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淵源
鴻溪江氏,即濟陽江氏
金豐祖派鴻溪衍派,是東晉南北朝高門士族
濟陽江氏嫡傳分支——濟陽江氏
金豐祖派派下重要分支之殼端鍵一。鴻溪江氏開基始祖頸辯厚
江肇元千五郎公(公元 ? ~ 1371 年),列
濟陽江氏金豐祖派第五世,是濟陽江氏
金豐祖派三世祖江百七郎(世稱
金豐公)之孫、
濟陽江氏金豐祖派竹籬頭下分派始祖
江百十三郎(古稱江百十四郎、
金豐公第六子)之第五子。
鴻溪江氏(
濟陽江氏金豐祖派鴻溪衍派)族人,把當年在漳州南靖縣新安里葛布大溪村寨上(今福建省漳州市
平和縣大溪鎮
江寨村)發祥地的母親河,稱為
鴻江(今稱鴻溪),鴻溪江氏子孫後裔以
鴻江為榮,把原居住的樓寨(土堡),稱為
鴻江寨,後人簡稱江寨或
鴻江。其中,江寨,表示
鴻江寨所在的地理區域,即鴻溪江氏(濟陽江氏
金豐祖派鴻溪衍派)的發祥地,今福建省漳州市
平和縣大溪鎮
江寨村(古稱
漳州府平和縣新安里葛布大溪村寨上);而
鴻江,表示
鴻江寨江駝盼氏子孫後裔,古稱為鴻江派江氏,今稱鴻溪江氏,即濟陽江氏
金豐祖派鴻溪衍派。中國國民黨原副主席、海基會前董事長
江丙坤先生,是鴻江派江氏(即鴻溪江氏)的傑出後裔之一。
始祖概述
元朝中期,鴻溪江氏(
濟陽江氏金豐祖派鴻溪衍派)開基始祖
江肇元千五郎公,從原籍汀州上杭縣
金豐鄉苦竹堡大溪村莒溪竹籬頭下(今福建省龍巖市
永定區大溪鄉
莒溪村村口),挈家攜眷,移來漳州南靖縣新安里葛布大溪村(今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
大溪鎮)開基創業時,以打鐵為業。先後在半山葛布溪(今平和縣
大溪鎮石坑裡)、大徑(今平和縣安厚鎮
大徑村)、吳子坑(今平和縣
安厚鎮大徑村大徑庵前)、何關公(今
平和縣安厚鎮
大徑村尼姑庵旁邊)一帶謀生。最終,卜居於大徑劉氏老祖祠處(今平和縣大溪鎮
大二村新樓內)。
鴻溪江氏(
濟陽江氏金豐祖派鴻溪衍派)開基始祖
江肇元千五郎公,卒於大明朝
洪武四年辛亥(公元 1371 年),葬平和獅子峰上,守侯歲月,祝福千秋。後世詩讚曰:葛布嶺下肇基業,獅子峰上祝千探促嬸秋。因此,後世也以雄獅為鴻溪江氏(
鴻江)家族坑嫌霸圖騰,如《
鴻江族譜》(即《華夏平和鴻溪江氏族譜》)。
汀漳同宗
而
江萬一郎與
江萬二郎兄弟,隨母親淑惠鄭氏四娘孺人,返回原籍汀州上杭縣
金豐鄉苦竹堡大溪村莒溪竹籬頭下(今福建省龍巖市
永定區大溪鄉
莒溪村村口),守護祖業。其後,後裔繼遷往廣東省梅州市
大埔縣、雲南省昆明市
石林彝族自治縣等地。其中,廣東省梅州市
大埔縣光德鎮
澄坑村上陶江氏,是
江萬二郎後裔,其先自汀州上杭
金豐鄉苦竹堡大溪村莒溪竹籬頭下(今福建省龍巖市
永定區大溪鄉
莒溪村村口),先遷漳州平和縣清寧里河頭鄉陳莒(今福建省漳州市
平和縣九峰鎮
陳彩村陳莒社),厥後入粵,原居於大埔縣
桃源鎮,後轉遷本縣
光德鎮澄坑村上陶社(古稱廣東潮州府大埔縣高陂鄉光德村陶仔下江厝)。
枝分派別
江萬三郎,行萬三郎,謚敦敏,妣勤慎藍氏九娘孺人,傳下三男:江光裕、江淵璜、大徑公(名諱失記)。其中,
