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鑄鼎原來歷
黃帝鑄鼎塬位於
靈寶市陽平鎮,距三門峽市80公里。《
史記·
封禪書》記載,古時
荊山一帶災情嚴重,黃帝聞訊從
崑崙山來到荊山察看。為了煉出仙丹給老百姓治病,他采
首山之銅,汲湖水,鑄鼎於荊山之下。相傳黃帝鑄好鼎,黃龍來迎黃帝升天時,百姓苦苦哀求,死活不讓他走,有的牽衣扯袍,有的抱手拽腳,拖下了他的金靴,扒下了龍皮、拔掉了
龍鬚。人們把黃帝的靴子埋在他鑄鼎之地,這裡就成了世人拜祖的地方。黃帝陵高300米,長5000米。嶺的西端有一高6米、周長42.5米的土堆,傳為黃帝陵冢。陵西南有一
龍鬚溝,傳說是龍鬚墜落之地,此間生長一種
龍鬚草,說是龍鬚所變,周圍皆無。由於這裡位於
長安古道,
函谷關和
潼關兩雄關之間,屢遭戰火毀滅,但歷代都曾進行過修復和重建。現已修復的主要遺蹟有:獻殿、始祖殿、長廊、墓冢、祀功柱、闕樓等,並鑄造了象徵天神、地神、祖宗的天、地、人三尊大銅鼎。
黃帝鑄鼎原解釋
黃帝鑄鼎原是我市久負盛名的一個旅遊景點。但近段時間以來,筆者在不同媒介上看到兩種不同的叫法:鑄鼎原與鑄鼎塬。雖為一字之別,其意卻
相去甚遠。古人云:“
名不正則言不順”,可見正名為正身揚名成事之本。筆者在故紙堆中突擊數日,歸納出一個結論:鑄鼎原的原字,本應為“原”而非“塬”。
1、鑄鼎“原”至少從唐代時開始沿用,在絕大多數的歷史記載中都只有“鑄鼎原”而不見“鑄鼎塬”。
在景區現存的《
軒轅黃帝鑄鼎原碑銘並序》是現存最早的記載有黃帝鑄鼎內容的碑刻,在銘文中有“以治人之性命,乃鑄鼎茲原,鼎成上升,得神帝之道,原有為谷之變,銘記鑄鼎之神”,“唐興茲原”等語句。可見,至少在唐代已在非常正式的場合以“鼎原”名之。而在詩文中“鑄鼎原”與“鼎原”的組成已很常見。
杜牧在《春贈懷寄虢州李常侍十韻》寫道:“地分蓮岳秀,草接鼎原芳”;
徐凝也不甘落後,在《鼎原》一詩中抒發了“有時風卷鼎湖水,散作睛天雨點來”的豪情;而
劉滄《過鑄鼎原》一詩中,“黃帝修真萬國朝,鼎成龍駕上丹霄”“唯留古蹟寒原在,碧石蒼蒼空寂寥”則一筆寫出了蒼涼感。到了明清,鑄鼎原迎來了又一輝煌時期,“鼎原”和“鑄鼎原”的用法更為常見。
明代劉鹹、崔譽都有《鼎原》詩,
劉鹹《閿鄉懷古》中還出現了“鑄鼎原通盤豆渡,校書堂對望思台”的字句,曾任
閿鄉縣令的黃方在《軒鼎煙霞》中也寫有“騎龍人去鼎原空”的詩句。其他還有類如《登鼎原閣》、《鼎原懷古》、《鼎原》、《游鼎原》、《秋日游鼎原映奎樓》等詩句。
在《
閿鄉縣誌》則赫然有“鑄鼎原,縣東南十里”、“
黃帝陵在城東南十里鑄鼎原”等記載。在歷任縣令記載自表功德的文章中,也常見此類字眼。如明代閿鄉縣令黃方在《鼎原黃帝廟奎閣記》中開篇即寫道:“閿鄉縣治之東南,岡巒一帶,若起若伏,逶迤而來者,黃帝鑄鼎原也。”清代閿鄉縣令
梁溥在《重建鑄鼎原奎樓記》開頭寫道:“縣治東南,秀出一峰,為黃帝鑄鼎原。”此後的孫叔謙縣令也如法炮製。通過以上記載,我們可知“鑄鼎原”與“鼎原”由來已久,且一直延續下來,而罕見有“鑄鼎塬”的蹤跡。
2、無論意義,還是表現力,塬都是被含納的對象。在《
說文解字》、《
辭海》、《
辭源》等工具書中,原的意義廣泛,用處多多。而根據其中的“推其根原;源泉、根本”之意義,無形中即可解為:黃帝在此用青銅鑄鼎,是中華民族青銅鑄鼎的的起源、根源。而且最重要的一條是“原”同“塬”,也就是原可以
通假、通用塬字。
而“塬”則
相形見絀了,在《說文解字》、《辭海》、《辭源》中不見其蹤影,只在現代詞典上有這樣一條解釋:我國西北黃土高原地區因流水沖刷而形成的一種地貌,呈台狀,四周陡峭,頂上平坦。鑄鼎原就是這樣一種地貌。
從這裡可以看出,用鑄鼎塬並不為錯,但如同描述一個人時,用“他是一個中年人”,而不用“他是一個知識淵博,閱歷豐富,曾有過無數光輝時刻的中年人士”來得更為豐富、充實。古語“名不正則言不順”的下一句是“言不順則事不成”,可見
正名的重要性了。因而筆者呼籲,今後還是正本溯源地統一稱“鑄鼎原”為好,不要再
捨本逐末地叫成鑄鼎塬。(註:閿鄉縣為今靈寶市西部地區,為古代所設定的地方轄制)
文獻記載
1、《
史記·
封禪書》載:“黃帝采
首山銅,鑄鼎於
荊山下。鼎
既成,有龍垂
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余
小臣不得上,乃悉持
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
仰望黃帝既
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
鼎湖,其弓曰
烏號。”
2、《史記·
孝武本紀》:“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龍七十餘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黃帝之弓。”
文化遺址
靈寶
黃帝鑄鼎塬聚落遺址群包括北陽平、西坡、東常、
軒轅台等50多處仰韶時期的文化遺址,總面積4.36平方公里,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被國家文物局、國家發改委列入“十一五”期間全國100處重點大遺址保護專項,並被列入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遺址首選。
國家啟動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主要是解決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史中,夏朝以前1000年的文化紀年問題。靈寶鑄鼎塬聚落遺址群正處在這一時期,因此,靈寶鑄鼎塬才被列入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從史料和遺物看,黃帝出生、建都、立業主要集中在廣義的中原地帶,也說明中原地帶是當時最適宜人類生存繁衍的地方。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們偉大民族的先人,曾在這片黃土地上,“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用勤勞的雙手和智慧的頭腦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創造了當時燦爛輝煌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為後人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可以說,這裡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已經有大量史料、遺蹟和實物證明此地是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重要發源地,保護好、開發好、宣傳好這樣一個重要的文化遺址,意義十分重大,直接關係到中華5000年文明史從哪裡開始,發展到什麼程度這些重大問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