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陽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鹹陽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已經77次鹹陽市政府常務會議同意,鹹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1月24日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鹹陽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1月24日
  • 發布單位:鹹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
第一章  準確把握生態環境保護形勢
“十三五”期間,鹹陽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來陝考察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和切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始終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堅持“六治六清”全面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明顯好轉,人民民眾生態環境幸福感不斷增強,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第一節  主要成效
一是大氣環境質量穩步提升。嚴格執行鐵腕治霾、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畫,以四大結構最佳化為著力點,全面落實“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燃、增綠”六大措施,全力推進大氣環境質量改善。減煤方面,嚴控煤炭消費,強化過程、目標管理,完成清潔取暖改造66.4萬戶,淘汰35蒸噸/時以下燃煤鍋爐4048台,拆改燃煤集中供熱站27座,完成417台燃氣鍋爐低氮燃燒改造,煤炭消費量由“十三五”初的1306萬噸下降至920萬噸。抑塵方面,實行建設項目“紅黃綠牌”動態管理,有效監督揚塵治理“六個百分百”落實,市區渣土車全部實行公司化、規範化運營,道路機械化清掃率市區、縣城分別達到90%、70%以上。控車方面,加大道路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市區入城口設定聯合檢查站17個,淘汰高排放營運柴油貨車9223輛,超額完成淘汰任務,編碼登記非道路移動機械3140台,投運更新清潔能源公車、計程車共883輛,實現市區全覆蓋。治源方面,嚴控“兩高”行業準入,關停彩虹光伏玻璃等3家企業,水泥、磚瓦等行業69家企業實現達標或超低排放;57家重點涉氣排污單位安裝環保設施用電工況監管系統,220家企業、324座加油站、256座噴漆房完成VOCs治理;分類整治“散亂污”企業2962家。禁燃方面,強化316個視頻監控與格線員巡查聯動,充分發揮視頻監控和格線化監管作用,大力推廣秸稈利用技術,2018-2020年秸稈綜合利用率均達到90%以上。增綠方面,全市森林覆蓋率提升至39%,綠化造林工程取得實效。2020年全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為235天,較2016年增加65天,PM2.5濃度年均值為54微克/立方米,較2016年下降34.1%,環境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由7.77下降至5.37,人民民眾藍天獲得感顯著增強。
二是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以河湖長制為引領,以水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以碧水保衛戰為抓手,紮實推進《鹹陽市水污染防治方案》實施,全面推進渭河流域綜合治理。工業源方面,核發排污許可證882張,實現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全覆蓋;2家省級以上工業集聚區和31家水環境重點排污單位全部實現線上監測實時監控。城鎮生活源方面,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日設計處理能力達到76.3萬噸,城市和縣城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96.4%、91.7%;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理率100%;縣級及以上城市污水收集處理基本實現全覆蓋。農業農村源方面,在涇陽、乾縣試點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的行政村占比達到30.8%;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0.69%,規模化養殖場糞污水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8.26%;化肥、農藥使用量保持零增長。飲用水源方面,率先在全省完成鄉鎮(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劃定水源保護區284處;完成6個縣級地表水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29個環境問題整治。流域治理方面,建成和恢復濕地17處,面積約6700公頃。劃定渭河生態保護區91.8平方公里,加寬改造堤防76公里,整治灘面14.27公里,建成16.82公里生態長廊,鹹陽湖獲評4A級景區,水生態系統修復成效顯著。全市8條河流20個斷面Ⅰ~Ⅲ類比例為80%,較2015年上升38個百分點,其中11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100%。
三是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加強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對26處疑似污染地塊名錄實施動態管理。完成123家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信息核實採集、風險篩查,興平、武功等12個縣市(區)全部完成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定。建立健全有害垃圾處置全過程監管體系,積極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城市建設。全市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5%,醫療廢物集中無害化處置率達到100%。持續推進北部礦山治理,完成“旱腰帶”治理15.94平方公里,生態修復成效明顯,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722平方公里。全市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占比達89.5%,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保持在90%以上,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均實現負增長,全市創建產地準出示範基地22個,綠色標準化集成示範基地3個。全市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均為100%,2020年淨土保衛戰工作被評為省級優秀等次。
四是達標排放與污染減排成效顯著。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實施質量總量雙管控,將污染減排作為改善環境質量的重要抓手,印發《鹹陽市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畫實施方案(2017-2020年)》,全面推進火電、水泥、煤炭等七個重點行業污染源達標排放,全市2家火電企業4台機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46家磚廠完成提標改造,台玻玻璃公司完成天然氣窯爐改造並安裝線上聯網。全市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全部建成,工業園區廢水處理達標率100%,中水回用率達到30%以上。列入省考的34個減排項目全部按期完工,累計發放排污許可證923家,全市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較2015年分別下降12%、12%、25.15%、25.09%。
五是環境監管與風險防控能力不斷提高。持續推進環境監管信息化建設,建成包含141個空氣和7個VOCs 及4個國控水質自動監測站、49個土壤點位的環境質量監測網路,安裝生物質熱成像視頻監控316個,建成市級礦山環境線上監測監控平台,生態環境監管水平有效提升。組織開展“凌晨”“綠盾”“清廢”等專項執法行動,有力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完成化學品生產使用情況調查,全市21家危險廢物經營單位處置能力達到96萬噸/年,建成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1座,深入開展石化企業、危險化學品運輸等環境隱患排查整治,環境風險態勢總體穩定。
六是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全面加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領導機制,緊扣社會關切,圍繞污染防治攻堅戰,出台《鹹陽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鹹陽市禁止露天焚燒農作物秸稈條例》等地方法規,制定《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逐級壓實屬地管理責任及行業部門監管責任。不斷強化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落實,持續推進生態環境領域改革,生態環境執法監管力度明顯提升。聘請專家團隊開展“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秦都、興平、三原、禮泉等縣區推行“一縣一策”,修訂應急減排清單、編制污染源排放清單,進一步提升科學治霾水平。積極推進“三線一單”、生態紅線劃定工作,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成果顯著。緊盯主流媒體,召開新聞通報會曝光各類環境問題,充分利用“12369”環保舉報熱線,受理並答覆市民環境投訴問題。企業污染治理的主體責任意識不斷強化,生態優先理念成為普遍共識,治污攻堅的強大合力得到進一步凝聚,全社會關心環境、參與環保、貢獻環保的行動更加自覺,公眾參與監督意願明顯增強,生態文明建設地位更加突出。
第二節  面臨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我市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快速轉型期、勢能集聚期,總體處於動能轉換、追趕超越的攻關期,煤炭、能源化工、建材等傳統產業仍占重要地位,優勢特色產業轉型升級動能尚未完全釋放,電子信息、高端製造、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仍處於能量積累期,污染防治和環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重要關口,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高水平保護、在高水平保護中促進高質量發展要求更加迫切。
從經濟發展來看,“十四五”時期,我市生產總值預計達到3100億元,年均增長預計7.0%左右。數字經濟、智慧型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得到發展壯大,“一廊一帶一基地”現代產業布局持續升級,煤炭資源開發利用逐步實現“三個轉化”,能源消費結構將得到進一步最佳化,統籌發展與保護的難度增大。
從城鎮化進程來看,“十四五”時期,隨著西安-鹹陽一體化進程取得實質性進展,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顯著增強,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將進一步提升,“一心三極三帶五板塊”城鄉格局基本形成,全市城鎮化率將達到60%,新型城鎮化加速發展,居民消費規模擴張,城鎮化進程與資源環境承載力之間的矛盾進一步顯現。
從社會發展看,“十四五”時期,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到3.8萬元,中等收入群體擴大,人民民眾對優質生態產品供給需求逐步增大,社會發展帶來的新型環境問題逐步顯現,生態環境治理更加複雜,治理範圍不斷擴大、治理難度不斷增加,環境健康與生態安全保障等緊迫性凸顯。
第三節  挑戰與機遇
“十三五”期間,我市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但成效仍不穩固,部分地區和領域環境質量仍然偏差,綠色發展取得明顯進展,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狀況還未得到根本性改變,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難度依然較大,“美麗鹹陽”建設面臨新的挑戰。
一是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難度增加。我市被列為汾渭平原大氣污染防治主戰場之一,複合型污染嚴重,臭氧污染控制難度大,全市2020年平均優良天數為235天,距國家考核指標還有較大距離,PM2.5平均濃度雖呈逐漸降低趨勢,但仍處在較高濃度水平;全市河流劣Ⅴ類斷面治理、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規範化建設仍需加強;土壤環境敏感性高,污染源類型複雜,土壤有機污染和無機污染環境風險並存;北部礦山生態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山水林田湖統籌保護等仍需持續推進。