江萬三郎公長男江光裕一郎公,妣佑啟林氏大娘孺人,傳下三子:江德美、江成美、江繼美,原居南靖縣新安里葛布大溪村卓墘(今平和縣大溪鎮
江寨村卓墘社),後遷詔安縣二都林婆畲柳墘保南墘(今詔安縣霞葛鎮
嗣下村南墘社),傳下鴻溪江氏(
鴻江)定海支派。因此,古諺有云:卓墘開南墘。江德美,妣失記,移居溪背,傳下鴻溪江氏(
鴻江)定海支派下樓窯前房;江成美,妣張氏七娘孺人,移居龍眼樹下,傳下鴻溪江氏(
鴻江)定海支派龍眼樹下房;江繼美,妣田氏二娘孺人,南墘守祖不遷,傳下鴻溪江氏(
鴻江)定海支派南墘房。
江萬三郎公次男江淵璜萬百郎,字恂恪,居南靖縣新安里葛布大溪村寨上(今平和縣大溪鎮江寨村),傳下鴻溪江氏(
鴻江)
元昌支派。其妣恭順陳氏四娘孺人,傳下四子:江文壽、江文英、江文俊、江文玕。江文壽,字大九,妣曹氏四娘、楊氏六娘孺人,傳鴻溪江氏(
鴻江)
元昌支派江寨大房;江文英,諱目,妣淑順高氏、淑勤吳氏、曾氏孺人,傳下鴻溪江氏(
鴻江)
元昌支派江寨二房;江文俊,諱璽,妣陳氏一娘孺人,傳鴻溪江氏(
鴻江)
元昌支派庵前房。江文玕,號輯瑞,居大徑(今平和縣大溪鎮、
安厚鎮與雲霄縣
下河鄉交界一帶諸多山區村落),妣曾氏孺人傳下二子:長子留守大徑,次子遷惠州府海豐縣(今廣東省汕尾市
海豐縣)。
江萬三郎公第三男大徑公,名諱失記,妣失記,居南靖縣新安里葛布大溪村寨上東門(即大徑,今平和縣大溪鎮、
安厚鎮與雲霄縣
下河鄉交界一帶諸多山區村落)。厥後,有裔孫遷詔安縣二都
秀篆梘頭埔(今詔安縣秀篆鎮青龍山村內)、江屋城(今詔安縣秀篆鎮
埔坪村江屋城)等地,後分遷
秀篆三城村、
上洋村;廣東潮州府普寧縣鯉湖敦厚寨(今廣東省普寧市
里湖鎮敦厚村)、彩子陽寨(今廣東省普寧市
普僑區長興村),揭陽縣羅經地、軍墳頭、百輂、彩陽等寨,以及豐順縣葛布(今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
留隍鎮葛布鄉)、產坑螺湖(今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
黃金鎮螺湖鄉),海陽縣曲彎鄉(今廣東省潮州市
潮安區歸湖鎮
克安村);廣西
恭城縣等地。
江萬四郎,行萬四郎,字洪啟,謚毓敏,元妣陳氏孺人,傳下二男:江念五郎、白葉公(名諱失記)。陳氏早逝,
江萬四郎贅居南靖縣新安里葛布大溪村榕林寨(今平和縣大溪鎮
江寨村榕林社,俗稱榕樹下、榕樹寨、松樹寨、松樹腳下等),繼妣純淑游氏六娘孺人,獨傳一男:江紉肇。其中,江念五郎,妣陳氏八娘孺人,居南靖縣新安里葛布大溪村坑口樓子(今平和縣大溪鎮
溪口村內),傳鴻溪江氏(
鴻江)
濟昌支派坑口房。白葉公,名諱失記,妣失記,居南靖縣新安里新安裏白葉(今平和縣國強鄉
白葉村),傳鴻溪江氏(
鴻江)
濟昌支派白葉房,今鴻溪江氏石子崗(學堂里)派等系其裔。江紉肇,行大六郎,元妣溫惠陳氏孺人、庶妣恪順邱氏孺人,居南靖縣新安里葛布大溪村
榕林寨(今平和縣
大溪鎮江寨村
榕林社),傳鴻溪江氏(
鴻江)
濟昌支派
榕林房,厥後,開
榕林五大房以及墘仔尾晚叔公房。其中,
榕林五房二、鴻溪江氏七世祖江國政十一郎公,開
榕林房烏石背築祠派(即上院派),分
榕林房上院上陂派(江益堂公派)與
榕林房上院上洋派(江九龍公派);而墘仔尾晚叔公房傳
