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描述:雄蟲體長10.0~11.0mm,體色為橙黃色,前翅末端為黑色,觸角絲狀,腹部末端有2節乳白色發光器,發光器前兩節的左、右側黑褐色斑紋,是「邊褐」一名之由來。
第一節為長橢圓形,第二節為半圓形,形態與大專黑螢極為相似,但可由其體型較小,且發光器之前一至三節的兩側為黑色。加以區別。雌蟲只有一節發光器,發光器前兩節側邊黑褐色斑紋較不明顯,型態與雄蟲相似,但體型略較雄蟲大。
幼蟲:陸生。外形及顏色均與黑翅螢幼蟲極為相似,目前僅能從幼蟲的腹部顏色上來概略區分。本種腹部的顏色較黑翅螢幼蟲來的淡些,且乳白色布為較黑翅螢多些。
[span]
[span]基本生態:邊褐端黑螢主要分布於台灣中北部低海拔山區之農園,以台北、新竹的數量較多。成蟲夜行性,發橙黃色光,閃爍頻率快,但持續時間不長,發生期為3-10月間。幼蟲陸生,以蝸牛、蚯蚓、昆蟲等小動物屍體為食。從前邊褐端黑螢可能分布在平原地區,因為棲地的開發與破壞,數量日漸減少,而目前在靠近山區,因休耕而雜草叢生的農田中,是幼蟲良好的棲地,但由於休耕農田耕作制度經常改變,因此族群數量也相對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