二是污染防治基礎薄弱。全市污水收集處理能力難以滿足當前污染防治需要,雨污分流存在短板。部分縣(區)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主體責任不清、持續運營難度大。全市應急監測裝備配置不足,應急監測能力與日趨繁重的環境應急任務需求差距較大。揮發性有機物控制等制度體系和手段薄弱,基層專業技術人員緊缺、資金投入不足、環境保護基礎能力與監管任務形勢不相適應,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總體不高。
三是綠色發展任重道遠。全市“一產不大、二產不強、三產不優”的產業結構現狀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第二產業占經濟總量比重為44.1%,高耗能高排放行業企業仍有一定存量,綠色發展還需深入推進,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仍有較大空間,高質量全面轉型面臨諸多困難。
四是環境安全風險隱患不容忽視。危險化學品運輸等飲用水源地安全隱患防範壓力不斷增大,危險廢物安全處置和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還存在薄弱環節。渭北旱腰帶區域生態系統退化,環境風險管控還需持續發力。
同時要看到,黨的十九大,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建設生態文明定位於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為新時代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強大動力。隨著高質量發展的深入推進,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生態環境保護迎來歷史性的戰略機遇。“十四五”時期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重要講話精神的重要時期,也是鹹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起步期,要堅定綠色發展信念,堅持生態優先,牢牢把握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的時代內涵,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積極融入綠色“一帶一路”建設,保持定力,堅定信心,奮力譜寫鹹陽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
第二章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主要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來陝考察重要講話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認真落實中省市決策部署,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面向美麗鹹陽建設目標,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寬廣度,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統籌推進“提氣降碳強生態,增水固土防風險”,全面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全面落實“五項要求”和“五個紮實”,緊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關中平原城市群(陝西地區)戰略、綠色“一帶一路”等重要戰略機遇,推進鹹陽環保事業一路向“陽”,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秀美新鹹陽。
第二節  基本原則
綠色導向,生態優先。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積極融入雙循環發展格局,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對經濟發展的最佳化調整作用,加快西安-鹹陽一體化進程,構建綠色發展經濟體系,致力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質量核心,協同治污。堅持以全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著力解決人民民眾身邊的生態環境問題。以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倒逼污染物減排和結構調整,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堅持減污增容並重,提高污染治理措施的靶向性和針對性,為鹹陽人民民眾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統籌謀劃,系統施治。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系統性思維,將生態保護修復與環境治理相統籌,城市治理與鄉村建設相統籌,環境治理、生態修復、應對氣候變化相統籌,堅持生態優先、城區引領、集群帶動,聚焦系統保護、整體管控、分類施策。
深化改革,創新為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廣度,紮實有序推進,鞏固提升已有工作成果。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在“十四五”重點領域取得新突破。以解決制約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問題為導向,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形成與治理任務、治理需求相適應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第三節  主要目標
總體目標:到2025年,全市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紮實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取得明顯成效。大氣環境取得根本性扭轉,空氣優良率明顯提升。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水生態功能初步得到恢復。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水平持續提升。農村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環境風險防控能力明顯增強,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穩步提升,環境安全有效保障,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建立健全,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確保鹹陽經濟社會發展一路向“陽”。
展望2035年,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根本好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重大成效,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顯著提高,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基本退出,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不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空氣品質根本改善,水環境質量全面提升,土壤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生態環境治理體現和治理現代化基本實現,讓人民民眾幸福感全面提升。
第三章  堅持綠色引領,有力助推高質量發展
緊抓西安—鹹陽一體化建設機遇,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以產業、能源、交通運輸和農業投入結構調整為切入點,提高經濟發展生態效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第一節  深化結構調整,堅持綠色導向
推動產業結構綠色轉型。按照“精煤、優電、擴新、促轉化”的思路,實施清潔低碳能化提能行動,以鏈條延伸和品質提升為主線,積極構建以煤化工為主體,煤電、石油化工、橡膠化工為配套的高端化工產業體系,推動由傳統煤化工向有機化學品和化工新材料、精細化學品等新興煤化工轉型。嚴把高耗能高排放項目準入關口,持續深入推進水泥熟料、燒結磚瓦等落後產能淘汰和過剩產能壓減。以石化、化工、建材、工業塗裝、包裝印刷、農副食品加工等行業為重點,開展全流程清潔化、循環化、低碳化改造,促進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在電力、建材等重點行業領域實施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加強建材、水泥、火電、鑄造等重點行業及燃煤鍋爐無組織排放管控,持續推進物料(含廢渣)運輸、裝卸、儲存、轉移和工藝過程等無組織排放深度治理。深入推進重點行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提高清潔生產對碳達峰、碳中和貢獻度。推動重點行業有序開展超低排放改造。
提升能源結構清潔低碳水平。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加快發展新能源,擴大地熱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綠色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的綜合套用率,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按照煤炭集中使用、清潔利用的原則,重點削減非電力用煤。在保證溫暖過冬的前提下,持續推進清潔取暖工作,全面實現城鎮地區以熱電、燃氣鍋爐等集中供暖為主,分散式天然氣、電、可再生能源等利用為輔的清潔取暖格局,農村地區綜合採用天然氣、電、可再生能源等取暖方式,鼓勵採取儲能式電鍋爐等清潔能源供暖技術,禁止新建燃煤集中供熱站。新增天然氣氣量優先保障居民生活和冬季採暖,實現“增氣減煤”。
完善綠色交通運輸體系。全面實施國六排放標準,非道路移動柴油機械第四階段排放標準,鼓勵將老舊車輛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替換為清潔能源車輛。持續推進清潔柴油車(機)行動。調整貨物運輸結構,進一步提高鐵路運輸比例。推進城區及區域綠色客運體系建設,加快西安-鹹陽一體化捷運為主的軌道公交交通系統建設。加快車輛結構升級,新增或更換環衛、綠化、市政等車輛時,在滿足各項作業指標的情況下,優先選擇新能源或清潔能源車,鐵路貨場新增或更換作業車輛主要為新能源或清潔能源汽車。到2025年,公共領域新增公交、出租100%使用新能源車輛,物流配送等車輛中新能源車輛比例進一步提高。
最佳化農業投入結構。嚴格管控秸稈露天焚燒。推進農業秸稈資源化利用,建立完善的秸稈收儲運用體系。大力推廣秸稈機械化深翻還田、覆蓋還田、碎混還田及堆漚腐熟還田等技術,優先開展就近就地還田。推廣秸-飼-肥種養結合、秸-沼-肥能源生態、秸-菌-肥基質利用、秸-炭-肥還田改土等秸稈循環清潔利用技術。推廣固化成型、生物氣化、熱解氣化、炭化等能源化利用技術。鼓勵將秸稈用於青貯、氨化、微貯、顆粒飼料製造等。探索推進畜禽糞污、秸稈、農田殘膜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廣農業高效節水技術。推進農藥、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
第二節  實施重大戰略,區域協同共治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按照“生態立市”發展思路,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原則,堅守主體功能區劃,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完善渭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跨區域協作機制,抓好西安-鹹陽一體化、建設大西安的歷史機遇,紮實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不斷提高生態保護和建設水平。以水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污染減排和生態擴容兩手發力,統籌水資源利用、水環境治理和水生態保護。以“改善泔河水質、恢復清河有水、修復涇河生態、鞏固渭河成果、保障飲水安全”為總體思路,優先解決水資源問題,著力恢復清河(重點是三原縣段)有生態水;著力破解水環境問題,渭河、漆水河水質穩定保持,涇河、黑河、三水河鞏固提升,清河、泔河、冶峪河綜合治理;逐步改善水生態問題,優先考慮解決涇河流域水生態脆弱問題。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歸併及功能區範圍調整最佳化。完善水沙調控機制,推動黃河流域從過度干預、過度利用向自然修復、休養生息轉變。