雲霄縣石屏社(江一文及江一臚支)、廣東
陽春(江富公支)、潮州(江兵公支)等宗支,大清朝
康熙年間,拔入
榕林房上院上陂派。
明朝時,鴻溪江氏(濟陽江氏
金豐祖派鴻溪衍派)為軍戶,賦稅繁重異常,兼之封建社會近親宗支發生諸多不幸事件,外遷後裔,恐有株連之患,大多僅隱晦提及原籍宗支,導致源流世系銜接中斷。此外,大明朝
嘉靖三十六年(公元 1557年),
張璉(廣東潮州府
饒平縣民變首領)作反,譴賊子蕭雲降,乘元宵夜偷入
江寨村,焚劫擄掠,鴻溪江氏(
鴻江)諸多譜牒被毀,導致宗史記錄受損,後世憑口傳與祠堂神主牌等,追憶祖跡,多有偏差。特別值得慶幸的是,近代有諸多遠遷宗支,陸續傳回珍貴譜牒,以補全宗史。近代以來,鴻溪江氏(
濟陽江氏金豐祖派鴻溪衍派)部分傑出後裔代表,開列於後:鴻溪江氏(
鴻江)
元昌支派,有
江阿仗(白扇會首領)、
江一平(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醫學專家、福建省政協原常委)、
江岷欽(台灣政論名嘴)、
江宜樺(台灣行政部門原負責人)、
江子華(福建省
龍巖市原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
江炳思(世界500 強高管、企業家)等;溪江氏(
鴻江)
濟昌支派,有
江韋侖(台灣房地產大亨)、
江學錄等;而鴻溪江氏(
鴻江)定海支派,有江振順(原泰國路政廳副廳長)等知名人物。
情系淮濟
大明朝
萬曆年間(1573 年 ~ 1620年),福建省漳州府
平和縣縣衙審丁均役,按正供、現年兩種稅式,徵收糧食入國庫,征納多寡,依戶頭丁口計算。
江萬三郎(敦敏公)守祖後裔,合江寨大房(江文壽房)、江寨二房(江文英房)、江寨三房(江文俊房)為一戶,稱
元昌戶,軍籍崇武所(福建都司崇武守御千戶所城);
江萬四郎(毓敏公)守祖後裔,合坑口大房(江念五郎房)、白葉二房、
榕林三房(江紉肇房)為一戶,稱
濟昌戶,軍籍泉州衛(福建都司泉州衛)。由於地少人多,賦稅繁重,民不聊生,鴻溪江氏(
鴻江)後裔,陸續外遷
福建省內其它縣市、
廣東、
廣西、
江西、
湖南、
雲南、
四川、
重慶、
台灣以及
南洋等海內外者,致使原鄉人口銳減。至大清朝雍正年間(公元1723 ~ 1735 年),革除正供、現年稅式,糧歸田征。繳納糧稅,不按丁口,而按田畝計算,且
台灣復歸於福建省管轄,設府司、置司牧,結束征戰狀態,
江寨村(古稱漳州府
平和縣新安里葛布大溪村寨上)才又復興大治起來。
鴻溪江氏(
鴻江)元昌戶,今稱鴻溪江氏
元昌支派,即
濟陽江氏金豐祖派鴻溪衍派
元昌支派,簡稱
鴻江元昌派,燈號淮陽,表示江氏祖先發源自古中原淮陽(即
淮水之陽,今河南省駐馬店市
正陽縣東南部
淮河北岸,為古
江國所在地)。大清朝
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公元1705 年),為紀念江氏歷史上的木本水源之地 —— 淮陽,鴻溪江氏
元昌支派(
江萬三郎公守祖後裔),在
漳州府平和縣新安里葛布大溪村寨上(今福建省漳州市
平和縣大溪鎮
江寨村),新建造八十一間房屋的閩西南
客家民居——前方後圓形之
