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藥(一種止痛的藥)

麻藥(一種止痛的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麻藥是不利於健康的藥,國家不鼓勵銷售麻藥。現在進行大,小手術和許多治療,麻藥都是絕不可少的好東西。也是做整容手術的必需品。麻藥在其他許多方面也有正面套用。麻藥不是毒品。中國在很久以前就有了麻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麻藥
  • 外文名:anesthetic; drug; anaesthetic
  • 來源:《喉科紫珍集》
  • 歷史華佗
  • 功能:麻醉止痛
歷史,來源,組成,用法,作用,主治,麻藥使用方法,副作用,相關資料,

歷史

華佗第一個發明止痛的麻醉品但史書上並沒有記載麻沸散的配方,以致它的藥物組成,至今還是一個謎。
據日本外科學家華岡青州考證,麻沸散的組成是:曼陀羅花生草烏全當歸香白芷川芎、炒南星。(部分藥材如草烏,有神經毒性,請勿輕易模仿或嘗試使用)

來源

《喉科紫珍集》卷下。

組成

川烏15克、白芷9克、川椒21粒、草烏15克、半夏9克、膽南星4.5克、全蠍9克、細辛4.5克、炒鹽15克

用法

上藥共為細末。用時吹患處。令喉內肉麻不知疼痛而下刀烙。
即服用中藥實施麻醉之辦法。有關使用麻醉藥的記載,較早見於《列子·湯問篇》。公元二世紀華佗曾用酒服麻沸散的麻醉方法進行過外科手術。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卷十八有:“顛撲損傷,骨肉疼痛,整頓不得,先用麻藥服,待其不識痛處,方可下手。或服後麻不倒,可加曼陀羅花華佗及草烏五錢,用好酒調些少與服,若其人如酒醉,即不可加藥。”既要達到較理想的麻醉效果,又要防止過量以致發生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後世多沿用並有所改進。1949年後,套用曼陀羅樟柳鹼等中藥麻醉於臨床,使中藥麻醉重放異彩。

作用

麻醉止痛

主治

咽喉部諸證需用刀針割烙者。

麻藥使用方法

麻藥使用方法:一,用醫用酒精清潔所操作的表皮。二,擠出膏體均勻的塗抹與表皮,厚度約1-2mm(毫米)。三,保鮮膜包裹覆蓋嚴密約1-1.5小時。四,清洗後操作(適用於紋刺、穿孔等表皮性止痛)
Usage: one, with medical alcohol clean the skin of the operation. 2, extrusion paste evenly coated with the skin thickness of about 1-2mm (mm). Third, cover tightly wrapped plastic wrap around 1-1.5 hours. Fourth, after cleaning operations (applicable to profile thorn, perforation skin analgesics)

副作用

麻醉的較常見暫時性的副作用如下:
– 噁心和嘔吐
– 睏倦
– 暫時無法小便
– 喉嚨痛
– 頭痛
其它較輕微的併發症包括:肌肉疼痛、牙齒、假牙使嘴唇、舌頭受傷、暫時性呼吸困難、說話困難以及神經受損。
嚴重的併發症如心臟病發作、中風、嚴重過敏反應、腦部/肺部受損、腎/肝衰竭、永久性神經受損、眼部受傷、喉頭受損和肺炎,但發生這類併發症的幾率是微乎其微。
嚴重的副作用及併發症是十分罕見的,然而,任何手術或麻醉是帶有風險的,麻醉的風險視乎閣下手術前的健康狀況、手術的大小以及麻醉的方法等而有別。

