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舌魚科

骨舌魚科

骨舌魚科(學名:Osteoglossidae),共有4屬11種。為一類下頜具須,體側扁,腹部有棱突的古老淡水魚種群。廣泛分布在南美洲,澳洲和東南亞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因為其體形長,有須,類似龍,所以在華人中是非常受歡迎的一種觀賞魚,稱為“龍魚”。性格兇猛,以小魚、青蛙、昆蟲為食。親魚常將卵含在口中孵化。

隨著龍魚作為觀賞魚的引進,外形霸氣、有靈性、外形酷似龍,龍魚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再加上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龍文化,龍魚更是受到華人的追捧。

基本介紹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物種分類,保護級別,文化內涵,

物種學史

骨舌魚科是一類古老的大型淡水魚,早在距今3億多年以前的遠古石炭紀時就已經存在。後來,隨著地殼的移動逐漸地把它們分散到世界各個大陸,如今分布廣泛,在亞洲,南美洲,澳洲以及非洲都能尋覓到它們的蹤跡。因為其神態威嚴,體形長而有須,鱗片多帶金屬光澤,善於跳出水面很高捕食小昆蟲,酷似中國神話中的龍,故俗稱龍魚
在1829 年,在南美洲的亞馬遜流域,由美國魚類學家溫帶理博士(Vandell)發現這類魚並定名“Osteoglossidae”。1933年法國魚類學家卑魯告藍博士在越南西貢又發現了同科的紅色品種。1966年,法國魚類學家布藍和多巴頓在金邊發現了骨舌魚科的另外一個品種。之後,相繼又有一些國家的專家學者們在越南,馬來西亞半島,印尼的蘇門答臘、班加島、比婆羅洲、泰國,甚至是澳洲、非洲發現了許多骨舌魚科品種,於是就按地域和不同的外觀、色澤把骨舌魚科細分成了十多個不同的品種。真正把龍魚作為觀賞魚引入水族箱是始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的美國,直至80年代才逐漸在世界各地風行起來。
其實中國古人早已經有關於龍魚的記載,據《山海經·海外西經》:“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狸。一曰“魚段”。即有神聖乘此以行九野。”可見早在大約秦漢時期,中國古人就已經在東海南海一帶發現這一魚種,並有命名。
骨舌魚科骨舌魚科

形態特徵

巨骨舌魚屬(Arapaima)有4種,代表物種巨骨舌魚海象魚)。原產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成魚體長可達2-6米,重可達100千克。體形巨大,長形,稍側扁。頭部骨骼由游離的板狀骨組成。口大,無須。無下頜骨,舌上有堅固發達的牙齒。鰾四周富有血管,內表呈蜂窩狀,常有特殊的鰓上器。鱗片大且硬,呈嵌鑲狀。背鰭臀鰭位於體的後部,互為相對。胸鰭位低。腹鰭位腹部之後。尾鰭圓形。體灰綠色,背部顏色深,腹部較淡,尾鰭及體後部紅色。以魚、蝦、蛙類為食。體型笨重,行動緩慢。生殖季節挖穴產卵,雄魚護幼發育達2-3個月,等幼魚能獨立生活後才離開。肉可製成乾品或鹽製品,是產區大眾食品。牙齒曬乾後可用來代替銼具。活的魚體顏色美麗,用於觀賞。
非洲骨舌魚屬(Heterotis)僅1種,即非洲骨舌魚異耳骨舌魚),分布於非洲。
骨舌魚屬(Osteoglossum)有2種。原產於亞馬遜河和蓋亞那。體呈長帶形,側扁。尾呈扇形。背鰭和臀鰭呈帶形,向後延伸至尾柄基部;胸鰭較大;尾鰭短小呈圓扇形。眼睛在頭的上部接近頭頂。口也在頭的上位,口裂大而下斜,下顎比上顎突出,長有1對短而粗的須。此魚有5排呈粉紅的半圓形鱗片,鱗片巨大,鱗片至尾部相對較小。雙須骨舌魚銀龍魚)魚體呈現像是金屬的銀色,其中含有鈷藍色、藍色、青色等混合顏色,閃閃發亮。在光線的照射下能顯現出淡粉紅等其他顏色。幼魚時的體色泛青色。成魚體長90-100厘米。黑骨舌魚(黑龍魚幼魚黑色,身上有白色條紋,長大後黑色逐漸脫落。
硬仆骨舌魚屬(Scleropages)有4種:美麗硬仆骨舌魚澳洲硬仆骨舌魚利氏硬仆骨舌魚麗紋硬仆骨舌魚。第一種原產馬來西亞、印尼、蘇門答臘等地河、湖。成魚體長40-50厘米,壽命可達數十年。性情兇猛,主要獵食活魚蝦、水生昆蟲、青蛙等。親魚將魚卵產含於口中直至孵出幼魚,所以有“龍吐珠”的俗名。自20世紀中後被開發成為觀賞魚,因其泛閃金屬光澤如盔甲般的鱗被和鮮艷的光色(金色、紅色等)及威風凜凜的儀態而備受矚目,身價飄升到幣值數以萬計的程度,成為極名貴的觀賞魚之一,有過背金龍紅龍青龍魚等品種。由於資源過度開發造成瀕危,被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保護名單附錄一。
骨舌魚科分布圖骨舌魚科分布圖