客家土樓,名曰
淮陽樓,俗稱新樓。並在新樓內,建造鴻溪江氏江寨大祠堂,名曰泰堂,又稱
淮陽堂。
鴻溪江氏(
鴻江)濟昌戶,今稱鴻溪江氏
濟昌支派,即濟陽江氏
金豐祖派鴻溪衍派
濟昌支派,簡稱
鴻江濟昌派,燈號濟陽,表示歷史上江氏隆盛於古
濟陽郡(
僑郡,治揚州
晉陵郡武進縣,今江蘇省常州市
武進區西北部)。弟兄兩人,長稱淮陽,次稱
濟陽,你淮我濟,以示弟兄燈號不同。大明朝
弘治七年甲寅(公元1494年)七月初九辰時,為紀念江氏歷史上最隆盛時期
濟陽江氏厚學篤文之風,鴻溪江氏
濟昌支派
榕林諸房(
江萬四郎公守祖後裔),在漳州府
平和縣新安里葛布大溪村
榕林寨(今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
大溪鎮江寨村
榕林,俗稱榕樹下、榕樹寨、松樹寨、松樹腳下等),始建鴻溪江氏
榕林大祠堂,名曰
濟陽堂,俗稱
榕林大祠。
閩台淵源
明清時期,鴻溪江氏(
濟陽江氏金豐祖派鴻溪衍派)子孫已在當地立下腳跟,並成為地方上頗有名望的大戶人家。為什麼還要離鄉背井、渡海遷台呢?主要是因為兵禍。
清朝(公元1636 ~ 1912 年)初年,清廷屯兵漳州府
漳浦縣、
龍溪縣、
海澄縣、
詔安縣等福建
閩南沿海地區。作為地方上頗有名望的大戶人家,起先要交納種子,隨後又被強派糧餉,鴻溪江氏(
鴻江)家族漸漸不堪重負,先是躲避到鄰村,卻屢遭欺負,直至大清朝
康熙(公元1662 ~ 1722 年)初年,只得棄寨(即
鴻江寨與榕林寨等)而逃,東渡到
台灣等地。
鴻溪江氏(濟陽江氏
金豐祖派鴻溪衍派)開基始祖
江肇元千五郎公,雖出身卑微,以打鐵為業,卻傳衍出了光耀門楣的子孫後裔,以詩書傳家。這種家風,也帶到了
台灣。數百年以來,寓居台灣的鴻溪江氏(
鴻江)子孫,依然保持著刻苦努力、勇於奮進的精神。其中,中國國民黨原副主席、海基會前董事長
江丙坤先生,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鴻溪江氏(濟陽江氏
金豐祖派鴻溪衍派)發祥地——福建省漳州市
平和縣大溪鎮
江寨村,與寓居台灣的鴻溪江氏(
鴻江)宗親,最早的一次族譜對接,大概是 1982 年。當時,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江武昌老師,帶著其家鄉台北縣
三芝鄉(今台灣省
新北市三芝區)的《江氏族譜》,和
江寨村(古稱福建省漳州府
平和縣新安里葛布大溪村寨上)的《江氏族譜》,一經比對,發現對上號了。此後,漳台兩地江氏宗親交往日漸頻繁,而影響最深遠的,應當是2006年5月21日,時任中國國民黨副主席
江丙坤先生,回鄉尋根謁祖,引發台灣江氏宗親尋根交流熱。
而
江萬一郎與
江萬二郎兄弟,隨母親淑惠鄭氏四娘孺人,返回原籍汀州上杭縣
金豐鄉苦竹堡大溪村莒溪竹籬頭下(今福建省龍巖市
永定區大溪鄉
莒溪村村口),守護祖業。其後,後裔繼遷往廣東省梅州市
大埔縣、雲南省昆明市
石林彝族自治縣等地。其中,廣東省梅州市
大埔縣光德鎮
澄坑村上陶江氏,是
江萬二郎後裔,其先自汀州上杭
金豐鄉苦竹堡大溪村莒溪竹籬頭下(今福建省龍巖市
永定區大溪鄉
莒溪村村口),先遷漳州平和縣清寧里河頭鄉陳莒(今福建省漳州市