關中平原城市群(陝西地區)協同保護。立足關中平原城市群(陝西地區)建設,堅持區域生態一體化建設,劃定並嚴守生態紅線,保護和維護好可持續發展的底線與生命線。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分區分類開展受損生態系統修復,系統整治並修復湖泊、濕地等生態功能重要區域,科學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深化大氣污染協同治理,聚焦產業排放源治理,協同推進移動源、生活源、農業源綜合治理,實行更嚴格的排放標準,加快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堅決取締“散亂污”企業,實施煤炭消費強度控制,持續推進揚塵管控。加強流域水污染防治,基於流域水質改善目標,嚴格控制流域污染物排放總量及強度,加強城鎮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與提標改造,推進雨污分流和老舊管網改造,促進污水處理提質增效,提升污泥無害化處置水平。強化中小河流環境治理,加大黑臭水體整治力度,全面消除劣Ⅴ類水體。強化工業企業和工業集聚區污水處理全收集、全處理和達標排放,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度。
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推進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理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提升綠色發展水平,保障生態環境安全,大力推進綠色工業製造、綠色城鎮化,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綠色貿易,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推動生態環保政策溝通,強化環保宣傳和公眾參與,加強環保合作機制和平台建設,推進環保信息共享和公開,引導社會環保力量參與交流。完善政策措施,促進綠色金融,推動綠色採購,實施綠色審批通道。支持綠色技術創新,推進清潔生產,發展環保產業,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開展生態環保領域合作,引導優勢環保產業合作共建產業技術園區及示範基地。
第三節  加強巨觀管控,保障綠色發展
構建國土開發保護新格局。實行最嚴格的空間管控,統籌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為最佳化提升城市功能、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空間保障和戰略留白。逐步構建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生態功能區三大空間格局,城市化地區強化開發與保護並重,增強資源高效集聚能力;農產品主產區注重保護為主、開發為輔,著力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護耕地、禁止開發基本農田;生態功能區重點以保護為主、限制開發,提供更高質量生態產品。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建立以“三線一單”為核心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加強“三線一單”在規劃編制、政策制定、環境準入、園區管理、執法監管等方面的套用。
完善巨觀環境管理政策。強化綠色發展政策保障,主動服務“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深化生態環境領域“放管服”改革,推進環評審批和監督執法“兩個正面清單”制度化、規範化。加強能耗總量和強度雙控,持續實施污染物總量控制,抑制高碳投資,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產能規模,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深入推進生態補償機制,進一步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等生態功能重要區域的生態保護補償力度。
大力推進綠色技術創新。加強生態環境領域技術研發和創新,加快推廣套用減污降碳技術,強化對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保護與修復、城市綠色發展、生態農業等領域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的支持,推廣煤礦低瓦斯利用技術。強化PM2.5與O3污染協同控制、NOx與VOCs協同控制、大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排放協同控制等專項研究。
第四章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圍繞“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要求,落實中省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戰略,積極開展二氧化碳達峰行動。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著力培育低碳新增長點、建立低碳新經濟體系,顯著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第一節  開展二氧化碳達峰行動
制定二氧化碳達峰計畫。以二氧化碳排放達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積極開展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路徑研究,制定既符合達峰總體要求又符合鹹陽市經濟發展需要的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將達峰目標任務進行分解,加強達峰目標過程管理,確保如期實現。
深化綠色低碳行動。積極探索開展低碳城市建設,創建低碳園區、低碳社區、低碳校園等。編制市級溫室氣體排放清單,落實重點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制度。大力推進低碳產業發展,提升低碳產業在全市產業結構中的比重,探索開展碳金融、碳普惠相關工作。
穩步推進重點行業達峰。推動建材、石化、電力、化工、煤炭等重點行業制定達峰目標,儘早實現碳排放達峰。鼓勵大型國有企業制定碳達峰行動方案,推動重點行業企業開展碳排放強度對標活動。加大對二氧化碳減排重大項目和低碳技術創新扶持力度,加快推進CCUS技術研發、示範和產業化。
第二節  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推動重點領域二氧化碳控排。構建富有特色的現代低碳產業體系,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升級改造建材、化工領域工藝技術,控制工業過程溫室氣體排放。推進低碳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探索完善公交優先的城市交通運輸體系。開展綠色出行行動,大力實施節能和新能源汽車推廣計畫,加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綠色低碳建築體系,全面推進建築綠色低碳化發展,大力發展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推廣綠色建材。持續推進既有居住建築和公共建築的綠色節能改造,強化新建建築節能降耗。
協同控制溫室氣體與污染物排放。探索推進排污許可制度與碳排放交易制度協同,充分發揮排污許可證“一證式”管理作用。將溫室氣體管控納入環評管理。協同推進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強度雙降,加強污水、垃圾等集中處置設施溫室氣體排放協同控制。加強對溫室氣體排放重點單位監管並納入生態環境監管執法體系。探索開展甲烷、全氟化碳、氧化亞氮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工作。
積極參與碳排放交易。配合國家和省級主管部門組織市內重點企業參加碳排放交易市場工作,促進企業碳排放權市場交易規範運行。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全社會減排成本方面的作用。
第三節  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管理
提升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將適應氣候變化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並與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消除貧困、基礎設施建設等有機結合,構建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新格局。全面提升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能力,鼓勵在農業、林業、水資源、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及區縣、生態脆弱地區積極開展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基礎研究、技術研發、教育宣傳、人才隊伍建設。
努力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科學推進國土增綠,加強重點區域生態保護修復力度,努力提高森林質量,逐步提升森林蓄積量和森林碳匯儲量。加強農田保育,最佳化種植結構,推廣秸稈還田、精準耕作等保護性措施,增加農業土壤碳匯。加強濕地保護,通過合理的開發模式和利用方式增強濕地碳匯能力。
推行綠色低碳生活和生產方式。進一步努力提升民眾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的意識,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實施低碳產品惠民政策,鼓勵和引導消費者購買節能低碳產品。加強公共慢行系統建設,引導低碳居住、綠色出行,加大綠色低碳宣傳力度。營造市民共同參與綠色低碳發展的良好氛圍。
第五章  致力協同共治,持續改善大氣環境
鞏固藍天保衛戰成效,堅持源頭防控、綜合施策,突出PM2.5和O3等重點因子協同控制,推進VOCs和NOx協同減排,強化區域協同共治和重污染天氣應對,推進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績效分級管控,持續改善全市大氣環境質量。
第一節  以綜合管理統領大氣環境治理
全面深化目標管控。立足汾渭平原全國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的定位,以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目標倒排空氣品質改善階段性要求。2025年,城市細顆粒物年均濃度和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考核目標。根據目標制定空氣品質限期達標規劃,明確達標時限、路線圖和重點任務,逐年公布達標任務進展及完成情況。
健全大氣污染協作治理體系。堅持汾渭平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提升區域大氣協同治理水平。強化部門間協調聯動機制,各相關部門立足職能、協調聯動,綜合採用經濟、法律以及必要的行政、技術手段做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共同解決跨部門、跨區域的大氣污染治理問題。
最佳化污染天氣應對體系。落實應急回響聯動機制,動態更新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細化應急回響措施,實施“一廠一策”清單化管理,提高應急監管科學化水平,落實重點精準減排。全面推進績效分級差異化管控,逐步擴大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績效分級和應急減排實施範圍。逐步完善城市大氣污染來源解析和污染源清單等工作機制,推進城市大氣環境質量管理的精準化和科學化。
第二節  持續推進多污染源治理
持續推進工業污染源減排。深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加大對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的環境整治力度。加快磚瓦等行業污染治理升級改造,水泥企業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加大不達標工業爐窯、煤氣發生爐淘汰力度,對熱效率低下、敞開未封閉,裝備簡易落後、自動化程度低,無組織排放突出,以及無治理設施或治理設施工藝落後等嚴重污染環境的工業爐窯,依法責令停業關閉。按照排污許可管理名錄規定按期完成涉工業爐窯行業排污許可證核發,已核發排污許可證的,應嚴格執行許可要求。鞏固燃煤鍋爐拆改成效、燃氣鍋爐低氮改造成果。加強自備燃煤機組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管控,確保按照超低排放運行。探索建立“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監管長效機制,堅決打擊遏制“散亂污”企業死灰復燃等現象。
重點管控移動污染源排放。嚴格管控高排放機動車污染排放,持續推進非道路移動機械柴油機尾氣達標治理,基本消除未登記或冒黑煙工程機械。加大車用燃油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力度,強化油品儲運銷監管,持續開展儲油庫、油罐車、加油站油氣回收專項檢查,年銷售汽油量大於5000噸的加油站和油庫,安裝油氣回收自動監控設備。
深入強化生活污染源管控。加快電源結構調整,減少煤電占比,嚴控煤電裝機規模,加快現役煤電機組節能升級和靈活性改造。原則上不再新增自備燃煤機組,支持自備燃煤機組實施清潔能源替代,鼓勵自備電廠轉為公用電廠。鞏固清潔取暖成果,實施超遠距離供熱。加快替代熱源建設,逐步關停10萬千瓦以下燃煤小熱電機組。加快天然氣儲氣設施建設步伐,建立完善調峰用戶清單,採暖季期間實行“壓非保民”。
第三節  統籌推進多污染物協同減排
