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鼎
- 所屬年代:新石器時期
地位,黃帝時代,標誌,象徵,後話,
地位
據現有的資料,鼎創始於河南裴李崗文化,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那時,鼎是用粘土羼細砂、提成坯,涼乾後入窯燒制而成,稱為陶鼎。陶鼎,上腹呈罐形或盆形,腹下附有三條圓錐狀足。鼎和罐,均是我們祖先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炊器。後來,聰明的祖先,約在距今4000-5000年前,即在仰韶文化中晚期和河南龍山文化期間,又創製一種和陶灶圈相配套的無足炊器即陶釜。由於陶鼎的三足易折斷,無足的釜具有自身的優勢,後來被演化為多種形式的炊器,後來這類炊具被廣泛套用,這是我們中國人生活所用的鍋的來源。但是,鼎這種器皿,迄今一直被沿用(雖不作炊器了),在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被賦予高尚的深邃的涵義。
黃帝時代
黃帝時代,由於發明了冶金術,人們學會了冶銅鑄器。《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經學者考證,此首山在今河南靈寶市西,而黃帝鑄鼎荊山下的鑄鼎處,是在靈寶市陽平鎮附近的鑄鼎原。民以食為天,陶鼎既然是人們最早的炊器,則在人們社會生活中是最普遍和最重要的器皿,因此人們對鼎有深厚的感情。自從銅鼎出現後,又成了烹煮牲牢以祭祀神靈的祭器。古人缺乏科學知識和在自然界面前還是軟弱無力,因此,通過祭祀以祈求神靈的保佑,以達到逢凶化吉的目的。這樣,銅鼎又具有神聖的意義。
儘管黃帝所鑄的銅鼎,迄今未發現,甚至到夏代仍未見銅鼎出土。但是,由於相當於黃帝時代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已發現銅器殘片,鑄銅鼎完全有了技術條件,當時,仿陶鼎形狀澆銅鼎是可信的。況且,商代發現許多銅鼎,在商代前期都城-鄭州商城就發現了近1米高的一對大方鼎,而在商代晚期都城-殷墟發現了更大的"司母戌"鼎,其鑄造技術臻於完美,從而反證青銅鼎的鑄造,當可推到夏代,甚至更早。早期的銅器仿陶,而到了商代,陶器又反過來仿銅器,這是考古資料證明了的。當然,黃帝所鑄的三個銅鼎"象天、地、人",應是在銅鼎上鑄有象徵天、地、人的三種不同文飾。不過,應該說,通過銅鼎烹肉祭祀神靈,使人作通天地神靈的主體,即人可通神,神可佑人,使天地融為一體,具有深刻的哲學寓意。至於"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上天",則是西漢時期道教所謂"得道升仙"的一種思想反映,同鑄鼎無關,但銅鼎作為祭神寶器,則有神聖意義。
標誌
象徵
我中華,自夏商時代起,就把銅鼎視為國家的寶器。雖然,夏代還沒有發現銅鼎,但據《史記·封禪書》曰"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恐怕不是子虛烏有,應有所本。而商代前後期首都所發現的大型方鼎,都是同期青銅器之最,應為王室寶器。所謂"鼎宜見於祖禰,藏於帝廷",表明只有王室才有權擁有和使用。久而久之,寶鼎成了國家政府的象徵。至遲在春秋時代,就有了這樣神聖的涵義。當時,寶鼎成為鎮國利器,一個國家失去寶鼎,即等於國家滅亡,而為敵者,也是著力搶奪對方寶鼎等國家重器。在這種背景下,就發生了《周本紀》所記楚莊王伐陸渾時陳兵周郊(洛陽)派人"問九鼎"的故事。"問九鼎"輕重,就是強大的諸侯楚國向周天子挑戰,企圖奪取周室江山的一種嘗試。這裡"九鼎"明白無疑地成為國家政權的象徵。在春秋戰國時代,周王室衰弱,諸侯長期混戰爭霸,無非為爭奪政府,取代周王而統治天下。其是所謂"定鼎中原",就是在中原取得了天下,即立國之意。把鼎視為國家政府的象徵,是人們給鼎所賦於最神聖的社會意義。
封建地主階級是反對奴隸主貴族實行特權統治的,在春秋晚期到戰國期間取得政權後,自然不再有以用鼎數多寡為標誌的等級差別,但是,實際上封建朝廷也有其新的等級和特權,銅鼎仍市朝廷的祭器之一。封建統治者仍然祭祀上天后土和先王祖宗,銅鼎仍被沿用。後來還出現鐵鑄的鐵鼎。隨著社會的發展,鼎類祭器套用面較廣,逐漸流行於社會,進入寺廟,以及民間重大的祭祀活動中。這類鼎,又成為供奉神靈和祖先的"香爐",其中後世(明)的"宣德爐"(銅鼎)最為有名。這種文化習俗,流傳至今,成為中華獨特的傳統文化重要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