平和縣九峰鎮
陳彩村陳莒社),厥後入粵,原居於大埔縣
桃源鎮,後轉遷本縣
光德鎮澄坑村上陶社(古稱廣東潮州府大埔縣高陂鄉光德村陶仔下江厝)。
枝分派別
江萬三郎,行萬三郎,謚敦敏,妣勤慎藍氏九娘孺人,傳下三男:江光裕、江淵璜、大徑公(名諱失記)。其中,
江萬三郎公長男江光裕一郎公,妣佑啟林氏大娘孺人,傳下三子:江德美、江成美、江繼美,原居南靖縣新安里葛布大溪村卓墘(今平和縣大溪鎮
江寨村卓墘社),後遷詔安縣二都林婆畲柳墘保南墘(今詔安縣霞葛鎮
嗣下村南墘社),傳下鴻溪江氏(
鴻江)定海支派。因此,古諺有云:卓墘開南墘。江德美,妣失記,移居溪背,傳下鴻溪江氏(
鴻江)定海支派下樓窯前房;江成美,妣張氏七娘孺人,移居龍眼樹下,傳下鴻溪江氏(
鴻江)定海支派龍眼樹下房;江繼美,妣田氏二娘孺人,南墘守祖不遷,傳下鴻溪江氏(
鴻江)定海支派南墘房。
江萬三郎公次男江淵璜萬百郎,字恂恪,居南靖縣新安里葛布大溪村寨上(今平和縣大溪鎮江寨村),傳下鴻溪江氏(
鴻江)
元昌支派。其妣恭順陳氏四娘孺人,傳下四子:江文壽、江文英、江文俊、江文玕。江文壽,字大九,妣曹氏四娘、楊氏六娘孺人,傳鴻溪江氏(
鴻江)
元昌支派江寨大房;江文英,諱目,妣淑順高氏、淑勤吳氏、曾氏孺人,傳下鴻溪江氏(
鴻江)
元昌支派江寨二房;江文俊,諱璽,妣陳氏一娘孺人,傳鴻溪江氏(
鴻江)
元昌支派庵前房。江文玕,號輯瑞,居大徑(今平和縣大溪鎮、
安厚鎮與雲霄縣
下河鄉交界一帶諸多山區村落),妣曾氏孺人傳下二子:長子留守大徑,次子遷惠州府海豐縣(今廣東省汕尾市
海豐縣)。
江萬三郎公第三男大徑公,名諱失記,妣失記,居南靖縣新安里葛布大溪村寨上東門(即大徑,今平和縣大溪鎮、
安厚鎮與雲霄縣
下河鄉交界一帶諸多山區村落)。厥後,有裔孫遷詔安縣二都
秀篆梘頭埔(今詔安縣秀篆鎮青龍山村內)、江屋城(今詔安縣秀篆鎮
埔坪村江屋城)等地,後分遷
秀篆三城村、
上洋村;廣東潮州府普寧縣鯉湖敦厚寨(今廣東省普寧市
里湖鎮敦厚村)、彩子陽寨(今廣東省普寧市
普僑區長興村),揭陽縣羅經地、軍墳頭、百輂、彩陽等寨,以及豐順縣葛布(今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
留隍鎮葛布鄉)、產坑螺湖(今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
黃金鎮螺湖鄉),海陽縣曲彎鄉(今廣東省潮州市
潮安區歸湖鎮
克安村);廣西
恭城縣等地。
江萬四郎,行萬四郎,字洪啟,謚毓敏,元妣陳氏孺人,傳下二男:江念五郎、白葉公(名諱失記)。陳氏早逝,
江萬四郎贅居南靖縣新安里葛布大溪村榕林寨(今平和縣大溪鎮
江寨村榕林社,俗稱榕樹下、榕樹寨、松樹寨、松樹腳下等),繼妣純淑游氏六娘孺人,獨傳一男:江紉肇。其中,江念五郎,妣陳氏八娘孺人,居南靖縣新安里葛布大溪村坑口樓子(今平和縣大溪鎮
溪口村內),傳鴻溪江氏(
鴻江)
濟昌支派坑口房。白葉公,名諱失記,妣失記,居南靖縣新安里新安裏白葉(今平和縣國強鄉
白葉村),傳鴻溪江氏(
鴻江)
濟昌支派白葉房,今鴻溪江氏石子崗(學堂里)派等系其裔。江紉肇,行大六郎,元妣溫惠陳氏孺人、庶妣恪順邱氏孺人,居南靖縣新安里葛布大溪村
