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脫位

髖關節為杵臼關節,周圍有堅韌的韌帶以及強大的肌肉瓣保護,因而十分穩定。只有在間接暴力的作用下,才會通過韌帶之間的薄弱區脫位。多為青壯年,在勞動中或車禍時遭受強大暴力的衝擊而致傷。股骨頭脫位出位於Nelaton線之後者為後脫位;位於其前者為前脫位。扭轉、槓桿或傳導暴力均可引起。而傳導暴力使股骨頭撞擊髖臼底部,向骨盆內脫出則屬於中心脫位。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dislocation of hip joint
  • 就診科室:骨科
  • 多發群體:青壯年
  • 常見病因:遭受強大暴力
  • 常見症狀:髖關節後脫位,髖關節前脫位,中心脫位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併發症,治療,預後,

病因

多因遭受強大暴力的衝擊而致傷。
1.髖關節後脫位
股骨頭多有髂股韌帶與坐股韌帶之間的薄弱區穿出脫位,造成後關節囊及圓韌帶撕裂。
2.髖關節前脫位
多因髖關節極度外展外旋時,大轉子頂於髖臼緣形成的槓桿作用,使股骨頭至髂股韌帶與恥股韌帶之間的薄弱區穿破關節而脫出。
3.中心脫位
當傳導暴力時股骨頭撞擊髖臼底部,向骨盆脫出則屬於中心脫位。

臨床表現

1.髖關節後脫位
股骨頭多由髂骨韌帶與坐骨韌帶之間的薄弱區穿出脫位,造成後關節囊及圓韌帶撕裂。如髖關節略呈外展位遭受傳導暴力時,則髖臼後緣易因股骨頭之撞擊而發骨折,或股骨頭之前下方骨折。無論何方骨折,均會影響關節的穩定性,因此分類也主要依據合併骨折的情況而定。
(1)Ⅰ型脫位不合併或者合併髖臼小片骨折;
(2)Ⅱ型脫位合併髖臼後唇大塊骨折;
(3)Ⅲ型脫位合併髖臼廣泛粉碎骨折;
(4)Ⅳ型脫位合併股骨頭骨折。
外傷後患髖腫痛,活動受限;後脫位患髖屈曲,內收、內旋、短縮畸形等。
2.髖關節前脫位
遠較後脫位少見,由於前方主要為韌帶維護,因而不宜合併骨折。前脫位時患髖伸直外展旋畸形。
3.中心脫位
患肢短縮畸形,髖活動受限。

檢查

1.X線檢查
X線平片是診斷髖部脫位、骨折的最基本方法,大部分的髖關節脫位X線片都能正確顯示。
2.CT檢查
對大多數的髖關節脫位均能做出正確的診斷,較X線片其優勢在於能清楚的顯示脫位的方向與程度,更重要的是它能清晰準確地顯示髖關節內是否有碎骨片的存在。
CT的三維重建最大的優點:在於立體地顯示了關節的表面,圖像逼真,並且可以任意角度旋轉圖像而獲得最佳暴露部位。

診斷

有明顯外傷史,患處疼痛活動受限。患肢縮短,髖關節呈屈曲、內收、內旋畸形。可在臀部摸到脫出的股骨頭,大粗隆上移明顯。X線檢查、CT檢查均可確診。

鑑別診斷

臨床上常需與股骨頸骨折鑑別。

併發症

髖關節脫位,尤其是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治療後出現的併發症大多與手法粗暴、牽引不夠,手術指征未掌握,未弄清阻礙復位因素和固定不當等原因所致。多數可以避免。常見併發症有:
1.再脫位常因阻礙復位因素未消除。X線出現假象,換石膏時不小心,前傾角過大或髖臼發育不良,因而即使復位後,還是較易再脫位。
2.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這類併發症主要是由於手法粗暴或手術創傷過大,損傷了股骨頭的血供;固定時強力極度外展;復位前牽引不夠或內收肌、髂腰肌未松解,復位後股骨頭受壓過度等。
3.髖關節骨性關節病是晚期的併發症,一般在年齡較大患兒手術後,待到成年後往往較難避免有類似併發症出現。
4.股骨頭骨骺分離、股骨上段骨折、坐骨神經損傷等,這些均為牽引不足,復位時使用暴力或麻醉太淺等原因引起,一般均可避免。

治療

1.單純性脫位治療
(1)髖關節後脫位一般均可手法復位,很少有困難。復位方法以屈髖屈膝位順股骨軸線牽引較為穩妥可靠,Allis法為仰臥位牽引,Stimson法為俯臥位牽引。復位時手法應徐緩,持續使用牽引力,嚴禁暴力或突然轉向,遇有阻力時更不可強行扭轉。如牽引手法無效,可改用旋轉“?”問號式手法。
(2)髖關節前脫位順患肢軸線牽引時,術者自前而後推動股骨頭,使其向髖臼方位移動,內收下肢使之還納。
(3)中心脫位宜用骨牽引復位,牽引4~6周。如晚期發生嚴重的創傷性關節炎,可考慮人工關節置換術或關節融合術。
2.髖關節陳舊性脫位
因髖臼內充滿纖維瘢痕,周圍軟組織攣縮,手法復位不易成功。可根據脫位時間、局部病變和傷員情況,決定處理方法。對關節面破壞嚴重者,可根據患者職業決定做髖關節融合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

預後

髖關節脫位,應及時診治。因為有少數脫位會合併髖臼骨折,早期復位容易,效果也較好。陳舊者,多數要手術復位,效果相對不好。此外,治療不當會引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嚴重地影響關節功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