系統推進重點污染物協同減排。開展PM2.5和O3污染協同防控“一市一策”研究,加強重點時段、重點領域、重點行業治理,強化分區分時分類差異化精細化協同管控,推動PM2.5濃度持續下降,遏制O3濃度增長趨勢。建立以PM2.5和O3治理為核心、以NOx和VOCs綜合整治為切入點的持續改善空氣品質行動計畫。
深入推進VOCs綜合整治。建立石化、化工、工業塗裝、包裝印刷、家具等重點行業源頭、過程和末端全過程控制體系,加強餐飲油煙專項治理和汽修行業監管,推動VOCs綜合治理。全面落實《揮發性有機物無組織排放控制標準》(GB37822-2019)要求,持續開展無組織排放排查整治,加強含VOCs物料全方位、全鏈條、全環節密閉管理。企業新建治污設施或對現有治污設施改造,應依據排放廢氣的濃度、組分、風量、溫度、濕度、壓力,以及生產工況等,合理選擇VOCs治理技術和治污設施。
深化揚塵管控措施。推進揚塵精細化管控,建立揚塵污染源清單。全面推行綠色施工,將綠色施工納入企業資質評價、信用評價。重點區域道路、水務等線性工程進行分段施工。推進低塵機械化濕式清掃作業,渣土車實施硬覆蓋與全密閉運輸,強化綠化用地揚塵治理。大型煤炭、礦石、乾散貨堆場,全面完成抑塵設施建設和物料輸送系統封閉改造。
加強其他涉氣污染物治理。推進養殖業、種植業大氣氨減排,加強源頭防控,最佳化肥料、飼料結構。開展餐飲油煙、惡臭異味專項治理。加強消耗臭氧層物質(ODS)的管理。推進污水處理、畜禽養殖、橡膠、塑膠製品等行業惡臭防治技術套用。加強生物質鍋爐燃料品質及排放管控,禁止使用劣質燃料或摻燒垃圾、工業固廢,對污染物排放不符合要求的生物質鍋爐進行整改或淘汰。
第五章  統籌“三水”共治,穩步提升水生態環境
以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堅持“三水統籌”,協同推進地表水與地下水、岸上和水裡、陸域與河流保護與治理,力爭“十四五”期間持續改善泔河水質,逐步恢復清河生態水,打造涇河良好水生態,穩定保持渭河水環境,保障飲水安全,推進流域水生態環境穩步提升。
第一節  最佳化區域水資源配置
加強水資源科學管控。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嚴格實行水資源總量和強度雙控,落實規劃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完善並強化水資源聯合調度、保障機制,抓好流域水系連通,保障流域內渭河、涇河、清河、泔河、冶峪河等重點河流良好生態流量。最佳化區域水資源配置,統籌好地表水與地下水、天然水與再生水、常規水與非常規水,有序推進區域重點水源工程建設,建成亭口水庫彬長礦區輸配水工程,配合完成引漢濟渭輸配水北幹線工程、東莊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啟動實施引漢濟渭輸配水北幹線鹹陽支線工程。加強中水、疏乾水開發利用,為城鄉生活和工業供水提供可靠水源。
全面提升流域水資源利用效率。實施節水行動,倡導全社會形成節水型生產生活方式。持續推動工業節水,嚴格用水定額管理,大力推廣先進節水工藝和技術,到2025年,工業萬元增加值用水量降低5%以上。加強城市節水,改造嚴重漏損供水管網,加快城鎮節水型器具推廣使用。積極發展農業節水,持續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完善灌區配套設施建設。
推進再生水循環利用。完善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體系,開展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推動建設污染治理、循環利用、生態保護有機結合的綜合治理體系。工業生產、城市綠化、道路清掃、車輛沖洗、建築施工以及生態景觀等用水優先使用再生水,因地制宜推進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加大再生水處理設施和管網建設力度,建設滲、蓄、用、排等相結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設施,到2025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5%以上。強化化工、食品發酵等高耗水行業生產工藝節水改造和再生水利用,鼓勵行業廢水深度處理回用,推進礦井水綜合利用,到2025年,全市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達到90%以上。
第二節  按源頭抓好水污染防治
推進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強化河湖長制,以控制單元為基礎,統籌推進水陸污染治理與生態保護修復。最佳化實施以控制斷面和水功能區相結合為基礎的地表水環境質量目標管理,逐步建立“流域-水功能區-控制單元-行政轄區”多層次的流域空間管控體系,加強重點流域綜合治理,對涇河、清河、泔河實施“一河一策”和“一斷一策”達標提升,推動流域水質改善。推進“受納水體-入河排污口-排污管線-污染源”全鏈條管理,確定禁止設定排污區域和限制設定排污區域,多部門協同推進入河排污口審批手續完善工作,持續推進入河排污口排查,以城市建成區及重要水體為重點,建立入河排污口台賬並定期更新和完善。
持續推進工業污水治理。嚴格控制新建、擴建化學製漿造紙、化工、印染、果汁和澱粉加工等高耗水、高污染項目,嚴格限制增加氮磷污染物排放的工業項目,引導工業企業污水近零排放,規範工業集聚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運行,加強自動線上監控設施運維與聯網管理,推進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分類管理、分期升級改造和污水管網排查整治。
深化城鎮生活污染治理。加強城鎮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與提標改造,提升區域污水處理能力,因地制宜在污水處理廠出水口處建設人工水質淨化工程。推進新建污水處理設施與配套管網的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投運,大力實施污水管網補短板工程,實施管網混錯接改造、破損修復。城鎮新區管網建設及老舊城區管網升級改造中實行雨污分流,鼓勵推進初期雨水收集、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建設人工濕地水質淨化工程,對處理達標後的尾水進一步淨化。污水處理廠出水用於綠化、農灌等用途的,合理確定管控要求,確保達到相應污水再生利用標準。到2025年,完成市區老舊城區管網升級改造。優先選用資源化利用等技術,加快污泥無害化、資源化處置設施建設,禁止處理處置不達標的污泥進入耕地,非法污泥堆放點一律予以取締。2025年底前全市主城區、各縣(市、區)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100%、95%以上。
強化農業源水污染綜合防治。以降低氮磷負荷為重點,持續推進農業源污染控制,推行測土配方施肥,鼓勵採用“種養平衡”、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模式,結合畜禽養殖場密集程度、治污水平,提出畜禽養殖場(小區)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及污染治理設施建設等任務。敏感區域和大中型灌區,推廣利用現有溝、塘、窖等,配置水生植物群落、格柵和透水壩,建設生態溝渠、污水淨化塘、地表徑流集蓄池等設施。
分類別做好水體保護。加強飲用水水源安全保障。強化城市飲用水水源地達標治理與規範化建設,依法清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違法建築和排污口。推進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環境綜合整治和水源監控能力建設,開展縣級以上水源地環境狀況評估。提升水源地水質監測和預警能力,強化飲用水水源地風險管控,健全保護區穿越道路風險防控設施和危險化學品運輸管理制度。強化黑臭水體綜合整治。切實推進涇陽縣國家級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工作,進一步鞏固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效,建立黑臭水體動態管理機制,形成黑臭水體問題清單,做好定期排查,強化長效管理,切實解決水體黑臭問題。
第三節  持續推進水生態改善
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圍繞流域濕地、水源涵養區、自然岸線等重要生態空間,實施水生態保護修復,加強渭河、涇河流域水生態治理,提高渭河鹹陽境內生態區保護及修復能力。對不符合水源涵養區、水域、河湖緩衝帶等保護要求的人類活動進行整治,因地制宜探索恢復土著魚類和水生植物。對河流源頭及現狀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的江河湖(庫)定期開展水生態環境健康評估,制定實施水生態環境保護方案。列入《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的湖庫,應定期系統調查和評估湖泊生態安全狀況,加強湖泊流域污染防治,對於受損水體實施流域生態建設和修復,對重點湖庫開展生態健康評估。
積極推動水生態擴容。按照“有河有水、有魚有草”的原則,分區分類開展水生態恢復。對遭到破壞的水源涵養區、生態緩衝帶,加強生態恢復與生態建設;對水生生境受損嚴重、水質狀況較差的重點水體,因地制宜實施生態用水保障、生境修復等工程。沿河區域實施雨水集流與人工濕地保育、涵養水源工程,在污水處理廠下游、支流入幹流口、河湖入庫口等適宜區域開展人工濕地建設。積極開展涉水自然保護區和河湖緩衝帶建設,增強水源涵養能力。
保障河湖生態流量。加強生態流量保障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推進水資源和水環境監測數據融合。持續推進流域水系建設,加大枯水期渭河興平斷面以上北岸支流水庫的下泄生態流量。探索開展生態補水試點,科學確定生態流量,將其作為流域水量調度的重要參考,持續推進流域水系建設,保障河道生態水量。
第七章  加強源頭防控,保障土壤環境安全
堅持淨土保衛戰有效舉措,以改善土壤和地下水質量為核心,以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人居環境安全為出發點,切實加強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強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全面提升市縣監管能力,穩步推進水土環境風險協同防控,逐步改善區域土壤環境質量。
第一節  強化土壤和地下水系統防控
提升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監管能力。完善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監測網路,建立“長期監測+重點監測”相結合的土壤監測新模式,整合最佳化地下水監測體系,形成地下水監測網路和數據報送制度。加強土壤和地下水生態環境執法,提升執法裝備水平,配備攜帶型污染檢測儀器、設備。依法將土壤、地下水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納入日常執法內容,開展“雙隨機、一公開”執法檢查。強化基層人員隊伍建設。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傾的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監管執法工作機制,組織開展監管執法工作培訓,創新監管方式方法。定期開展土壤、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相關培訓。
強化土壤污染綜合防控。進一步摸清土壤污染狀況。探索實施73類行業以外的典型行業用地及周邊耕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加強土壤源頭管控,動態更新土壤污染重點監管企業名錄並向社會公布。將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納入排污許可管理,嚴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質排放,督促企業規範開展土壤污染隱患排查。對重點區域涉重金屬行業,石油加工、化工等重點行業進行提標改造。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對超標排放造成土壤污染的企業掛牌督辦,限期治理,對治理後仍不能達標的企業堅決依法關停。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拆除設施、設備或者建築物、構築物的,應當制定包括應急措施在內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報所在地縣級生態環境、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備案並實施。
加強地下水污染源頭預防。識別地下水型飲用水源保護區及補給區周邊可能存在的污染源,研判風險等級,建立完善地下水型飲用水源補給區內優先管控污染源清單。推進化學品生產企業、危險廢物處置場、垃圾填埋場等地下水重點污染源污染狀況調查及防控。逐步推進地下水環境自行監測,建立監測數據報送制度。研究推動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劃定,明確環境準入、隱患排查、風險管控等管理要求。
第二節  推進土壤分類管理和安全利用
切實加大耕地污染防治保護力度。加強耕地污染源頭控制,深入實施耕地分類管理。進一步加大優先保護類耕地的保護力度,嚴格控制在優先保護類耕地集中區域新建有色金屬礦採選、有色金屬冶煉、化工、電鍍、製革、鉛蓄電池、農藥、危廢處置、電子拆解、涉重等行業企業,加快優先保護類耕地集中區域現有重點行業企業提標升級和技術改造,確保其面積不減少、環境質量不下降。
持續推進耕地安全利用。根據土壤污染狀況和農產品超標情況,開展耕地土壤污染成因排查和分析,通過農藝調控、種植業結構調整、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等措施確保耕地安全利用,降低農產品超標風險。強化農產品質量檢測,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對安全利用類耕地,結合主要農作物品種和種植習慣等情況,制定並實施安全利用方案。
