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中戰役

蘇中戰役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中野戰軍在江蘇省中部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

從1946年7月13日開始至8月27日結束,在一個半月內華中野戰軍七戰七捷,共殲敵6個旅5萬餘人,取得了重大的勝利。蘇中戰役同時還起到了很好的戰略偵察作用,使中共中央軍委獲得了寶貴的內線作戰的經驗。特別是在戰役指揮上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敵的戰法,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作戰的基本原則。同時,蘇中戰役的勝利也使其他解放區部隊增添了殲滅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的信心。

基本介紹

戰役背景,戰役經過,宣泰戰鬥,皋南戰鬥,海安戰鬥,李堡戰鬥,丁林戰鬥,邵伯戰鬥,如黃路戰鬥,人民貢獻,戰役評價,

戰役背景

蘇中解放區西臨運河,東抵黃海,南瀕長江,北靠兩淮,與蘇北解放區相接,該地區河流密布、物產豐富,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期間堅苦創建的根據地。1946年6月26日全面內戰爆發後,國民黨軍在重兵圍攻中原解放區的同時,又集中31個旅約27萬餘人的兵力,向華東蘇皖解放區進攻,南北夾擊蘇皖解放區首府淮陰,企圖首先消滅華中野戰軍,或壓迫其北撤山東,然後在山東與我軍主力決戰。
進攻蘇中的國民黨軍,為其第1“綏靖” 區司令長官李默庵指揮的5個整編師(相當于軍)15個旅共12萬人,企圖首先進占如皋、海安、黃橋,鞏固沿江一線,爾後北犯,策應淮北國民黨軍進犯淮陰。
鑒於南線國民黨軍已發起大規模進攻,中共中央軍委及時修改了原定的外線戰略出擊計畫,指示華中野戰軍: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再轉至外線,在政治上更為有利。根據這一指示,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政治委員譚震林決定集中主力18個團3.3萬人,先機制敵,發起蘇中戰役。

戰役經過

該戰役自1946年7月13日起,至8月27日結束。即首戰宣泰戰鬥起,至如黃路戰鬥之結束,總計歷時50天。戰役中先後經歷宣泰戰鬥、皋南戰鬥、海安戰鬥(海安防禦戰)、李堡戰鬥、丁林戰鬥(丁林攻堅戰)、邵伯戰鬥(邵伯保衛戰)、如黃路戰鬥(如黃路遭遇戰)七次戰鬥。

宣泰戰鬥

戰役第一階段宣(宣家堡)、泰(泰興)戰鬥時間為7月13日至15日。
7月13日夜,解放軍華中野戰軍以5倍於敵之優勢兵力向宣家堡、泰興發起攻擊,當晚殲敵一部。攻擊中發現整編第83師第19旅第56團和旅屬山炮營已於13日進駐宣家堡,原駐宣家堡的1個營已調往泰興,因此,宣家堡、泰興之守軍均已增至1團建制。華中野戰軍將第1師攻擊宣家堡增值3個團。14日夜一舉突破,將國軍第19旅第56團及旅屬山炮營全部殲滅。同時,第6師也增加了1個團繼續攻擊泰興,到16日晨,除泰興核心陣地慶雲寺由國軍第57團團部率少數部隊固守待援外,該團大部及旅屬山炮營全部被殲。
此戰中,國軍被殲滅3000餘人,其進攻部署被打亂。

皋南戰鬥

戰役第二階段皋(如皋)南戰鬥時間為7月18日至21日。
國軍第一綏靖區司令李默庵發現華中野戰軍主力在宣泰地區,急令整編第65師及整編第69師第99旅增援宣、泰;以整編第49師於15日沿通榆公路由南通白蒲向北進攻,企圖直接占領如皋;同時,調江南的整編第49師(2個旅)火速渡江,會同靖江之第99旅增團泰興,進攻黃橋;並以整編第83,第25師各一部由泰州東進,企圖3路夾擊華中野戰軍。整編第49師在中共華中軍區阻擊下,至17日,其師部率第26旅進至如皋以南之鬼頭街、田肚裡地區,第79旅進至宋家橋、揚花橋地區,企圖合擊如皋。
同時,華中野戰軍決定以主力迅速秘密東移,腰擊北進國軍於如皋以南地區。15日晚,華中野戰軍第1,第6師等部遠距奔襲,強行軍至如皋以南。18日晚,以4倍於敵之兵力將整編第49師的兩個旅分別包圍於如皋東南的田肚裡和宋家橋、揚花橋地區,並發起攻擊。第1師迅速攻占了林梓丁堰,截斷了國軍北進部的撤退路線,並乘勢向第26旅發起攻擊,在第7縱隊一部的配合下,至19日下午,殲滅了國軍整編第49師師部及第26旅,第49師師長王鐵漢率部突圍,總計百餘人撤往宋家橋;第6師主力在第1師一部配合下,於20日將國軍第79旅大部殲滅。21日撤出戰鬥。
此戰,國軍整編第49師師部及所屬26旅全部和79旅大部計一個半旅總計10000餘人被殲滅。華中野戰軍繳獲長短槍4000餘支,輕重機槍500餘挺。
(註:皋南戰鬥結束後,由靖江經黃橋東援的國民黨整編第65師等部,已經逼近如皋,華中野戰軍主力乃於23日主動放棄如皋,轉至海安地區休整待機。國軍整編第49師105旅占領如皋並與之匯合。)

