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鬚溝地名
北京市
崇文區有名的龍鬚溝,從天壇以北、以東,向東南流出北京城外。這條龍鬚溝很可能是古代
高梁河下游故道。大概因為北京城是明清兩代的都城,是自命為“真龍天子”的皇帝生活居住的地方,因此這條河道也就有了龍鬚溝的美名。解放前,這是一條污物漂流、蚊蠅孳生的臭水溝。解放以後,立即進行徹底整治,變成一條清水溝,人民藝術家老舍以此溝的變化為題材,寫下了著名的《龍鬚溝》劇本,後拍成電影。雖然現在的龍鬚溝改造成地下暗河,但位於其上和兩側新建的街道和居住區卻仍沿用它的名字命名,如龍鬚溝路、龍鬚溝北里等等。
簡介
2009年的龍鬚溝
龍鬚溝是北京早期時代一個“移民”區。據悉這裡主要當時居住了很多從外地不遠萬里逃荒來的,也有一些本地居民。與當時上海棚戶區一樣,這裡當時也是一片“骯髒之地”。那條臭水溝真實存在過。老舍先生名著《龍鬚溝》也就是記錄了這段歷史變遷。當年的記載,龍鬚溝一帶的地質很差,地面由
垃圾墊起來,5米以下才見原始地面。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和衛生環境,1950年龍鬚溝改造工程正式開始。龍鬚溝工程的概算占到了當時全市衛生工程局全年預算的近1/5,可見當年政府對此的重視程度。
據記載,龍鬚溝源自
虎坊橋,經天橋、金魚池、紅橋復南折至永定門外護城河,橫貫北京外城的東南部,這條河最晚明代就出現了,當時並沒有河名。另據考證,明正統年間,此河水與
正陽門東護城河水流,經三里河,在金魚池附近匯合,使早年的龍鬚溝水量增大。
清光緒年間以前,龍鬚溝水還是清澈的。到了
宣統年間,金魚池以北三里河的水乾枯,河道淤成陸地。隨後,紅橋下游的水成了死水,在清《宣統北京城圖》上,此河道標為“龍鬚溝”。
進入民國時期,龍鬚溝已經變成了一條污水溝。當時,全國各地逃荒逃難的窮人很多都聚居於此,兩岸垃圾成堆、污水橫流。這以後,為整治龍鬚溝,改砌暗溝,但只完成了西段。東段從天橋東,經金魚池、紅橋,折而東南仍為明溝,垃圾遍地,散發著惡臭。這段就是老舍先生所著《龍鬚溝》的背景。
“龍鬚溝”現在早已經改為暗溝(下水道)了,但是在天壇東門一帶的“紅橋”和“金魚池”仍可看到,清清的流水。
大悟龍鬚溝
龍鬚溝 ,位於湖北省大悟縣
陽平鎮。鎮政府駐地陽平口,北距縣城7.5公里。陽平鎮鐵鋪村大坡頂山海拔約800米,高峻挺拔,在山腳下有一條清澈的小河溝,叫龍鬚溝。
龍鬚溝是成南北走向的一條曲折的峽谷。在近五公里的峽谷中,拐了七八道彎,有大小六十多個潭,溝內山石密布,流水潺潺,兩邊山林翠綠。山水,山石,山花交相輝映,美不勝收。山頂部,有一條瀑布高十餘米,溪水順石壁飛流而下,氣勢恢宏,動人心魄。溝內有一大一小兩個天然石潭,大的深約十米,小的深約3米。這兩個潭叫龍潭,有許多美麗的傳說,是龍鬚溝最漂亮的地方。
北京龍鬚溝
在位於
崇文區天壇北門附近的
金魚池。1950年版的
北京地圖上,
天壇以北有條細長的龍鬚溝,從
天橋自西向東匯進金魚池。可如今空有龍鬚溝北里、
金魚池中街等地名,卻不見水域。龍鬚溝其實並沒有徹底消失,在祈年大街東側一條極易被忽略的小胡同,門牌上赫然寫著“龍鬚溝路”。只是現在那裡的居民多半是外來人口,沒有人見過“原生態”的龍鬚溝了。
新中國成立以來,金魚池地區所進行的第三次改造。上世紀50年代初,北京市將蟲蠅叢生的金魚池整修為可以養魚和划船的街心花園;60年代中期,又填平了金魚池,建成一批簡易樓,改善了居住條件;去年4月,針對這批簡易樓亟須改造的現狀,北京市啟動了全市規模最大的金魚池簡易樓改造工程。
金魚池小區環境幽雅,包括42幢居民住宅樓,一所綜合性學校,總建築面積近30萬平方米;小區仿照
北京四合院的院落格局建設,金魚池將重現小區中心,它將由南北兩片水面組成,池水利用地勢北高南低的特點,通過一條小溪自然流淌;小區中還將建設一條“金魚池文化街”,《龍鬚溝》中28個人物(如小妞子)雕像將出現在小區長廊上,一本刻有
老舍先生胸像、3米高的書的雕塑造型,將矗立在這組群像的前面。
鄰水龍鬚溝
龍鬚溝坐落在
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甘壩鄉境內,位於天下第一雄山的
華鎣山最高峰——高登山南麓,方圓十五公里,距縣城十公里,距華鎣市十二公里,距廣渝高速公路五公里。公路四通八達。
龍鬚溝獨特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景觀如同蒙上面紗的少女羞澀地掩罩在深山溝壑之間,鮮為外人所知曉。在風景區內,有神奇百態的“川心洞”,有驚險迷人的“清溪峽”,有人傑地靈的“
天生橋”,有白練懸空的“龍鬚瀑布”,有稀奇古怪的“無名樹”,有奼紫嫣紅的“桃花園”,有香火鼎盛的“川古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