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菖鮋

白斑菖鮋

白斑菖鮋,Sebastiscus albofasciatus (Lacépède, 1802),鮋科菖鮋屬的一種暖水性中型海魚,體長達250mm。棲息於近海底層岩礁附近,棲息水層較深。活動範圍不大。卵胎生。以小魚、蟹類、蝦類、端足類、泥螺、藻類等為食。鰭棘有毒囊,被刺傷後劇烈陣痛,持續數小時之久。肉可食,味鮮美。我國見於南海。日本也有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斑菖鮋
  • 拉丁學名:Sebastiscus albofasciatus (Lacépède, 1802)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鮋形目
  • 亞目:鮋亞目
  • :鮋科
  • 亞科:平鮋亞科
  • 菖鮋屬
  • :白斑菖鮋
  • 外文名:Yellowbarred redrockfish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依陳樂才(1981)。標本15尾,采自台灣基隆。 背鰭Ⅻ-12~13;臀鰭Ⅲ-5;胸鰭16~18;腹鰭I-5;尾鰭17~23。側線鱗49~53。鰓耙21~25。椎骨25。幽門盲囊8~10。 體長為體高2.7~2.9倍;為頭長2.4~2.6倍;為腹鰭起點至臀鰭3倍。頭長為吻長4.2倍;為眼徑3.7倍;為眼後頭長1.9倍;為上頜長2.6倍;為尾柄長2.6倍;為尾柄高4.7倍;為背鰭第一鰭棘5.2倍、第二鰭棘4.3倍、第三鰭棘3.7倍、第四鰭棘4倍、第五鰭棘4.3倍、最後鰭棘6.5倍、倒數第二鰭棘6.5倍、最長鰭條2.9倍;為臀鰭第一鰭棘7.4倍、第二鰭棘3.5倍、第三鰭棘4.3倍、最長鰭條2.9倍;為胸鰭長1.3倍、基底寬3倍;為腹鰭長2.9倍、鰭棘4.3倍;為尾鰭長1.6倍。尾柄長為尾柄高1.8倍。顏角前段45度,後段25度。 體中長,側扁,長橢圓形,背緣斜弧形,腹緣淺凹弧形;軀幹前部稍高,腹鰭基部處體最高;尾柄低長,尾柄長為尾柄高1.8倍。頭頗大,側扁,吻背緣稍陡斜,眼後頭背緣略低斜,腹緣淺凹弧形。吻中長,圓鈍,吻長略小於眼徑。鼻孔2個,約等大,靠近,前鼻孔距眼近於距吻端。後鼻孔位於眼稍前方。眼中大,圓形,上側位,眼球突出於頭背緣,距吻端約為眼後頭長0.3倍。眼間隔凹入。口中大,亞端位,口裂長為頭長0.3倍,呈30度斜裂。上下頜約等長。上頜前端凹入;上頜骨後端略寬截,伸達眼後部下方。下頜前端無明顯向下骨突。上下唇頗肥厚。上下頜、犁骨及齶骨均具細牙,犁骨牙群左右相連,呈“人”字形。舌端尖小,游離。鰓孔寬大,上端無卷孔;第四鰓弓無裂孔。鰓蓋膜左右分離,不與峽部相連。鰓蓋條7,前3條基部不擴大,第四條略擴大,後3條基部平扁寬圓擴大。鰓耙細長。假鰓發達。 鼻棘1個,尖小,單尖,向後上,位於前鼻孔里側。眼前吻側具眶前骨,眼下方具第一和第二眶下骨,眼後方具第三和第四眶下骨,無第五眶下骨。