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半坡文化
已進入新石器時代(1萬年至2千年)的半坡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早期,當時正處於
母系氏族社會。新石器時代區別於舊石器時代(250萬年至1萬年)主要有以下三點:
二、 由採集、狩獵轉向種植、畜牧;
三、 陶器的出現;
進入新石器時代,生產力大大提高,人類由食物的採集者變為了食物的生產者。採集、狩獵是一種居無定所的流浪生活,而種植、畜牧則是一種定居生活,因此古村落也就此誕生。
人們把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這個階段稱之為“農業革命”。人類史上有三次劃時代的革命,第一次是火的運用,第二次是農業革命,第三次是工業革命。
半坡村位於西安附近,從該村發掘出一個距今有5、6千年的古村落遺址,這是黃河流域很重要的一個文化遺址,1952年被發現。遺址有5萬平方米,分居住區、制陶作坊區和墓葬區。
居住區發現有40多座房子,有半地穴建築和地面建築,形狀有圓形、方形和長方形。房子有柱子支撐,牆壁是泥牆,牆面用草拌泥塗抹。房子大小有十幾、幾十平方米,也有上百平方米的。
發現的窯址有6座,有豎穴式和橫穴式兩種,其空間較小,直徑只有1米左右。
墓葬區有小孩墓和成人墓,多以瓮、盆、缽等為葬具,葬具上還留有小孔,估計是為靈魂轉世所留。另外還發現一具木板葬具,這是唯一的一個木製葬具,不過這一形式一直被沿用至今。埋葬方式多為單人仰身和直肢,也有少量的俯身、屈肢和二次葬。
那裡的原始居民種植粟、芥菜、白菜等農作物,飼養綿羊、山羊和豬等家禽,另外淡水魚和野味也是他們的食物。
第二節
老官台文化
老官台文化遺址1956年發現於陝西華縣,1959年進行發掘。後來在甘肅泰安大地灣也發現同類型文化,所以老官台文化也稱
大地灣文化。老官台文化主要分布於黃河的支流
渭河流域。
老官台文化處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有8000多年,以磨製石器為主,但仍有少量的打制石器和細石器。打制石器是舊石器時代的主要標誌,而磨製石器則標誌著新石器時代的到來。
生活於此的原始居民開始種植粟類作物,還養豬養狗,生產工具有石鑿、骨鏟、角錐等。
住房為圓形的半地穴式建築,墳墓是長方形的土坑,有陶器作為陪葬品。
當時的制陶工業還很原始,燒制溫度低,器物種類也少,彩陶工藝還處於萌芽狀態。
出土的文物以陶器為主,出土了27件陶器。陶器的類型有夾砂粗紅陶和細泥紅陶、細泥黑陶和細泥白陶,紋飾有繩紋、斜線紋、附加錐紋、錐刺紋和刻槽紋等,器形有三足罐、三足缽、杯、小口平底鼓腹瓮等,彩陶只有沿外襪紅寬頻紋的三足缽。
在大地灣古文化遺址發現有200多件彩陶,多以三足缽為主。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陶器上的那10多種符號,它們比
半坡文化遺址中發現的刻劃符號要早1000多年,這也可能是最早的文字原形。
在該遺址之中還發現一座類似宮殿的建築,該建築的地面與混泥土地面很相似。
與老官台文化和大地灣文化同一時期的還要
裴李崗文化、
磁山文化和賈湖文化,它們都是新石器時期的代表。
裴李崗文化
裴李崗文化遺址於1977年在河南新鄭被發現,該遺址中的建築、墓地和陶器都與老官台文化十分相似,距今也有8000多年。磨製石器多於打制石器,有帶足磨盤、磨棒、帶齒石鐮、雙弧刃石鏟等,骨器有骨箭、骨針等,另外還要木製的弓。陶器以泥制紅陶和夾砂紅陶為主,器形有碗、缽、鼎、壺、杯、罐、瓮、勺、甑、盆等,其中以三足鼎和雙耳壺最具代表性。另外,也有陶製紡輪。該遺址的陶器上也有契刻符號,也是一種原始的文字。
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於1972年在河北武安被發現,它稍晚於裴李崗文化,距今7000多年,其建築、石器和陶器等均與裴李崗文化之中的相似。其陶器開始向彩陶過渡。遺址中還發現有農作物粟、胡桃和家禽雞等。
賈湖文化遺址在河南舞陽,距今8000多年,也屬於裴李崗文化類型。遺址中發現有契刻符號的龜甲,它比
殷墟甲骨文要早4000多年,比古埃及的紙草文字也要早1000多年。另外還發現骨笛和酒器,這對音樂和酒文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第三節
仰韶文化
仰韶村處於河南省澠池縣,從該地的古遺址上發現了許多器物。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石器有刀、斧、杵、鏃、石紡輪等,骨器有骨針,陶器有缽、鼎和粗陶、彩陶。
仰韶文化遺址有大量石斧、骨鋤的發現,表明當時農業的發達。另外還在墓室中發現一陶罐里盛放了粟,說明粟是當時的主要農作物。
骨錐、骨針和古輪的出現,說明當時的原始居民掌握了初步的縫紉和紡織技術。發現許多豬、牛、馬的骨頭,說明當時已有了畜牧業。石鏃、骨鏃的出現,表明當時弓箭已被普遍使用,同時還表明當時已由狩獵生活向原始畜牧業和農業過渡。
