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會上,發布《世界大河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