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陵歷史
據《
史記·
封禪書》記載,古時這裡
荊山一帶災情嚴重,
軒轅黃帝從崑崙山來到荊山查看。為煉仙丹個百姓治病,黃帝采
首山之銅,汲湖中之水,
鑄鼎於荊山下。後人到此祭祀拜祖,
絡繹不絕。現已修復了象徵天神、地神和祖宗的三尊大銅鼎。
史載“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
既成,有龍垂
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余
小臣不得上,乃悉持
龍髯,龍髯拔墜,墜黃帝之弓。百姓
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號,故後因名其地曰‘
鼎湖‘,其弓曰‘烏號’。”人們把黃帝的靴子埋在鑄鼎塬上,形成了黃帝陵。後來,人們便在此地建立黃帝
衣冠冢,並建廟祭祀。
西漢時期,漢武帝在此建鼎湖宮紀念黃帝。《閿鄉縣誌》載:“漢武帝建宮,名曰鼎湖宮……唐時土工穿地得玉,有懸佩孔,則志載黃帝陵等事,其不虛歟…···”又載:“每年農曆二月九日,為黃帝生日,朝廷官員、文人仕貴,俱來此登高拜祖。”
唐德宗
貞元十七年(801年)正月九日書《
軒轅黃帝鑄鼎原碑銘並序》。”可惜上述建築歷經滄桑,多坍塌無存。今之黃帝廟貌亦遠不如初。然而廟之南3平方公里的鑄鼎原,與巍巍荊山相連累世仍不改其姿。原黃帝廟中碑碣林立,現多損毀。今存之唐代《軒轅黃帝鑄鼎碑銘》高2.5米、寬1.3米,碑銘並序共137字。碑文日:“以治人之性命,乃鑄鼎茲原,鼎成上升得神帝之道……”該碑為“虢州刺史泰原王顏撰,華州刺史兼御史中丞陳郡袁滋籀書。
唐代,詩人騷客,紛紛慕名而來,覽古憑弔,抒發情懷。詩仙
李白《鼎原》詩:“黃帝鑄鼎荊山涯,不煉黃金煉丹砂;騎龍飛去太清家,雲愁海思令人嗟……”。
陳子昂《軒轅台》詩:“北登閿邱望,求古軒轅台……”
明代,
邢雲路《鼎湖懷古》詩:“黃帝騎龍飛土天,臣民思治泣湖邊……”這些詩句已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佳句.亦可見鼎湖宮當年的盛況。
1992年8月,
靈寶地方政府投資600萬元在原址上建設成了閣樓、大殿、山門、碑 廊、亭台等景點.陵的西端有一高6米,周長42.5主的土堆,傳說就是黃帝陵冢。陵西南有一龍鬚溝,傳說是龍鬚墜落之地,此間生長一種
龍鬚草,說是龍鬚所變,周圍皆無。
古代文人墨客紛紛前來瞻仰,李白、杜甫、白居易、
劉禹錫等著名詩人都曾到此
拜謁,題詩作賦,發出過“樊蘿來絕頂,瞻拜意何勝”的慨嘆!年年農曆二月初九前後人們絡澤不絕前往祭祀瞻拜。
2004年夏季,國家“十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啟動。
西坡遺址位於中國最大的史前文化遺址聚落群——靈寶市
陽平鎮鑄鼎原地區,在這裡,發現了一塊五千五百年前仰韶時期人工開採的銅礦石,是中國首次發現五千年前人工開採銅礦石的地方。
2006年,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共同主辦的“2006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4月8日揭曉,靈寶市陽平鎮西坡新石器時代大型墓地考古發掘項目入選,再次確立了黃帝陵聚落群考古工作在全國的地位。
歷史文獻
《
史記·
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鬚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鬚,龍鬚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鬚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
《
漢書·郊祀志》:“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敘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龍七十餘人,龍乃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敘,龍敘拔,墯,墯黃帝之弓。百姓卬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龍敘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
