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國家地質公園

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河南省鄭州市北郊的黃河之濱,南依岳山,北抵黃河,西起滎陽市牛口峪,東至黃河二橋,總面積200多平方公里。這裡地處黃河中下游的交界處,黃土高原與黃淮平原的過渡地帶,西望秦川,東連齊魯,北抵京津,南達湘鄂,扼東西之要衝,控南北之咽喉。地質結構獨特,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明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黃河國家地質公園
  • 地點:河南省會鄭州市北郊的黃河之濱
  • 總面積:200多平方公里
  • 級別:國家級地質公園
景點簡介,意義象徵,歷史發展,

景點簡介

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鄭州市西北30公里,總面積202平方公里,目前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
黃河地質公園地處黃河中下游的交界處,黃土高原與黃淮平原的過渡地帶,氣勢磅礴的大河風光與悠久深遠的人文歷史相融匯。地質遺蹟景觀包括第四紀黃土地質剖面、人類活動與古生物景觀等。尤其是晚更新世馬蘭黃土,沉積厚度堪稱世界之最,獨特的古土壤序列清楚地反應出近260萬年來古氣候、古環境的變化規律。
黃河國家地質博物館面積達5829平方米,利用聲、光、電、多媒體等手段,集中展示地學知識以及黃河、黃土、黃土高原、黃淮平原的形成、演變過程,每年成功舉辦“世界地球日”等具有科普意義的宣傳活動。

意義象徵

黃土、黃河不但孕育了一個黃皮膚的民族,也孕育了一個和黃河一樣源遠流長的黃河文化,在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周圍,有古人類文化遺址大河村遺址,有反映漢代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冶鐵技術的古滎漢代冶鐵遺址,有反映仰韶文化時期我國早期文明起源和形成的北郊田村西山遺址,有古代水路交通樞紐鴻溝遺址,有清朝雍正皇帝為祭河神而修建的淮、黃諸河龍王廟嘉應觀,有國家4A級風景旅遊區黃河風景名勝區,文化景觀燦若群星,自然風貌中原獨秀。位於現黃河風景名勝上游的趙下峪、桃花峪、古柏嘴等三條代表性的第四季黃土地層剖面,具有國際、國內的對比意義,尤其是晚更新世馬蘭黃土的厚度堪稱世界之最,有其特殊的科學意義,更具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優美性、系統性和完整性,是研究東亞變遷,青藏高原形成、華夏文明歷史與黃河形成演變的重要結節點,地學價值備受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關注。

