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臼加蓋術

髖臼加蓋術(Shelf)是用於治療髖臼淺而小,其前、上、後緣不能覆蓋股骨頭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有效手術方法。手術是以人工方法在髖臼上半圓部分植骨以加寬、加深髖臼,穩定關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髖臼加蓋術
  • 外文名:Shelf
  • 治療:髖臼淺而小
  • 領域:醫學
適應症,麻醉方法,手術前的準備工作,手術步驟,選擇體位,做出切口,顯露髖關節,髖臼加蓋,縫合後進行外固定,手術中的注意事項,手術後的處理方法,

適應症

1、4~5歲以內的病兒經手法復位失敗者,或不適宜於非手術療法的5~9歲病兒,均可行髖關節切開復位術。年齡大、病理改變重者需輔以其他手術。
2、髖臼股骨頭相稱,但臼較淺,髖臼角在45°以內的病兒,可在切開復位的同時施行髖骨放置切骨術;如髖臼角大於45°,應施行髖臼成形術。
3、髖臼小而淺,不能容納股骨頭,應在切開復位的同時施行髖臼加蓋術;年齡較大,股骨頭脫位已不可能切開復位,假臼平淺,關節又很不穩定者,可考慮原地假臼加蓋術,以改善功能。
4、股骨頸前傾角超過45°或頸乾角在140°以上者(正常前傾角為15°,頸乾角為120°~130°),應在髖關節切開復位的同時或二期手術行股骨旋轉切骨術或內收切骨術。
5、成年先天性髖關節半脫位的病人;男性兒少年先天性髖關節脫位不適宜施行骨盆旋轉切骨、髖臼成形或加蓋術者,可旅行骨盆內移切骨術(Chiair手術)。
6、15歲以上的病人不宜施行以上各種手術時,對嚴重畸形、關節不穩定、負重線不佳而引起髖關節或腰背部疼痛的病人,可考慮做改善負重線和穩定性手術(如股骨轉子下切骨術或髖關節融合術等)。

麻醉方法

2、基礎麻醉加骶管麻醉或硬膜外麻醉

手術前的準備工作

除一般術前準備外應作下列準備:
1、準備消毒的骨牽引針、弓、繩備術中牽引用。應在骨科手術床上手術,準備會陰立柱和足牽引架。
2、術中須攝X線片。

手術步驟

選擇體位

選擇仰臥位,病側臀部墊高30°。

做出切口,顯露髖關節

可用髖關節前外側切口或外側切口顯露(見髖關節顯露途徑)。注意皮膚消毒後包紮時,露出脛骨粗隆部備作骨牽引用。

髖臼加蓋

切開復位後,將上方多餘的關節囊切除,但需保留臼緣外1~1.5cm寬的關節囊以覆蓋股骨頭,將這一部分關節囊修薄成2mm後縫合(太厚會使植骨與股骨頭間間隙太寬,容易發生脫位)。對髖臼過淺過小需加蓋較大者,應先作脛骨粗隆部穿針作骨牽引,會陰部立柱為反牽引,使股骨頭下降並維持在最佳平面,必要時攝片證實。然後,沿髖臼上緣的關節囊止點以遠2cm的髖骨上,用圓鑿鑿一半圓形痕跡(寬度應以能覆蓋股骨頭軟骨部份為準,見圖1),先沿髖骨面鑿下2~3mm厚的骨質片,邊鑿邊向下壓,使之成為多數不全骨折的骨瓣覆蓋股骨頭;如有髖臼發育不良,則鑿骨達到髖臼上緣時,沿臼頂向內側鑿進,至與股骨頭相貼近。取髂嵴骨植入下翻骨瓣上方遺留的裂隙內嵌緊(圖2),如不穩定即用克氏鋼針內固定,最後攝X片證實加蓋滿意,髖臼角縮小至正常為止。如X片顯示不滿意處,應即予調整,直至滿意。
對成人脫位已不可復位者,術前應先牽引松解軟組織。切開顯露後,術中牽引,直視下將股骨頭牽引到並維持在最低平面。在股骨頭與髂骨外面之間分離直至接觸點。根據股骨頭的大小,在髂骨面或假臼上設計能覆蓋股骨頭的上半圓帶蒂骨瓣,因骨瓣呈扇形,可分成2~3瓣按前法下翻覆蓋。裂隙以千層餅式取該處髂骨下翻,最後取楔形髂嵴填緊植入。帶蒂骨瓣也可穿孔用絲線固定在附近關節囊上(圖3)。

縫合後進行外固定

仔細止血後縫合髂腰肌腱和股直肌,成人假臼加蓋者僅顯露髂骨外面不需縫合該肌腱,逐層縫合切口,保持病肢在髖輕度屈曲、內旋和外展位、膝關節伸直位,作半人字石膏固定。

手術中的注意事項

1、骨瓣下翻加蓋後,其上方裂隙中的楔形植骨塊應嵌緊,不穩定者套用克氏針或其他內固定物固定牢靠,以防止植骨脫落而影響骨瓣下翻覆蓋的位置。
2、加蓋時,應牽引和維持股骨頭在最佳位置和平面,只有術中骨牽引才能達到目的。這一措施十分重要,可預防加蓋位置過高和預防術後股骨頭上移,以致加蓋移位而失效。為此,術中必須持續而穩定地骨牽引,直至半人字石膏固定好牽引針後才能撤除牽引弓及牽引力。
3、不能復位的髖脫位,加蓋的位置要適當,過高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過低會影響關節活動和股骨頭血運,應根據軟組織攣縮松解後牽引而達到的位置來判定。
4、加蓋的大小應以能穩定住股骨頭而不會脫位為準,太小不起作用。對不能復位的病人加蓋必須特別堅固,才能起到支持作用。

手術後的處理方法

1、加固植骨的鋼針內固定於術後3周拔除,脛骨粗隆部牽引鋼針在術後6~8周拔除,石膏外固定在術後8~10周拆除,證明植骨癒合後逐漸鍛鍊下肢活動和負重。
2、其他處理方法與“切開復位術”相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