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作用(anesthetic action)是1997年發布的醫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麻醉作用
- 外文名:anesthetic action
- 所屬學科:醫學
- 公布時間:1997年
- 審定機構: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麻醉作用(anesthetic action)是1997年發布的醫學名詞。
麻醉作用 麻醉作用(anesthetic action)是1997年發布的醫學名詞。公布時間 1997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醫學名詞 第六分冊》第一版。
(1)靜脈全身麻醉是指將一種或幾種藥物經靜脈注入,通過血液循環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而產生全身麻醉的方法。按照給藥方式的不同,靜脈麻醉可分為單次給藥法、分次給藥法和持續給藥法。由於受到自身一些局限性的影響,靜脈全身麻醉的...
通過鈉離子通道的鈉離子減少從而改變神經膜電位,導致神經衝動的傳導被阻斷,最終實現麻醉效果;而全身麻醉劑則是通過影響神經膜的物理性狀,比如膜的流體性質、通透性等起到麻醉作用。
最常用的全身麻醉方式是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特點是採用靜脈麻醉藥或吸入麻醉藥產生全身麻醉作用,術中需要行氣管插管,機械輔助呼吸。麻醉醫師麻醉中連續監測心電圖,血壓,血氧飽和度,麻醉氣體濃度等監測。全身麻醉包括:靜脈全身麻醉(有靜脈...
麻醉藥是指能使整個機體或機體局部暫時、可逆性失去知覺及痛覺的藥物。根據其作用範圍可分為全身麻醉藥及局部麻醉藥,全身麻醉藥及局部麻醉藥根據其作用特點和給藥方式不同,又可分為吸入麻醉藥和靜脈麻醉藥 最早有華佗的麻沸散可局部麻醉...
全身麻醉,便是常言道的“睡著狀態”,病人意識消失,全身肌肉鬆弛,也不會體驗到疼痛。靜脈麻醉是藥物經靜脈注入,通過血液循環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而產生全身麻醉的方法。術前準備 1.術前禁食。2.麻醉前必須常規檢查氧氣供入裝置,吸...
確實具有麻醉作用,因它又能引人發笑,所以被稱為“笑氣”。這可能是西醫使用的最早的麻醉劑。然而,由於會使患者狂笑,而且使用時麻醉師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所以“笑氣”在麻醉史上僅僅是曇花一現。不過,即使是現代,當患者由於...
針刺鎮痛原理研究的歷程 為了科學客觀地評價和認識針刺麻醉,我國科學家對針刺麻醉的作用機理進行了長期的、多層次、多角度的深入研究。 1974年12月在西安召開的全國針麻專業會議上,將針麻原理研究分為穴位與針感、經絡感傳現象、體表...
缺點:其血管擴張作用較為明顯,故套用時常加入少量腎上腺素,以減慢組織對普魯卡因的吸收而延長麻醉作用的時間。過敏反應:酯類麻醉藥物,偶能產生過敏反應。利多卡因優點:局麻作用較普魯卡因強,維持時間亦長,有較強的阻滯穿透性和擴散性...
吸入麻醉藥是一類揮發性液體或氣體,通過呼吸道而進入人體內發揮由淺至深的麻醉作用,有著麻醉功能強、可控性高等特點,在全身麻醉中以及麻醉的維持過程中占據著主導地位。發展 最早(1842年)套用於外科手術的全身麻醉藥為麻醉乙醚、氧化...
又稱“神經安定鎮痛術”,麻醉藥通過吸入、靜脈注射進體內,抑制中樞神經使神志(暫時)消失。麻醉狀態,用於外科麻醉、某些小手術,燒傷大面積、換藥、各種內窺鏡檢查及造影等,具有較好的抗精神緊張、鎮吐、抗休克等作用。麻醉狀態(精神恍惚...
其作用順序為:苯環≥吡咯≥吩噻≥呋喃 當苯環上引入羥基、烷氧基、氨基得麻醉作用增強,以對位上引入氨基,丁氨基等局部麻醉藥作用尤佳。2、中間鏈與局部麻醉藥作用持效時間有關,並決定藥物的穩定性。3、中間鏈中n以2~3個碳原子為...
靜脈麻醉為發揮各個藥物的特點,以達到麻醉平穩、對生理擾亂輕、副作用少、甦醒快,多採取複合套用,因而又稱靜脈複合麻醉。本法可用於不作氣管插管的短小手術、全麻誘導氣管插管和全麻維持.小兒用藥按體重計算。 靜脈麻醉是藥物經靜脈注入...