海安戰鬥

戰役第三階段海安戰鬥(海安防禦戰)時間為7月30日至8月3日。
國軍整編第65師等部占領,李默庵又將整編第21師由江南調至如皋地區,企圖在海安與華中野戰軍決戰,並企圖在獲勝後進而配合由徐州蚌埠間東進的第7軍等部進攻淮陰。7月30日,國軍以整編第65師之第160、第187旅,以整編第25師148旅、整編第83師第63旅由姜堰東進,準備合擊海安。
同時,中共中央軍委於7月30日電示華中野戰軍:反擊敵人,總以打勝仗為原則,寧可喪失一些地方,不可舉行勉強的無把握作戰。據此,華中野戰軍決定將主力轉移至海安東北地區繼續休整待機,以第7縱隊4個團結合地方武裝在海安以南進行運動防禦,遲滯國軍進攻。該阻擊部與國軍進擊部經過4晝夜激戰。
此戰華中野戰軍傷亡200餘人,國軍被斃傷進攻之3000餘人。8月3日,華中野戰軍主動放棄海安。

李堡戰鬥

戰役第四階段李堡戰鬥時間為8月10日至11日。
國軍占領海安後,李默庵錯誤認為“蘇北共軍大勢已去”,無力再戰。遂決定重新調整部署,分兵對泰州、海安以南地區及海安以東的李堡、角斜地區展開“清剿”,以鞏固占領區,爾後再繼續向北進攻。
據此,華中野戰軍指揮部決定以已經休整了兩周的野戰軍主力乘國軍分兵“清剿”之機,首先突擊動作攻殲其薄弱而暴露的右翼李堡地區之國軍第105旅,爾後伺機擴大攻勢。同時,將淮南之第五旅東調,與華中軍區特務團作為預備隊,準備參戰。
8月10日,國軍第105旅與海安新編第7旅開始換防,新7旅旅部率下轄第19團已抵達李堡,第105旅旅部率下轄第314團暫留楊家莊(李堡以東1公里)交防,準備第二天返回海安,另一個團已經西移海安。
華中野戰軍獲悉後,令第1師乘機向李堡、楊家莊攻擊,至11日晨,全殲李堡之新7旅旅部及第19團,下午,於楊家莊殲滅第105旅旅部及第314團,該部除105旅旅長率部百餘人突圍外,悉數被殲。
當日17時,新7旅旅長率第21團仍按原計畫前往李堡接防,遂進入華中野戰軍第6師第18旅和第7縱隊於洋蠻河附近預設的伏擊區,伏擊部半小時內殲滅接訪部,新7旅旅長率部300人突圍逃脫。
此戰前後僅20個小時,華中野戰軍共殲國軍一個半旅8000餘人。

丁林戰鬥

戰役第五階段丁(丁堰)、林(林梓)戰鬥(丁林攻堅戰)時間為8月21日至23日。
李堡戰鬥後,國軍被迫調整部署,加強點線守備,將整編第49師殘部及第65師主力置於海安、如皋地區,整編第83師位於泰州、曲塘地區,以全部美式裝備的交通警察第7、第11總隊總計7個大隊至於丁堰、林梓地區。同時,準備以整編第25師由揚州、仙女廟地區乘隙再進攻邵伯、高郵,威脅兩淮。
華中野戰軍根據8月13日中共中央軍委“蘇中各分散之敵利於我各個擊破,望再布置幾次作戰”及毛澤東關於“即如交通總隊凡能殲滅者一概殲滅之”的指示,為救邵伯之危,乘國軍力分散、側後空虛之機,避開其正面進攻,以第1、第9軍分區部隊佯攻黃橋,進逼南通,迷惑國軍;主力第1、第6師和第5旅自還如、如皋東側隱蔽南下,於8月21日夜間向丁堰、林梓之國民黨各交通警察各部發起突然攻擊,激戰至22日,除丁堰地區1個大隊逃往東陳鎮,其餘各部均被殲滅。22日,第5旅乘勝進攻東陳鎮的兩個交警大隊(原駐守1個大隊),但包圍不嚴,被其突圍逃往如皋。
此戰華中野戰軍共殲滅國軍交警第7、第11總隊所屬五個大隊和國軍第256旅殘部一個營,斃傷敵1500餘人,俘敵2000餘人,繳獲長短槍1000餘支,輕重機槍130餘挺。打開了華中野戰軍主力西進泰州、揚州作戰的通道。

