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背景
1946年12月中旬,蔣介石兵分4路進攻蘇皖地區。為粉碎國民黨軍的進攻,我軍主力迅速南下殲擊宿北之敵,敵二十六師卻趁我軍南下之際,攻占了魯南地區的卞莊、向城等地。在取得了宿北戰役的勝利後我軍隨即揮師北上。面對敵軍的重武器裝備充足,碉堡、壕溝密布和防禦系統堅固等優勢,野戰軍指揮部迅速部署與準備。一方面,各部不僅進行了充分的反坦克教育與爆破演練,而且對部隊預經過的地區進行了詳細偵察,以此來保證戰役中的通信暢通。另一方面,在戰前我軍就已探清敵軍各部的駐紮地點、數量以及汽車、坦克飛機的儲備情況。正是在此基礎上,規劃了戰役的進軍路線,並制定了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的作戰方針。
1947年1月1日,解放軍各部到達指定攻擊地點準備就緒。
戰役過程
1946年12月中旬
宿北戰役後,由
嶧縣(今棗莊
嶧城區)向山東
解放區首府臨沂進攻的國民黨軍整編第26師及第1快速縱隊(由第80旅改編,裝備有中型坦克、
榴彈炮、汽車),聞整編第69師在宿北被殲,被迫在臨沂西南30餘公里今
蘭陵縣的
卞莊、
向城、
尚岩、長城、
蘭陵線轉入防禦;其左翼整編第51師位棗莊、
齊村地區;右翼整編第59、第77師位
台兒莊以北地區。
魯南戰役形勢圖中共中央軍委在
宿北戰役即將結束時指示:下一步作戰,宜集中主力殲滅魯南之敵,相機收復棗莊、台兒莊,並期望打一個比宿北更大的
殲滅戰。據此,新四軍軍長、
山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陳毅和
華中野戰軍司令員
粟裕率兩
野戰軍主力從
蘇北迅速移師魯南,並決心以第8、第9、第10師和第4師1個團及濱海警備旅、魯中軍區炮兵團共12個團組成右縱隊;以第1縱隊、第1師共15個團組成左縱隊,首先圍殲孤立突出的整編第26師和第1快速縱隊,爾後向
嶧縣、棗莊地區擴張戰果。同時,第2、第9縱隊和第6、第7師及第13旅等部共24個團由華中野戰軍政治委員
譚震林指揮,在蘇北阻擊由鹽城、漣水北進的國民黨軍;魯南軍區部隊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活動,襲擾國民黨軍後方。中央軍委在《關於戰役部署問題給
陳毅、
粟裕同志的指示》中說:“魯南戰役關係全局,此戰勝利,即使
蘇北各城全失亦有辦法恢復……第一仗似以打26師3個旅為適宜。”
各參戰部隊按照預定部署於1947年1月1日秘密進入集結地域,進行戰鬥動員和準備。2日晚,突然對整編第26師及第1快速縱隊發起攻擊。3日上午完成包圍與分割,並在
嶧縣、棗莊方向占領陣地準備阻援。3日夜全面展開攻擊,殲滅在
馬家莊的整編第26師師部大部,使該師失去指揮;全殲駐守太子堂的第44旅;殲滅從
卞莊突圍的第169旅大部。4日10時,第1快速縱隊及整編第26師餘部以坦克開路向嶧縣方面突圍,時值雨雪交加,道路泥濘,行動十分困難。左、右縱隊抓住有利時機,以追擊、側擊、堵擊等手段,多路勇猛穿插,將逃敵壓縮在
蘭陵以北的
糖稀湖(亦稱漏汁湖、漏澤胡、漏卮湖)低洼淤泥地帶,隨即以炸藥、手榴彈爆炸和火燒等辦法,破壞其坦克及裝甲車輛。第1快速縱隊等部爭先奪路逃命,人員、車輛、火炮亂成一團。激戰至15時,除7輛坦克逃至
嶧縣外,整編第26師和第1快速縱隊基本被殲滅。嶧縣、棗莊方向來援的國民黨軍被擊退。位於整編第26師南側的整編第59、第77師,聞訊倉皇退縮
台兒莊及運河以南地區。
9日晚,右縱隊向嶧縣縣城發起攻擊,先掃清外圍,10日夜攻人城內,激戰至11日拂曉,殲整編第51師第114旅一部、整編第52師第98團及整編第26師後方機關、保全團隊等共7000餘人,俘整編第26師師長
馬勵武,繳獲逃入嶧縣的7輛坦克。與此同時,左縱隊向棗莊方向發展進攻,連克棗莊外圍
郭里集、
齊村等據點,殲整編第51師第113旅(欠1個團),然後在右縱隊第8師配合下,對棗莊市區展開逐堡逐屋爭奪,戰至20日下午,將整編第51師師部和2個團殲滅,俘師長
周毓英。
戰役結果
戰役期間,山東
解放區組織支前民工60餘萬人、大小車1500餘輛、擔架6000餘副,有力地保障了部隊作戰。此役歷時19天,
