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國
大運河歷時8年
申遺成功,高郵作為
大運河上重要的節點城市,有
盂城驛、
高郵明清運河故道、淮揚運河主線高郵段3處遺產點。其中,高郵明清運河故道是歷史上的古邗溝高郵段,即高郵
裏運河的前身,位置在現運河的西側,位於高郵鎮石工頭至界首四里舖之間,全長26.5公里。1956年
大運河拓寬時裁彎取直,在裏運河東堤外另開新河,原河道廢。上世紀80年代為保運堤的安全,基本填平了裏運河故道,但河道形狀、走向及塊石護坡至今仍清晰可見,形成“二河三堤”、古代
運河與現代在用運河並行的獨特景觀,內有南門
大街、
鎮國寺、
平津堰、馬棚灣
鐵牛、耿廟石柱、楊家塢、萬家塘、
御碼頭、車邏壩、界首大碼頭等多處
明清水工遺蹟。由於該段故道集中反映了大運河由湖道向河道演變的動態過程,所以是了解大運河河湖關係的活化石。市委、市政府對高郵明清運河故道的恢復整治工作已基本結束。
高郵
明清運河故道,是
高郵6處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歷史上的古邗溝高郵段即高郵
裏運河的前身。2006年,高郵明清運河故道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相關人士介紹,此次主要是恢復了高郵明清運河故道,並且部分恢復了楊家船塢的形制,對萬家塘船塢周邊環境進行整治,再現了昔日漁民的生活場景。
據《高郵水利志》等文獻記載:
民國二十年特大洪水高郵運河多處決口,其中城區段擋軍樓、七公殿、御碼頭、廟巷口等運河先後決堤,現發現的石工應是當時七公殿決口修復後的產物。而華洋義賑會是一個以中外合作為主旨的國際性救災、防災的非政府組織,在這次運堤修復過程中,該組織共募捐資金36.28萬元,幫助修復以擋軍樓、七公殿為主的6處決口。現高郵博物館布置的《1931年特大洪水及運堤修復陳列》,以照片、文字再現了當年洪水發生時的悲慘場景及運堤修復的故事。據悉,這場洪災共造成里下河77000多人死亡,1320萬畝農田顆粒無收,房屋倒塌213萬間,140多萬人逃荒的悲劇。
整治工程
“二河三堤”風貌再現見證運河變遷
作為
大運河申遺(申報
世界遺產)的“必考項目”—— 高郵明清運河故道整治工程,經過施工人員近三個月的奮戰,進入掃尾階段。目前明清運河故道已基本恢復,
重現了“二河三堤”的獨特風貌。高郵湖曾是古
邗溝的重要通道,後因湖面風浪大,為航行安全,自宋至明清逐漸修築分割河湖的東西堤,明清運河故道逐步形成。高郵明清運河故道北起
界首四里舖,南至
高郵鎮的石工頭,全長26.5公里,2006年被定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6年大運河裁彎取直,在故道東堤外另開
京杭運河,“二河三堤”形成。
上世紀八十年代,為保運堤安全,基本填平了
裏運河故道,但河道的形狀、走向及塊石護坡仍清晰可見,特別是運河城區段現存的一段故道保存基本完整,內有
車邏壩、南門大街、鎮國寺、平津堰、楊家塢、萬家塘、御碼頭、馬棚灣鐵牛、界首大碼頭等多處明清水工遺蹟。
2013年4月26日開始,我市主要對
鎮國寺塔至萬家塘範圍的城區段約2.8公里的運河故道進行重點整治,恢復高郵明清運河故道,並且部分恢復了楊家船塢的=形制,對萬家塘船塢周邊環境進行整治,再現了昔日漁民的生活場景。據市
文廣新局遺產辦主任
李國耀介紹,該段故道集中反映了大運河由湖道向河道演變的動態過程,它的恢復是人們了解
大運河與
高郵湖關係的
活化石。記者在現場看到,原先的一片荒蕪如今已變成景色宜人的湖邊勝地,不少市民開車或騎車前來觀光,對此盛讚不已。
最新工作進展
據了解,我市在高郵明清運河故道整治過程中有
兩個重要新發現:
一是在位於二橋以北原七公殿轉彎處,發現一段75米長的老石工遺存,其做工規整,勾縫精細,至今仍保存完整,並在石堤中部上方發現“
民國二十三年
華洋義賑會建”的刻畫文字。
二是發現了1951年淮河下游工程局治理淮河的一段長150米的石工,這是淮河下游工程局治理
淮河流域一期工程的一部分。這兩個重要發現將對大運河申遺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遺存
耿廟石柱留下道道牽繩痕跡。
高郵明清運河故道北起高郵
界首鎮,南至
高郵鎮,全長30公里,現已無水,主要包括東西運堤、運河河道、楊家塢、馬棚灣口門、萬家塘、耿廟石柱等遺蹟。上世紀50年代末期開鑿新運河,該高郵明清運河被廢棄,但河道仍清晰可辨,現被
水利部門用於種植樹木和農作物。
明清運河故道東堤為現運河西堤,由條石與土築成。高郵段保存較好,高郵段北端已逐漸坍塌,尚有部分石塊遺存。
耿廟石柱,位於高郵鎮通湖路運河對岸,耿廟石柱因耿廟而名,廟已無蹤,僅存廟前石柱兩根。柱呈方形,柱上有一穿孔,石柱因運河拓寬部分被埋入地下,現可見高度為3.05米,另一根殘斷僅存1.2米高。由於廟址處於運河轉角處,石柱上留下道道來往船舶牽繩的痕跡。
工作進展
高郵明清運河遺蹟正系統探秘
不久將可欣賞“二河三堤”的風貌。
大運河
申遺已經進入倒計時,相關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中,高郵文物部門也正在為此做系統的工作。高郵明清運河故道就是其中一個重點,目前
考古發掘工作正在進行中,保護展示方案也在進一步完善。
據悉,高郵
御碼頭考古發掘結束後,
平津堰、萬家塘等遺蹟也將進行探秘。其中,唐
元和年間,
宰相、
淮南節度使李吉甫為阻隔湖水,在
高郵湖境內,南接
邵伯,北接
寶應,築土堤平津堰灌溉農田近萬頃,變水害為水利,平津堰遺址即今大運河
鎮國寺塔對岸西堤,今尚存明代古石堰一段,現為高郵市文物保護單位。“考古人員將對這些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找到更翔實的資料,為今後更好地保護與展示作準備。”高郵申遺辦相關人士告訴記者,“不久,人們在這裡可以欣賞到‘二河三堤’的風貌,了解高郵境內運河的變遷。”
歷史上的高郵明清運河
歷史上的古
邗溝高郵段即高郵
裏運河的前身。位置在現運河的西側,位於高郵老船閘至界首四里舖之間,全長26.5公里。1956年大運河拓寬時,在裏運河東堤外另開新河,形成“二河三堤”,上世紀80年代為保運堤的安全基本填平了裏運河故道,但河道的形狀至今仍清晰可見。特別是運河城區段現存的一段故道保存基本完整,內有平津堰、耿廟石柱、御碼頭、萬家塘等遺蹟。2006年高郵明清運河故道被
國務院公布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