相關資料

種中文名:小麻藥
種拉丁名:Spilanthes callimorpha A.H.Moore
種別名 :小銅錘
地理分布:產雲南
毒 性:小鼠腹腔注射氯仿提取物500mg/kg,出現步態不穩、流涎、呼吸困難、陣發性驚厥,部分小鼠死亡[A-25]。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本科概述:菊科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的一個科;有900—1000屬,約25000—30000種,全世界都有分布,熱帶較少。我國有230屬2300多種,全國均產。該科植物中有毒種類較多,主要分布在蒼耳屬(XanthiumL.)、艾屬(ArtemiaL.)、斑鳩菊屬(VernoniaSchreber)和千里光屬(SenecioL.)。本科植物中毒事例在我國亦較為常見,其中蒼耳對人危害最大,無論是幼苗還是種子,以及由種子榨的油,都能引起人中毒,嚴重者可致喪命。其種子蒼耳子中毒事例屢見發生。艾可以驅蚊蟲,但人吃後可引起中毒;毒根斑鳩菊也能引起人中毒,嚴重者能夠致死;千里光屬植物在民間用來治療瘡癤,民諺謂“識得千里光,全家不生瘡”,它有小毒,急性毒性不大,但慢性積累危害人的身體健康,現已引起人們的重視。另外本科植物含刺激性物質,能夠引起人變態性接觸皮炎。該科植物經濟價值較大,其中有常見蔬菜,如萵苣、茼蒿等;有可供觀賞的花卉,如絢麗多姿的菊花,色彩艷麗的大麗花等;有重要的中藥材,如茵陳、紅花、白朮和蒼朮等數十種之多。近年來在菊科中發現倍半萜內酯化合物,具有細胞毒作用,引起人們的重視。本科植物含生物鹼、香豆素、氰甙、倍半萜內酯等多種類型有毒成分,有些種還能富集硒、硝酸鹽等無機成分而引起中毒,近年對菊科倍半萜內酯及雙稠吡咯烷類生物鹼的化學及毒理均進行了大量研究。主要有毒成分按其結構可以分為以下類型:一、倍半萜內酯類化合物:這類成分在菊科中分布普遍,主要存在於豚草屬(AmbrosiaL.)、艾屬、紫菀屬(AsterL.)、秋英屬(CosmosCav.)、大麗花屬(DahliaCav.)、向日葵屬(HelianthusL.)、山柳菊屬(HieraciumL.)、金光菊屬(RudbeckiaL.)、二支黃花屬(SolidagoL.)、萬壽菊屬(TagetesL.)、蒼耳屬等屬中,多具細胞毒作用,可以引起人皮膚炎症,例如林業工作者常因接觸菊科植物引起變態性皮炎,植物園和分類學工作者常患的職業性皮炎,均與菊科中倍半萜內酯有關。經研究對皮膚具有刺激活性的倍半萜內酯,其化學結構多具有環外。Α—亞甲基—r—內酯和α,β—不飽和鍵,主要結構類型見24—1至24—3。其次,倍半萜醇有重要毒性,如澤蘭屬(EupatoriumL.)所含震顫醇素(tremetol)可致死亡,另Tetradymia屬所含的四室澤蘭醇(tetradym01.)(24—5),為肝毒和光敏性毒物。二、硫茂衍生物及多炔化合物:這類化合物主要存在於萬壽菊族(Tageteae)、堆心菊族(Helenieae)和向日葵族(Heliantheae)中,其中具有口—三噻嗯基(e—terthienyt)和5—(3—丁烯炔基)—2,2,—二噻嗯基[5—(3—butenynyl)—2,2,—bithienyl]結構.特別具有與雙鍵共軛的羧基化合物或三鍵化合物具有較強的光敏毒性。三、雙稠吡咯啶生物鹼(pyrrolizidinealkaloids):主要存在於千里光屬。這是一類肝毒生物鹼,易引起牲畜中毒,已發現約120種菊科植物含此類生物鹼,現已引起世界性注意,而且對人也存在潛在的威脅。採食過千里光屬植物的乳牛,牛奶中含有此類生物鹼;蜜蜂采千里光屬植物的花,蜂蜜中也含此類生物鹼。另外,有些地方用含此類生物鹼的菊科植物治病,都可能給人造成損害。
它們所引起中毒屬於慢性積累性中毒,症狀有:1.使肝組織壞死;2.肝纖維樣變性,引起水腫;3.有絲分裂抑制的細胞巨紅血球症。如用含5%夾可賓千里光(Seneciojacobea)的飼料餵養大鼠,數周內發生以下主要病理變化:淋巴增生、脾臟增大、胸腺萎縮、腹水、胸膜積水和瀰漫性壞死性肝炎。已知菊科植物所含雙稠吡咯烷類生物鹼約有90餘種,一些主要代表物的毒性見表24—1。.-,有毒的雙稠吡咯烷類生物鹼多具有1,2—脫氫吡咯啶環系,含烷醯基支鏈,在7—位上常含羥基或酯基,酯基可能是1—位上烷基鏈上的烯丙基酯的一部分,如倒千里光鹼(24—7)。毒性最大的為環狀二酯,環狀單酯次之,單酯毒性最小。不同家畜中毒反應也不同,豬最敏感,小雞、牛、馬不敏感,羊對慢性中毒有耐受性,但對急性中毒敏感。四、其他有毒成分:如存在於蒼耳子中的甙類和艾蒿、菊蒿中的揮髮油等成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