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確。
臨床表現
體表毛細血管瘤可分為局限性毛細血管瘤(又稱草莓狀血管瘤)、廣泛性毛細血管瘤(又稱葡萄酒斑)和角化性血管瘤。毛細血管瘤的臨床特點因其病變的深度、大小、部位而不同。血管瘤發生的部位多在皮膚、皮下,病變由群集的薄壁微血管組成,緊密排列成叢,或分成小葉。草莓樣血管瘤呈丘狀突起者,表面呈草莓狀,範圍可大可小,大者侵及面部,小的僅幾毫米,可見皮膚輕度隆起,皮膚表面正常,呈鮮紅色或紫紅色。病變發展很快,可捫及皮下軟性、邊界不清、壓之褪色的占位性病變。
檢查
1.超聲檢查
B型超聲顯示低回聲實體性占位病變。
2.CT掃描
顯示形狀不規則的高密度占位,有時呈分葉狀。
3.MR掃描
毛細血管瘤顯示病變呈異常信號,T1WI中信號,T2WI高信號,邊界較為清楚。
診斷
本病多見於嬰兒,大部分是女性,出生時或出生後早期皮膚或皮下出現紅點或小紅斑,逐漸長大,顏色變深,可變成紫色,逐漸隆起,高於周圍皮膚,瘤體境界分明,壓之可褪色,放之可恢復原色。如瘤體生長速度比嬰兒發育更快,需考慮為真性腫瘤。
治療
局限性毛細血管瘤大多能自行消退,在不影響正常生活的情況下可以暫時不處理。廣泛性毛細血管瘤尚缺乏理想的治療方法,目前可使用藥物控制。角化性血管瘤因病變較局限,可以手術切除、電灼或冷凍。
1.藥物治療
(1)首選藥物為皮質類固醇。口服潑尼松可使腫瘤縮小,皮膚顏色恢復正常,但嬰幼兒發育生長較快時期,大劑量長期套用激素類藥物,可影響電解質代謝和蛋白質合成。
(2)腫瘤內局部注射,可增強療效,避免併發症。瘤內注射曲安奈德和倍他米松混合劑,也可注射醋酸可的松和氟美松混合液,但需要多次注射,多數病變治療後好轉或消失。
2.硬化劑治療
此方法僅對部分患者有效。常用注射液包括5%魚肝油酸鈉、50%尿素、純酒精等。硬化劑只適於病變範圍較小的病變。其不良反應包括局部皮膚壞死、硬結、瘢痕形成、皮膚萎縮等。
3.冷凍治療
目前較少用。冷凍和雷射適於表層病變。過量低溫,皮膚色素脫失和瘢痕形成,也影響外觀。
4.放射治療
對多數病例有效,可小劑量多次照射。
5.手術切除
(1)手術治療適於瘤體較大,藥物和放射治療效果不滿意、局部仍較隆起、病變較局限、部分消退者。
(2)病變侵及眼眶毛細血管瘤,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病變引起明顯眼球突出、眼球移位或上瞼下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