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

《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是國家文物局2021年10月印發的檔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
  • 印發單位國家文物局
  • 印發時間:2021年10月
制定背景,發展形勢,總體要求,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主要任務,保障措施,大遺址名單,

制定背景

為明確新時代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定位,做好“十四五”時期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根據《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制定本規劃。

發展形勢

大遺址是實證中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資源。做好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有利於突出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價值,有利於體現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有利於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
“十三五”時期,我國初步形成了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大遺址保護管理模式。大遺址考古研究、保護管理、開放服務、隊伍建設、制度創新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果。36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對外開放,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多點啟動,考古工作基地(站)、遺址博物館等約束性指標全面完成。良渚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長城、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高標準起步、高質量推進。大遺址保護理念得到社會普遍認可,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我國大遺址保護利用仍然存在深層次問題。考古研究投入不平衡,整體基礎依然薄弱;保護利用理論研究和科技引領不夠,科研成果轉化滯後;大遺址空間用途管制措施尚不完善,體制機制創新動力不足,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保護與展示利用模式相對單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一園一策”尚未全面落實,大遺址“活起來”的辦法不多、活力不夠,大遺址保護利用與城鄉發展建設之間的矛盾仍然突出。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新機遇,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需要不斷改革創新,更好統籌保護與利用、保護與發展的時代需求。

總體要求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目標,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持續開展大遺址考古研究,努力提升大遺址保護利用綜合能力和整體水平,充分發揮大遺址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作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積極貢獻。

基本原則

——堅持國家屬性。強化大遺址的核心文物資源地位,突出中央主導、央地互動、部門協調,壓實政府責任,依託大遺址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堅持考古支撐。發揮考古研究在大遺址保護利用中的基礎作用,將考古研究貫穿於大遺址保護利用全過程,不斷廓清大遺址價值內涵,明確保護重點,豐富展示內容,拓展傳播渠道,全面闡釋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燦爛成就以及對人類文明進步的突出貢獻。
——堅持保護第一。推動“先考古、後出讓”政策落地,嚴守文物安全底線。引導預防性保護與搶救性保護並重,促進考古、保護與展示措施有效銜接,系統保護各個歷史時期的大遺址及其周邊環境、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文物本體科學保護和可持續展示利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