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鰭亞綱(輻鰭魚亞綱)

輻鰭亞綱

輻鰭魚亞綱一般指本詞條

輻鰭亞綱(Actinopterygii)是硬骨魚綱(Osteichthyes)下的一個亞綱級分類單位,也是現生的魚類中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分化最複雜的一類。

基本介紹

特徵,分類系統,化石研究,

特徵

輻鰭亞綱包年括90%的現代魚類,全世界有2萬多種,結構較高等。主要特徵:鱗片為圓鱗或櫛鱗。骨化程度高;鰓間隔消失。心臟不具動脈圓錐,有動脈球。腸內無螺旋瓣。正型尾。化石在侏羅紀發現,以後大量發展,逐漸取代了全骨類,成為新生代的優勢種類。
輻鰭亞綱是魚綱中最高等的種類,也是當今世界上現存魚類中數量最多,經濟價值最高的一總目。主要特徵是:①體表被圓鱗或櫛鱗(有少數種類無)。②骨骼高度骨化,具有特殊的單個犁骨、續骨、尾舌骨、齒骨及隅骨等。③奇鰭鱗質鰭條的數目與骨鰭條數目相等。④動脈圓錐退化,代以動脈球。⑤腸內不具螺旋瓣。⑥有,與食道相通或不相通。⑦大腦半球不發達,中腦及後腦發達。⑧卵巢與輸卵管相連,輸尿管和生殖導管分開或形成共同管,開口於肛門後方。⑨正型尾鰭

