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方式
基礎加持續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術前準備
1.陳舊性脫位術前應作持續骨牽引1周左右。
2.顯露途徑的選擇:髖關節脫位的顯露途徑可選用前外側顯露途徑或後側顯露途徑。前者取仰臥位,手法復位比較方便;後側顯露一般取俯臥位(可取側臥位,軀幹與手術台呈60度角),顯露股骨頭、坐骨神經及髖臼比較直接,容易,但手法復位不方便。
適應證
1.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年齡在3歲以內者。
2.難復性髖關節脫位軟組織攣縮妨礙閉合復位者。
3.新鮮的髖關節後脫位合併髖臼骨折及坐骨神經損傷。
4.陳舊性髖關節脫位不能手法復位者。
手術步驟
後側入路
1.採用髖關節後側切口。自髂後上棘外下方5cm處,向前下繞過大轉子前緣,再向後下至臀溝水平止,長14~18cm。
2.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臀筋膜,顯露股骨大轉子、臀大肌和臀中肌。
3.辨清臀大肌與臀中肌分界處,在此間隙剪開游離臀大肌邊緣,再縱形剪開臀大肌與髂脛束連線部,距臀肌粗隆1cm處,切斷臀大肌深層附著於股骨幹的纖維,將臀大肌向內側牽開,顯露臀中肌和臀小肌下部、梨狀肌、閉孔內肌及上、下子子肌抵止部。在臀中肌和臀小肌抵止部切斷或連同大轉子頂部一併鑿下,向上翻開。顯露關節後上部破裂的關節囊和脫位的股骨頭。
4.將臀中、小肌向上牽開,剪開擴大關節囊破裂口,清除積血,充分顯露股骨頭。
5.對合併股骨頭劈裂或骨折,將骨塊恢復原位,擰入1枚螺絲釘固定。注意要把螺絲帽擰入股骨頭軟骨面之下。
6.助手固定骨盆,術者牽引股骨,屈膝、屈髖並內、外旋轉,使股骨頭鬆動,然後屈髖同時內收內旋大腿,繼而伸直下肢,將股骨頭推入髖臼內。
7.股骨頭復位後,如合併有髖臼骨折,將骨塊復位,擰入1枚螺絲釘固定。縫合關節囊。
8.患肢輕度外展,縫合臀中肌和臀小肌斷端。如抵止部連同大轉子一併鑿下,給予恢復原位並用2枚螺絲釘固定,將臀大肌復位、縫合。沖洗創面,逐層縫合切口。
併發症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坐骨神經炎等。
術後護理
患肢外展20°,皮膚牽引4周,儘早開始練習股四頭肌收縮活動。去掉牽引後,扶雙拐下地活動。3個月內,患肢不負重。術後患肢皮膚牽引或髂骨牽引4周,亦可做一髖人字石膏固定髖關節於輕度外展和中立位,3周后拆石膏,開始護理活動練習,輔予理療,4周后護理可開始扶拐不負重行走,術後6周方可逐步負重行走。
術後飲食
多飲水,新鮮水果蔬菜,高蛋白、高維生素、高含鈣質食物。應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麵條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為佳。給予半流質的食物,如各種粥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