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院東頭鄉是沂蒙“紅嫂”祖秀蓮的故鄉,位於沂水縣城西南25公里,總面積106平方公里,耕地3.2萬畝。轄37個行政村,120個自然村,9000戶,2.9萬口人。院東頭鄉位於山東省山水聖人和黃金海岸旅遊大格局的中間地帶,隨著青萊高速、
長深高速建成並在沂水交匯,全鄉旅遊的可進入性大為提高;特別是隨著沂河濱河大道建成通車,將形成沂水、沂南、莒縣等周邊縣半小時生活圈,臨沂、日照等市一小時生活圈,成為“臨沂後花園”。
全鄉屬純山區,辛子山林場駐此,全鄉森林覆蓋率51.2%。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平均海拔400米左右。主要河流峙密河,境內長26公里。有中型水庫1座,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水庫型4座,塘壩34座。系暖溫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2.0℃—13.0℃,年均降水量820—850毫米,無霜期為190—200天。盛產生薑、板栗、茶葉,系全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年產生薑2000萬公斤、板栗1050萬公斤、茶葉2萬公斤。主要特產有沂蒙全蠍、山山牛、山參、何首烏、松蛹、松菇等。旅遊資源豐富,岩溶地貌獨特,革命戰爭紀念地、古寺院遺址、古樹眾多,已形成了以天然地下畫廊、地下螢光湖國家AAA級景區為核心的“沂蒙山鄉生態休閒旅遊”,擁有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1處,國家AAA級景區2處,正在按照國家AAA級景區規劃建設的景區5處,有星級賓館2處。 全鄉堅持把握和搶抓機遇,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以新理念、新思路科學定位全鄉發展問題,在短短的幾年時間,發生了令人矚目的變化,實現了跨越發展,走出了一條以品牌引領帶動,培植旅遊主導產業,推進區域經濟結構轉型,促進新農村建設的新路子。旅遊產業從小到大,快速形成了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年接待遊客突破80萬人次,2006年旅遊總收入占GDP的比重達到10.3%,成為臨沂市第一個“旅遊明星鄉鎮”。工業企業從無到強,成為新的經濟成長極。落戶縣經濟開發區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泓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入“山東省級高新技術企業”行列,“循環經濟”成為企業新的增長點,
企業以酒精深加工為鏈條的年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0萬噸。特色品牌由少到多,品牌集群效應開始顯現。“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沂蒙山國家地質公園(園區)”、“山東十大最美的地方”、“山東十佳鄉村游景區”、“山東省著名商標”等26個國家、省、市級品牌引領山鄉經濟走出大山,成為名副其實的“品牌之鄉”。後續項目梯次跟進,可持續增長的勢頭強勁。“沂蒙山古酒城”、“蒙山龍霧”山茶文化園、沂蒙山鄉自駕車營地休閒度假村、“紅嫂故里”等旅遊商品等項目梯次跟進,以良好的品牌效應拓展著更為廣闊的市場,展現出了旅遊型新農村的新魅力。