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後脫位

髖關節是由髖臼和股骨頭組成,髖臼深而且大,能容納股骨頭的大部分,兩者互相密合,形成真空,能互相吸引。關節囊及周圍韌帶較堅強,構成一個相當穩定的關節,脫位的發生率較低。髖關節囊前壁有較強的髂股韌帶,內上壁有恥骨囊韌帶,後上壁有坐骨囊韌帶加強。但內下壁和後下壁缺乏韌帶,較為薄弱,容易從這兩處發生脫位。不合併髖臼骨折的單純性髖關節脫位只有前、後兩種。臨床上以後脫位最為常見。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posterior dislocation of hip joint
  • 就診科室:骨科
  • 常見病因:多由於間接暴力所引起
  • 常見症狀:疼痛,髖關節不能活動,髖關節呈屈曲、內收、內旋畸形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多由於間接暴力所引起。

臨床表現

1.有明顯外傷史,通常暴力很大,例如乘車時一腿搭在另一腿上,膝蓋頂住前座椅背,突然剎車時,膝部受撞擊而產生脫位,或高空操作觸電後摔下。
2.有明顯的疼痛,髖關節不能活動。
3.患肢縮短,髖關節呈屈曲、內收、內旋畸形。
4.可以在臀部摸到脫出的股骨頭,大粗隆上移明顯。
5.部分病例有坐骨神經損傷表現,大都為挫傷,2~3個月後會自行恢復,神經損傷原因為股骨頭壓迫,持續受壓使神經出現不可逆病理變化。

檢查

X線檢查了解脫位情況以及有無骨折。

診斷

明顯的外傷史,患側下肢顯屈曲,內旋和短縮畸形,大粗隆向後上方達Nelaton線之上,臀部可捫及股骨頭,患肢呈彈性固定,X線能確診並除外骨折。CT檢查可對關節有否骨碎塊做診斷。

治療

1.一般性後脫位治療
(1)復位  髖關節脫位復位時需肌鬆弛,必須在全身麻醉或椎管內麻醉下行手法復位。復位宜早,最初24~48小時是復位的黃金時期,最好儘可能在24小時內復位完畢,48~72小時候再行復位十分困難,併發症增多,關節功能亦明顯減退。常用的復位方法Allis法,及提拉法。
(2)固定  復位後用繃帶將雙踝暫時捆在一起,於髖關節伸直位下將患者搬運至床上,患肢作皮膚牽引或穿丁字鞋2~3周。不必石膏固定。
(3)功能鍛鍊  需臥床休息4周。臥床期間作股四頭肌收縮動作,2~3周后開始活動關節,4周需扶雙拐下地活動。3個月後可完全承重。
2.複雜性後脫位治療
對複雜性後脫位病例,目前在治療方面還有爭論,但考慮到合併有關節內骨折或閉合復位反覆失敗者,日後產生創傷性骨關節炎的機會明顯增多,因此主張早期切開復位與內固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