氮麻醉(Nitrogen Narcosis)是指氮不參與各細胞成分的化學過程,但它在血液中的分壓達到一定的高度,就會產生麻醉作用。如人體潛水到50一120米深度時,呼吸氣體的氮分壓可升高到5—10個大氣 壓,則高壓氮將產生麻醉作用,稱為氮麻醉。
將麻醉藥物注入椎管的蛛網膜下腔或硬膜外腔,脊神經根受到阻滯使該神經根支配的相應區域產生麻醉作用,統稱為椎管內麻醉。根據注入位置不同,可分為蛛網膜下腔麻醉(又稱脊麻或腰麻)、硬膜外阻滯、腰硬聯合麻醉、骶管阻滯麻醉。麻醉...
在一個大氣壓力下,能使50%病人痛覺消失的肺泡氣體中麻醉藥的濃度稱為最小肺泡濃度(minimal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各藥都有其恆定的數值,它反映各藥的麻醉效價強度,MAC數值越低,反映藥物的麻醉作用越強。肺泡中藥物進入血液...
中藥麻醉是利用中藥所具有的麻醉作用來消除病人感覺,以達到緩解或消除全身或局部疼痛的目的。中藥麻醉適用於臨床疾病中出現的疼痛並適用於手術治療中的麻醉止痛。常用麻醉中藥如洋金花、川烏、茉莉根、鬧羊花、細辛、蟾酥、祖師麻、花椒等。...
只有小手術,沒有小麻醉。歷史記載 據《三國志·華佗列傳》載,華佗曾發明“麻沸散”,以此麻醉病人進行腹腔手術。公元652年和1596年,孫思邈和李時珍分別在《備急千金藥方》和《本草綱目》中介紹過曼陀羅花的麻醉作用。1743年趙學敏在其...
公元2世紀,中國偉大的醫學家華佗發明了"麻沸散",1700多年前,華佗就已經使用全身麻醉進行腹腔手術。公元652年,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1596年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介紹了曼陀羅花的麻醉作用。1743年趙學敏所著《串雅內編》介紹...
手針麻醉安全,併發症少,術後恢復快,經濟,操作簡單,易於推廣,能充分發揮病員的主觀能動作用,臨床已較廣泛地用於頭面、五官、頸、胸、腹及四肢的一百多種手術。亦適用於肝、腎、肺功能不正常,休克,體衰等,或對麻醉藥物過敏的...
由於氧化亞氮的麻醉性能弱,高濃度吸入時有發生缺氧的危險,因而難以單獨用於維持麻醉。揮發性麻醉藥的麻醉性能強,高濃度吸入可使病人意識、痛覺消失,能單獨維持麻醉。但肌松作用並不滿意,如盲目追求肌松,勢必增加吸入濃度。麻醉風險 ...
全憑靜脈麻醉的成熟得益於靜脈超短效藥物的開發和基於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研究而進步的靜脈給藥技術。 麻醉藥物 播報 編輯 超短效靜脈麻醉藥物,最有代表性的藥物是異丙酚和瑞芬太尼,它們作用時間短易於調節麻醉深度,已經成為全憑靜脈麻醉的...
乙醚麻醉是為吸入性全身麻醉法之一。乙醚為無色揮發性液體,是近現代最早被使用的全麻藥(1846年)。其麻醉效能強,安全範圍廣,有良好的肌松作用。但麻醉誘導及甦醒遲緩,其特殊刺激性臭味令患者難以接受,術後噁心、嘔吐和腸麻痹發生率...
脊髓神經因分布的位置不同而管理身體不同部位的感覺和運動,利用這個原理,我們從背後打入麻醉藥來暫時阻斷某些脊髓神經的作用,以達到可對該脊髓神經所管理的區域手術而病人不會感到疼痛的目的。這種麻醉方式,病人不會失去意識,只有下半身...
麻醉的較常見暫時性的副作用如下:– 噁心和嘔吐 – 睏倦 – 暫時無法小便 – 喉嚨痛 – 頭痛 其它較輕微的併發症包括:肌肉疼痛、牙齒、假牙使嘴唇、舌頭受傷、暫時性呼吸困難、說話困難以及神經受損。嚴重的併發症如心臟病發作、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