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惠莊淑麗妃(?-1424年) 名失考,又稱“韓麗妃”,本貫清州韓氏,中國古代明朝妃嬪,出身於朝鮮王朝。
父韓永碇,弟韓確。她的侄女是朝鮮德宗之王妃昭惠王后(仁粹大妃),妹妹韓桂蘭是明宣宗的女官,封恭慎夫人。永樂十五年,因美貌出眾,奉朝鮮國王李芳遠之命入明後宮為明成祖朱棣妃。
來到明朝後,朱棣得知和韓氏一起被選送來的美女黃氏並非處女並曾經墮胎,嚴加審問,黃氏招供曾與姊夫金德章、鄰人皂隸等私通。朱棣遷怒於朝鮮,韓氏為朝鮮國王求情。朱棣又命韓氏責罰黃氏,韓氏遂抽打黃氏的面頰。但此後黃氏依然被留在明朝皇宮。永樂十九年(1421年),後宮爆出牽涉多名妃嬪宮女的風化案呂魚之案,韓氏受到牽連,曾被關進冷宮並斷絕飲食多日。守門太監可憐她,偷偷送來食物,她才沒有被餓死。韓氏的婢女們都被殺害。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明成祖朱棣去世。明初制度,皇帝去世以活人殉葬,此次共殉葬30多人,韓氏也被列入殉葬之列。臨殉葬前,韓氏跪地苦求新皇帝明仁宗放她回朝鮮贍養老母,但不獲準,最終慘遭吊死殉葬,諡號“康惠莊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麗妃韓氏
- 別名:康惠莊淑麗妃
- 國籍:明朝朝鮮王國
- 民族:朝鮮
- 出生地:朝鮮
- 逝世日期:明永樂22年(1424年)
- 職業:麗妃
- 父:韓永碇
- 母:義城金氏
- 夫:明成祖朱棣
- 弟:韓確
- 妹:恭慎夫人韓桂蘭
- 侄女:仁粹大妃
家族,入宮經歷,殉葬身死,人物關係,成祖後宮,編制,后妃,朝鮮妃入宮,結局,影視形象,其它內容,
家族
韓氏出身於朝鮮李氏王朝中一個官宦家庭,弟弟韓確是朝鮮初期的一個文臣,而在他自己的政治生涯之中,他的姊妹和他的女兒都成為了明朝皇帝和朝鮮李氏王朝後宮妃嬪這件事,對於他的人生是至關重要的——韓確本籍貫為清川,在其姐出嫁於明朝的聖祚作後宮之後,曾多次往來故國圓滑了倆國關係。在癸酉靖難時,他協助首陽大君而在1456年以謝恩使的身份去燕京說服明朝出兵相助,由此以靖難功臣1等去西城府院君成為右議政,然後以左議功身1等去西城府院君。但在從明朝回來的途中,於沙河浦去世,死後配享在致宗廟裡。
入宮經歷
在明朝初期,保留了很多元朝留下來的慣例,其一就是皇宮要到朝鮮去選妃,選美女,選秀女。在元朝的宮廷裡頭有很多的朝鮮女子,元順帝的生母就是朝鮮人。所以,到明朝洪武年間、永樂年間仍然沿襲這個習慣,每年到朝鮮選取女子入宮。永樂15年四月,朝鮮國王李芳遠令“禁中外婚嫁”,8月,韓氏、黃氏前往大明,約9、10月進宮。
殉葬身死
“帝崩,後宮殉葬者30餘人 。當死之日,皆餉之於庭。餉撤,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掛繩圈於上 ,以頭納圈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韓氏臨死,顧謂金黑曰:‘娘,吾去!娘,吾去!’語未竟,旁有宦者去床,乃與崔氏俱死。褚死者之初升堂也,仁宗親入辭決。韓氏泣,謂仁宗曰:‘吾母年老,願規本國。’仁宗許之。”(《李朝實錄》)