山東野戰軍和
華東野戰軍傷亡8000餘人,共殲國民黨軍5.3萬餘人,繳獲坦克24輛、各種火炮200餘門、汽車474輛,首創華東戰場人民解放軍一次殲滅國民黨軍2個整編師和1個快速縱隊的紀錄,挫敗了國民黨軍進攻臨沂的計畫,獲得了對機械化部隊作戰的經驗,並為組建自己的特種兵部隊奠定了基礎。
合影【附圖:1947年1月,
陳毅等領導指揮了魯南戰役,共殲敵兩個整編師,一個快速縱隊,共五萬餘人。陳毅(坦克上中)、
張雲逸(坦克上前右一)等在繳獲的坦克前和戰士合影。】
戰役紀錄
開創了解放戰爭以來,我軍一個戰役殲敵數字的新紀錄(5.353萬)。
開創了解放戰爭以來,我軍一次作戰殲敵最多的紀錄(3萬5千)。
開創了解放戰爭以來,我軍一次作戰殲敵兩個整師的紀錄。
粟裕點評
一九四七年一月的魯南戰役,是繼
宿北戰役之後,山東
野戰軍與
華中野戰軍會合進行的第二個大
殲滅戰。這次戰役,經過兩個階段連續作戰,全殲國民黨軍美械裝備的整編第二十六師、整編第五十一師和第一快速縱隊,共五萬三千餘人,俘虜敵整編第二十六師中將師長
馬勵武、整編第五十一師中將師長
周毓英,繳獲了一大批武器裝備,其中有坦克二十四輛,
榴彈炮、野炮、山炮及其他火炮二百一十七門,汽車四百七十四輛。隨後,以 繳獲的這批裝備為主,華東野戰軍組建了自己的特種兵縱隊。
宿北和魯南兩個戰役,是解放戰爭初期華東我軍由
解放區前沿作戰轉向縱深作戰,為實現我之戰略意圖的兩個關鍵性戰役。由於我軍這兩仗都打得很好,獲取了重大勝利,從而完成了戰區的第一個轉折。從此,我華中、山東兩個戰區在勝利聲中實現了統一,我軍進一步集中兵力,實行大踏步前進和大踏步後退,把
運動戰、
殲滅戰推向了更大規模。
陳毅、張雲逸等在繳獲的坦克前和戰士合影。有同志問粟裕:“作為戰役指揮員,你認為在魯南戰役的指揮上,最特出之處是什麼?”粟裕回答道:“是慎重。”為什麼這樣說呢?這是由當時整個戰場形勢和敵我雙方情況決定的。這次魯南作戰有以下特點:一是敵人陣勢擺得很長,從
卞莊(今
蒼山縣)、棗莊一直擺到徐州附近,成為犄角之勢,易於相互策應;二是作戰對象生疏,不僅有美械裝備的蔣介石嫡系主力部隊,還有多兵種組成的快速縱隊,這是過去未打過的;三是山東、華中兩個
野戰軍會合作戰,戰役指揮員與半數參戰部隊之間初次接觸,互不熟悉,不大摸底。這些都使粟裕在協助
陳毅同志指揮這次戰役的過程中更加兢兢業業,格外慎重。
蘇中戰役是初戰,宿北和魯南戰役在另一意義上也是初戰,是華中、山東兩個戰區合起來打的初戰。慎重初戰,這對戰役指揮員來說是一條具有豐富內容的原則。從下定
戰役決心到組織戰役實施的全過程,甚至在某些指揮細節上,都必須貫徹慎重的原則,以確保關鍵性戰役的勝利。慎重初戰和初戰必勝,可以說實質上是一回事情。
戰役意義
魯南大捷,是遵照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同志的英明決策,在
陳毅、粟裕同志指揮下,山東、華中廣大軍民英勇奮戰的結果。這次戰役,創造了解放戰爭以來華東我軍在一次戰役中殲敵五萬餘人的新紀錄。特別是乾脆、徹底、迅速殲滅了全副美械裝備的敵主力師和機械化部隊,對
國民黨反動派及其軍隊是個極其沉重的打擊,對華東以至全國人民是個很大的鼓舞。宿北、魯南兩個戰役的勝利,使我軍實現了自己的戰略意圖,奪取了戰場的主動權。在以後作戰中,進行萊蕪、
泰安、
孟良崮等戰役時,就主動得多了。
魯南戰役和
宿北戰役的勝利,對華東我軍的建設,亦有其特殊意義。一方面那時隨著戰局的發展,華中部隊由
蘇北轉到魯南,再由魯南轉到魯中,指戰員思想問題較多。宿北、魯南兩戰役全勝,使部隊順利地實現了思想轉彎,進一步堅定了戰勝國民黨軍隊的信心。另一方面,我軍由分散作戰到集中作戰,由打小仗到打大仗,既打敵人步兵又打敵機械化部隊,既擅長野戰又能城市攻堅,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全面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特別是使山東和華中兩
野戰軍在作戰思想、指揮關係和組織編制等方面實現了統一,為爾後擴大勝利、進行更大規模的
運動戰和
殲滅戰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