深入實施建設用地準入管理。嚴格用地準入,對列入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地塊,不得作為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加強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管理。對用途變更為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的地塊,以及重點監管企業騰退地塊,依法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和風險評估。健全部門間聯動監管機制,加強土地徵收、收回、收購以及轉讓、改變用途等環節的監管,充分利用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系統,提升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監管能力。推動多圖合一管理。實現疑似污染地塊、污染地塊空間信息與土地利用現狀、國土空間規劃以及“三線一單”的“一張圖”管理。
有序推進土壤污染治理修復。以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為重點,實施土壤污染防治、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重點工程。以用途變更為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以及騰退工礦企業用地為重點,有序推進風險管控和修復。以金屬表面處理及熱加工、基礎化學原料製造、專用化學品製造等行業為重點,探索在產企業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模式。強化風險管控和修復工程監管,重點防治轉運污染土壤非法處置,以及污染地塊修復過程中產生的二次污染,確保實現風險管控和修複目標。
第三節  實施地下水污染風險防控
推動地下水環境分區管控。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區劃研究,科學劃定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以“雙源”為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重點對象,以飲用水水源保護為核心,加強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補給區保護。強化地下水污染源及周邊風險管控。
推進地下水生態環境狀況調查評估。開展地下水型飲用水源補給區及供水單位周邊區域、國控點位周邊區域環境狀況和污染風險調查評估。對化學品生產企業、工業集聚區、礦山開採區、危險廢物處置場、垃圾填埋場等地下水污染源及周邊區域,開展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地下水環境風險。
推進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以化工類工業聚集區、危險廢物處置場和生活垃圾填埋場為重點,探索開展城市區域地下水環境風險管控。探索地下水治理修復模式。
第八章  強化綜合整治,提升農業農村生態環境
繼續按照“一保二治三減四提升”的總體思路,以農村環境質量改善為出發點,以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農業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為抓手,強化污染治理、循環利用和生態保護,統籌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農村環境整治,突出重點區域、重點領域,深入打好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攻堅戰。
第一節 持續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開展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環境風險排查整治。全面排查影響農村飲用水水源地安全的工業企業、畜禽養殖、水產養殖、垃圾堆放等環境風險源,制定飲用水水源地整治方案和應急預案,提高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污染防治、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水平。加強飲用水水源生態環境監管。落實水源地保護、工程建設、水質監測檢測“三同時”制度,按季度監測評估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供水單位供水和用戶水龍頭水質狀況。
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推進縣域農村生治污水治理規劃實施。結合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農村改廁工作,統籌推進縣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及資源化利用。以水源保護區、城鄉結合部、鄉鎮政府駐地、中心村、旅遊風景區等五類村莊為重點推進農村污水治理。結合村莊規劃、地形標高、排水流向,合理布置污水管網。著力健全設施運行管護機制。強化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監管。
有序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逐步消除農村黑臭水體,統籌開展農村水系綜合治理和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合理選擇治理技術模式,因河因塘施策,分區分類,標本兼治。探索建立山地丘陵、平原、缺水、生態環境敏感等典型地區治理技術模式。
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構建“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科學合理”的垃圾分類體系,引導村民對易腐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等分類投放,實現源頭減量。積極開展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範創建,統籌推進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最佳化垃圾收運處置設施布局,加快建設符合農村實際、方式多樣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儲、運輸和處置體系。
持續推進農村清潔取暖。繼續鞏固農村散煤治理成效,推進全市農村冬季清潔取暖。建立農村取暖管理機制,地方各級政府明確責任部門,加強各部門協調,保障農村取暖科學有序發展。選擇適宜推進策略,因地制宜將農村炊事、養殖、大棚用能與清潔取暖相結合,充分利用生物質、沼氣、太陽能、罐裝天然氣、電等多種清潔能源供暖。推進現有農村住房建築節能改造,不斷完善政策和監管措施,提高全市農村建築節能水平。
強化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監管。創新監管手段,探索運用大數據、APP等技術裝備,及時發現農業農村環境問題。建立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管理信息平台,健全農業農村環境監測網路體系。鼓勵公眾對農村地區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事件進行舉報。
第二節 著力解決養殖業污染
嚴格畜禽規模養殖環境監管。堅持“以種定養、種養結合”,推動全市畜禽養殖布局最佳化。依法將規模以上畜禽養殖場納入重點污染源管理,嚴格畜禽養殖環境監管執法,依法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對設有固定排污口污水達標排放的畜禽規模養殖場,實施排污許可制度,確保畜禽糞污處理設施正常運轉。推動畜禽規模養殖場配備視頻監控設施,記錄糞污處理、運輸和資源化利用等情況,防止糞污偷運偷排。進一步完善畜禽規模養殖場直聯直報信息系統,構建統一管理、分級使用、共享直聯的管理平台。
加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以種養結合、綜合利用為導向,編制實施縣域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規範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定與管理。加強規模以下養殖戶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在散養密集區支持建立糞污集中處理中心,培育新型市場主體,推廣“截污建池、收運還田”畜禽糞污治理模式。到2025年,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加強水產養殖污染防治,最佳化水產養殖空間布局,加強水產養殖尾水排放控制管理,加快推進水產養殖節水減排。
第三節 有效防控種植業污染
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在糧食主產區、蔬菜集中產區等重點區域,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推動化肥施用強度有效降低。深入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因地制宜推進化肥機械深施、機械追肥、種肥同播、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提高肥料和水資源利用效率。深入實施農藥減量控害。推廣低毒低殘留農藥,大力推廣套用生物防治、生態控制、理化誘控、科學用藥等綠色防控技術,提升重大病蟲害綠色防控能力,推動農藥施用強度有效降低。推廣大型植保機械,提高農藥利用率。
加強秸稈、農膜廢物資源化利用。持續推進秸稈全量化綜合利用,鼓勵開展秸稈還田,推進秸稈利用長效化運行。切實加強秸稈禁燒管控,強化地方各級政府秸稈禁燒主體責任。重點區域建立格線化監管制度,在夏收和秋收階段加大監管力度。推廣普及標準地膜、生物可降解地膜、機械化檢拾回收,推進地膜源頭減量。健全完善農膜回收利用體系和長效機制,強化產銷用環節監管,推動生產者、銷售者和使用者落實回收責任。
第九章  強化保護修復,維護生態安全
按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深化安全格局構建,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實施生態統一監管,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物安全保障,不斷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第一節  築牢生態安全格局
構建自然生態安全螢幕障。以渭河沿岸生態帶、渭北旱腰帶和北部礦山三個重點區域為抓手,逐步推動全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全覆蓋,構建自然生態屏障。強化渭河流域生態保護,持續開展流域、生態保育、生物多樣性、礦山生態、地災、土地等方面的生態保護修復與綜合整治。
加速構建國土生態安全螢幕障。以保護和建設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維護生物多樣性為核心,繼續實施重點生態建設工程,持續做好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工作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管控好林地、森林、濕地和生物多樣性生態紅線,有效維護國家生態安全。
提高自然保護地管護能力。持續開展全市自然保護地調查摸底和分析評估工作,分類建立管理制度和監管機制,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嚴格把關自然保護地等相關行政許可審批,嚴格涉及自然保護地建設項目審批制度,嚴禁開展與自然保護地方向不一致的活動,各類自然保護區等生態敏感區及劃定的生態紅線內全面禁止新的小水電開發。強化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及監管能力建設,有效加強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類和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保護,進一步加大生態系統、物種基因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提高自然保護區管護能力。
第二節  加強重要生態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加大野生動植物、瀕危樹種、古樹名木等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探索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區。持續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進一步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減貧和惠益分享示範工程,保護好重點野生動植物物種和典型生態系統,確保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穩定發揮。大力實施森林保護、重點區域綠化等林業重點工程,繼續紮實開展森林防火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加強生物安全監管。嚴格履行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公約,持續開展全市生物多樣性調查與生態影響評估工作,加快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全過程監督的制度化、法制化、規範化。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加強外來物種管控,持續開展自然生態系統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監測和預警,加強外來入侵物種和轉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加強對自然保護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等重點區域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工作的監督,開展自然保護地外來入侵物種防控成效評估。
