鰭膜(fin membrane)是1996年公布的動物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鰭膜
- 外文名:fin membrane
- 所屬學科:動物學
- 公布時間:1996年
鰭膜(fin membrane)是1996年公布的動物學名詞。
本科體為長橢圓形而側扁,鱗微小或中型;易脫落;口小唇薄,上下頷有小圓錐齒1列。背鰭2枚,第一背鰭較第二背鰭為短,兩者或有低鰭膜相連。腹鰭小,無離鰭。少鰭方頭鯧類分布於全球各大洋溫暖海域。深度由表層至水深50米。種群...
蓑鮋,是鮋形目鮋科蓑鮋屬魚類。蓑鮋體形修長,有紅色或暗色的條帶;頭部側扁,頭上多棘棱;嘴部長且窄,眼睛在頭部上側,上下頜部具牙齒;背鰭高,鰭棘細長,鰭膜有裂口,胸鰭長且大。蓑鮋整個身軀被寬大的鰭條所籠罩,行似蓑笠衣...
臀鰭白色,鰭膜中部有一寬黃帶。 尾鰭玫瑰紅色,上葉的鰭條和絲 狀延長黃色,尾叉內緣紅色。 [2] 金線魚黃邊金線魚 體呈長橢圓形,尾鰭上葉稍長於下葉。體淺紅色,體側中部有二條較寬的黃色縱帶,一條從鰓蓋後上緣至尾鰭基,另一...
背鰭鰭糸7其前後方鰭膜仍明顯。臀鰭原基出現,眼上黑色素增多,在油球腹面仍保有4對星狀黑色素細胞,在油球後端肝臟兩側的體表有2對新月形的黑色素,肌節42+26對。體長11.5毫米仔魚,油球已全部消失,臀鰭擔鰭骨形成,肝臟兩側體...
臀鰭起始於背鰭第34-36鰭條下方。背鰭與臀鱗鰭膜發達。胸鰭較小。腹鰭長,左右緊相連,一部分可收藏於腹溝中。尾鰭分叉。體背部灰褐色,腹部色較淺。各鰭褐色。體延長側扁,前部高大,向後漸變細。頭大,背部很窄,成魚頭背幾呈...
背鰭起點位於胸鰭基部直上方,有棘7根,前3根棘的後緣有小刺,背鰭鰭棘後仍有較低的鰭膜與尾鰭鰭膜相連。腹鰭出現棘1鰭條。胸鰭出現8-9根鰭條。上頜骨刺明顯。前鰓蓋骨骨刺2個,鰓蓋骨骨刺1個。上下頜端有黑色素胞。顱頂部的黑...
馬面魚又名馬面魨,是魨形目單角魨科馬面魨屬魚類。其體較側扁,呈長橢圓形,一般體長20-25厘米,頭短側扁,吻長尖突,唇發達,牙門齒狀,上頜牙兩行,下頜牙一行,鱗細小,有小刺,無側線,體為藍黑色,鰭膜為綠色,尾鰭鰭...
背鰭始於上眼上緣正前方吻端;前端鰭膜肥厚;鰭條分枝,後方鰭條最長,後端與尾鰭完全相連。臀鰭始於鰓孔後端下方,形似背鰭。右胸鰭鐮刀狀,上緣有膜連鰓蓋膜上端;左胸鰭寬短,至多等於眼徑。右腹鰭始於鰓峽後端稍後方,鰭基較長、...
胸鰭寬大,下側位,伸達肛門上方,中部鰭條最長,後緣中部凹入;具分枝和不分枝鰭條;下部不分枝鰭條較粗厚,鰭膜深凹;鰭條端部呈指狀突出。腹鰭胸位,不伸達胸鰭後緣下方;第一和第二鰭條最長,短於鰭棘長2倍;第五鰭條下部...
14天后仔魚全長6.2~6.4毫米,口全開,能攝食,鰭褶尚未分化成背鰭、臀鱗、腹鰭和尾鰭,但胸鰭健壯,有游泳能力。在天然水域採得的仔魚體長10.0毫米。肛前距7.8毫米,古體長的78%。腹部肛後鰭膜上出現臀鰭原基,有5個點狀黑...
臀鰭起點位於背鰭第五鰭條下方;第一鰭棘短小;第二鰭棘最長,略短於眼徑,短於最長鰭條;第三鰭棘略短於第二鰭棘。胸鰭寬大,下側位,後端靠近臀鰭前端上方,具分枝和不分枝鰭條,下部不分枝鰭條略粗厚,鰭膜內凹。腹鰭短小,長...
肛前鰭膜下緣有7~8個星狀黑色素細胞,背部和肛後尾部腹緣有3個大型星狀黑色素細胞,尾下首形成,肌節12+13對;全長5.53毫米仔魚,體呈長橢圓形,尾鰭下葉有部分鰭條,腹鰭芽位於腹囊前緣腹囊下緣的肛前鰭膜仍有7~8個星狀黑色素...
生活時背部灰黑,腹部銀白。頰部及偶鰭和尾鰭下葉橙黃,背鰭的鰭膜帶有黑色斑點,體側具有10-14道淺藍色垂直斑條。生殖季節的雄魚尤為鮮艷。固定標本藍斑變黑。雌體橫斑不顯著,僅在尾部體側具有一條不明顯的縱行黑紋。近種區別 生活...
病情嚴重時,鱗片脫落,鰭膜爛掉,眼內充血,肛門紅腫,常流出淡黃色黏液。②防治方法每升海水潑灑二氧化氯0.2~0.3毫克,連續潑灑3天,並拌餌投餵中藥劑消毒散(每k克飼料添加20~30克)和1%海水魚用多維,連續投餵3~5天。收成 ...
生殖期前後雄性個體在頭部、體後部、臀鰭兩側及背鰭和臀鰭上有白色的珠星出現,背鰭最後1根不分枝鰭條與第一根分枝鰭條為1發達的鰭膜隔開,臀鰭特別肥厚。 生殖期在7-8月,喜在底質多為礫石的流水環境中產卵,卵在礫石縫隙中孵化。
胸鰭寬短,尖圓,下側位,具1不分枝、8分枝、10不分枝鰭條,鰭條後端伸越肛門。腹鰭中大,胸位,後緣與胸鰭後緣齊平,鰭棘細長,為第一鰭條長4/5,第二鰭條最長,約為頭長1/2,第五鰭條鰭膜連於體壁。尾鰭後緣截形或微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