歷史發展

2005年8月16日,在國土資源部組織的第四次國家地質公園專家評審會上,由河南省國土資源廳、鄭州市政府推薦申報的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以100.71的高分名列第三,脫穎而出,成為國家地質公園這個大家庭新的一員。從此,河南省的地質遺蹟的保護、開發、利用掀開了新的一頁。
嚴格保護地質遺蹟資源加快地質公園建設步伐
中共鄭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丁世顯
2005年8月16日,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以100.71的高分在全國第四批國家地質公園評審中名列第三,成為地質公園這個大家庭新的一員,這是鄭州繼嵩山成功申報國家和世界地質公園後,又一個地質公園的誕生,它標誌著鄭州地質文化和地質旅遊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地質公園成功申報後,面臨的主要任務就是根據地質公園的建設需要,完善地質公園配套設施,豐富地質公園文化內涵,加快地質公園建設步伐,儘快實現開園。為此,黃河風景名勝區積極籌措資金,科學規劃,規範施工,穩步推進公園建設。截至目前,景區已完成前期基礎設施投資3000餘萬元,對道路、游步道、照明、水電、噴灌、停車場、綠化等進行了大規模改造,有效地改善了基礎設施薄弱環節,進一步改善了旅遊環境,提高了景觀檔次。同時,邀請華中科技大學及河南省地質調查院對地質博物館進行了規劃設計,並積極爭取市財政資金1520萬元興建博物館,目前各項工程正在加緊施工當中,有望於今年年底實現公園開園。
在地質公園的建設和管理過程中,我們深深體會到,只有堅持政府主導、科學規劃、保護與開發相統一的原則,才能真正把地質公園建設成為地質與文化完美統一的精品。
一、堅持政府主導是搞好地質公園建設的關鍵
地質公園是以特殊地質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為基點,並具有一定規模和分布範圍的地質遺蹟景觀為主體,融合其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建立地質公園的宗旨就是在加強地質遺蹟資源保護的同時,通過科學的開發和建設,帶動旅遊產業的發展,使地質遺蹟資源成為當地文化挖掘的新領域,經濟發展的新亮點。而做好此項工作,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指導,不論是在公園的申報上,還是在公園的建設和管理上都起著主導作用。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在申報過程中,得到了省國土資源廳的大力支持和幫助,申報材料、申報光碟等一系列資料,都經過了省國土廳的嚴格把關;同時,在一些專業問題上,省廳還積極幫助聯繫專家給予幫助和解決。在公園的建設當中,省廳領導多次到景區給予指導,督促景區嚴格按照地質公園建設標準開展工作。更重要的是,在制定和嚴格執行地質遺蹟保護法規,加快旅遊基礎施設建設,收集和發布地質遺蹟保護信息等工作上,單單依靠某一個單位或幾個公園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依靠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加大對地質公園事業主導的作用,以促進該項事業健康的發展。
二、堅持科學規劃是搞好地質公園的前提地質公園是保護培育、開發利用和經營管理性公園,並發揮其多功能作用。因此,科學的制定公園規劃,對於有效地保護、利用和開發地質遺蹟資源有著極強的指導作用,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邀請河南省地質調查院和華中科技大學對公園進行了科學的規劃,並進一步劃定了實施階段。目前,正嚴格按照規劃的要求,分步驟進行公園的建設。
三、堅持保護與開發相統一是搞好地質公園的核心
地質遺蹟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內外動力的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遺產。包括旅遊中的山水名勝、自然風光等自然遺蹟,也包括在晚近地質歷史時期人類形成的過程中,人類與地質體相互作用和人類開發利用地質環境、地質資源的遺蹟以及地質災害遺蹟等。建立地質公園不僅僅是為了保護不可再生的地質遺蹟資源,更重要的是通過地質公園的建設,充分發揮地質遺蹟資源的美學價值、文化內涵,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為地方旅遊經濟的發展開闢新的領域。同時,可以根據地質遺蹟的特點,營造特色文化,發展旅遊產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因此,僅僅保護是消極的,隨意開發是野蠻的,必須嚴格地做到保護與開發有機的統一,才能確保地質公園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在公園的開發、建設上,牢固樹立“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的觀念,採用科學的手段,嚴格貫徹地質公園保護的政策,加強保護珍貴的地質遺蹟,積極推進地質遺蹟保護工作。同時,加強對地質遺蹟保護工作的宣傳力度,提高周邊居民對地質遺蹟的保護意識,以達到全社會重視、全民保護、全方位綜合開發利用的目的。
四、“以園養園”是加快地質公園事業的必由之路
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建園伊始,就堅持走“以園養園”的路子,積極探索地質公園開發、建設、管理、經營、發展的新途徑。在積極爭取各級財政支持上,通過與旅遊業的緊密結合,不斷完善地質公園硬體設施,完善公園服務體系,提高公園服務質量。自地質公園成功申報後,公園的旅遊收入較往年取得了較大的增長,品牌效益初步顯現。公園將這些旅遊收入又用於地質遺蹟的保護和公園的開發,從而使公園基本進入了良性循環之中。
在世界地球日即將到來之際,廣泛宣傳地質遺蹟的保護,動員全社會呵護我們人類共有的美好家園,福及子孫,意義重大。我們堅信,在省國土資源廳和鄭州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一定能把珍貴的地質遺蹟資源保護好、利用好、開發好、經營好,從而為鄭州市乃至河南省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為建設文化河南,做出應有的貢獻。
保護環境福及子孫的文化工程
李白詩曰: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從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約古宗列盆地發源,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和黃土高原與鄂爾多斯高原的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華北平原的河南、山東九省區,注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與黃河朝夕相伴的黃土高原西起日月山,東至太行山,南靠秦嶺,北抵陰山,涉及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七省(區)50個地(市),317個縣(區),總人口8742.2萬,農業人口6907.7萬。全區總面積64.2萬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積45.4萬平方公里(水蝕面積33.7萬平方公里、風蝕面積11.7萬平方公里),年平均輸入黃河泥沙達16億噸,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保護我們人類共同的家園,共同致富奔小康,是擺在全國社會面前的一項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
地處中原河南省會鄭州的這段黃河和黃土高原的余脈,以其獨特的“懸河”氣勢、高原風貌,引起國內外地質遺蹟學專家的廣泛關注。黃河九曲十八彎,從這裡奔流到海,創造了黃淮大平原。黃土高坡橫亘千里,到這裡戛然而止。被稱為“黃土之父”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東升認為,邙山地區地質遺蹟資源十分豐富,科學研究涵蓋黃土、黃河、黃淮平原、黃河文化等許多學科,地質、水利、農業等多個部門,並專門著述,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而原生於中原黃河流域的黃河文化,五千年來生生不息,為我們留下了輝煌燦爛的文化瑰寶。因此,河南省國土資源廳、鄭州市政府以對子孫萬代負責的態度,積極呼籲,四方奔走,建議在這裡建設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並得到全國眾多地質遺蹟學專家的認同,在第四次國家地質公園專家評審會上高票數通過。專家認為這裡地質特色獨具,人文資源獨有,區位優勢無二。黃土、黃河、黃河文化通過地質公園這個載體,將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和展示,同時對保護上蒼留給我們的這份珍貴且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開展科學文化普及研究,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地方經濟、文化、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輻射帶動省會鄭州周邊的旅遊產業,都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而發展對於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來說首先是文化的發展,脫離人文背景的發展是缺少靈魂的發展。地質文化作為一門專業學術,毫無疑問是文化產業鏈條中不可分割又必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發展河南經濟,建設文化河南,開發建設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勢在必行。
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地球。在黃河岸邊邙山腳下建設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是保護環境福及子孫的宏大的文化工程,面積與整個地球相比雖說微乎其微,但意義重大且深遠。這是我們生活的家園,這是我們子孫萬代未來生活的家園,渴望得到全社會的關注、支持、呵護和參與,建設好、保護好、經營好、管理好我們的家園,推動我們的地質遺蹟保護、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