人物關係
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後死去,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 朱元璋去世後,繼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實行削藩,朱棣遂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發動靖難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奪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樂(1403~1424年)。
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自稱“靖難”。四年,破京師(今江蘇南京),奪取帝位,殺方孝孺等人。他統治期間社會安定、國家富強,由於成祖年號為“永樂”,後世稱這一時期為“永樂盛世”。諡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原廟號為“太宗”,百多年後由明世宗朱厚熜改為“成祖”。
成祖後宮
編制
后妃
忠敬昭順賢妃 喻氏
昭獻貴妃 王氏
恭獻賢妃 權氏
惠穆順妃 郭氏
恭和榮順賢妃 王氏
恭順榮穆麗妃 陳氏
昭肅靖惠賢妃 王氏
惠穆昭敬順妃 錢氏
昭惠恭懿順妃 王氏
康惠莊淑麗妃 韓氏
康穆懿恭惠妃 吳氏
景惠美人 盧氏
恭榮美人 王氏
莊惠美人 王氏
而這三個順妃就比較複雜,首先永樂7年出現過一個任順妃,這位順妃是沒有諡號的,她估計死於某此宮亂,惠穆順妃郭氏的可能性有兩種,一是她在永樂7年前就存在,但永樂7年已經死了,第二,她在任順妃被殺被廢后出現,但之後死了。而惠穆昭敬順妃錢氏和昭惠恭懿順妃王氏可能一個是在郭氏死後冊封,一個是殉葬後冊封,兩人應該都是殉葬了。
而兩個麗妃比較明了,恭順榮穆麗妃陳氏是皇帝生前冊封,而康惠莊淑麗妃韓氏是殉葬冊封。兩人都殉葬。
康穆懿恭惠妃吳氏,殉葬。
李朝實錄里還記載有一位和韓氏一起殉葬的崔氏,生前是美人,王世貞的書里沒有她的諡號,但明書中有一個康靖莊和惠妃崔氏,不知道是否就是這位。如果她是死後冊封的話,那吳氏可能生前就是惠妃了。但兩人應該都殉葬了。
景惠美人 盧氏,恭榮美人 王氏,莊惠美人 王氏,這三位應該是都是皇帝生前去世了,如果殉葬的話,是會追贈一個妃號的吧。不過永樂朝也是唯一記載美人有諡號的一朝,大概這三個美人生前立了什麼功勞?
朝鮮妃入宮
永樂8年10月,權氏病故。
同年即永樂8年10月,朝鮮國王禁止國內婚嫁遴選了鄭氏。鄭氏應該是永樂8年12月入宮在【明太宗實錄】中有記載“永樂八年十二月丙辰(12月底),朝鮮國王李芳遠遣陪臣林整,琉球國中山王思紹遣侄三吳良亹,貢方物賀明年正旦,命禮部宴賚之。”
關於這個鄭氏實錄並沒有記載她是什麼,可見應該是較低的妃位。但是應該容貌不錯,皇帝還是很滿意的。她的父親,實錄記載在“永樂九年春,正月命鄭允厚為光祿寺少卿。允厚,朝鮮人,掖庭之親。因其來朝,特授是職而不任事。”並且在“永樂九年二月,賜光祿寺卿權永均少卿鄭允厚誥命。”