眶前骨中大,長略大於高;外側具1尖棘;上緣無明顯骨突;下緣前葉尖突,中葉不明顯,後葉尖三角形。第一眶下骨長方形,約為眶前骨長3/5,無棱棘。第二眶下骨狹長,略長於眶前骨,約為第一眶下骨長2倍,外側具1向後尖棘,後部骨突長約等於第三和第四眶下骨合長,後端截形,伸達前鰓蓋骨上緣。前鰓蓋骨具5棘,均較寬短,輻射狀排列,無副棘;第一和第三棘約等大;第二棘略長;第四和第五棘略短小。鰓蓋骨具2叉向棱,後端各具1棘。下鰓蓋骨和間鰓蓋骨無棘。顱骨棘尖銳。側篩骨光滑,具1眼前棘。額骨光滑,眶上棱高凸,具眼上棘和眼後棘各1個,後方具1鼓棘;眼間具額棱1對,高凸,低於眶上棱,後端具1額棘。頂骨光滑,具1頂棱,後端具1頂棘,其後具1頸棱,後端具1頸棘;頂棘和頸棘均高凸。眼後至側線前端具蝶耳棘1個,微小;翼耳棘1個,低而長;後顳顬棘上下各1個,尖小;肩胛棘1個,小而尖。具1肱棘。吻背後部橫凹;眼間隔凹入,後方無頂枕窩;頭部其他部位無凹窪。前鼻孔具1皮質短管,後緣有皮瓣;頭體其他部位無皮瓣。 鱗中大,櫛鱗,覆瓦狀排列。胸部和腹部具小圓鱗。頭部鱗細小。吻部、上下頜、頭部腹側,鰓蓋條部,前鰓蓋骨後緣無鱗;頰部,眼間隔,眼後,鰓蓋大部,頭背後部具細鱗。背鰭、臀鰭、胸鰭、腹鰭和尾鰭具細鱗。側線上側位,幾斜直,後部平直,行於尾柄中央,伸達尾鰭基底。體側鱗片略呈方形,前緣波曲,後緣圓形,中心點後位;環片數多,排列緊密;後環片近基底幾橫行分化為塊狀、三角形突起,最後1~2行形成小棘。 背鰭起點位於鰓蓋骨上棘上方,鰭棘部長短於鰭條部1.5倍,其間淺凹,後端幾伸達尾鰭基底;第一鰭棘頗長,略短於第二鰭棘;第二至第五鰭棘最長,短於最長鰭條,約與眼徑等長,向後漸短小;最後2鰭棘約等長,鰭棘膜較深凹。臀鰭起點位於背鰭第五鰭條下方;第一鰭棘短小;第二鰭棘最長,略短於眼徑,短於最長鰭條;第三鰭棘略短於第二鰭棘。胸鰭寬大,下側位,後端靠近臀鰭前端上方,具分枝和不分枝鰭條,下部不分枝鰭條略粗厚,鰭膜內凹。腹鰭短小,長約為胸鰭1/2;第一和第二鰭條最長,長約為鰭棘2倍;第五鰭條下部鰭膜連於體壁。尾鰭後緣圓截形,略短於胸鰭,約等於眼後頭長。 體腔大;腹膜白色。胃大,橢圓形。腸較粗短,盤曲2次。肝2葉。幽門盲囊8~10,細長,盲管狀,伸越胃後端。椎骨25。鰾長圓形,前部寬大,後部略尖圓;2室,前室大,橢圓形;後室短,凹圓形;鰾背具短小韌帶突起3對,前端中央1對,兩側2對,端面截平;鰾外肌帶狹長,伸達鰾背側後1/3處,後端無韌帶突起。 體褐紅色,頭部散布不規則短小條紋,體側散布不規則彎曲條紋以及斑塊和斑點,胸鰭具橫列斑點。

生活習性

為暖水性中型海魚,體長達250mm。體亞流線形,各鰭正常,適於自由游泳,棲息 於近海底層岩礁和泥沙底附近海域,活動範圍不大,無遠距離洄游習性。攝食魚類和甲 殼類等無脊椎動物。卵胎生。胚胎在雌體內發育,仔魚產出便會游泳,不久攝食。

分布範圍

我國見於南海。日本也有分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