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斑擬石首魚

眼斑擬石首魚

眼斑擬石首魚,Sciaenops ocellatus (Linnaeus, 1766),俗稱美國紅魚(red flsh)、紅擬石首魚、黑斑石首魚、黑斑紅鱸、斑尾鱸(spot—tail bass)、紅鼓魚(red dNm)、海峽鱸(channelbass)等,屬鱸形目、石首魚科、擬石首魚屬,系暖水性、廣溫、廣鹽、溯河性魚類。原產於美國東南海岸,我國台灣和青島於1987年和1991年分別引進此魚,目前已在我國南方以及北方部分地區大面積養殖,是池塘和網箱養殖的優良種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眼斑擬石首魚
  • 拉丁學名:Sciaenops ocellatus (Linnaeus, 1766)
  • 別稱:美國紅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鱸形目
  • 亞目:鱸亞目
  • :石首魚科
  • :擬石首魚屬
  • :眼斑擬石首魚
形態特徵,病害防治,

形態特徵

受精卵眼斑擬石首魚的受精卵為非粘性端黃卵,圓形,浮性。過熟卵和死卵沉入水底。卵膜薄而表面光滑,無色透明,卵受精後受精膜舉起出現卵周隙,大小為卵徑的1.5%左右。卵黃勻細,卵徑0.89—0.98mm,平均0.95mm,一般含有一個透亮的油球,少數有2個油球,油球直徑0.26-0.31mm,平均0.28mm。在25.0℃的水溫條件下,受精後1.5h,受精卵分裂完全,進入桑椹期;12h後,早期胚胎形成,20h發育成完整的胚胎,23—24h開始孵出仔魚。
仔魚期韌孵仔魚通體透明,沒有鱗片。體長(吻端至尾柄基部)1.7mm左右,有一大卵黃囊,在囊後端有一卵黃球。仔魚頭部向下懸浮於水中,間或擺動身體在水中遊動。孵出後48h的仔魚在水中已接近平游,彈跳能力強,反應敏捷,複眼已形成,油球所剩無幾。腹部收縮接近正常,腸胃管彎曲,肛門已開口於體外,不久即開口攝食輪蟲。6-10天的健康仔魚體長4.0—5.0mm,外觀呈黑色,有避光性,白天幾乎全部沉於水體中下層。此時,體形開始變粗,遊動能力顯著增強,開始攝食鹵蟲無節幼體。仔魚17-18天時,體長已達8.1-10.0mm,各鰭已完全成形,外觀呈成色體形,發育進入稚魚階段。
稚魚及幼魚期 由於運動器官已發育完善,稚魚遊動速度加快,反應敏捷,攝食量增大,生長速度加快,白天有明顯的集群行為,具有趨光性,多分布於水體中上層。隨著體長和口裂的增長,攝食顆粒要加大,可投餵一些橈足類、枝角類、鹵蟲幼體及魚蝦肉糜等。大約經一周左右的培育,稚魚體長可達20mm左右,完整的成年型魚鱗開始發育,將進入幼魚期。當魚體長達25mm左右,成色型鱗片形成,魚苗間有互殘現象和附壁現象。幼魚攝食兇猛而迅速,攝食量大增,應多投餵人工代用餌料、大鹵蟲、魚蝦貝肉糜等。此時的魚苗對溫度、鹽度等環境的忍受力增強。幼魚經大約一周的培育體長可增至30mm左右,此時便可降溫培育,作為商品魚苗出售。

病害防治


眼點澱粉卵渦鞭蟲病 眼點澱粉卵渦鞭蟲是一種繁殖力、致病性很強的魚類細胞外寄生蟲。在22.0℃-28.0℃,有機物含量高的海水中容易大量繁殖。發病後若不能及時控制,在3—5天內會造成魚苗的大量死亡。發病大多出現在2.5-3.0cm的幼魚階段。發病魚苗的特徵為食慾明顯下降,活力降低,一些魚苗不集群,並在池邊、池角水域長時間不遊動,嚴重時魚苗的體色變黑,幾乎不攝食,有的在水面緩慢遊動,反應遲鈍、呆滯,開始出現死亡個體。眼點澱粉卵鞭渦蟲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是要保持水質的清新,在幼魚階段必須保證有足夠的換水量。將水溫降至 22.0℃以下也能有效抑制病情。用100mg/L漂白粉對育苗池及育苗器具進行消毒和用0.5mg/L的硫酸銅對幼魚進行數小時的藥浴均有較好的預防效果,1.0mg/L的硫酸銅在1h內能殺死大部分眼點澱粉卵渦鞭蟲的孢子蟲,但對孢子囊無作用,待孢子蟲孵出後, 硫酸銅才會起作用,因而須根據病情連續使用硫酸銅3-7天。

鰾閉腔症 在仔、稚魚階段,常發現一些仔、稚魚浮游在水面,這些苗生長緩慢,魚
體瘦小,體色轉黑,攝食很差或不攝食,最後逐漸死亡。經檢查發現為鰾無充氣和脊椎彎曲。實驗表明脊椎彎曲發病於鰾無氣體的閉腔個體,而鰾閉腔則因為仔魚後期吸入表面空氣的機能受到阻礙,導致的原因是在仔魚有氣管期充氣量太大和營養不足。因此預防措施為在仔魚後期加強營養,避免充氣太足。

爛尾病 眼斑擬石首魚幼魚相互殘食比較嚴重,特別在餌料不足的情況下,可很明顯地見到追逐噬食尾巴的現象,因此幼魚的爛尾病比較嚴重。這也是造成成活率降低的原因之一。怎樣避免殘食,目前尚未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