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江

鴻溪江氏(濟陽江氏金豐祖派鴻溪衍派)開基始祖江肇元千五郎公,把當年在福建漳州的發祥地稱為鴻江。其派下裔孫以鴻江為榮,把先人居住的樓寨(即土堡)稱為鴻江寨,後人簡稱鴻江或江寨。鴻江,表示鴻江寨江氏子孫後裔,原稱鴻江派江氏,今稱鴻溪江氏,即濟陽江氏金豐祖派鴻溪衍派;江寨,表示鴻江寨所在地理區域,即今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大溪鎮鴻溪溪畔江寨村(古稱漳州府平和縣新安里葛布大溪村寨上)。江寨村是平和縣鴻溪江氏(濟陽江氏金豐祖派鴻溪衍派)的發祥地;即海內外江千五公系(世界江肇元千五郎公家族)的宗詛地。原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先生,是鴻江始祖江肇元千五郎公的傑出後裔,祖籍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大溪鎮江寨村

鴻溪,位於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大溪鎮江寨村內,原稱鴻江。如今江寨村已深深烙上鴻江的印記:村民以卓立鴻江自勉;村口建有一座石拱橋,被稱為鴻江橋;村內江姓先人居住的樓寨,被稱為鴻江寨;村里江姓子孫後裔,原稱鴻江派江氏(今稱鴻溪江氏);村里新編的江氏族譜,稱為《鴻江族譜》(《華夏平和鴻溪江氏族譜》);村內有一座公園,叫做鴻江公園;村裡的劇院,稱為鴻江劇場;原村辦學校,冠名鴻江國民學校(今平和縣江寨國小)。

基本介紹

元朝中期,鴻溪江氏(濟陽江氏金豐祖派鴻溪衍派)開基始祖江肇元千五郎公,從原籍汀州上杭縣金豐鄉苦竹堡大溪村莒溪竹籬頭下(今龍巖市永定區大溪鄉莒溪村),來到漳州南靖縣新安里葛布大溪村(今平和縣大溪鎮)時,以打鐵為業,先後在半山的葛布溪 (今平和縣大溪鎮石坑裡)、大徑(今平和縣安厚鎮大徑村)、吳子坑、何關公一帶謀生,居於今安厚鎮大徑村劉氏祖祠處。江肇元千五郎公卒於大明朝洪武四年歲次辛亥(公元1371年),葬平和獅子峰上,後世詩讚曰:葛布嶺下肇基業,獅子峰上祝千秋。
鴻溪江氏(濟陽江氏金豐祖派鴻溪衍派)開基始祖江肇元千五郎公之妻,淑惠鄭氏四娘孺人,生下四個兒子:江萬一、江萬二、江萬三(敦敏公)、江萬四(毓敏公)。其中江萬一、江萬二隨母親淑惠鄭氏四娘孺人,返回汀州上杭縣金豐鄉苦竹堡大溪村莒溪竹籬頭下(今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大溪鄉莒溪村),守護祖業;而江萬三江萬四兄弟嫌原居住地大徑(今平和縣安厚鎮大徑村)地狹,便卜築土堡於漳州南靖縣新安里葛布大溪村寨上(今平和縣大溪鎮江寨村)。厥後,子孫胄衍繁盛,迄今繁衍二十七世。在桑梓者,人口八千有餘;在廣東、廣西、江西、台灣等海內外者,則數以十萬計。
到大明朝萬曆年間(1573年 - 1620年),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縣衙審丁均役,按正供、現年兩種稅式,徵收糧食入國庫,其多寡依戶頭丁口計算。江萬三(敦敏公)後裔,合江寨大房(江文壽房)、江寨二房(江文英房)、江寨三房(江文俊房)為一戶,稱元昌戶,軍籍崇武所(福建都司崇武守御千戶所城);江萬四後裔,合坑口大房、白葉二房、榕林三房為一戶,稱濟昌戶,軍籍泉州衛(福建都司泉州衛)。由於地少人多,賦稅繁重,民不聊生,至大清朝雍正年間(1723 — 1735年),革除正供、現年稅式,糧歸田征。繳納糧稅,不按丁口、而按田畝計算,且台灣歸於福建省,設府司、置司牧,結束了征戰狀態,江寨村(古稱漳州府平和縣新安里葛布大溪村寨上)才復興大治起來。
鴻溪江氏元昌支派,即濟陽江氏金豐祖派鴻溪衍派元昌支派,古稱鴻溪江氏元昌戶,燈號淮陽,表示祖先來自中原古淮陽;鴻溪江氏濟昌支派,即濟陽江氏金豐祖派鴻溪衍派濟昌支派,古稱鴻溪江氏濟昌戶,燈號濟陽,表示祖先來自中原古濟陽;你淮我濟,以示弟兄燈號不同。大清朝康熙四十四年歲次乙酉年(公元1705年),為紀念江氏歷史上的發源地(淮河北岸)——淮陽(淮水之陽)之景況,鴻溪江氏元昌支派江寨諸房(江萬三後裔),在今平和縣大溪鎮江寨村(古稱漳州府平和縣新安里葛布大溪村寨上),新建造81間房屋的客家民居——圓形客家土樓,名曰淮陽樓,樓內建有鴻溪江氏江寨大祠堂,名曰淮陽堂,俗稱泰堂。大明朝弘治七年歲次甲寅(公元1494年)七月初九,鴻溪江氏濟昌支派榕林房(江萬四後裔),為紀念江氏歷史上的隆盛之地——濟陽郡之盛況,在今平和縣大溪鎮江寨村榕林(古稱漳州府平和縣新安里葛布大溪村榕林寨,俗稱榕樹下、榕樹寨、松樹寨等),建造鴻溪江氏榕林大祠堂,名曰濟陽堂,俗稱榕林大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