分類系統

輻鰭亞綱分類的依據主要如下:1.鱗片的種類(圓鱗或櫛鱗)及鱗式,如鯉魚的鱗式為34—38 5/8表示鯉魚的側線鱗數為34—38枚,自側線背鰭起點基部的橫列鱗為5枚(分子)。自例線至臀鰭起點基部的橫列鱗為8枚(分母)。2.背鰭上有無硬刺(棘),用大寫羅馬數字表示。3.鰭式鰭條數目因種類不同而異,如鯉魚的鱗式為D.II。4.腹鰭的位置有腹位、胸位。喉位之分。5.骨化程度的高低 。6.鰾管的有無。7.韋氏骨的有無。8.中烏喙骨的有無。9.咽喉齒的數目及排列。
輻鰭亞綱下轄9總目及3個次亞綱,本亞綱之下三個次亞綱的劃分只反映在輻鰭亞綱內的發展階段,而並不是真正的系統分類。真正的分支系統關係遠比這三次亞綱的劃分複雜,但這樣三個發展階段的分類方法對於了解輻鰭魚類演化歷史概況仍是非常有用的。
硬鱗總目Chondrostei
鯡形總目Clupeomorpha
鰻鱺總目Anguillomorpha
骨舌魚總目骨舌總目) Osteoglosso
鯉形總目Cyprinomorpha
銀漢魚總目Atherinomorpha
鮭鱸總目parapercomorpha
鱸形總目Percomorpha
蟾魚總目Batrachoidomorpha
軟骨硬鱗魚次亞綱(Chondrostei)
這是硬骨魚中最原始的類群,為中、小型的硬骨魚。其特徵是身披菱形厚而閃光的硬鱗,各鱗片間以關節相連;歪型尾,硬覆蓋到尾上葉末端;各鰭鰭條很多,單背鰭,常常後位;大眼睛;長口裂,上頜骨後端膨大;肩帶有鎖骨和胸骨;脊椎骨為軟骨質。
黃金多鰭魚 Polypterus Endlicheri黃金多鰭魚 Polypterus Endlicheri
本次亞綱最早的代表是發現於蘇格蘭中泥盆世和加拿大晚泥盆世的淡水相地層中的Cheirolepis Agassiz(鱈鱗魚)它個體小,鱗片也細小。其他特徵與次亞綱特徵相同。
泥盆紀時軟骨硬鱗魚類也呈現出多樣性,石炭紀二疊紀是此類發展的全盛時期,它們不僅在多樣性方面獲得了很大的發展,而且從淡水推進到中生活。其重要的代表是Palaeoniscus Blainville(古鱘魚),此屬是分布很廣的海生軟骨硬鱗魚類,與泥盆紀的鱈鱗魚相近,個體變大,鱗片也大而厚重。中國新疆吐魯番和江蘇鎮江等地二疊系中均發現有此類化石。古鱈魚是軟骨硬鱗魚類中最典型的代表,所以軟骨硬鱗魚類又叫做古鱘類。
輻鰭亞綱
Platysomus Agassiz(扁體魚)是古生代晚期古鱈類的另一分支,海生。體形向扁高發展。口小。背鰭臀鰭延長,在其前方呈角狀。尾鰭深分叉而呈歪型。菱形的硬鱗變薄了。中國華南海相二疊系中常能發現其鱗片化石。浙江長興晚二疊世長興組中所產的Sinoplatysomus(中華扁體魚)是中國目前所獲的比較完整的本類化石。
中生代,軟骨硬鱗魚類便衰落了,僅少數屬種殘存至今,中國甘肅玉門寬台山早白堊世下圍惠鋪群中的Sunolepis(孫氏魚)是中生代晚期的古鱈類。中國的Acipenser()和非洲的Polypterus(多鰭魚)即為此類之現生代表。
全骨魚次亞綱(Holostei)
這是出現於晚二疊世並在中生代前期廣布於世界各地,介於軟骨硬鱗魚類和真骨魚類之間的魚類,現今殘存者極少,北美淡水中的Lepidosteus(鱗骨針)及Amia(弓鰭魚)可為其代表。頭骨已經骨化,尾鰭趨向正型。胸、腹鰭僅遠端分節,背臀鰭部分分節,鱗片已表示出硬鱗向骨鱗的過渡性質。
弓鰭魚 Amia calva弓鰭魚 Amia calva
Redfieldin Hay(雷氏魚),是軟骨硬鱗魚向全骨魚類過渡的早期代表,它保留著許多軟骨硬鱗魚的特徵,但尾鰭半歪型或近正型,各鰭鰭條數目減少,頜骨變短等方面已大大的進步了。
侏羅紀的Dapedius是全骨魚類的典型代表,其特徵是上頜骨變短,其後端膨大減少;尾表面上已是正型;鱗失去了中間的齒鱗層;鰭中骨質鰭條數明顯地減少;脊椎骨的椎體骨化已發展了。
中國華北、華南晚侏羅世的地層中發現的Sinamia Stensiu(中華弓鰭魚)是全骨魚類另一類群的代表,體呈長梭形,稍側扁,頭長,背鰭基部相當長,臀鰭基部短,但鰭條長,各鰭均無棘鰭,菱形鱗片後緣下部有鋸齒。
真骨魚次亞綱(Teleostei)
最早出現於中三疊世白堊紀時逐漸取代了全骨魚,並且日益發展,至今整個硬骨魚類的90%屬於真骨魚。它們的主要特徵是頭骨骨化,脊椎骨完全骨化。舌接型。鱗片幾全為骨鱗——圓鱗和櫛鱗。少數種類無鱗。有鱗者,呈疊瓦狀排列。正型尾。胸鰭基鰭骨平行排列,無輻鰭,有皮質鰭條。
彩石鰟鮍(彩石鮒)Rhodeus light彩石鰟鮍(彩石鮒)Rhodeus light
真骨魚種類繁多,它們主要繁盛於新生代,中生代化石甚少,因此它們的分支進化關係了解得很少。真骨魚類最早可能起源於三疊紀,但是真正的化石記錄只見於侏羅紀的晚期,從目前的材料來看,侏羅紀晚期種類已相當多了。德國巴伐利亞上侏羅統海相層中發現的Leptolepis Agassiz(薄鱗魚)是真骨魚類的著名早期代表,脊柱已經骨化了,骨質圓鱗,閃光層極薄。中國浙江東部上侏羅統的真骨魚類化石豐富,種類也多,歸入薄鱗魚目的有Pingolepis Chang et Chou(秉氏魚);歸入鯡形目的 Mesoclupea Ping et Yen(中鱭魚)和Paraclupea Du(副鱭魚),它們均是淡水魚。Mesoclupea的特徵是體呈紡錘形,眼大,口有細齒,鰓蓋骨長方形,胸鰭大而低位,腹鰭很小,背鰭短而後位,臀鰭基大。Paraclupea體呈短紡錘形,最大體高在背鰭起點處。圓鱗,有背、腹、尾棱鱗。胸鰭高,腹鰭小,背鰭基長,起點與腹鰭相對。臀鰭基短,尾鰭深叉。
中國華北晚侏羅世至白堊紀的魚類化石也相當豐富,歸入骨舌魚目的Lycoptera Miiller(狼鰭魚)是著名的代表,其特徵是:體呈長梭形;頭大,頂骨大;眼大,眶上骨一塊;齒骨一塊,向後加高;牙齒排列成行,大小近一致;前鰓蓋骨的下枝較上枝寬大,下鰓蓋骨頗小,鰓條骨纖細;椎體呈筒狀,中部略收縮;胸鰭大,內側有一粗大而不分節的鰭條。
新生代的真骨魚類化石世界各地均有發現,中國南方下第三系中發現的歸入鱸形目的Tungtingichthys Liu,Liu et Tang(洞庭鱖)是常見的重要化石,其特徵是:體小至中等,長梭形;頭較大,口端位;前鰓蓋骨後緣有鋸齒,背鰭條的棘鰭和分節鰭條連續;尾鰭淺叉形;古新世始新世,江蘇、湖南、湖北。

化石研究

Leuciscus Cuvier(雅羅魚)和Barbus Cuvier(魚八魚)是中國華北上第三系中的兩種重要化石,它們都是骨鰾魚目的代表,其特徵是脊柱前端幾個椎骨所發生的四對小骨,聯繫鰾的前端與內耳,有維持魚體的平衡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