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腹鰭腹位,
背鰭1個。通常鰭無棘,有時
背鰭、
臀鰭及
胸鰭有1-3枚棘,是為分節的假棘,由鰭條骨化而成。某些種類有
脂鰭。
鰾有管通於消化管。具有
韋伯氏器,其中三腳骨與鰾相聯繫,故稱此類為骨鰾類。
分布範圍
廣泛地分布於世界各大洲,大部分生活在
淡水水域,尤以
熱帶淡水中最多。種類繁多,約有5000種,其中許多種類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
下屬分類
鯉形目Cypriniformes
現生淡水魚類中最大的一目,有6科256屬2422種。體前端第4~5椎骨已特化與
內耳聯繫,成韋伯氏器;口常能伸縮,無齒;頭無鱗;大多無脂背鰭;大多數下咽骨鐮刀狀且有齒1~4行;有或無圓鱗;須有或無;大多終生不入海。主要分布於
亞洲東南部,我國約有156屬563種,其中許多是我國的特產魚類。分為3個亞目:
鯉亞目Cyprinoidei、
脂鯉亞目Characoidei、
電鰻亞目Gymnotoidei。尼爾遜(1984)分類系統將脂鯉亞目和電鰻亞目升格為目。
鮎形目Siluriformes
鮎形目包括30科約2200種。“鮎”和“鯰”是同字。因兩頷多具發達的須(多者4對),且鰾借一列韋氏小骨與
內耳相連,所以和
鯉形目、
鮭鯉目及
電鰻目一起組成骨鰾類。體大多裸露無鱗,有的被以骨板。頭骨無頂骨,下鰓蓋骨等。上頜骨一般退化變小,無齒,僅作為上頜須的須基。齒髮達。眼小。胸鰭及背鰭常有用於自衛的硬刺,具毒腺。脂鰭常存在。均為底棲肉食性魚類,很多是重要的食用魚,也是一般的游釣魚。絕大多數生活於淡水,僅海鮎科Ariidae廣布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域,
鰻鮎科Plotosidae分布於
印度洋—西太平洋近海。