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強對保護優先區域內典型生態系統、珍稀、瀕危和特有物種等多樣性保護,統籌就地與遷地保護。積極協調推進全市打擊整治破壞野生動物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在強化就地保護的基礎上,持續開展疫源疫病巡護監測。
第三節  加強生態系統治理修復
加強城市生態修補與修復。持續最佳化城區綠地格局,增強綠地生態功能,加強城市公園綠地、城郊生態綠地和隔離綠帶等建設,推進林區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城市山體河湖等自然風貌保護,開展受損山體、廢棄工礦用地修復。實施城市河湖生態修復工程,系統開展城市江河、湖泊、濕地等治理和修復。重點推進鹹陽市渭河生態區建設、乾縣漠谷溝生態綜合治理、旱腰帶(關中北山)生態修復等重大項目。
強化水土保持及水生態修復。紮實推進河長制、湖長制,持續推進河湖管理和保護範圍劃定,深化河湖綜合整治和修復工作。繼續以淳化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永壽、長武和旬邑黃土高原固溝保塬等項目為重點,加大重點地區水土流失治理力度,開展水土流失嚴重區域綜合治理,加大清潔型小流域治理力度,加強坡面、河溝道及村莊等重點治理區的水土流失與面源污染綜合整治。持續推進病險淤地壩除險加固及提升改造。以渭河、涇河和渭北旱腰帶等“兩河一帶”為重點,加快實施三北防護林六期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退化林分修復工程、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積極推進荒漠化、水土流失等治理。實現森林面積和蓄積“雙增長”。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蓋率穩定在40.4%左右。
強化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工作。加大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力度,構建重要濕地、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等多類型的濕地保護網路。對受損及退化的濕地和湖泊,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通過生態駁岸建設、河岸植被修復、面源污染防控及河道疏浚等綜合措施,逐步恢復生態功能。到2025年,建設6個國家濕地公園,9個縣級濕地公園,濕地保護面積不低於15.6萬畝。
加快北部毀損礦山生態修復。科學規劃礦山開採,嚴控新建露天礦山,嚴禁非法開採無序開採,確保礦山破損面積不再增大。進一步加強對區域內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及建設的監管,落實礦山企業環境恢復治理的主體責任,督導企業“邊開採、邊治理”。加大開採礦山的治理與修復力度,重點實施礦區地質環境治理、地形地貌重塑、植被重建等生態修復和土壤、水體污染治理。加快實施彬州市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工程。到2025年,全市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率達到98%以上。
第四節  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統一監管
加強生態保護執法監督。建立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建設生態保護紅線監管體系,進一步加強重要生態系統保護監管。以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為重點,依法統一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強化與自然資源、水利、林業等相關部門協同,完善執法信息移交、反饋機制。持續推進“綠盾”專項行動,全面完成對自然保護地典型違法違規問題的排查檢查。
加強生態質量狀況調查監測評估。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因素,進一步加強對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等生態退化區的監測評估與監管,有效恢復重點河流、森林、濕地等重要生態系統,由側重增加森林、濕地等重要生態系統“面積”向“面積與質量並重”轉變。將生態質量狀況監測評估結果作為制定自然保護地與生態保護補償的重要依據。
做好重要生態保護工程實施成效評估。定期組織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成效自評估,掌握工程實施進度,把握工程質量,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全過程生態質量、環境質量變化情況監測。
第十章  加強風險防控,牢守環境安全底線
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牢固樹立環境風險防控底線思維,完善環境風險常態化管理體系,強化重點領域環境風險防控,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收集處理,重視新污染物治理,推動環境風險防控由應急管理向全過程管理轉變,保障生態環境與健康。
第一節  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風險防控管理體系
強化生態環境與健康管理。逐步將環境健康風險納入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建立生態環境突發事件後評估機制和公眾健康影響評估制度。開展生態環境健康風險識別與排查,探索構建生態環境健康風險監測網路,針對與健康密切相關的污染物來源及其主要環境影響和人群暴露途徑開展監測,提升全市公民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
加強環境風險預警管控。健全生態系統風險預警與防控體系,協同推進重點區域流域生態環境污染綜合防治、風險防控與生態恢復,持續強化重點領域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嚴格敏感目標附近建設項目準入條件,重點關注工業園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地表水體等敏感目標,實施分類分級風險管控。開展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風險與防範,防範交通事故引發次生環境污染事件,進一步提高重點區域風險防範和預警管控。
提升生態環境應急能力。以化工園區等為重點,健全防範化解突發生態環境事件風險和應急準備責任體系,嚴格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實施企業環境應急預案電子化備案,實現全市涉危涉重企業電子化備案全覆蓋,2022年底前完成縣級及以上政府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修編。加快推進重點流域上下游聯防聯控機制落地實施,提升突發水污染事件應對能力。開展典型突發環境事件案例分析,做好環境應急物資篩選與評價,建立健全環境應急物資資源共享、綜合調度、徵用補償機制。推動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加強市級、縣級生態環境保護部門應急監測裝備配置,開展環境應急管理業務培訓,提升業務能力。
第二節  提升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能力
加強大宗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加強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推廣固體廢物資源化、無害化利用處置新技術。建立健全固體廢物信息化監管體系,加大固體廢物走私打擊力度。嚴格控制新建、擴建固體廢物產生量大、區域難以實現有效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置項目。在重點行業實施工業固體廢物排污許可管理,鼓勵固廢產生企業自行綜合利用,嚴格控制增量,逐步解決工業固體廢物歷史遺留問題。加強建築垃圾分類處理和回收利用。促進主要農業廢棄物全量利用。開展非正規固體廢物堆存場所排查整治。
推動生活垃圾處理處置。建設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運和分類處理設施,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全過程管理,因地制宜推進廚餘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提高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水平。鼓勵產業園區建設生活垃圾處理處置設施,統籌各類垃圾處理。設定符合標準的有害垃圾暫存點,集中收集後的有害垃圾應由具備相應處置資質的單位進行統一集中轉運。
有效治理白色污染。規範塑膠廢棄物回收利用和處置,推進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膠製品生產、銷售和使用。持續開展塑膠污染治理部門聯合專項行動,禁止生產和銷售厚度小於要求的超薄塑膠購物袋、聚乙烯農用地膜和納入淘汰類產品目錄的一次性發泡塑膠餐具、塑膠棉簽、含塑膠微珠日化產品等違法行為。創新推動快遞、外賣行業包裝“減塑”。在重點區域開展塑膠垃圾專項清理。到2022年,一次性塑膠製品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得到推廣,塑膠廢棄物資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到2025年,塑膠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膠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第三節  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收集處理處置
著力強化危險廢物環境監管能力。強化危險廢物運輸、貯存和使用等重大環境安全風險源的系統治理,實現全鏈條管理。明確各部門監管職責,強化協調溝通,形成工作合力。落實企業主體責任,依法及時公開危險廢物污染環境防治信息,依法依規投保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將涉危險廢物突發生態環境事件應急處置納入政府應急回響體系,完善環境應急回響預案。對新改擴建項目依法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嚴格危險廢物污染環境防治設施“三同時”管理。到2022年底,危險廢物監管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危險廢物非法轉移傾倒案件高發態勢得到有效遏制,基本補齊危險廢物收集處理設施方面短板。到2025年底,建立健全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的危險廢物監管體系。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充分保障,技術和運營水平進一步提升。
統籌危險廢物處置能力建設。支持研發、推廣減少工業危險廢物產生量和降低工業危險廢物危害性的生產工藝和設備,推動源頭減量化。推動收集轉運貯存專業化,支持危險廢物專業收集轉運和利用處置單位建設區域性收集網點和貯存設施,開展小微企業、科研機構、學校等產生的危險廢物有償收集轉運服務。建立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運輸車輛備案制度,推進轉移運輸便捷化。推進工業窯爐協同處置,新建危險廢物集中焚燒處置設施處置能力原則上應大於3萬噸/年,控制可焚燒減量的危險廢物直接填埋,適度發展水泥窯協同處置危險廢物。
提升醫療廢物處置與應急能力。將醫療廢物處置設施納入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範圍,加快推進彬州市醫療廢物處置中心項目建設,2022年6月底前,實現各縣(市)都建成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處置體系。市、縣人民政府應將醫療廢物收集、貯存、運輸、處置等工作納入重大傳染病疫情領導指揮體系,強化統籌協調,保障所需的車輛、場地、處置設施和防護物資。加強醫療廢物分類管理,做好源頭分類,促進規範處置。保障重大疫情醫療廢物應急處置能力,統籌新建、在建和現有危險廢物焚燒處置設施、協同處置固體廢物的水泥窯、生活垃圾焚燒設施等資源,建立醫療廢物協同應急處置設施清單。2021年底前,全市應至少明確一座醫療廢物協同應急處置設施,同時明確該設施應急狀態的管理流程和規則。
第四節  加強新污染物環境風險管控