榕林寨(今平和縣
大溪鎮江寨村
榕林社),傳鴻溪江氏(
鴻江)
濟昌支派
榕林房,厥後,開
榕林五大房以及墘仔尾晚叔公房。其中,
榕林五房二、鴻溪江氏七世祖江國政十一郎公,開
榕林房烏石背築祠派(即上院派),分
榕林房上院上陂派(江益堂公派)與
榕林房上院上洋派(江九龍公派);而墘仔尾晚叔公房傳
雲霄縣石屏社(江一文及江一臚支)、廣東
陽春(江富公支)、潮州(江兵公支)等宗支,大清朝
康熙年間,拔入
榕林房上院上陂派。
明朝時,鴻溪江氏(濟陽江氏
金豐祖派鴻溪衍派)為軍戶,賦稅繁重異常,兼之封建社會近親宗支發生諸多不幸事件,外遷後裔,恐有株連之患,大多僅隱晦提及原籍宗支,導致源流世系銜接中斷。此外,大明朝
嘉靖三十六年(公元 1557年),
張璉(廣東潮州府
饒平縣民變首領)作反,譴賊子蕭雲降,乘元宵夜偷入
江寨村,焚劫擄掠,鴻溪江氏(
鴻江)諸多譜牒被毀,導致宗史記錄受損,後世憑口傳與祠堂神主牌等,追憶祖跡,多有偏差。特別值得慶幸的是,近代有諸多遠遷宗支,陸續傳回珍貴譜牒,以補全宗史。近代以來,鴻溪江氏(
濟陽江氏金豐祖派鴻溪衍派)部分傑出後裔代表,開列於後:鴻溪江氏(
鴻江)
元昌支派,有
江阿仗(白扇會首領)、
江一平(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醫學專家、福建省政協原常委)、
江岷欽(台灣政論名嘴)、
江宜樺(台灣行政部門原負責人)、
江子華(福建省
龍巖市原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
江炳思(世界500 強高管、企業家)等;溪江氏(
鴻江)
濟昌支派,有
江韋侖(台灣房地產大亨)、
江學錄等;而鴻溪江氏(
鴻江)定海支派,有江振順(原泰國路政廳副廳長)等知名人物。
情系淮濟
大明朝
萬曆年間(1573 年 ~ 1620年),福建省漳州府
平和縣縣衙審丁均役,按正供、現年兩種稅式,徵收糧食入國庫,征納多寡,依戶頭丁口計算。
江萬三郎(敦敏公)守祖後裔,合江寨大房(江文壽房)、江寨二房(江文英房)、江寨三房(江文俊房)為一戶,稱
元昌戶,軍籍崇武所(福建都司崇武守御千戶所城);
江萬四郎(毓敏公)守祖後裔,合坑口大房(江念五郎房)、白葉二房、
榕林三房(江紉肇房)為一戶,稱
濟昌戶,軍籍泉州衛(福建都司泉州衛)。由於地少人多,賦稅繁重,民不聊生,鴻溪江氏(
鴻江)後裔,陸續外遷
福建省內其它縣市、
廣東、
廣西、
江西、
湖南、
雲南、
四川、
重慶、
台灣以及
南洋等海內外者,致使原鄉人口銳減。至大清朝雍正年間(公元1723 ~ 1735 年),革除正供、現年稅式,糧歸田征。繳納糧稅,不按丁口,而按田畝計算,且
台灣復歸於福建省管轄,設府司、置司牧,結束征戰狀態,
江寨村(古稱漳州府
平和縣新安里葛布大溪村寨上)才又復興大治起來。
鴻溪江氏(
鴻江)元昌戶,今稱鴻溪江氏
元昌支派,即
濟陽江氏金豐祖派鴻溪衍派
元昌支派,簡稱
鴻江元昌派,燈號淮陽,表示江氏祖先發源自古中原淮陽(即
淮水之陽,今河南省駐馬店市
正陽縣東南部
淮河北岸,為古
江國所在地)。大清朝