永樂15年四月,李芳遠又“禁中外婚嫁”,8月,韓氏、黃氏前往大明,大概9、10月進宮。實錄有記載為“永樂十五年十一月甲寅,上嘉朝鮮國王李芳遠,勤修職貢遣使齎敕及白金二千兩文,綺表里二百疋,紗羅絨錦五十疋,馬二十匹,賜芳遠。仍賜其妃文綺表里八十疋。”
結局
永樂年間,曾經發生過兩次嚴重的宮廷喋血事件,其一是永樂12年的權妃毒殺案,另一件,就是在永樂19年遷都後發生的一件血腥宮亂——呂魚之案。在權妃毒殺案中,與權妃同時受封的朝鮮妃呂婕妤被殺,同時牽連宮人無數;而在呂魚之案中,朝鮮妃呂氏、喻氏牽涉其中,喻氏在永樂19年的3月自縊身亡。而在之前與權妃及呂妃同時受封的順妃任氏,也有可能因這個事件而自殺。自此,朝鮮來的女人們,有的自縊,有的被殺,有的被打入冷宮。
影視形象
韓國KBS電視劇《大王世宗》鄭柔美 飾 韓多燕
其它內容
關於權妃
權妃,朝鮮人,父親權永鈞(一說為其兄),朝鮮國工曹典書。永樂6年11月入宮,永樂7年2月受封為賢妃,為妃位冊之首。權永鈞亦升為光祿卿。史載其“資質穠粹,善吹玉簫。帝愛憐之。”永樂8年10月,隨明成祖朱棣北征,于歸途中意外薨逝,葬於嶧縣。據說權妃的意外去世令朱棣非常悲痛,當時他把權氏的哥哥請來,見到權氏哥哥的時候就悲痛地說不出話來。
有文章稱權氏在永樂七年被封為貴妃,是錯誤的。《明史·后妃傳》載:“太祖鑒於前代女禍,立綱陳紀。”因此,對諸妃位號的冊命很有分寸,貴妃之名號從不輕易予人。據明代中葉沈德符的統計,明太祖時,貴妃之名僅孫氏一人得到,明成祖(最初廟號為太宗)時亦只有張氏、王氏得之。(見《萬曆野獲編》)《明太宗實錄》永樂七年二月條明確記載朝鮮權氏得封賢妃,同時被冊命的有:任氏為順妃、呂氏為婕妤、崔氏為美人、李氏為昭儀。清代學者毛奇齡的《彤史拾遺妃》的結論也相同。毛氏之書據稱是考宮中女官所記獲得,其說當為可信。權氏得貴妃之說,可能見於王世貞《弁山堂別集》或查繼佐《罪惟錄》,不足為據。而朝鮮實錄則說權妃得封顯仁妃,亦不足論。權氏在明朝宮廷受封,當據《明實錄》為是。
有文章稱永均為權妃之父,也值得討論。查《明實錄》確實稱永均是權妃之父,國中諸史自然以此為藍本。但朝鮮《李朝實錄》記“太宗九年(永樂七年)四月條記:‘本國所進處女權氏被召先入,封顯仁妃,其兄永均除光祿卿。’太宗九年閏四月條記:‘帝(成祖)待永均特厚,引入內殿謂曰:除汝崇班,欲令近侍。然爾妹在此,爾亦不還,老母有不豫之情矣。’世宗六年(永樂二十二年)十二月條:‘光祿寺卿權永均卒,太宗顯仁妃之兄也。’”永均是朝鮮人,是兄是父以《李朝實錄》為據更可靠些。
關於權妃毒殺案與呂魚之案
據《李朝太宗實錄》十四年(永樂十二年)九月條記,呂氏因妒權氏之寵,勾結官宦,從一銀匠家裡借得砒霜,摻進茶里毒殺權氏。此事本無人知,到永樂十一年,呂氏與權氏兩家宮婢吵嘴泄漏出來,經審是實,成祖便盡殺呂氏及宮中之人。這裡結論很清楚:呂氏嫉妒權氏,暗下毒手。另一處見《李朝世宗實錄》六年(永樂二十二年)十月條,“賈人子呂氏入皇帝宮中,與本國呂氏以同姓結好,呂氏不從。賈呂畜憾,及權妃卒,誣告呂氏點毒於茶進之。帝怒,誅呂氏及宮人數百餘人。”後一種結論是:商人出身的呂氏為泄私憤,誣告朝鮮呂氏投毒,而朝鮮呂氏實際上是清白的。兩處記載截然不同,取何種結論更為可信呢?因缺乏旁證材料,我們只能作一些可能性的分析。