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

髖關節

一髖關節(hip joint)由股骨頭與髖臼構成,屬球窩關節,是典型的桿臼關節。

基本介紹

解剖結構,輔助結構,四相關疾病與治療,

解剖結構

股骨關節面占頭面積的2/3,嵌入髖臼內。臼的月狀面圍繞髖臼窩,窩內充填脂肪;髖臼唇附著於臼緣增加臼的深度。髖臼橫韌帶封閉髖臼切跡,神經血管經過韌帶下出入關節。髖臼凹陷與股骨頭關節面之間的間隙為髖關節間隙,正常成人此間隙寬為4~5mm。間隙的上半較窄,顯示兩相對骨性關節面的距離。下半較寬,顯示股骨頭與髖臼窩底之間的距離。在正位片上,正常人股骨頸下緣與閉孔上緣雖不相連,但共同形成一比較自然的弧形曲線,稱為恥頸曲線(Shent-on曲線)。關節囊一般堅厚,而其後下方較薄弱;在髖骨附於髖臼周緣及橫韌帶;在股骨,前方附於轉子間線,上方與下方附於大小轉子附近,在後方附著於離轉子間嵴約1cm處。
髖關節囊及其韌帶髖關節囊及其韌帶
圖1髖關節囊及其韌帶(A、前面觀 B、後面觀)
1.、髂骨 2、關節囊 3、髂股韌帶 4、股骨 5、坐骨囊韌帶

輔助結構

關節囊本身有韌帶加強①髂股韌帶是全身最強的韌帶,由髂前下棘斜向下外,分為兩股,附於轉子間線。②恥股韌帶從恥骨上支附近斜向下外,移行於關節囊。③坐股韌帶由髖臼後部(坐骨體)斜向後上,移行於關節囊。但關節囊的下後方仍是弱點。④輪匝帶是纖維囊內面環行纖維的增厚,圍繞股骨頸。⑤股骨頭韌帶呈三角形,其尖附於股骨頭凹,底與髖臼橫韌帶融合,其功能尚有爭議。
關節囊滑膜層的特點是除襯覆纖維囊以外,在纖維囊附著於股骨頸處還反折包繞股骨頸,形成支持帶直至關節軟骨周緣,支持帶內有至頭與頸的血管。至關節的動脈主要是臀上、下動脈,旋股內、外側動脈和閉孔動脈的分支。股神經、閉孔神經、股方肌神經都有分支進入關節。髖關節可作多軸的運動,但因股骨頭深深嵌入髖臼內,且有各種韌帶的限制,其運動幅度遠遜於肩關節。膝在伸位時,髖關節的屈僅達80度;膝屈時可達110餘度。伸,受髂股韌帶的限制,約僅30餘度。展,受恥股韌帶、髂股韌帶及大轉子的限制;收,受髂股韌帶外側分的限制;展與收的運動範圍約為45度。股骨旋轉運動的垂直軸是通過股骨頭與髖臼的接觸處至內外側髁之間的連線(不是股骨體的縱軸)。在直立時旋轉的總幅度為40~50度。
髖關節冠狀剖面髖關節冠狀剖面
圖2髖關節冠狀剖面
1、髖臼 2、關節腔 3、股骨頭韌帶 4、滑膜皺襞 5、大轉子 6、關節囊
兒童髖關節遠未發育完成,其特點是髖臼之Y形軟骨尚未癒合或三骨之間距離較大,股骨頭只出現較小的團塊狀骨化中心,髖臼與股骨頭的大小比例相差很大,兩者之間的距離較寬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在幼兒較為常見,但其結構尚未發育完成。

四相關疾病與治療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治療股骨頭壞死、髖關節發育不良、退變性髖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終末期病變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手術之一。
人工股骨頭置換具有創傷小、手術時間短、出血少、麻醉風險小,臨床實用價值大。對於高齡、骨折前活動能力低、合併有多種疾病、全身情況較差的患者選擇人工股骨頭置換為佳。而雙極人工股骨頭在單極人工股骨頭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摩擦界面,可提供更好的功能和活動範圍,有利於減少髖臼關節面磨損,使術後疼痛、假體鬆動及下沉率減少。對身體條件較差的患者採用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隨訪中部分患者患髖有時會酸痛,但不影響關節活動,能滿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全髖關節置換隨著手術技術的提高,手術時間明顯縮短,創傷減輕,且麻醉技術能及時處理手術併發症,手術風險明顯降低。
而且髖臼假體與股骨假體達到完全匹配,提供一個更為穩定和不痛的關節。但存在假體不穩而脫位問題。兩種假體置換方式各具利弊,具體要結合患者術前健康狀況特別是日常行走活動能力、合併症情況及經濟承受能力。應追求手術風險最小、髖關節功能恢復快、長期關節無痛、再次翻修風險小的治療方法,對術前活動量大,行走能力強身體狀況較好的應採用全髖關節置換,儘量採用生物固定型假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