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公元1705 年),為紀念江氏歷史上的木本水源之地 —— 淮陽,鴻溪江氏
元昌支派(
江萬三郎公守祖後裔),在
漳州府平和縣新安里葛布大溪村寨上(今福建省漳州市
平和縣大溪鎮
江寨村),新建造八十一間房屋的閩西南
客家民居——前方後圓形之
客家土樓,名曰
淮陽樓,俗稱新樓。並在新樓內,建造鴻溪江氏江寨大祠堂,名曰泰堂,又稱
淮陽堂。
鴻溪江氏(
鴻江)濟昌戶,今稱鴻溪江氏
濟昌支派,即濟陽江氏
金豐祖派鴻溪衍派
濟昌支派,簡稱
鴻江濟昌派,燈號濟陽,表示歷史上江氏隆盛於古
濟陽郡(
僑郡,治揚州
晉陵郡武進縣,今江蘇省常州市
武進區西北部)。弟兄兩人,長稱淮陽,次稱
濟陽,你淮我濟,以示弟兄燈號不同。大明朝
弘治七年甲寅(公元1494年)七月初九辰時,為紀念江氏歷史上最隆盛時期
濟陽江氏厚學篤文之風,鴻溪江氏
濟昌支派
榕林諸房(
江萬四郎公守祖後裔),在漳州府
平和縣新安里葛布大溪村
榕林寨(今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
大溪鎮江寨村
榕林,俗稱榕樹下、榕樹寨、松樹寨、松樹腳下等),始建鴻溪江氏
榕林大祠堂,名曰
濟陽堂,俗稱
榕林大祠。
閩台淵源
明清時期,鴻溪江氏(
濟陽江氏金豐祖派鴻溪衍派)子孫已在當地立下腳跟,並成為地方上頗有名望的大戶人家。為什麼還要離鄉背井、渡海遷台呢?主要是因為兵禍。
清朝(公元1636 ~ 1912 年)初年,清廷屯兵漳州府
漳浦縣、
龍溪縣、
海澄縣、
詔安縣等福建
閩南沿海地區。作為地方上頗有名望的大戶人家,起先要交納種子,隨後又被強派糧餉,鴻溪江氏(
鴻江)家族漸漸不堪重負,先是躲避到鄰村,卻屢遭欺負,直至大清朝
康熙(公元1662 ~ 1722 年)初年,只得棄寨(即
鴻江寨與榕林寨等)而逃,東渡到
台灣等地。
鴻溪江氏(濟陽江氏
金豐祖派鴻溪衍派)開基始祖
江肇元千五郎公,雖出身卑微,以打鐵為業,卻傳衍出了光耀門楣的子孫後裔,以詩書傳家。這種家風,也帶到了
台灣。數百年以來,寓居台灣的鴻溪江氏(
鴻江)子孫,依然保持著刻苦努力、勇於奮進的精神。其中,中國國民黨原副主席、海基會前董事長
江丙坤先生,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鴻溪江氏(濟陽江氏
金豐祖派鴻溪衍派)發祥地——福建省漳州市
平和縣大溪鎮
江寨村,與寓居台灣的鴻溪江氏(
鴻江)宗親,最早的一次族譜對接,大概是 1982 年。當時,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江武昌老師,帶著其家鄉台北縣
三芝鄉(今台灣省
新北市三芝區)的《江氏族譜》,和
江寨村(古稱福建省漳州府
平和縣新安里葛布大溪村寨上)的《江氏族譜》,一經比對,發現對上號了。此後,漳台兩地江氏宗親交往日漸頻繁,而影響最深遠的,應當是2006年5月21日,時任中國國民黨副主席
江丙坤先生,回鄉尋根謁祖,引發台灣江氏宗親尋根交流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