工商稅收高幅遞增,財政經濟結構加速轉型。以旅遊和農產品加工業為主體的工商稅收連續四年保持3位數增長,2007年實現工商稅收1500萬元,是2002年的35倍;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在全縣各鄉鎮中兩年進位8個位次。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經濟發展環境條件更加優越。連續三年修路95公里,每千人修路3.17公里,是全縣平均水平2.16倍,境內有硬化路21條102.4公里,是2001年的13.8倍。
全鄉最具特色、最具潛力、最具活力的是旅遊資源,今後全鄉堅持以集群化的思路開發旅遊產品,發展旅遊產業。總體定位堅持以旅遊服務型小城鎮為中心,以“風吹草底見牛羊”的生態大環境為背景,以各具特色的旅遊景區、旅遊景點為支撐,以綠色生態林帶為連線線,以淳樸的民風民俗、濃郁的山鄉文化為內涵,以旅遊型新農村建設為示範,努力把全鄉規劃成為特色鮮明、富有個性、極具吸引力和親和力的旅遊景區、休閒鄉村、度假營地。
沿革
境內望仙院興盛時,四方香客不斷來此敬香,院東頭村是入院的山口,逐漸有人在此居住做買賣而形成村落,因其位於望仙院之東,故稱院東頭。2013年4月與原許家湖鎮的35個行政村合併成立了沂蒙風情旅遊景區管委會,轄72個行政村,6.2萬人口。
名勝古蹟
望仙院
又名資慶寺,位於院東頭鎮張家莊子村,現存塔樓1個,鐘鼓樓1間,碑石若干,其他磚石散見於各處。據碑石記載,“望仙院,建於漢,盛於唐,歷宋元明清,時有名僧住錫其間,方其盛時,僧徒千餘人,戒律精嚴,殿宇宏麗,為齊魯冠”。該寺毀於民國末年。
當地民間流傳著望仙院神秘興衰的始末。當年有五台山和尚三脫化欲赴外地另擇廟址。臨行前,師傅送他一隻虎,一口鐘。並囑他“虎住人不住,鐘留人才留”。三脫化來到今沂蒙地界後,遵囑將虎留在了當地“留虎峪村”後,挑鐘繼續前行,來到附近張家莊村時,見山下溪水內蛟龍相鬥,隨住足觀看。再挑鐘前行時,竟怎也挑不起,隨依師傅所囑,在此建院修行。此後500年間,望仙院香火興盛,鼎盛時有僧眾999人。一天,住持方丈發現,吃飯時竟為1000人。於是突發靈感,令每個和尚都系一根紅線,結果找到了多出的小和尚。飯後,方丈命跟蹤他的來處,在轉過山腳時,小和尚隱身不見,在其消失的地方,發現了一株“千年參”。方丈即命挖出人參,煮熟分食。但寺內有狗聞到了香味,竟將人參偷吃。在失去了千年參靈氣的護佑之後,望仙院從此走向衰落。
“地下螢光湖”
位於院東頭鎮時密山下。該洞全長1009米,東、西、南、北四個洞門自然形成,方位之正世間罕見。洞中空間闊大,有大量的鐘乳、奇石及天河、天鍋、天橋、洞內洞等自然奇觀,而且留有人文古蹟。該溶洞約形成於0.65億年至2.3億年前,其中“螢光湖”面積2.5萬平方米,體積24萬立方米。開發過程中,發現距地表較近的溶洞中,寄居著一種螢火蟲。據專家調查發現,這種螢火蟲是水陸兩棲的黃黑翅螢,屬於只在陰濕的岩洞中寄居生存的珍貴物種。該旅遊區可與紐西蘭的奧克蘭維多摩螢火蟲洞相媲美,為世界罕見的獨特景觀。在地下螢光湖中,目前最多的是黃黑翅螢的幼蟲,生長期長達9個多月,它們附著在洞壁上,構成了瑰麗神奇的星空夢幻景象。地下螢光湖一年四季都能賞螢。成蟲最多的季節是在晚春、初夏或秋天。
“天然地下畫廊”溶洞
位於院東頭鎮留虎峪村,九頂蓮花山下。總長6600米,一期開發1600米。畫廊內鐘乳遍布,石筍林立。108處主要景觀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捲曲石、石花、石旗、石毛、石冰花、石幔、石盾、月奶石、米黃玉等參差錯落、千姿百態。國寶級捲曲石僅在世界四處溶洞中有發育,數道石門將畫廊自然天成“北國風光”“宇宙奇觀”“南國風情”“海底世界”四幅百萬年從未示人的神秘畫卷,形成了“一道門一個府地、一道門一方洞天”的勝景,在北方溶洞中極為罕見。