首先,《李朝太宗實錄》記呂氏毒殺權氏一事,與《明實錄》記權妃以疾去世的說法並不矛盾。慢性砒霜中毒死亡與病死不易區別,若權氏是因持續飲用有砒霜的茶致死,在隨征途中是很難被查出的,實錄也只能記其得疾身亡。其次,《李朝太宗實錄》記該事時間是永樂十二年,距呂氏案發僅一年之隔。事後由明朝太監尹鳳及通事元閔生向朝鮮國王匯報,此時正值永均在明朝,明成祖召見他並告知呂氏案的情況,永均歸朝鮮後,亦向國王證實了元閔生的報告。相比之下《李朝世宗實錄》所載時間是永樂二十二年,時成祖已崩,且不說前已定案,就其源自韓妃乳母金黑之口述,也值得懷疑。如果金黑出於對呂氏的同情,隱瞞真相,信口只說呂氏被害是因為商人出身呂氏的誣告(這種可能性不能排除),那么,呂氏造成的謀殺案就要被說成是成祖製造的冤案。因此,我們更有理由相信第一種說法,這樣,權妃案件的始末就很明了。
關於明代的殉葬
在明代初期,皇帝死後由妃嬪殉葬的情況很多,自明太祖朱元璋開始,到明宣宗朱瞻基,6任皇帝,前後60年,均以後宮活人殉葬。活人殉葬之後,新皇帝就會給這些死去的宮女追贈一些頭銜,表彰她們的行為,並下發一道通知:“茲委身而蹈義,隨龍馭以上賓,宜薦徽稱,用彰節行”(《明史》113卷 )
有人認為,明成祖的殉葬妃嬪可能沒有30人那么多,但事實上,明宣宗的嬪妃在明朝皇帝里算是比較少的,但他死後有10人殉葬,而且這10人里大部分是級別比較低的嬪妃和宮女,只有一位何氏是冊封過的妃子,像淑妃劉氏這種冊封過但無子的嬪妃都沒有殉葬。而根據現存的史料,成祖的嬪妃應該是全部殉葬了,有像陳氏這樣的妃子,也有級別比較低的昭容,美人,再加上宮女,所以,可以說30人並不誇張。
《明史》(113卷)說 ,初,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若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 ,皆自錦衣衛所試百戶、散騎帶刀舍人,進為千百戶,帶俸世襲,人謂之“朝天女戶”。這段的意思是,朱元璋死時以活人宮女殉葬,他們的父兄因此受到優恤和恩眷。《明史》(113卷)還說,“歷成祖,仁、宣,亦皆用殉”。
在明朝,不但最高統治者的皇帝死了要用活人殉葬,而且皇帝的兒孫們,即諸侯王死了,也要用活人殉葬。《明史》(113卷)還記載說:“景帝以郕王薨,猶用其制,蓋當時王府皆然 ”。
結束明朝活人殉葬歷史的是明英宗。
明英宗朱祁鎮的父親朱瞻基死的時候,強迫從死的妃子“哭聲震殿閣”的場面強烈刺激了這位當初才是9歲的孩子朱祁鎮,這段經歷成為他一生的夢魘。他即位後的13歲那年,他的哥哥周王朱有燉死了,明英宗寫信給另一個哥哥朱有爝,要求不要讓活人殉葬。但是,朱有燉的妃子鞏氏、夫人施氏、歐氏、陳氏、張氏、韓氏、李氏,皆殉死(《明史》120卷)。王世楨《山堂別集》也記錄了此事。
明英宗貴為皇帝,甚至也沒有能夠阻止自己的哥哥將大量活人殉葬的做法。他雖然不能禁止他的哥哥,但他自己還是親自立遺囑禁絕了自己身後活人殉葬的事。他的遺囑說:“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
至此,明代宮廷中的殉葬制度終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