邵伯戰鬥

戰役第六階段邵伯戰鬥(邵伯保衛戰)時間為8月23日至26日。
23日以後,為配合宿縣東進已占領睢寧的國軍向淮陰進攻,李默庵決定以駐揚州的整編第25師沿運河向邵伯、高郵進攻;將黃橋守軍第99旅東調皋如,準備會同皋如、海安部隊北攻東台。
華中野戰軍指揮部為解邵伯之危,採取攻其必救的戰法,除以華中野戰軍第10縱隊、皮定均旅和第2軍分區部隊配合下堅守邵伯外,決心以第1、第6及第5旅等進行丁、林戰鬥,並於其結束後通過通榆公路西進,進逼泰州、黃橋,調動國軍整編第25師回援,並伺機予以運動殲滅。同時,以第7縱隊鉗制海安、姜堰地區之國軍。第10縱隊於邵伯東西一線採取陣地防禦,進行阻擊。並連續進行白刃戰和實施反衝擊,擊退了第25師的多次進攻,除喬墅第一線陣地被突破外,其餘各陣地未被突破。26日,由於華中野戰軍以遭遇戰形式圍殲如黃路上之敵,嚴重威脅進攻國軍整編第25師側後,該師被迫退返,邵伯保衛戰結束。
此戰國軍被殲2000餘人,華中野戰軍各部傷亡1000餘人。

如黃路戰鬥

戰役第七階段如(如皋)黃(黃橋)戰鬥(如黃路遭遇戰)時間為8月25日至31日。
8月25日,在進攻邵伯過程中,由黃橋調往如皋之國軍第99旅在駐如皋的第187旅和第79旅的1個團西出捷星下開始東進。當日,與華中野戰軍主力在如皋、黃橋間的加力、分界地區遭遇,經過短促激戰,華中野戰軍主力將國軍187旅包圍於加力,將第99旅包圍於分界。
華中野戰軍先集中第6師和從包圍加力的部隊中抽出的一個旅,以3個旅包打第99旅,兩小時後殲滅其大部,第99旅殘部千餘人在南逃途中被華中野戰軍第1師第1旅包圍全殲。隨後,第1,第18旅和華中野戰軍軍區特務團會同包圍加力的部隊總計15個團總攻第187旅和第79旅1個團。27日晨,國軍分錄突圍,大部分被殲滅,殘部千餘人逃回如皋。
如黃路遭遇戰後,華中野戰軍第5旅向西逼近黃橋,31日,黃橋國軍第160旅計1個營另1個連投槍。至此,如黃路戰鬥結束。
此戰國軍共被斃傷5000餘人,被俘12000人,被繳獲長短槍3400枝,輕重機槍500餘挺,各種炮40餘門。華中野戰軍傷亡3500餘人。