生活習性

骨舌魚科的魚類屬熱帶狹溫性魚類,生活在上層水域,對生存環境的水質要求很高。具有較強的攻擊性及領域意識,人工飼養中應注意儘量避免同種混養。適宜溫度:24-29℃均可,如果魚只適應良好,甚至可以接受22-31℃的溫度。不過人工飼養的龍魚和其他的觀賞魚一樣,切忌水溫急劇變化。絕大部分的骨舌魚科魚類屬肉食性魚類,從幼魚到成魚,都會捕食動物性食物,以小魚、小蝦、昆蟲為主,但也有例外,如:非洲骨舌魚,屬雜食濾食性。在人工飼養中,應儘量餵食近其自然環境中的鮮活動物性餌料,以投餵鮮活的小魚或碎蝦肉,並間歇性輔助以投餵昆蟲餌料為最佳。動物內臟,易妨害消化系統,不可投餵。若想投餵的人工配合飼料應多選用浮性飼料,防止魚發生掉眼情況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魚和人一樣需要各種養份,不可以投餵一種餌料,應制定出一份營養豐富的選單,以確保它的營養均衡。繁殖方式為卵生,在自然環境中,雌魚產下卵後由雄魚含在口中,直至幼魚孵化。龍魚是魚類中有名的“長壽魚”,一般可活30年左右,壽命最長的可達40年以上,幼魚在2-3歲左右可達到成熟,不同種類的龍魚有其不同的色彩。且隨著魚只年齡的增長,身上鱗片的顏色會愈加的閃亮、厚重。是觀賞價值極高的一類熱帶魚。

物種分類

骨舌魚科(4屬 11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巨骨舌魚屬
Arapaima
Arapaima agassizii
Valenciennes, 1847
Arapaima gigas
Schinz, 1822
Arapaima leptosoma
Stewart,2013
Arapaima mapae
Valenciennes, 1847
非洲骨舌魚屬
Heterotis
Heterotis niloticus
Cuvier, 1829
骨舌魚屬
Osteoglossum
Osteoglossum bicirrhosum
Cuvier, 1829
Osteoglossum ferreirai
Kanazawa, 1966
硬仆骨舌魚屬
Scleropages
Scleropages formosus
Müller & Schlegel, 1844
Scleropages inscriptus
Roberts,2012
Scleropages jardinii
Günther, 1864
Scleropages leichhardti
Günther, 1864

保護級別

有6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

文化內涵

龍魚有須,胸鰭似龍爪,加上渾身金鱗(或紅鱗),因而形似神龍。加上其盤旋靈動,華貴端莊,靜時安若處子,動時迅如脫兔,所以其神更似神龍。而且,其緩而大方的游姿,更顯出一種高貴、祥和的王者之氣。
華人崇尚龍的精神,而龍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一種幻化的神物,一直以來人們都只能將其供奉於心中,默默敬仰。因此,當與傳說中的龍如此神形皆似的龍魚出現時,自然而然,人們就將其作為了龍的化身。龍魚作為華人龍情結的最佳寄託對象,走進了千家萬戶。龍魚飼養由此風靡,逐漸形成一種文化——龍魚文化,並成為了中國龍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深受中華文化薰陶的整個東亞文化圈內,龍文化都有著廣泛而深厚的影響力。二十世紀,當與龍形神皆似的魚種——龍魚出現時,便迅速在東亞文化圈內諸國水族市場上掀起了一陣風潮,尤其在東南亞、日本、台灣等地。
龍魚本身的觀賞性及良好寓意也是其能夠迅速風靡東方世界的一個因素。首先,龍魚是一種大型魚類,體型霸氣,游姿迷人,加上一身熠熠生輝的“盔甲”,就像即將出征的統帥,體現出一種王者之氣。因此,無論從體態還是從氣勢來說,其都是極具觀賞性的魚類,因此受到人們的喜愛也就不足為奇了。其次,由於龍魚自身的特點,其本身具有很多良好的寓意。如其壽命很長,有“長命百歲,壽比南山”之寓意;其諧音為“余”,暗含聚財、富貴之意;其形神似龍,是無上權力、尊貴地位的象徵等等。龍魚寄託了如此多的美好願望,因此被人們看做最佳風水魚而請進了千家萬戶。
最後,也與商人為利益而將其推向商業化的行為有一定影響。任何東西,有了需求就會帶來市場,有了市場就會帶來規模化生產,就會走向商業化,最終形成一個產業。龍魚的風靡也是如此。剛開始時,龍魚只是一種瀕臨滅絕的自然魚類,“物以稀為貴嘛”,加上其似龍的外形,受到一些水族愛好者的追捧。隨著追捧者的不斷增加,市場擴大、需求增加,龍魚貿易變得有利可圖。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催生了東南亞一批養殖場出現。有了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龍魚這一產業也就隨之形成了。當龍魚成為了一種穩定的產業,其市場自然也就會被不斷的推廣與擴大,龍魚作為這一產業的“核心產品”,也就隨之開始風靡東亞及東南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