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褐菖鮋
- 拉丁學名:Sebastiscus marmoratus
- 別稱:石頭鱸虎頭魚,石狗公,石頭魚、獅甕(澎湖)
- 界:動物界
- 棲息深度:0-40米
- 最大體長:約30cm
產地產期,形態特徵,生態,營養價值,
產地產期
為我國雷州半島以東沿海一帶習見魚類。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產於南海、東海、黃海和渤海。 暖溫性底層魚類。棲息於近岸岩礁海區。大者可達300多毫米。卵胎生。
形態特徵
頭部背面具棱棘。眼間隔凹深,較窄,為眼睛的一半。眼眶骨下緣無棘;眶前骨下緣有一鈍棘。上下頜,犁骨及齶骨均有細齒帶。背鰭鰭棘12根;胸鰭鰭條常為18根。體側有5條暗色不規則橫紋。
生態
營養價值
褐菖鮋肌肉中EAA/TAA、EAA/NEAA分別為(%)41.15,69.97,均高於鯧魚(40.08、66.88)、帶魚(38.93、63.75)、大黃魚(39.31、64.76)、小黃魚(39.31、64.78)、赤點石斑魚(40.27、67.42)、稍低於青石斑魚(42.30、73.30),均超過FAO/WHO的EAA/TAA 40%,EAA/NEAA 60%” 標準,故是一種優質蛋白源。褐菖鮋EAA 比例比較均衡,肌肉有較高的營養價值。
褐菖鮋肌肉中,共檢測飽和脂肪酸(SFA)8種,單不飽和脂肪酸(MUFA)5 種,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6 種;不同脂肪酸含量差異較大,含量在 0.11%~30.31%之間; UFA 占脂肪酸總量的62.66%(其中 MUFA 含量為 15.71%,PUFA 含量為(46.95%)。SFA 脂肪酸占總脂肪酸的 37.33%,SFA中,C16:0 棕櫚酸含量最高,達 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