持續加強新污染物風險管控。建全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環境風險管理體制,強化新化學物質事中事後監管,督促企業落實環境風險管控措施。全面落實《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有毒有害化學物質淘汰和限制措施,強化綠色替代品和替代技術推廣套用。嚴格執行產品質量標準中有毒有害化學物質含量限制。對使用有毒有害化學物質或生產過程中排放國家認定的新污染物的企業,全面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加強石化、塗料、紡織印染、醫藥等行業新污染物環境風險管控。督促有關企業加強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落實企業環境風險防控主體責任。
嚴格履行國際化學品領域相關公約。加快淘汰、限制、減少國際環境公約管控化學品,鼓勵對限制或禁止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替代品和替代技術的研發與套用,支持無汞催化劑和工藝研究與開發套用。嚴厲打擊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非法生產和使用、添汞產品非法生產等違法行為。
第五節  持續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控
加強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在涉重金屬產業分布集中、重金屬環境問題突出的區域、流域,對新(改、擴)建涉重金屬重點行業建設項目實施“等量替代”或“減量替代”。以結構調整、升級改造和深度治理為主要手段,推動實施一批重金屬減排工程,持續減少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鼓勵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採用先進生產工藝和技術。深入推進涉重企業清潔生產。
強化涉重金屬企業環境監管。嚴格執行重金屬污染物排放標準並落實相關總量控制指標。繼續淘汰涉重金屬重點行業落後產能,完善涉重金屬相關行業準入條件,禁止新建落後產能或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建設項目。加大對涉重金屬企業的監督檢查力度,嚴厲打擊違法排污行為,對整改後仍不達標的企業,依法責令其停業或關閉,並將企業名單向社會公布。
第六節  強化核與輻射安全監管
提升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水平。全面推進監管、監測與執法能力建設,實現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系統化、科學化。強化核與輻射安全風險防控,全面提升核安保水平,加強對核技術利用單位的輻射安全監督檢查,持續開展核與輻射安全隱患排查專項執法檢查。強化輻射類項目的事中事後監管,確保放射源和Ⅱ類以上射線裝置的輻射安全管理達到標準化要求,廢舊放射源安全收貯達到100%,確保核技術利用與電磁安全水平。
提升核與輻射應急回響能力水平。完善輻射事故應急工作機制,完成市、縣兩級輻射事故應急預案制修訂與評估。加強應急演習和培訓,市級達到處理較大、一般輻射事故能力水平。強化核技術利用單位輻射事故應急主體責任,建立應急預案,配備應急裝備。嚴防放射性污染事故發生,確保核與輻射環境安全和公眾健康。
第十一章  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全面加強黨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領導,堅持共建共治共享、市場導向和依法治理原則,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落實各類主體責任,提高企業主體作用和社會組織、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形成導向清晰、決策科學、執行有力、激勵有效、多元參與、良性互動的環境治理體系。
第一節  健全生態環境管理制度體系
健全領導責任體系。貫徹落實《鹹陽市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貫徹執行中、省各項決策部署,組織落實目標任務、政策措施,加大資金投入。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市縣黨委和政府承擔具體責任,督促落實企業環境污染治理的主體責任,統籌做好監管執法、市場規範、資金安排、宣傳教育等工作。
開展目標評價考核。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體系,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約束性指標管理,統籌規範考核工作,將生態環境重點指標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精簡整合相關專項考核。建立環境質量綜合排名制度。健全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全面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
深化落實環評制度。不斷健全環境影響評價等生態環境源頭預防體系,對重點區域、重點流域、重點行業依法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嚴格建設項目生態環境準入,開展重大經濟、技術政策生態環境影響分析和重大生態環境政策社會經濟影響分析。加快推進環評與排污許可融合銜接。
全面實行排污許可證制度。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實施固定污染源全過程管理和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加強排污許可證後管理,開展排污許可專項執法檢查,落實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組織開展基於排污許可證“審計式監管”聯動試點,推動重點行業環境影響評價、排污許可、監管執法全閉環管理。持續做好排污許可證換證或登記延續動態更新。
完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圍繞區域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實施排污總量控制,推進依託排污許可證實施企事業單位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分配、監管和考核。建立非固定源減排管理體系,實施全過程調度管理。統籌考慮溫室氣體協同減排效應,著力推進多污染物協同減排。推動總量控制、生態環境統計、監測、執法等環境管理制度銜接。
第二節  完善生態環境法律法規
提升法治建設。堅持依憲施政、依法行政,積極組織學法活動,不斷提高行政決策法治化水平。堅持依法治污,嚴格執行國家環保法律法規,嚴格執行《禁止露天焚燒農作物秸稈條例》《濕地公園保護管理條例》《鹹陽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等地方環保法律法規。不斷完善地方性法規,起草《鹹陽市水污染防治條例》,積極推動鹹陽市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規的出台。強化行政處罰案卷審查能力和現場執法能力。
加強司法保障。建立生態環境執法、監測機構聯合行動、聯合培訓等機制。強化生態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機制,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機關、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信息共享、案情通報、案件移送制度。強化對破壞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的查處偵辦,加大對破壞生態環境案件起訴力度。完善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民事、行政公益訴訟機制。依法推進環境公益訴訟,加強檢察機關提起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工作。加大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力度。具備實施條件的前提下,在人民法院調整設立專門的環境審判機構,統一涉生態環境案件的受案範圍、審理程式等。探索建立“恢復性司法實踐+社會化綜合治理”審判結果執行機制。
第三節  發揮市場機制激勵作用
構建規範開放的市場。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最佳化營商環境。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引導各類資本參與環境治理投資、建設、運行。規範市場秩序,減少惡性競爭,防止惡意低價中標,加快形成公開透明、規範有序的環境治理市場環境。建立完善經濟手段對總量、資源管理的調節機制,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
創新環境治理模式。以生態環境污染治理“市場化、專業化、產業化”為導向,積極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開展園區污染防治第三方治理示範,探索統一規劃、統一監測、統一治理的一體化服務模式。對工業污染地塊,鼓勵採用“環境修復+開發建設”模式。全面落實鼓勵生態環保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支持發展節能環保技術諮詢、清潔生產審核、產品認證、節能環保設施委託運營等生態環保服務新業態。探究開展小城鎮環境綜合治理託管服務試點和生態環境導向的城市開發(EOD)模式試點,強化系統治理,實行按效付費。
健全價格收費機制。嚴格執行環境保護稅法。嚴格落實“誰污染、誰付費”政策導向,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費+第三方治理”等機制。適時完善天然氣價格、居民階梯電價制度、水價制度。按照補償處理成本併合理盈利原則,完善並落實污水、垃圾處理收費政策,提高收繳率。
完善金融扶持。深化綠色金融體系,逐步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生態環境保護與多元化投入機制。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生態環境治理。健全綠色擔保機制,積極探索採礦權、排污權抵質押等融資模式,鼓勵和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加大綠色信貸的發放力度。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企業發行債券募集資金用於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探索在環境高風險領域建立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深化環境資源市場化配置改革。
加強財稅支持。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完善重點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和環境空氣品質生態補償機制。落實財政對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的轉移支付政策,提高預算內投資對重點生態功能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份額。健全生態保護成效與轉移支付資金分配掛鈎的激勵約束機制。出台有利於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和用地結構調整最佳化的相關政策。落實支持節能減排的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等優惠政策。貫徹落實好現行促進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的稅收優惠政策。
第四節  系統提升生態環境監管能力
完善生態環境監測評估體系。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協同、企業履責、社會參與、公眾監督的生態環境監測布局。以“做大市級、做實縣級”為目標,配齊配強縣區環境監測站監測人才隊伍建設;強化實驗室分析檢測能力,完善監測技術體系;完善噪聲等領域環境質量監測網路;建立水質、噪聲、道路揚塵等要素自動監測站;開展細顆粒物、揮發性有機物組分監測分析;全面提高監測自動化、標準化、信息化水平,構建水陸統籌、天地一體、上下聯動、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路。爭取2023年年底前,現有縣(區)級監測站具備獨立開展行政區域內執法監測和應急監測的能力。持續推動污染源監測與排污許可監管、監督執法聯動,加強固定源、移動源、面源和入河排污口監測。完善化工園區有毒有害污染物預警監測,逐步推進涉重金屬企業特徵污染物線上監測設施建設,構建覆蓋全部排污許可發證行業和重點管理企業的污染源監測體系。整合監測信息系統,深化監測數據在環境質量評價、監督執法、生態保護監管、預報預警、科研等方面的支撐、引領和服務作用,構建全市統一的生態環境數據綜合分析與預測預警平台,實現與國家、省級平台聯網互動,全方位提升監測數據智慧套用水平和綜合展示水平。按照“誰出數、誰負責”的原則,完善監測質量控制與管理體系,建立防範和懲治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的工作機制,建立並實行干預留痕和記錄製度;建立健全內部質量控制為主、外部質量監督為輔的質量管理制度;規範第三方檢測機構,建立質量控制與管理信息平台,確保監測數據“真、準、全”。
