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翅螢

黑翅螢

黑翅螢主要出現在海拔1500公尺以下山區,發生期在3至6月份間,常有大量發生的現象,是台灣螢火蟲中數量頗多且容易觀察的種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黑翅螢
  • 拉丁學名:Luciola cerata E. Olivier
  • :動物界
  • :鞘翅目
Luciola cerata E. Olivier
鞘翅目螢科,為完全變態昆蟲,生活史需經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幼蟲陸生性,以蝸牛蚯蚓或節肢動物的屍體為食,雄蟲體長約為7.6至8.8毫米,雌蟲體長約為10.1至11毫米,成蟲發出黃綠色螢光。
黑翅螢黑翅螢
外觀特徵:雄蟲體長7.6~8.8毫米,雌蟲體長10.1~11.0毫米。雄蟲頭部黑色,觸角黑色,絲狀。前胸背板橙黃色。足橙黃色。前翅黑色,有許多小圓形點刻與淡黃色細毛。第56節腹板有2枚乳白色長橢圓形發光器,顏色為黃綠色。雌蟲體形略較雄蟲大,複眼較雄蟲不發達,外型及顏色與雄蟲相似。第五節腹板有1枚乳白色長橢圓形發光器。
生態習性:幼蟲陸生,主要生長於海拔1500公尺以下山區,恆春半島除外。黑翅螢是台灣螢火蟲中發生數量最多,也最具觀賞價值的種類,各地賞螢地點多以本種為主力。發生期成蟲喜歡聚集在較為空曠的草地上或河床兩岸,會同時明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