劉家店子春秋文化遺址
位於院東頭村東南4公里處,峙密河北岸,地處平原。1977年冬,村民在村西取土時,發現兩座墓葬和一座車馬坑,出土了大批青銅禮樂器和車馬器。1978年2月,山東省博物館會同沂水縣圖書館對墓葬和車馬坑進行了清理。一號墓出土一對黃太子伯克盆,屬春秋中期。二號墓車馬坑屬春秋中期、中後期。墓內出土銅器、陶器、金器等470餘件,分別陳放在墓室和棺內。其中,嵌金文物是時代最早的一例。據考證,這裡是史學界爭議多年的春秋“密邑”遺址。
仙姑頂戰役遺址
位於院東頭鎮駐地西4.5公里。仙姑頂海拔543.6米,面積約1平方公里,山體為石英斑岩、石英砂岩及混合片麻岩等結構,植被以松、槐為主。相傳何仙姑曾居此,故名。1942年9月,八路軍魯中軍區一部和當地政府部分工作人員在此打退侵華日軍多次圍攻,安全轉移,稱為仙姑頂戰役。此山建有革命烈士公墓。
法華寺
位於院東頭鎮曲家洞子村。道光年間的《沂水縣誌》記載,法華寺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十八年(644年)春,傳說是春秋戰國時期鬼谷子王禪老祖修煉得道的地方。該寺香火一直興盛,毀於清朝末年。在長達千餘年的漫長歲月里,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五到十六,前來燒香拜佛的人絡繹不絕,現當地民眾仍送燈拜佛,並自發舉行盛大的佛會。
翰林府
始建於清朝末年,位於劉家店子村。據記載,翰林府占地50畝,設計為“中”字形,一門四進。第一進小四合院為東西客廳,並張掛古今字畫、名人手跡。第二進大四合院為後代學習場所,又設東花園、西花園,盡栽丹桂幽篁,奇樹異花;建東西兩座藏書樓,每座藏書樓分二層,一座專藏典籍,供後輩子孫及鄉鄰讀書之用,一座專用藏釧鼎金石、名人字畫。第三進大四合院為內宅住所,第四進小四合院為劉氏家祠。
其它遺址
宗祠廟遺址位於院東頭鎮廟嶺子,距鄉駐地4.5公里。據宗祠廟建廟碑載:“金大定八年(1168年)於此嶺建廟,名曰宗祠廟”。何姓宗廟不詳。現存古柏樹2株,距今500年,有殘碑數塊。黃龍庵位於院東頭鄉留虎峪村內,現僅存古銀杏樹2棵,當地有“先有黃龍庵,後有望仙院”之說。塔澗庵位於院東頭鄉崮墩村,何時興建無記載,毀於民國中期,現存古銀杏樹1株,碑刻4塊。洞賓祠位於四門洞村,據傳說始建於唐朝,為八仙之一呂洞賓修煉之地。毀於民國期間,現存懸崖古柏樹、銀杏樹各一株,有唐代石刻“洞天”一處。玉皇廟位於院東頭鄉辛子山林場,處於深山老林之中,始建於明初,毀於民國,據石碑記載,該廟清朝末年曾三次重修。現存碑石若干,周圍有全國稀有樹種槭樹、朳樹,皆合抱粗。
林果之鄉
該鄉自古就有“林果之鄉”的美譽,林果業是該鄉的主要經濟支柱產業之一,特別是板栗的種植,更是歷史悠久,全省有名的占地近一畝的板栗樹王就生長在該鄉下岩峪村,全鄉僅老闆栗資源就有6000畝。1991年該鄉被縣確定為板栗基地鄉後,由原來的山坡分散種植向集約規模化發展,使全鄉板栗園面積達到1.5萬畝,新發展的“板栗基地村”20多個,主要品種有煙青、石豐、華豐、粘底板等十幾種,年產量達到1000萬斤,總收入4000萬元。目前,該鄉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板栗市場集散地,大量的優質板栗通過各地商販和外貿等部門銷往全國各地,有的還出口到韓國、日本、菲律賓等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