在甘肅各遺址的墓葬中,還發現許多磨製的玉片、
玉瑗、海貝等,這說明當時可能有了最原始的交換關係。新疆盛產玉,所以玉可能是從新疆來的。但甘肅遠離大海,所以海貝是怎么傳遞過去的,值得探究。
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仰韶文化也稱彩陶文化,彩陶在窯中燒造,但還沒使用陶輪,其表面有或紅或黑的幾何圖案,器物大小不一,形狀差別很大,這種技術可能是從西北的甘肅一帶傳入的。
仰韶文化遍布西北地區的新疆、甘肅、青海、陝西等區省,還覆蓋了華北和中原地區。仰韶文化有多種類型,有河南澠池縣半坡類型(仰韶文化早期)、河南陝縣廟底溝類型、河南安陽縣後岡類型和大司空村類型以及大河村類型等(仰韶文化中、晚期)。廟底溝類型的彩陶顏色黑多紅少,沒有半坡類型的圜底缽。後岡類型、大司空類型的彩陶以灰陶為主,紋飾多為紅色。大河村類型的彩陶多為白陶。據推測,仰韶文化很有可能就是黃帝族文化。
仰韶文化從5000年前一直持續到2500年前後,然後與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其他文化融合,形成了後來的夏商文化。長江流域的古文化起源可能比黃河流域的還要早,但後來都中斷消失了。而傳承有序的黃河流域文化從未中斷,從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到夏商周文化再到如今。
在河南靈寶市西坡村發現了一個屬於仰韶文化的遺址,在該遺址中發現了一座宮殿,據推測,它很有可能就是黃帝的宮殿。考古人員還在其周圍發現了一座可以居住20多萬人口的都城,它應該是當時部落聯盟的聚居地。
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的遺址位於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1928年被發現。
他們使用的生產工具有石斧、石刀、石鐮等,另外還要蚌鐮和挖土用的雙齒木耒。他們飼養豬、狗、牛、羊、雞、馬等。
龍山文化也稱黑陶文化,黑陶製品質地精細,造型優美,用陶輪加工並在窯中高溫(1000℃)燒造。這種高溫技術的掌握,為青銅時代的到來做好了準備。龍山文化主要分陝西、河南和山東三大類型。
無論是彩陶文化,還是黑陶文化,都應該是發源於中國本土,與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文明、印度文明之中的陶瓷沒發現有什麼繼承關係。
晚期的
龍山文化遺址還出現了青銅器,它表明龍山文化開始向青銅文化(夏商文化)過渡。這一時期的精緻陶器也與商代的陶器十分相似。
1931年在河南安陽市一個名叫後岡的地方,發現一個古文化遺址,成“三疊層”形式。它的上層是白陶文化小屯文化,中層是黑陶文化即龍山文化,下層是彩陶文化即仰韶文化。有人認為這裡面的彩陶文化即炎帝族文化,黑陶文化即夏文化,白陶文化即商文化。
第四節
大汶口文化
北辛文化遺址位於山東滕州境內,與龍山文化隔河相望。它屬於新石器中期,是大汶口文化的源頭。它稍晚於裴李崗文化,其石器、陶器等與裴李崗發現的類似。
大汶口文化處於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它早期的陶器、石器和建築與裴李崗文化類似。它晚期陶器上的圖像刻畫符號不同於仰韶文化中的幾何刻畫符號,它們很有可能就是甲骨文的鼻祖。
馬家窯文化
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繼續,1923年在甘肅臨兆被發現。它的彩陶很發達,繼承了仰韶文化中廟底溝類型的風格。它早期的彩陶以黑彩為主,中期出現有黑、紅相間花紋,晚期多是黑、紅二彩並用。在遺址之中還發現一把青銅刀,它標誌著石器文化向青銅文化過渡,是一個金石並用的時代。
其他文化
與馬家窯同時期、同地點是
辛店文化,距今3000多年。它的彩陶很多,器形以罐為主。從辛店文化的基本特徵上看,已基本上進入到了青銅文化。
我國先秦之前大致可劃分為三個時代,一個是
石器時代(250萬年到3千年),二是
青銅時代(夏商周),三是鐵器時代(春秋戰國)。
作為我們的母親河,黃河流域的人類文化遺址有很多,其中最為人知道的就是半坡遺址,屬仰韶文化的一種早期類型。
藍田猿人文化也是很有名的,其中公王嶺猿人距今100萬年~115萬年,陳家窩猿人距今50萬年~59萬年。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猿人文化。
除此外還有:西侯度猿人文化,距今150萬年~180萬年,為中國北方舊石器時代早期猿人文化;大荔猿人文化,距近30萬年~50萬年,為晚期猿人文化;丁村古人文化,距今7萬年~9萬年,屬於舊石器中期文化,為早期智人;河套新人文化,距今3萬年左右,為晚期智人;細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青銅器文化,鐵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