《史記·卷一二·本紀第一二》:“文成死明年,天子病鼎湖甚”,晉灼曰:“(鼎湖)在
湖縣。”韋昭曰:“地名,近宜春。”[史記索隱]曰:湖,縣名,屬
京兆,後屬
弘農。昔黃帝采首陽山銅,鑄鼎於湖,曰鼎湖,即今之
湖城縣也。
《
後漢書·卷一○九·志第一九》:“盧氏有熊耳山,伊水、清水出。湖故屬京兆。”《前·志》有鼎湖。
《
括地誌》載:“湖水原出
虢州縣城湖南三十五里夸父山,北流入河即鼎湖也”。
《
水經注》:“湖水又北逕湖縣東,而北流入於河。《魏土地記》曰:宏農湖縣,有軒轅黃帝登仙處。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之下,有龍垂胡於鼎。黃帝登龍,從登者七十人,遂升於天,故名其地為鼎湖。荊山在馮翊,首山在蒲坂,與湖縣相連。《晉書地道記》、《太康記》並言胡縣也。漢武帝改作湖。俗云:黃帝自此乘龍上天也。《地理志》曰:京兆湖縣,有周天子祠二所,故曰胡。”
《
水經註疏·卷四》:“守敬按:酈氏因《魏土地記》黃帝登仙之說,詳述黃帝事,言荊山、首山本近湖縣,而以黃帝乘龍為俗說,並證以《漢志》不言升龍,蓋隱謂鼎湖在此,但不信乘龍妄談耳。故魏王泰、樂永言等並雲,鼎湖在湖縣,近儒多從之。乃朱珔據《羽獵賦》晉灼《注》及《索隱》引《黃圖》,鼎湖宮在藍田,辨湖縣與鼎湖無涉。余謂漢之鼎湖宮,自在藍田。黃帝之鼎湖,《史》、《漢》明雲在荊山下,則非藍田也,不可混而為一。考《西京賦》薛《注》已雲,鼎湖在華陰東,華陰之東即湖縣也,則湖縣鼎湖之說古矣。”
《魏土地記》曰:”宏農(
弘農)
湖縣,有軒轅
黃帝登仙處。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之下,有龍垂胡於鼎。黃帝登龍,從登者七十人,遂升於天,故名其地為鼎湖。荊山在馮翔,首山在蒲坂,與湖縣相連。《晉書地道記》、《太康記》並言
胡縣也。漢武帝改作湖。俗云:黃帝自此乘龍上天也。“
《地理志》曰:
京兆湖縣,有周天子祠二所,故曰胡。不言黃帝升龍也。”
熊會貞案:“今此水(盤澗水)曰盤豆河,出
閿鄉縣西南秦山,即夸父山也”,
楊守敬按:“酈氏因《魏土地記》黃帝登仙之說,詳述黃帝事。言荊山、首山本近
湖縣,而以黃帝乘龍為俗說,並證以《漢志》不言升龍,蓋隱謂鼎湖在此”,“考《
西京賦》薛《注》已雲鼎湖在華陰東,華陰之東即湖縣也,則湖縣鼎湖之說古矣”。
最能支持這裡有黃帝陵的史料,源於
司馬遷。《
史記·
封禪書》載:“黃帝采
首山銅,
鑄鼎於
荊山下。鼎
既成,有龍垂
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余
小臣不得上,乃悉持
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
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
鼎湖,其弓曰
烏號。”《史記·
孝武本紀》載:“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
上龍七十餘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黃帝之弓。”而荊山就
在今
靈寶市境內。關於
黃帝在河南靈寶一帶的活動事跡,當地流傳頗多,地方志中也有記載。
荊山現存黃帝陵,陵高約6米,周長40餘米,整體外形略呈方錐體。陵前有
黃帝廟,初為宮,乃漢武帝所建。現建築基址尚存,占地40餘畝。在廟址內散存有大量漢代建築構件和磚瓦。每逢農曆二月初九和九月初九,歷代名人、學者多來拜謁,留下了許多
膾炙人口的詩篇。
“惟天惟大,惟帝堯則之。惟道為大,惟黃帝得之。南華經曰:道神鬼,神帝生天生地,黃帝守一氣衍憤以治人之性命,乃鑄鼎滋原,鼎成上升。得神帝之道。原有為谷之變,銘記鑄鼎之神。銘曰:道能神帝,帝在於人。大哉上古,軒轅為君。化人以道,鑄鼎自神。漢武秦皇,仙冀徒勤。去道日遠,失德及仁。恭惟我唐,玄德為鄰。方始昌運,皇天所親。唐與茲原,名常鼎新。虢州
刺史泰原王顏撰銘並序。華州刺史兼
御史中丞陳郡袁滋籀書。
唐貞元十七年
歲次辛巳正月九日
癸卯。”碑陰亦鐫刻有碑文,內容大致與碑陽類同,為楷書。此碑為現今國內發現的專為記述
軒轅黃帝事跡的最早碑銘,它較陝西省
黃陵縣黃帝陵前的石刻碑銘早700多年,是目前國內研究炎黃二帝歷史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