人民貢獻

如皋地方武裝和民兵在蘇中戰役期間,從側後襲擾敵軍,大量殺傷敵有生力量,牽制敵軍行動部署,有效配合了華中野戰軍正面作戰。如皋軍民在通如、如黃、如海等公路幹線上,廣泛開展阻擊戰、麻雀戰和破擊戰,破壞國民黨的聯絡線和補給線。郭海波是湯圓區委駐白蒲辦事處主任,1946年1月受命組建游擊隊,開始只有十幾個莊稼漢和幾支破槍,經過7個月近百次戰鬥,隊伍發展到有300多人,裝備也從幾支破槍變成由蔣介石“運輸大隊長”送來的美式裝備。在郭海波等區鄉游擊隊領導的帶領下,如皋軍民大規模地開展了對交通幹線的破拆。丁堰河西婁吳、小龍、顧邵丁三鄉民眾,將龔家碼頭、鬼頭街到陳家莊近10公里的公路破毀。城郊鹿門、周莊、慶余、陳莊、戴莊、太平六鄉的男女老少,在20天內進行了8次大破拆。國民黨軍不得不一面調兵護路,一面組織搶修,可是白天剛剛修好,夜裡又被破拆。國民黨軍鋪設的電話線也是朝不保夕,從白蒲到林梓的電話線,一次就被民兵收割2公里多,再次架設再次被收割,實在無奈,只得派武裝進行聯絡,但聯絡武裝又常遭到民兵游擊隊的襲擊。
8月1日,如皋縣總隊配合分區獨立團,埋伏於林梓以北公路兩側,縣團總隊一連負責攔擊敵運輸車的前衛,分區特務團截擊敵運輸車的退路。他們將公路挖得坑坑窪窪,迫使敵運輸車隊不得不蝸牛樣爬行。當敵車隊進入伏擊圈時,縣團總隊突然猛烈射擊,一連連長盧錦珠率領一排猛衝,跳到第一輛軍車旁,將駕駛員擊斃。與此同時,分區特務團也炸毀敵車隊最後一輛車,使得敵中間的五輛車進退不得,陷於癱瘓。此時,我埋伏於青紗帳里的戰士一涌而出,五分鐘即解決戰鬥,共斃俘100多人。時任縣委書記兼縣總隊政委的謝克東組織400多名民兵和民眾肩挑背馱,越過敵封鎖線,將戰利品20萬發子彈送到華野司令部,受到粟裕司令員的表揚,延安《解放日報》還對這次戰鬥作了報導。
如黃戰鬥中,為保證主力部隊專殲加力、分界之敵,我分區特務團及如皋縣警衛團和泰興團一部奉命圍困如皋城,配合五旅阻擊如城西援之敵。如皋人民民眾聽說在如黃線主戰場又包圍了一萬多國民黨軍,群情振奮,紛紛舉著土槍、鐵叉,前往包圍如皋城,致使如皋城的國民黨軍眼睜睜地看著加力、分界的同夥挨圍被殲,而不敢出城一步。丁堰鎮一個綽號“陳駝子”的民工,力大膽大,支前隨部隊到分界前線後主動請戰,當戰鬥進入關鍵時刻時,他不顧個人安危,衝進敵人陣地與敵肉搏,隻身一人活捉兩個俘虜,繳槍兩支,得到部隊首長的表揚,並獲獎勵步槍一支。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充分的後勤保障向來是部隊奪取作戰勝利的物質保證。而蘇中戰役在如皋三仗規模大,時間長,參戰部隊的糧草供應能否得到有力保障考驗著如皋軍民。
戰前,如皋縣人民政府就組織開展籌糧籌草,僅丁東區就籌集糧食25萬公斤以上。政府將分散保管在農戶中的公糧公草,相對集中在安全的村莊,設立臨時糧站。對城鎮及交通要道附近糧庫有可能被敵占據或安全係數不高的,政府則從速將儲糧疏散保管。由於當年夏征的全是元麥、小麥,部隊在戰事緊張時食用不便,為減輕部隊後勤壓力,政府要求將徵收的糧食全部加工成成品糧,於是出現家家磨糧磨麵,戶戶蒸饅蒸糕的景象,老百姓將蒸好的“黃貓兒”切片曬乾,隨征隨送,到即可食。這些工作大都由婦女完成,僅盧港區的婦女就先後加工糧食7.5萬公斤。
戰時,縣政府後勤委員會在通如公路兩側的復光鄉和如黃公路南側的石塘鄉分別設立臨時糧食供應站,指派南馬塘區財糧分局主任張秉和度軍井區財糧分局主任蘇達雙負責華野糧草供給。7月17日,皋南戰鬥打響,各鄉村運輸隊迅速將早已集中在指定地點的糧草運至臨時供應站。為使戰士們吃飽吃好,供應站根據不同部隊戰士不同籍貫不同飲食習慣供應不同品種的口糧,組織民眾加工面制熟食送到北方籍戰士手上。由於敵軍擁有制空權,白天糧草運輸隊常遭到敵機轟炸,運輸隊伍就改在夜間結隊而行,既保證了糧草不受損失,又減少了人員傷亡。戰鬥激烈時,部隊伙房無法開伙,或戰士無法輪換就餐時,我們的民工就挑起燒餅籮、饅頭筐,冒著槍林彈雨,把飯菜一直送到作戰最前沿。一師野戰醫院在柴灣鎮,政府在柴灣專門設立糧草供應站,有12名糧管員終日為野戰醫院服務,在當時如皋農產品大米比較稀缺的情況下,他們專程從如東和如皋沿江地區調集了1萬多公斤大米,專供傷病員食用。戰士們自豪地說,部隊出征“千里不帶柴和米,萬里不帶點燈油”。

戰役評價

1946年8月29日,延安總部發言人發表談話,我粟裕將軍所部,“自七月十三日至八月二十七日七戰七捷,前後消滅湯(恩伯)軍七個整旅(即七個師)之多”;“我中原大軍之突圍勝利,及蘇中保衛戰勝利,已奠定解放區軍民之勝利信心”。1946年9月2日延安《解放日報》又發表評論,稱“蘇中之捷,正是運動戰戰略方針之勝利”。其後幾十年間,對蘇中戰役的評價,與上述評價大致相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