統一規範生態環境綜合執法體制。紮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統籌配置行政執法職能和執法資源,最佳化執法方式,提高執法效能,補齊執法能力短板,加強執法業務培訓。全面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裝備標準化建設,加強執法信息化建設,完善移動執法系統套用與管理制度,規範移動執法系統使用。落實執法制式服裝著裝,做好執法人員統一制式服裝和標誌配發工作。推進執法車輛配備。明確鄉鎮(街道)承擔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機構和人員,健全鄉鎮(街道)格線化生態環境監管體系。推進重點污染源線上監控能力建設和綜合監控網路建設。將生態環境保護行政執法事項納入地方綜合行政執法指揮調度平台統一管理,積極推進“網際網路+執法”。全面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製度和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2022年年底前,做到全員、全業務、全流程使用移動執法系統,全面配備使用執法記錄儀。將排污許可執法工作全面納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制度,推行以排污許可證載明事項為重點的清單式執法檢查。建立部門聯合檢查制度,完善多要素、跨領域的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檢查機制。制定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和責任清單,探索建立責任追究和盡職免責制度。全面推行企業生產過程和環保設施用電量動態監控試點。
健全生態環境風險預警與防控體系。加強輻射管理技術培訓,強化輻射源單位安全管理,健全核技術利用輻射安全管理制度。發生突發環境應急事件時,由市政府組織監測力量第一時間開展監測,同時按要求上報省政府和省生態環境廳。建立健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回響制度,建立基礎信息資料庫,加強應急監測物資和儀器設備的儲備、維護及更新,開展應急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定期組織應急監測演練,切實提高突發生態環境事件應急監測實戰能力。加大生態環境風險源治理,開展生態環境風險評估,加強企業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加強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管理,制定修訂區域環境風險應急預案。嚴格執行24小時值班和領導帶班制度,暢通信息收集渠道,認真落實環境應急“五個第一時間”,提高突發環境事件應對水平。開展重點區域、流域、行業的環境與健康調查,建立風險監測網路及風險評估體系,提高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水平。
構建生態環境信息化套用體系。以“系統集成,高效協同”為原則,堅持生態環境信息“一張圖”,整合生態環境調查、普查、監測、排污許可、環評、行政審批、統計、執法監督等基礎數據,推進鹹陽市生態環境信息化系統建設,建立“全面覆蓋、統籌利用、統一接入”的“智慧環保”信息共享大平台,為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有力支撐。加強5G、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的套用,深化與公安、工信、市場監管等部門的數據融合和統計分析,建立與生態環境數據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的全方位直接互動體系。健全線上執法監督、行政審批、政務管理等套用模組,構建政府、企業、公眾三方共同參與的集約化信息網路,推進生態環境精細化、規範化和協同化管理,實現監管和服務的全流程與數位化。
建立生態環境科技支撐體系。加強科研人才隊伍建設,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形成一批質量高、實用性強、環境決策導向性好的環保科學研究成果。以飲用水水源保護、流域水環境治理、區域大氣污染防治、重金屬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生態和農村環境保護等為重點,大力開展綜合性環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技術研究。以污染物源頭控制、總量削減、達標排放、碳減排為重點,大力開展主要污染物減排技術研究。以清潔生產技術、物質循環利用技術和替代技術為重點,大力開展基於循環經濟的污染防治技術研究。以環境質量、環境應急監測和污染源監控為重點,加強環境預測、預警、監控、信息化技術研發。
第五節  構建生態環境治理全民行動體系
發揮政府機關作用。黨政機關要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引導綠色消費,重點在財稅、金融、價格等領域建立綠色消費激勵機制。發揮政府引領示範作用,擴大政府綠色採購範圍。健全節約能源資源管理制度,強化能耗、水耗等目標管理,推行綠色辦公,加大綠色採購力度,簡化節能(節水)產品、環境標誌產品政府採購執行機制。到2025年,政府採購綠色產品比例達到30%。全面實行垃圾分類。縣級及以上各級黨政機關要率先創建節約型機關。
落實企業環境責任。加強企業環境治理責任,從源頭防治污染,依法依規淘汰落後生產工藝技術,積極踐行綠色生產方式,減少污染物排放,履行節能低碳、污染治理主體責任,接受社會監督。嚴格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畫。按照“誰排污、誰監測”原則,納入排污許可管理的排污單位應遵守排污許可證規定和有關標準規範,嚴格執行污染源自行監測和信息公開制度。重點排污企業全面安裝使用線上監測設備並確保正常運行,堅決杜絕治理效果和監測數據造假。推進重點行業企業提標改造,大力推廣環境治理新技術。有效提升固廢(危廢)、垃圾、污水集中處理處置能力水平。排污企業依法依規向社會公開相關環境信息,鼓勵企業設立開放日、環保課堂,組織生態文明公益活動。推動企業實施綠色採購,發揮大企業及大型零售商帶動作用,構建企業間綠色供應鏈體系。完善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制度,探索建立企業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將企業環境違法信息記入信用記錄,依法依規納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向社會公開。
發揮各類社會團體作用。各級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要積極動員廣大職工、青年、婦女參與環境治理。行業協會要發揮橋樑紐帶作用,促進行業自律。鼓勵非政府組織(NGO)加大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支持力度。加強對社會組織的管理和指導,積極推進能力建設,大力發揮環保志願者作用。
強化輿論引導和社會監督。繼續推進環境政務新媒體矩陣建設,完善例行新聞發布制度和新聞發言人制度,充分利用“兩微一端”等新媒體,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完善公眾監督和舉報反饋機制,完善舉報獎勵制度,充分發揮“12345”市民服務熱線及“12369”環保舉報熱線作用,暢通環保監督渠道。加強輿論監督,鼓勵新聞媒體對各類破壞生態環境問題、突發環境事件、環境違法行為進行曝光。引導具備資格的環保組織依法開展生態環境公益訴訟等活動。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大力弘揚生態文化,引導全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文明素養,履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相關部門及工會組織的聯動,推進環境保護宣傳教育進企業、進農村、進校園、進社區。推動四類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的制度化和常態化,推動環保主題公園建設,推動生態環境教育基地和展館建設。舉辦“6.5”世界環境日、全國低碳日等主題活動,創新宣傳形式,藉助公益廣告、電影等加大環保宣傳力度。
營造全社會綠色生活風尚。倡導“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範”,提倡綠色居住,節約用水用電,推動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將珍惜生態、節約資源、愛護環境等內容納入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快形成崇尚綠色生活的社會氛圍。積極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商場、綠色建築等創建行動。推進城市社區基礎設施綠色化,全面深入推廣節能和新能源公車、出租汽車;推進新能源汽車配套服務網路體系基本完善;推廣使用節能家電、高效照明產品、節水器具;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體系。營造寧靜和諧的生活環境,嚴厲查處工業企業噪聲排放超標擾民行為。強化聲環境功能區管理,開展聲環境功能區評估與調整,市區聲環境功能區安裝噪聲自動監測系統。加強建築物隔聲性能要求,嚴格夜間施工審批並向社會公開,鼓勵採用低噪聲施工設備和工藝,強化夜間施工管理。
第十二章  健全規劃實施保障
本規劃是今後五年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綱領性檔案,是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監管機制、履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重要依據。
第一節  強化組織領導,嚴格落實責任
全面加強黨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領導。要充分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艱巨性,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將規劃目標指標、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政績考核體系。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一同謀劃、一起部署、一體推進。各市級有關部門要發揮職能,強化政治責任,加強溝通、通力合作,形成市、縣(區)分級管理體系,確保規劃各項任務全面完成。
第二節  分解任務目標,嚴抓規劃落實
規劃編制過程中同步研究任務分工,明確責任部門。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責,密切配合,嚴格落實“一崗雙責”,確保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建立統籌協調機制,形成職責明晰、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執行責任體系和考核監督機制,有序推進規劃各項任務落實。科學合理編制專項規劃和年度計畫,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信息公開,營造全市上下真抓實幹的良好氛圍,確保規劃有效實施。
第三節  完善經濟政策,拓寬融資渠道
落實生態環境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要求,積極爭取中省各類專項資金。嚴格落實政府環保投入責任,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大力開拓和充分利用各種資金渠道,加強對規劃順利實施的保障。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加大環保產業招商投資力度,大力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模式),吸引社會民間資金投入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建立多元化的環境投入機制。
第四節  加強科技創新,試點示範帶動
完善環保科研技術政策和管理制度,提高科技資源配置效益。加快環境科技創新體制改革,構建環境保護技術創新與產業化發展體系,搭建生態環境保護科技創新平台,加強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科學觀測研究站等建設。以改善我市區域環境質量為目標進行科研項目立項,嚴格把控項目各實施階段質量,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政策,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
第五節  暢通社會監管,開展評估考核
建立規劃實施情況年度調度機制。每年定期對各地環境質量改善、重點污染物排放、生態環境保護重大工程進展情況進行調度,公布規劃主要任務實施進展情況、環境指標完成情況,根據評估結果及需求變化,適度調整規劃目標和任務。強化公眾監督與參與,利用“信、訪、網、電、微”等渠道,充分發揮信訪信息“金礦”作用,暢通環保監督渠道。整合各類生態環境評估考核,在2023年和2025年底,分別對本規劃執行情況進行中期評估和終期考核,評估考核結果向社會公布。
第六節  落實督查制度,壓實整改責任
按照《陝西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和中、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意見,以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核心,嚴格制定符合市情的整改方案。深挖成因、對症下藥,逐一明確整改目標、整改措施、整改時限和責任單位,舉一反三、標本兼治,切實從源頭和體制機制上解決同類問題。全面壓緊壓實各級各部門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不斷強化生態環境保護考核評價機制,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力度,確保從嚴、從實、從細、從快紮實推進整改工作。加強對各級各部門整改落實工作的督導檢查,嚴明整改紀律,嚴格整改標準,採取專項督查、明查暗訪等方式,實行掛賬督辦、專案盯辦、跟蹤問效,確保督查反饋問題整改落地落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